近代史 张作霖 论文
老王会说事儿之张作霖40节

老王会说事儿之张作霖40节张作霖(1875年-1928年),字醇,辽宁辽阳人,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军事政治家。
他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以《老王会说事儿之张作霖40节》为主题,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张作霖的贡献与意义。
一、张作霖的成长与崛起(第1-10节)1.背景介绍张作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军事才能。
在他的领导下,东北地区的治安和生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军事才能的展现张作霖通过自学和实践,锻炼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于1907年创建了弓背山刺刀军,打响了自己的第一场胜仗。
3.建立军事基地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为后来的统一东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与列强对抗张作霖发起了一系列反击外国势力的战斗,保卫了中国的权益,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威望。
5.知识与智慧张作霖的军事决策深思熟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
他还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和军事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6.政治手腕张作霖善于运用政治手腕,并与各方势力保持良好关系。
他不仅与国民政府合作,还与共产党和列强展开了一系列博弈。
7.通过与日本的博弈,维护了中国的权益,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东北的稳定。
8.与俄国的合作张作霖与俄国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通过与俄国的合作,中国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军事上的帮助和支持。
9.逐步掌控东北张作霖通过一系列战略行动,逐步掌控了东北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日本的牵制。
10.军队建设张作霖重视军队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二、张作霖的崩盘与牺牲(第11-30节)11.对中国的贡献张作霖致力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2.与国民政府的矛盾张作霖与国民政府的矛盾逐渐加深,双方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产生了冲突。
13.北洋政府的解体张作霖力图保持北洋政府的独立性,在与国民政府的斗争中失去了很多支持和资源。
张作霖是民族罪人

提起张作霖,这位“东北王”在大家脑海中的印象大概是他理应利用日本日历又坚决不卖国的种种传说。
在这些传说中,张大帅不断用玩小聪明加耍赖皮的方法,从日本人手中骗取了援助又坚决维护了中国利益。
可惜,现实的世界不是传说。
“精明狡黠”的张大帅正是对日本人出卖中国利益造成最大危害的一个卖国贼。
[详细]张作霖之前的东北:日本在东北最初的势力及图谋请大家记好这个“除了辽东半岛租借地和(半条中东)铁路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张作霖上台之前日本势力进入东北后的实际情况。
日本势力最初进入东北是“日俄战争”的战果。
张作霖之前日本势力只有两地一路张作霖曾经慷慨激昂的对亲信说:“我张作霖受日本人的好处,只有拿出我自己的财物报答他。
我将日本银行的存款,全数赠送,表示我的全心全力,日本人如果另有要求,只要是张作霖个人所有,我决不吝啬,但国家的权利,中国人共有的财产,我不敢随便慷他人之慨,我是东北的当家人,我得替中国人保护这份财产,不负他们的所托!”话可谓掷地有声,但事实是这样吗?我们不妨从张作霖上台前后日本究竟在东北得到了哪些权利来看。
1904 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
俄国被日本打败。
1905年9月5日,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政府在清国政府的承诺下,将旅顺口、大连及其附近领土的租借权并与该租借权相关的或其组成部分的一切权利、特权让与、转让给日本政府……俄国政府约定,将长春(宽城子)到旅顺口铁路及其一切支线,连同在该地区所附属的一切权利、特权及财产……转让给日本政府。
1906年1月23日,《日清关于东三省条约》签订,日本实现了进入中国东北的目的。
日本占领旅顺大连后,延续了俄国“关东州”的叫法。
1906 年 8 月,日本政府在关东州设置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
陆军部设参谋长,辅佐关东都督掌管军事,关东军即脱胎于此。
另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经营从俄国接收的南满铁路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满铁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侵略的经济机构。
论张作霖治理东北——读《张作霖传》有感

