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解剖_颈部
头颈部CT断层解剖图谱

头颅1.额⾻2.额上回3.冠状缝4.中央前沟5.⼤脑镰6.中央前回7.顶⾻8.旁中央⼩叶9.中央沟 10.中央后回11.顶上⼩叶 12.楔前叶13.⽮状缝 14.上⽮状窦1.额⾻2.上⽮状窦3.额上叶4.冠状缝5.⼤脑镰6.额中回7.⼤脑纵裂8.中央前沟9.中央前回 10.中央沟 11.⼤脑⽩质(半卵圆中⼼)12.中央后回 13.旁中央⼩叶 14.缘上回 15.顶⾻ 16.顶下⼩叶 17.楔前叶 18.顶枕沟 19.枕⾻1.额⾻2.额上回3.⼤脑镰4.额中回5.扣带回6.冠状缝7.胼胝体周围动脉8.中央前回9.放射冠 10.中央沟11.胼胝体 12.中央后回13.侧脑室(脉络膜丛) 14.中央后沟 15.顶⾻ 16.缘上回 17. 楔前叶 18.⾓回 19.顶枕沟 20.枕回 21.楔叶 22.枕⾻ 23.上⽮状窦1.额⾻2.⼤脑镰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6.扣带回7.胼胝体⼲8.侧脑室前⾓9.尾状核头10.中央前回 11.中央沟 12.放射冠 13.中央后回 14.屏状核 15.丘脑 16.外侧裂 17.颞叶岛盖 18.脑岛 19.尾状核尾 20.颞上回 21.胼胝体压部 22.穹窿 23.扣带回峡 24. 侧脑室脉络丛 25.直窦 26.⼤脑⼤静脉27.顶⾻ 28.顶枕沟29.枕回 30.楔叶 31.上⽮状窦 32.纹状⽪层(视觉初级⽪层)33.枕⾻1.额⾻2.额窦3.额上回4.额中回5.⼤脑镰6.尾状核头7.扣带回8.额下回9.胼胝体膝部 10.内囊前肢 11.侧脑室前⾓ 12.第三脑室 13.中央沟 14.中央前回 15.穹窿 16.中央后回 17.室间孔 18.外侧裂 19.屏状核20.外侧裂池岛动脉? 21.内囊后肢 22.岛叶 23.丘脑 24.苍⽩球 25.松果体 26.壳(核) 27.尾状核尾 28.颞横回 29.⼤脑内静脉 30.海马 31.⼩脑蚓部 32.侧脑室后⾓(脉络膜丛)33.直窦 34.颞中回 35.顶⾻ 36.顶枕沟 37.上⽮状窦 38.枕回 39.枕⾻ 40.纹状⽪层(视觉初级⽪层)41.枕极1.额⾻2.额窦3.⼤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6.额中回7.胼胝体膝部8.侧脑室前⾓9.内囊前肢 10.尾状核头11.顶⾻ 12.额下回 13.外囊 14.壳(核)15. 前联合?16.外侧裂池岛动脉? 17.下丘脑 18.内囊膝 19.第三脑室 20.屏状核 21.颞上回 22.外囊 23.颞⾻ 24.内囊后肢 25.膝状体(内、外)26.内囊后肢 27.海马28.丘脑 29.海马旁回 30.松果体 31.⼩脑幕 32.四叠体板 33.⼩脑蚓部 34.四叠体池 35.直窦 36.颞中回 37.上⽮状窦 38.侧脑室后⾓ 39.枕⾻ 40.顶⾻ 41.枕回1.额⾻2.额窦3.⼤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6.额中回7.额下回8.⼤脑前动脉9.纹状体(下部)10.外侧裂(岛池)11.岛叶 12.岛动脉 13.视束 14.颞上回 15.下丘脑 16.第三脑室 17.⼤脑脚 18.顶⾻ 19.侧脑室(颞⾓) 20.脚间池 21.颞中回 22.海马 23.海马旁回 24.环池?25.中脑(四叠体板) 26.中脑导⽔管 27.颞下回 28.四叠体池 29.枕颞外侧回 30.⼩脑蚓部 31.顶枕沟 32.⼩脑幕 33.上⽮状窦 34.直窦 35.枕⾻ 36.枕回1.额窦2.额⾻3.⼤脑镰4.眶回5.直回6.⼤脑前动脉7.前交通动脉8.颈内动脉9.颞上回 10.颞中回 11.⼤脑中动脉 12.后交通动脉 13.视交叉 14.杏仁核 15.垂体 16.侧脑室(颞⾓)17.鞍背 18.海马 19.基底池?20.颞下回 21.⼤脑后动脉22.海马旁回 23.⼩脑幕 24.基底动脉和基地沟 25.桥脑 26.⼄状窦 27.⼩脑⾓(中部)28.第四脑室 29.齿状核 30.⼩脑蚓(上部)31.颞⾻ 32.窦汇 33.⼩脑半球 34.横窦 35.枕⾻1.额⾻2.额窦3.直回4.颞肌5.眶回6.眶顶7.颞上回8.视神经9.颈内动脉 10.垂体 11.颞中回 12.鞍背13.海马旁回 14.基底动脉 15.侧脑室(颞⾓) 16.颞下回17.三叉神经 18.滑车神经 19.脑桥池 20.乳突窦21.⼩脑幕 22.第四脑室 23.桥脑 24.颞⾻ 25.⼩脑脚 26.⼩脑蚓 27.⼄状窦 28.⼩脑半球 29.齿状核 30.枕窦 31.枕⾻ 32头半棘肌1.额⾻2.额窦3.上斜肌4.眼球5.眼静脉6.上直肌7.直回合嗅球8.眶后脂肪9.颞肌 10.视神经 11.蝶窦 12.蝶⾻ 13.颞下回 14.眶上组织 15.三叉神经 16.颈内动脉 17.桥脑池 18.海绵窦 19.乳突窦 20.