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虽有佳肴》课前预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二、疏通文意,积累词语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嘉肴:旨:译文: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译文: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困:译文: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自反:自强:译文:5.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6.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学学半:其:译文:三、分析课文,质疑解难1.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2. 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四、梳理归纳,盘点提升几种文言现象:1.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今义:)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虽有至.道(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2.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兑:【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共收集论文49篇,大多成文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由汉代哲学家戴圣选编成书。
无论从理论的重要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上说,这本《礼记》都远远超过由戴圣之兄戴德所选编的另一本称作《大戴礼记》的选集。
《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经”。
《礼记》对包括冠礼、婚礼、燕射礼(交往礼)、丧礼、祭礼这五大礼作了全面的规范,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有“礼”可循。
除了“礼”,文集还收集了多篇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文献。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最富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文献,它提出了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的社会伦理和人生修养理论。
宋代哲学家朱熹将这两篇文章抽取出来作为单行本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性教材。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虽有佳肴》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 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三、学习研讨(1)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二、目标展示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识记重点文言词意思,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具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给加线字注音。
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3.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4.字词积累嘉肴:嘉:肴:旨:至道:弗:是故:困:自反:自强:教学相长:兑:学学半:四、合作探究1、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2、读懂全文,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4、文章哪句话在下结论?给我们怎样的启示?5、背诵课文。
五、汇报展示1、填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2)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2、一词多义不知其旨也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学半3、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虽有至道古义: 今义: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4、解释下列的词语。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④虽有至道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⑥然后能自反也⑦然后能自强也⑧兑命⑨教学相长⑩学学半5、翻译句子。
《虽有嘉肴》导学案

20 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了解《学记》相关知识,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重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准确翻译课文,背默全文。
学习难点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导读一读课文【要求】自由读,正字音。
(批注在词语旁边)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把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批注在文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学.学半( )二读课文【要求】试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通课文。
三读课文【要求】朗读。
达到顺畅流利,读出感情。
四读资料【要求】自由读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结合课本课下注释1,识记、批注划线部分内容)作品介绍:《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任务验收】1、组长检查字词、读书效果、批注情况。
2、教师巡视检查。
导学一、整体感知(一)翻译全文1、自由读,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逐句疏通,不懂的词句作批注,打问号。
2、同桌互译互听互纠。
3、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互通文意。
(二)反馈检测(老师验收)1、准确翻译下面加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也。
《兑命》曰:"学学..能自反..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半."。
其此之谓乎?2、准确翻译全文(三)理解内容,梳理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1、用文中原话回答。
文章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这句话,类比引出学习重要性的句子是:;接着引出“学”与“教”相互承接的句子是:,,;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 虽有嘉肴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想”。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0-04-26《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资料小引(寄语:占有资料,实际上是壮大自己)《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们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
阅读以上资料,用列举关键词的方法,筛选出有关《礼记》的'重点信息。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教学相长()2、弗食,不知其旨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兑命》曰:“学学半”。
()()()三、根据课下注释,运用知识积累迁移的方法,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寄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教然后知困。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学学半。
()四、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标出,课堂上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
(寄语:自主、合作、交流是我们学业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当堂达标测试设计者:汪培一、课内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导学案附答案

20 虽有嘉肴导学案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想”。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嘉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自主学习】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然后能自强学学半其此之谓乎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佳肴》课前预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安排: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查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在课文中给不会读的词语注上拼音,会读会写。
3、查工具书,了解《学记》《礼记》著作知识,抄写在下面。
二、词语解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粗体字词的意思,并旁批在课文原文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也。
《兑命》(
故曰:教学相长(
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翻译课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默写课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
能自我反省,对自己提出要求。
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五、理解课文: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六、感悟收获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