张作霖治理东北——读《张作霖传》有感提起张作霖的名字,首先映入脑海中的就是“东北王”这个称号。
虽然张作霖也曾短暂的进驻北京,圆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梦,但是他长在东北,发在东北,也死在东北,他就是实实在在的“东北王”。
张作霖的出身贫寒,早年曾混迹于社会。
生于乱世,他一生经历无数,早年做过兽医、当过匪头、接受过清军点编,再到后来的镇安将军、东三省巡阅使。
“一介武夫,起于草莽,风云际会,终成一代雄才。
”若想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分得一杯羹吃,没有些谋略是万万不行的。
历史学家对张的评价是:文化程度不高,但智慧超群,机敏异常。
可以说,张作霖从一个无名小卒做到奉天省督军的过程就是一部很好的谋略史。
他能抓住革命起义之机智进省城,残忍诱杀革命党人张榕以攀附赵尔異,取悦袁氏成为师长,排挤张锡銮驱逐段芝贵,最后直取奉天省督军,可谓是平步青云。
然而,他的野心仅非如此浅显,他有更大的目标,紧接着便兼并黑龙江,吞并吉林,然后抓紧了形势,投靠了当时在东北地区势力强大的日本人。
至此,张作霖便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今天,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张作霖应该就是一个土财主的形象,一个盘踞东北的旧军阀,然而他实际是个看起来很儒雅的人,是个讲义气的汉子,其统治期间也是有所作为的,并非残暴之极。
他的一件小事令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他在帅府试用新买回来的迫击炮,虽然已提前通知了演习,但没想到迫击炮的威力太大,造成了集市的混乱。
卫队把情况报告给了张作霖,他立即下令停止演习,对张学良说:“真没想到这小小的迫击炮有这么大的劲,让百姓受惊了。
快下去看看伤人没有,损失、毁坏的东西,咱们如数赔偿。
”后来也都如数做了赔偿。
我觉得这说明张作霖在其执政期间还是心存百姓的。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对于东北的感情是绝对真诚的,他不是从一开始便把东北当作他进军中原的跳板,而是着实当作自己的家来精心地经营。
张作霖为人大方,义气,且善于拉拢人才。
他建设东北就是依靠着手下这些贤才志士。
军阀混战时的中国作文

军阀混战时的中国作文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是一个混乱的状态,军阀混战,军阀又分为直系、奉系、皖系等军阀。
其中有一人称得上是英雄,可惜死得有点让人泪目,这个人就是张作霖。
张作霖是响马出身,没上过几天学,但是要我自己的看法就是这个人是中国近代的一位英雄。
可能我说他是英雄,很多人会不赞同,可是我觉得这没什么错。
就论军事实力而言,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年代,张作霖奉系军阀的实力可以说是所以派系中的首位。
再论奉系军阀的战斗力,在所有派系中可以排进前三。
另外论将领的实力,奉系中有很多留学的军官,还有其他一些人才,就这些而言,我觉得这个可以算是所有军阀中的翘楚了。
东北三省在近代是列强进攻的前沿,也是日本进攻中原的一个踏板,还是当年苏俄威胁中国的要塞,张作霖虽然在东北没有直接将东北的日军打回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日军,将日军,苏俄军队以及中国的军队相互牵制在东北,让日军没法直接进入中原。
在《少帅》这部剧中就讲述了东北三省在当年的一个情形。
张作霖在其中也有很多的金句,例如“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不是打打杀杀。
”在读张作霖的传记的时候给我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可以算作是英雄。
张作霖,一生为自己为东北奉献,最后却死在日本人手里,我觉得要不是他死了,日本入侵中国的日子还会再拖几年。
张作霖,乱世的英雄!。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张作霖人物资料