基底动脉 21.桥脑 22.脑桥⼩脑池 23.⼩脑脚中下部 24.⾯、前庭蜗神经(内⽿道)25.⼄状窦 26.乳突和乳突细胞27.⼩脑蚓 28.第四脑室 29.枕窦 30.⼩脑半球 31.枕⾻32.头半棘肌1.眼球2.上斜肌3.泪腺4.筛⾻窦5.颧⾻6.内直肌7.视神经8.外直肌9.蝶⾻ 10.上直肌 11.颞肌 12.蝶窦13.颞⾻ 14.颞叶(底部)15.斜坡(由颅⾻的枕⼤孔向上⾄背鞍)16.颞下颌关节和下颌头17.基底动脉18.颈内动脉19.外⽿道(⾻膜)20.⿎室 21.桥脑 22. 外展神经 23.绒球 24.⼩脑下前动脉 25.乳突和乳突细胞 26.⾆咽神经和迷⾛神经 27.⼄状窦 28.延髓 29.头夹肌 30.⼩脑半球 31.枕⾻ 32.枕窦 33.头后⼩直肌 34.头半棘肌1.⿐⾻2.眼球3.内直肌4.⿐中隔5.筛⾻窦6.颧⾻7.翼腭窝8.下直肌9.枕⾻(基底部) 10.颞肌 11.卵圆孔下颌神经 12.蝶窦 13.颞⾻(岩顶部)14.颧⼸ 15.颈内动脉 16.咀嚼肌 17.颈静脉 18 翼外机 19.外⽿道 20.咽⿎管 21.延髓 22.下颌头 23.乳突 24.破裂孔 25.⼄状窦 26.椎动脉 27岩枕裂.28.绒球 29.⼩脑扁桃体30.⼆腹肌 31.头夹肌 32.⼩脑半球(尾叶)33.头后⼩直肌 34.⼩脑延髓池 35.头后⼤直肌 36.枕⾻ 37.头半棘肌 38.斜⽅肌来源:⿍湖影像。
人体颈部结构图解大全

人体颈部结构图解大全人体的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重要部位,它不仅支撑着头部的重量,还承担着重要的血管、神经和气管等重要结构。
本文将通过图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人体颈部的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颈部的构造和功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标注了人体颈部主要结构的图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颈部主要包括颈椎、颈动脉、颈静脉、颈部肌肉和气管等结构。
颈椎是构成颈部支撑和活动的重要骨骼,它共有7块椎骨,分别标注为C1-C7。
颈动脉和颈静脉是颈部的主要血管,负责供应头部和脑部的血液。
颈部肌肉包括颈背肌、颈旋转肌、颈夹肌等,它们协助颈部的运动和支撑头部。
气管是连接喉部和支气管的管道,负责呼吸过程中气体的通道。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颈部各个结构的功能和重要性。
首先是颈椎,它是支撑头部的重要骨骼,也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关节。
颈椎的活动性很大,可以让头部做出各种方向的转动和俯仰动作。
颈动脉和颈静脉是颈部的主要血管,它们负责供应头部和脑部的血液,是保证大脑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
颈部肌肉则是支撑和协助头部的运动,保持颈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气管作为呼吸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将空气输送到肺部,是维持人体呼吸功能的重要通道。
除了上述结构,颈部还包括甲状腺、颈部淋巴结等重要器官。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分泌甲状腺素等激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颈部淋巴结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淋巴液中的有害物质,保护人体免受病菌的侵害。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颈部结构的保护和护理。
颈部是人体非常脆弱的部位,一旦受伤,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受到外力的撞击和扭伤。
此外,颈部也需要适当的按摩和保养,以保持其灵活性和稳定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人体颈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颈部作为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重要部位,其结构复杂而又精密,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保护。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关注颈部的健康。
