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大特色民居

合集下载

4居住民俗

4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形与气候相当复杂 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对居住场所的建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 展演变过程。

民俗
一、居住类型 (一)穴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在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之初,人们不会从事 生产,也不会建造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 找栖身之处,于是天然形成的岩洞便成为理 想的选择对象。

民俗
北方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圆两种,初期是向 下挖穴取土培于四周,上面搭一个简易的棚 子,类似于今天农村的窝棚。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房屋的 坚固性和实用性,用白灰、草泥拌涂抹四壁。 初期在地面上的建筑一般是木骨泥墙。室内 有支撑粗大的木构架,屋顶为两面坡式。

民俗
此后房屋建筑不断向地面建筑迈进 但直到商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仍有较重要 的地位,尤其在乡野之中。至战国时代,地 面建筑才在平民百姓中流行。 房屋布局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群集性 到分散性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发展与家庭制度 的进化,小型房屋越来越多。
民俗
(六)碉楼式民居
1、西藏的碉楼 平顶房在西藏地区十分普遍。 清《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 层至五六层。

民俗
平顶房的建筑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室内 以木桩支撑,屋顶是用土筑的平顶,顶上可 作晒台。房屋多建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 造型奇特。 藏区的寺庙也采用平顶建筑方式,沿山夯土 而建,栉次毗连,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布达拉宫是此类建筑的杰出代表。

民俗
战国秦汉时代,个体小农家庭成为农村家庭 的主体,五口之家是当时农村普遍模式,因 此房屋建筑也以“一宇二内”为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形态乃以墙壁为外廓,内部有“一宇 二内” 即一间堂屋(客厅)和二间房(卧房)之结 构为典型。

【地理】素材地域文化《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课件 23-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地理】素材地域文化《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课件 23-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闽南古厝的建筑风格
大厝的厅堂为中轴线 围绕厅堂组织空间 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布局特点
第八章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的特点
吊脚楼的建筑 风格
虎坐形状和三合院结构 注重朝向和规模 吊脚楼和楼板下方的储物空间
第九章
云南民居“一颗印”
“一颗印”的特点
昆明地区汉族、彝族 采用的住屋形式
外观方方整整如印章
广东镬耳屋
镬耳屋的特点
青砖、石柱和石板砌筑
01
外墙绘有花鸟图案
02
象征官帽和富有地位
03
镬耳屋的建筑风格
三间两廊的典型广东民居结构
廊檐相间的布局和通风散热效果
廊庑的连接作用和房间数量
第七章
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的特点
合院式结构和三合院、四合院形式
红砖厝和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
主次分明、对称严谨、封闭性强的中国传 统民居布局特点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

北 京




客 家


目录

皖 南



居伍川ຫໍສະໝຸດ 南民居叁江 南



广 东



目录
柒闽
南 古 厝
捌土
家 族 吊 脚 楼
“ ”
玖 印云
南 民 居 一 颗
拾西
北 窑 洞
第一章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特点
封闭、私密的家庭 生活
对称美学和传统习 俗
四合院的布局 和建筑风格
长方形的院落 南北朝向的对称布局 青瓦和白墙的显著特征
第二章
皖南徽派民居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南北方的“民居”都各有什么特色呢?

中国南北方的“民居”都各有什么特色呢?

中国南北方的“民居”都各有什么特色呢?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之多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十分鲜见。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千年的建筑智慧!南方民居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一、土楼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土楼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代表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二、“杆栏式”民居凤凰古镇吊脚楼“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

代表民居: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代表民居:傣族竹楼云南傣家竹楼云南傣家竹楼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目录
1·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2·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 3·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布 5·华北民居的具体分析 6·总结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1.种类繁多,形式复杂 2.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3.选址讲究,环境风水 4.坐北朝南,采光通风 5.主体突出,层次渐进 6.中央为尊,四面围合 7.外观朴素,封闭内敛 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土坯墙,多绘有彩画。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 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 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 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 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
主要类型
• 1.北京四合院 • 2.山西大院 3.关中大院
华北民居--窑洞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 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 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 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 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 窑或土坯窑三种
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
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
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
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