张作霖人物资料寄语:民间认为,张作霖从一个出身地微农民起家,苦心经营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是令人尊敬与钦佩的。
还有些人认为。
张作霖因未答应《日张密约》而被日本人为炸死,属于民族英雄。
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并不代表不可能。
而且,张作霖制家很严,子张学良受其影响很大。
还有一些证据表示,张重视旧教育,尊敬孔儒。
对张作霖的评价贬褒不一,读者你怎么认为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张作霖人物资料,欢迎阅读。
张作霖简介张作霖,字雨亭,北洋军阀。
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生,自小出身农家。
张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
1928年被蒋介石战败,退回东北途中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时年53岁。
史学界关于张作霖祖籍主要有两说:一为山东说。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行状》中写道:“公讳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远祖居山东,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
祖发业农,称素封。
”“行状”是过去死者家属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纪念文体。
该文称“远祖居山东”,主山东省说。
一为河北说。
河北中又有大城、高阳、河间三说。
在《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雨亭神道碑》写道:“公讳作霖,字雨亭。
其先为直隶人,清末迁奉天海城。
”这通碑文是督军署参谋长臧式毅领衔,又有8位处长署名的,载于《张大元帅哀挽录》。
文中明确地说“其先为直隶人”,即是河北人,主河北说。
从有关历史记载看,张作霖的祖籍是诸说并存,多数学者主河北省说。
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多次自称祖籍是河北省大城县。
据《大城县志》记载及当地老人记述,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张作霖曾回到河北省大城县南赵扶冯庄认祖,但由于族中老人反对(族人认为其年轻时当过“胡子”,有辱门风,担心奉系失败牵连族人)而未能归宗,张作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关于这两种说法均无确切文字记载。
但《河间县志》记载:在明清时期河间为府衙所在地,管辖着大城、任丘、肃宁、献县等县,所以大城是河间府属地,才有了河间之说。
对于大城说,笔者详细查阅了《大城县志》和大城堤北冯庄《张姓家谱》等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据《张姓家谱》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大城因遭水患,子牙河南赵扶段决堤,大水淹没数百里,造成房屋倒塌,农田颗粒无收。
简述张作霖对日交往中的民族意识

语言简述张作霖对日交往中的民族意识沙 培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摘要: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首领,挑起国内争端,给民族和人民带来灾难。
对日交往中,为保全奉系和追逐权力,采取过妥协退让的政策,但也有抗争,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张作霖;对日交往;民族意识张作霖称霸东北、掌控北京政府时,为维护地位,与日本关系密切。
他对日策略随着自身地位的变化逐渐变化。
起初为了日本的支持,对日妥协,被打上亲日派的标签。
但他并非是完全亲日,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的问题上,采用“外柔内刚”的灵活策略进行抗争,妥协与抗争并用[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利益。
一、对日妥协毋庸置疑,奉系与日本的关系复杂,为了利益,相互利用。
从政初期,张作霖明白日本的侵略意图,但为了统治东北,着意依附日本,对日妥协。
向日本开放东北口岸,给予日本财商界开发、建厂、贸易等多方面的便利[2],为日本侵略东北创造了便利。
在日本刻意制造的冲突中,张作霖选择退让。
如“郑家屯事件”,张作霖对日持抵制态度,但他只是暗中进行抵制,仅仅是去信敦促北京政府与日本强硬交涉,表面上仍与日本交好。
张作霖清楚日本对东北的控制能力和与日本合作的重要性,明白日本将他作为侵略东北的棋子,但因利益大于矛盾,尽管内心排斥日本,也不得不与日本进行斡旋。
张作霖的妥协行为,违背传统的民族意识。
但综合张作霖的对日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其对日妥协可能并非本意,只是面对日本强大压迫时,一种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与日本比较,张作霖的地位是脆弱的[2],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妥协。
所以他的民族意识不够纯粹但不能否认。
二、对日抗争张作霖不想做日本的傀儡,他将加强自身实力、摆脱日本的控制作为对日外交的目标。
张作霖多次镇压反日爱国运动,但在1917年“宽城子事件”中,面对日本的6项无理要求,张作霖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抵制态度,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1]。
他出兵镇压日本支持下的蒙匪巴布札布叛乱,维护了民族利益。
近代史论文——唯汝可堪东北王