颈部解剖、颈肿物PPT课件

目录
• 颈部解剖 • 颈肿物概述 • 颈肿物病理类型 • 颈肿物治疗 • 颈肿物预防与康复 • 颈肿物病例分析
01
颈部解剖
颈部概述
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躯 干的部位,具有支撑 头部、保护脊髓和血 管的作用。
颈部的表面皮肤薄而 柔软,易于活动,并 有许多浅筋膜和肌肉 附着。
与免疫系统异常、感染、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颈部淋巴瘤的症状
02
颈部淋巴瘤早期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随着
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颈部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03
颈部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方式包括化疗、
放疗、免疫治疗等。
病例三:颈部转移癌
颈部转移癌概述
颈部转移癌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或 颈部的组织器官中。常见的原发肿瘤包括肺癌、胃癌、食 管癌等。
脊神经分为颈神经和胸神经,主 要支配颈部和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脑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副神经等, 主要支配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02
颈肿物概述
颈肿物的定义与分类
颈肿物的定义
颈肿物是指发生在颈部区域的异 常肿块,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 是恶性的。
颈肿物的分类
根据来源和性质,颈肿物可以分 为甲状腺肿物、淋巴结肿物、软 组织肿物等。
神经鞘瘤
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 ,多见于颈部和上肢。
恶性颈肿物
甲状腺癌
起源于甲状腺组织的恶性肿瘤 ,常见于中年女性。
颈部淋巴瘤
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多见于中老年人。
喉癌
起源于喉部的恶性肿瘤,常见 于中老年人。
颈部转移癌
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颈 部的病例。
颈部CT解剖

新年伊始喜气洋洋祝快乐开心朝午暮夜!辞旧迎新如烟往事随风逝愿轻松幸福春夏秋冬!祝大家新年快乐!颈部CT解剖•颈部境界与分区•颈部位于头部和胸部及肩部之间,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支后缘、外耳道下壁、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凸的连线;下界为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颈部又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称为项部,前部称为狭义的颈部。
前部与口腔临床关系密切,此部又以胸锁突肌的前、后缘为界,将每侧分为三部分,由前向后依次为颈前(颈内侧)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后(颈外侧)三角。
两侧颈前三角合称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及颈后三角合称颈侧区。
•1.颈前三角:前界为颈前正中线,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以下颌骨下缘为界。
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上腹又将该三角分为几个小三角区:•(1)颌下三角:又称二腹肌三角。
介于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下缘之间。
•(2)下颌后窝:前界为下颌支后缘,后界乳突,上界外耳道下壁,内侧界为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对脑神经。