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 一颗印式
•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 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 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 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

8、各具特色的民居正式

8、各具特色的民居正式
不同点: 不同点:
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 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 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 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
相同点: 相同点
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 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居欣赏: 民居欣赏:
土家族吊脚楼
蒙古族的蒙古包:
延安窑洞
北京四合院
皖南民居
西藏碉房
十分坚固
方形围屋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 列数字 的方法 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 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围屋外观 特点 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 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 天上掉下的飞碟, 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天上观。 结构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傣家人团结互助,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傣家人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 和睦相处的良好民风 的良好民风。 和睦相处的良好民风。
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 体的了解。 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 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 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 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四合院、明式民居、江南民居、满洲民居、台湾民居等。

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通常由四周环绕的墙壁构成,内部地面铺以鹅卵石,多由门厅、内院、外院等部分构成,门厅中可有石板、楠木台洞、太常阁等神异装置,堪称集礼仪、技艺、艺术和宗教于一体的精致之构。

明式民居也称为川式民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外要宽大、梁面较低,窗较多且呈拱形状,墙体上通常有花窗、彩画和彩窗,以及自苏州到山西等地的花牆砖。

江南民居特点是木构林立,其结构极为精致,民居建筑尤以低矮修长,入口宽阔深进,开窗多出,窗型活泼,屋面以竹滴葵形的花洒头角把握住民居的灵魂,把每一个木立的屋梁及木梁柱都融入了这种形式化的文化气息。

满洲民居以木制建筑为主,以把方木从斜接的套环形式构成屋檐。

屋角设有精雕的龙头、虎头,墙面以“凐思”、“团锦饼”等图纹,外有精美的装饰,形成独特的艺术建筑。

台湾民居主要以建筑材料有柴梁、竹材、木材而构成,以连贯性厚实的柴梁作为结构支撑,结合横断梁,木结构安装在上方,梁上方的双翼、立柱被木工的各种雕纹图案装饰着,不仅能,起到结构牢固的作用,而且形成视觉上的精美绝伦。

专题四——传统民居建筑

专题四——传统民居建筑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 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 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 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 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独门独户、高墙小窗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 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
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 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 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 房屋。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
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 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 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 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 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 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 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 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
窑洞
2016/9/5
2016/9/5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2016/9/5
2016/9/5
2016/9/5
陕北窑洞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 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 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 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 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 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 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 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 少。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
2016/9/5
• 干栏式民居
•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 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 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 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 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 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 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 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 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 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 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围龙屋的结构主要 有两堂两横一围龙、 两堂四横一围龙、 三堂两横一围龙、 三堂四横一围龙及 二围龙、三围龙甚 至六围龙等。一般 以中间的正堂正屋 形式的方形屋或二 字屋为基础,周围 的围屋层层扩建自 由组合。从一个屋 的规模也可看出某
2016/9/5
2016/9/5
一. 四合院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 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 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 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 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 式的建筑出现。
201展过程中,中 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 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 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 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 使用四合院。不过,只 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 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 院,这是为什么呢?
2016/9/5
陕西民居
2016/9/5
• 壮族典型的木制的木楼是壮族民众充满名 族特色的居住环境.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 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 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 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 都在火塘边进行。 •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 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 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 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 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围龙屋的来历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身为为异乡客,他 们很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很多古代汉族风俗和 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迁居至南方 后,客家人居住在气候湿润山区。客家先民们结 合中原文化和当地环境,不断革新,终于形成了 今天的围龙屋样式。
围龙屋的布局
——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 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的五大特色之一。
2016/9/5
•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 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 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 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 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 式建筑。 • 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 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 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 平房就是1950年以后,壮族的干栏建构逐步地为平房 建筑替代,平房一幢三间,人畜分开,较为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