唯汝可堪东北王在上个世纪初的东北,张作霖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从小名‘老疙瘩’,到因出身绿林当过胡匪而被称作‘胡帅’,再到权势惊人的‘东北王’,这些外号已经能体现出张作霖人生经历的波折性,也为我们简单模糊地描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初读张作霖传让我觉得他不过是个因巧合掌握权势,继而称霸一方的‘小混混’,我也对他亲近日本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他是个卖国贼,然而深入地读下去之后,我对他的看法慢慢地有了改变,也渐渐了解了他在乱世之中求生存之法的无奈。
张作霖出身贫苦,他的父亲张发好赌且不思进取,将原本殷实的家底输了个一干二净后还把命搭了进去。
而年幼的张作霖却很有志向,经常去附近私塾偷听先生讲课,一来二去也算有了些文化基础。
多年后有日本军官想借他文化不多来嘲讽他,向他求字,张作霖故意没有写‘墨’字下的‘土’字,当日本人嘲笑他不识字是,他冷冷地说,这字的意思是‘对日本人寸土不让!’这番话让在场的日本人惊得目瞪口呆。
他父亲死后母亲为了生活只能带着四个孩子投奔娘家,娘家条件的不好迫使张作霖独自开始混社会。
我想正是在这段时期使张作霖身上养成了一种草莽英雄般粗旷不羁的性格。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日本的侵略,官吏的横行霸道以及四处蜂拥而起的土匪,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独自一人在这样混乱的时代卖过烧饼,讨过饭还当过兽医。
在混乱的社会中寻求生存的机会,这些经历都培养了他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等性格。
实际上在张作霖成为军官后,他对匪寇一向深恶痛绝,并不仅仅是因为胡匪会威胁他的统辖范围,也是因为他曾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过,深知这样的匪寇会给生活本就不安逸的老百姓带来多大的痛苦。
在他多年的奋战下,辽西的大部分悍匪都被清剿殆尽,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当时无人不拍手称快。
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日本对东北地区虎视眈眈,而张作霖也意识到了这点,想要利用日本人的援助使自己登上东北霸主的地位,而同时日本人也试图通过张作霖将魔爪深入东北内部。
在此期间,张作霖毫不掩饰自己对日本人的亲近态度,以近乎卖国贼的形象试图靠日本的帮助掌握更大的权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枭雄——张作霖
东北王、满蒙王、民国陆海军大元帅,这些都是枭雄张作霖的辉煌,充分证明了他的雄才,可是他又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张作霖,字雨亭,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的一个贫寒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赌徒,经常带张作霖出入赌场,致使他早年沉迷赌博,生活贫困,他当过木匠,当过乞丐,当过兽医。
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作霖瞅准时机,参了军。
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骑兵,但随后不久他迎娶了地主赵占元的女儿赵春桂,此人便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生母。
在赵占元的赞助下,他成立了大团,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后来被清朝招安。
1911年,武昌起义,带兵入奉天省城镇压革命党人。
1912年,因镇压革命党人被封为关外练兵大臣,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其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
洪宪帝制败后,他被黎元洪大总统任为奉天督军兼省长。
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夺其第二十八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
1918年,于秦皇岛夺取直系购买的日本军械扩充奉军。
入关支持皖系“武力统一”。
被任为东三省巡阅使。
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史,利用日本的势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力主镇压。
日本制造宽城子事件。
孙烈臣任黑省督军,鲍贵卿任吉省督军。
成为“东北王”。
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助直反皖。
1921年,被任为蒙疆经略使,辖热察绥三特区。
进京组织梁士饴内阁。
1922年,吴佩孚揭露梁内阁卖国媚外,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而归,宣布东三省独立,自任保安总司令,整军经武成立陆军整理处。
1923年,扩奉天兵工厂;东北大学开学。
1924年,成立东三省交通委员会。
组“镇威军”六个军进关与直系再战,胜,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
1925年,奉军进入上海,势达鼎盛时期。
浙江督军孙传芳反奉,郭松龄倒戈,日军助张败郭。
1926年,北京会见吴佩孚商定讨赤计划。
孙传芳北上归附奉系,在天津蔡园开军事会议组“安国军”,被十五省推为总司令,决定打南方和西北的国民军。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在位期间多次抵制日本人的诱惑,拒绝签订不平等条约。
张作霖一生争议颇多,正面评价,他后期,不与日本人合作,不出卖国家利益,致使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享年53岁。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张作霖不死,或许八年抗战会推迟,或者不会发生。
负面评价,
他镇压学生游行,杀害共产党人。
一代枭雄是他最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