•(3)颈动脉三角:介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与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4)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又称肌三角,介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及颈前正中线之间。
•(5)颏下三角:为两侧颈前三角之一部分,介于两侧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之间。
•2.胸锁乳突肌区:介于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即该肌所在的部位。
•3.颈后三角: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以锁骨中1/3为界。
此三角又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为两个三角:•(1)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之上。
•(2)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之下,相当于锁骨上窝。
颈部脏器与血管•颈部脏器与血管的排列规律•甲状腺的解剖特点•喉的解剖特点•颈部血管的解剖特点•颈根部的解剖结构颈部脏器与血管的排列规律•后区(支持区)项部肌肉;脊柱颈段位于中部。
•前区(内脏区)咽与食管颈段;喉与气管颈段;甲状腺。
头颈部CTA及解剖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健康

- 161 -- 162 -1. 口轮匝肌14. 下颌神经28. 椎动脉2. 提上唇肌15. 咽鼓管29. 脚间池3. 上颌骨腭突与16. 上颌动脉30. 乙状窦切牙管17. 头长肌31. 乳突小房4. 提口角肌18. 下颌后静脉32. 延髓5. 上颌窦19. 下颌支33. 小脑蚓部6. 颧大肌20. 岩悬雍垂肌34. 小脑扁桃体7. 软腭21. 舌咽神经35. 枕骨8. 咬肌22. 枕骨基底部36. 小脑半球后9. 鼻咽23. 颈内动脉叶10. 翼内肌24. 腮腺37. 小脑延髓池11. 颞肌25. 迷走神经38. 头半棘肌12. 腭帆张肌26. 颈内静脉13. 翼外肌27. 舌下神经- 163 -- 164 -1. 口轮匝肌17. 头长肌33. 头夹肌2. 提口角肌18. 鼻咽34. 导静脉与髁3. 上颌骨腭突19. 寰椎前弓管4. 硬腭20. 颈内动脉35. 小脑扁桃体5. 颊肌21. 颈内静脉36. 椎动脉6. 颧肌22. 腮腺37. 枕骨7. 软腭23. 下颌后静脉38. 小脑后叶8. 面动脉24. 迷走神经39. 头半棘肌9. 翼外肌25. 头外侧直肌40. 小脑延髓池10. 咬肌26. 舌下神经11. 翼内肌27. 延髓12. 颞肌28.副神经13. 岩悬雍垂肌29. 乳突小房14. 下颌支30. 枕骨基底部15. 头夹肌31. 二腹肌后腹16. 腭帆张肌32. 脚间池- 165 -- 166 -1. 口轮匝肌17. 寰椎前弓33. 寰椎后弓2. 提口角肌18. 舌咽神经34. 头上斜肌3. 硬腭19. 上颌动静脉35. 头后小直肌4. 齿槽突20. 迷走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下颌后静脉37. 头半棘肌6. 颊肌22. 舌下神经38. 头夹肌7. 软腭23. 茎突咽肌8. 咬肌24. 副神经9. 翼外肌25. 腮腺10. 下颌支26. 寰椎横突11. 翼内肌27. 枢椎齿突12. 腭帆张肌28. 二腹肌后腹13. 咽上缩肌29. 延髓14. 喉咽30. 寰椎横韧带15. 头长肌31. 椎动脉16. 颈内动脉32. 头外侧直肌- 167 -- 168 -1. 上唇16. 翼内肌31. 二腹肌后腹2. 切牙左1,2 17. 头长肌32. 寰椎侧块3. 口轮匝肌18. 口咽33. 胸锁乳突肌4. 尖牙(左3)19. 茎突舌肌34. 枢椎齿突5. 提口角肌20. 咽静脉丛35. 脊髓6. 前磨牙(左4,21. 茎突咽肌36. 寰椎横韧带5)22. 腮腺与下颌37. 颈深静脉7. 舌后静脉38. 头最长肌8. 磨牙(6-8)23. 上颌动脉39. 斜方肌9. 颊肌24. 舌咽神经40. 头下斜肌10. 面动脉25. 颈内动脉41. 头半棘肌11. 悬雍垂26. 舌下神经42. 头夹肌12. 咬肌27. 寰椎前弓43. 项韧带13. 腭帆张肌28. 迷走神经14. 下颌支29. 横突(孔)15. 咽上缩肌30. 副神经- 169 -- 170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骨肌33. 头夹肌2. 舌颏舌肌18. 下颌后静脉34. 脊髓3. 提口角肌19. 颈内动脉35. 颈深静脉4. 上颚20. 舌下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腮腺37. 头半棘肌6. 舌下肌22. 颈内静脉38. 斜方肌7. 悬雍垂23. 二腹肌后腹39. 项韧带8. 咬肌24. 迷走神经9. 口咽25. 颈最长肌10. 腭扁桃体26. 副神经11. 翼内肌27. 肩胛提肌12. 咽上缩肌28. 颈长肌13. 腭咽肌29. 胸锁乳突肌14. 颈外动脉30. 椎动脉15. 头长肌31. 头最长肌16. 面神经32. 寰椎椎体- 171 -- 172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肌33. 头棘肌与多2. 降口角肌18. 颈内动脉裂肌3. 上颚19. 颈长肌34. 颈半棘肌4. 下颌舌骨肌20. 舌下神经35. 脊椎棘突5. 颏舌肌21. 寰椎椎体36. 头夹肌6. 咬肌22. 颈内静脉37. 颈深静脉7. 舌骨舌肌23. 下颌后静脉38.斜方肌8. 下颌下腺24. 副神经39. 项韧带9. 口咽25. 椎动脉10. 咽上缩肌26.迷走神经11. 腭咽肌27. 胸锁乳突肌12. 头长肌28. 颈最长肌13. 咽中缩肌29. 头最长肌14. 颈外动脉30. 肩胛提肌15. 翼内肌31. 脊髓16. 腮腺32. 头半棘肌- 173 -- 174 -1. 颏肌17.喉咽33.颈深静脉2. 降口角肌18.颈外动脉34.肩胛提肌3.下颚19.头长肌35.棘突4. 颈阔肌20.喉上神经36.黄韧带5. 颏舌肌21.颈长肌37.头夹肌6. 下颌舌骨肌22.颈内动脉38.颈棘肌7. 舌骨舌肌23.颈外静脉39.项韧带8.会厌24.颈内静脉40.头半棘肌9. 舌根25.C3 椎体41.斜方肌10.下颌下腺26.副神经11.茎突舌肌27.C4 脊神经根12.口咽28.迷走神经13.茎突舌骨肌29.脊髓14.腭咽肌30.胸锁乳突肌15.二腹肌后腹31.C3 椎板16.咽中缩肌32.椎动脉- 175 -- 176 -1. 下颌骨脉29. 关节突关节2. 降口角肌17. 颈阔肌30. 脊髓3. 下颌舌骨肌18. 头长肌31. 肩胛提肌4. 二腹肌前腹19. 颈总动脉分32. 黄韧带5. 颏舌骨肌叉33. 颈深静脉6. 舌骨体20. 迷走神经34. C3 后弓7. 会厌谷21. 颈内静脉35. 头半棘肌8. 舌骨大角22. 脊神经C3 36. 颈棘肌9. 会厌23. 颈外静脉37. 斜方肌10. 下颌下腺24. 脊神经C2 38. 颈半棘肌11. 喉咽25. 椎动脉39. 头夹肌12. 咽下缩肌26. 胸锁乳突肌40. 项韧带13. 梨状隐窝27. 脊神经根14. 颈长肌C415. 下颌后静脉28. 椎间盘16. 甲状腺上动(C3/4)- 177 -- 178 -1. 甲状舌骨肌17.颈外静脉33.斜方肌2. 胸骨舌骨肌18.脊神经(C4)3. 会厌软骨19.脊髓4. 喉前庭20.脊神经(C3)5. 喉咽21.颈棘肌6. 杓状会厌皱襞22.椎动脉7. 下颌下腺23.颈深静脉8. 咽下缩肌24.脊神经根(C5)9. 颈阔肌25.颈最长肌10.颈总动脉26.中斜角肌11.C4 椎体27.颈半棘肌12.颈长肌28.肩胛提肌13.颈内静脉29.头夹肌14.头长肌30.颈夹肌15.头最长肌31.项韧带16.胸锁乳突肌32.头半棘肌- 179 -- 180 -1. 胸骨舌骨肌19.颈外静脉36.头夹肌2. 甲状舌骨肌20.中斜角肌3. 甲状软骨21.C5 椎体4. 颈阔肌22.椎动脉5. 喉前庭23.脊髓6. 杓状会厌皱襞24.后斜角肌7. 喉咽25.C6 后弓8.颈前静脉26.脊神经根C69. 咽下缩肌27.黄韧带10.胸锁乳突肌28.下关节突11.颈总动脉29.颈棘肌与多裂12.迷走神经肌13.颈长肌30.肩胛提肌14.头长肌31.颈半棘肌15.颈内静脉32.颈最长肌16.脊神经(C4)33.头半棘肌17.C5 横突34.颈夹肌18.脊神经(C5)35.斜方肌。
(医学课件)头颈部CTA

三维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
9
三维处理技术-- VR--头颈部血管
10
三维处理技术-- VR及CPR显示颈总A及 其分支,椎A
11
三维处理技术--自动去骨VR
12
一、脑血管病变
13
(一)定义
• 脑血管病变是指脑血管(包括动脉、静 脉)本身病变(炎症、血栓、硬化、瘤 样扩张、破裂、发育畸形等)。
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
1
前言
• 头颈部血管病变是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主 要发病原因。
• 检查方法:CT ...常规检查 DSA ...? CTA...? MRA...?
• 头颈部CTA:无创、快速、三维图像、可任意 旋转、可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 关系,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 价值,并对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43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44
椎动脉解剖
• 正常右侧椎动脉较 左侧稍细;左右椎 动脉横径多为3.6- 5.0mm
• 椎动脉分4段:V1段 -开口至C6入横突孔, V2段-C6-C2横突孔 段,V3段-C1-C2段 较迂曲、可分水平 段和垂直段,V4段寰枕至基底动脉段
女,77岁,头昏5年,右大脑后动脉开口异位于C5
41
女,60岁,反复头昏10年,加重并呕吐1天入院,平扫小脑梗塞 CTA显示右大脑前A开口异位于前交通A与左侧大脑前A共干,右椎A瘤、狭窄
←
42
5、硬脑膜动静脉瘘
• 以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最常见。 • CT显示海绵窦增宽,旁路血管(如眼静
脉增粗)、侧枝血管增多
2
解剖---动脉系统
3
解剖---
动脉系统
CCA--颈总 ICA--颈内 ECA--颈外 VA--椎A ACA--大脑前 MCA--大脑中 PCA--大脑后 BA--基底A
颈部CT断层解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X线
X线在显示骨骼结构方面具 有优势,但CT的断层成像 能够更好地显示内部结构 和病变。
US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实时 动态,但CT能够提供更为 精准的解剖结构和病灶信 息。
颈部ct断层解剖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如何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减 少辐射剂量,降低检查成本等。
机遇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颈部 CT断层解剖在精准诊断、个性化 治疗和手术模拟等领域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
它能够提供病变的部位、范围、侵犯程度等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 预后。
颈部ct断层解剖还能用于手术导航和介入治疗,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颈部ct断层解剖的常用技术
01
02
03
高分辨率CT扫描
采用高分辨率的扫描参数, 能够获取更清晰的图像, 显示颈部组织的细微结构。
多平面重建
通过后处理技术,将CT扫 描数据在多个方向上进行 重建,以获得不同角度的 断面图像。
颈部手术的指导
术前评估
通过颈部CT断层解剖,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和 范围,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术中导航
利用CT数据,在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实时导航, 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评估
术后复查颈部CT,观察手术效果,评估是否存在 并发症或复发迹象。
颈部损伤的评估
颈部骨折
观察颈椎骨质结构,判断是否存在骨折或脱 位。
横突
横突是颈椎的侧向突起,提供颈部肌肉的附 着点。
颈部的肌肉和软组织
颈阔肌
颈阔肌是一块覆盖颈部的宽大肌肉, 具有使头部向前屈曲的功能。
胸锁乳突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出锁骨内侧1\3约2~3cm。
毗邻
前方:前斜角肌、锁骨下动脉、膈神经、迷走神经、 锁骨下静 脉、胸导管颈部(左)。
后方:第1、2肋、颈交感干,第1胸神经前支。
46
47
外侧:中斜角肌、臂丛 内侧:气管、食管、左侧有胸导管 、喉返神经。
48
49
2、锁骨下动脉
(1)走行:绕胸膜顶的前上方,向外穿斜角肌间隙, 至第一肋外缘。
18
19
二、舌骨下区
(一)颈动脉三角 1、境界: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 二腹 肌后腹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 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 2、内容:
(1)动脉: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2) 静脉 颈内静脉及其属支。
20
21
22
(2)分段:以前斜角肌为界,分3段。 第1段:
位于前斜角肌内侧,胸膜顶的前方。右侧有迷走神经在其前方 跨过,左侧有膈神经和胸导管在其前方跨过。
分支: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第2段:
位于前斜角肌的后方,上方紧邻臂丛各干,下方跨越胸膜顶。
第3段:
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第1肋上方。前下方有锁骨下静脉,外上方
41
毗邻
前方: 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肩胛 舌骨肌下腹、颈袢、甲状腺上、中静脉 后方:
甲状腺下动脉,左侧还有胸导管,隔椎前筋膜有颈 交感干、椎前肌、颈椎横突。 内侧: 咽和食管颈部、喉和气管颈部、喉返神经、甲状腺侧叶。
42
43
3、颈丛 (1)位置: 胸锁乳突肌上段和中斜角肌、肩胛提肌之间 (2)分支:4条皮支、膈神经 4、颈交感干 位于脊柱两侧,被椎前筋膜覆盖。
62
(二)内容及毗邻 1、锁骨下静脉及静脉角: 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的前下方,经膈神经、前斜角 肌前面达胸膜顶前方。 静脉角:在前斜角肌内侧,有淋巴导管注入。 2、锁骨下动脉: 经斜角肌间隙进入此三角
3、臂丛: 分支:肩胛背神经 肩胛上神经 胸长神经
63
64
65
第六节 颈部淋巴 一、颈上部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 淋巴结
前方: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 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上端: 两侧为甲状腺侧叶 后方: 食管,喉返神经。 后外侧: 颈交感干、颈动脉鞘
甲状腺峡、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 在幼儿,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常高出胸骨颈静脉切迹3。7
38
39
(4)食管颈部 前方:气管颈部 后方:颈长肌、脊柱
(1)下颌下腺:以下颌舌骨肌为界,分深、浅两部。被筋膜 鞘包裹。下颌下腺管由深部发出,开口于舌下阜。
(2)血管:面动脉行于腺体深面,舌动、静脉经二腹肌中间 腱的后方。
17
(3)神经: 舌神经在腺体与舌骨舌肌之间,舌下神经行于舌骨舌肌表 面,下颌下神经节连于舌神经下方。
(4)下颌下淋巴结: 在下颌下腺的周围。
1
第一节 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1、境界 上界:下颌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突。
下界: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隆椎。
2、分区 固有颈部 项部
舌骨上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 颈前区
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肌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
枕三角
颈外侧区
锁骨上三角
2
3
4
二、体表标志及投影
1、体表标志 舌骨 甲状软骨 胸锁乳突肌 锁骨上大窝等
由3个椎旁节和节间支组成。 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 颈中神经节位于第6颈椎横突前方。 颈下神经节多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成颈胸神经节,每节各发一 条心支组成心丛。
44
45
二、颈根部
(一)境界
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1胸椎体,两侧为第1肋。
前斜角肌:前内侧为纵行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膈神经、交感干等,后外侧有横行的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等。 (二)内容
行于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之间。右侧在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方 发出喉返神经。
6、膈神经
经前斜角肌上份外侧缘向内下沿前斜角肌表面
53
下降,再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
54
7、椎动脉三角 (1)境界 内侧界:颈长肌 外侧界:前斜角肌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1段; 尖: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后方有:胸膜顶、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第1肋颈; 前方有:颈动脉鞘、膈神经、胸导管弓。
1、浅层(封套筋膜): 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 肌,形成肌鞘; 包绕下颌下腺形成下颌下腺鞘; 向上续为腮腺鞘 2.中层(气管前筋膜):
形成甲状腺鞘。其后层增厚,形成甲状腺悬 韧带,对 甲状腺有固定作用。
前下部覆盖气管,称为气管前筋膜,向下入胸腔与心包 上部相续。
后上部覆盖颊肌和咽缩肌,称为颊咽筋膜。
12
毗邻
后外侧:隔椎前筋膜与交感干相邻 两侧:甲状腺侧叶、颈动脉鞘及其内容。
40
第四节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一、胸锁乳突肌区
(一)境界 (二)内容
1、颈袢: 舌下神经降支为颈袢上根,第2、3颈神经前支为颈袢下根, 两根在颈动脉鞘表面合成颈袢,约在肩胛舌骨肌中间腱附近。 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2、颈动脉鞘 上起颅底,下续纵隔。
(3)神经:
①迷走神经
②副神经:在迷走神经的后外侧走行,进入胸锁乳突肌。
③舌下神经及颈袢:
经二腹肌深面通过,发出降支为颈袢上根,在环状软骨水平 与颈袢下根会合,形成颈袢。 (4)二腹肌后腹:
毗邻
浅面: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面神经颈支 深面:颈内动、静脉、颈外 动脉、后3对脑神经、颈交感干 上缘:耳后动脉、面神经、舌咽神经 下缘:枕动脉、舌下神经
甲状腺肿大压迫症
压向后内侧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压向后外侧出现Honer综合症。
28
4)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
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 距甲状腺侧叶上极0.5~1.0cm处两者分开。 发出喉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入喉。
喉上神经:分内、外2支。
甲状腺下动脉:经颈动脉鞘后方弯向内侧,入甲状腺前与喉 返神经交叉。
喉返神经:在食管气管旁沟内上行,入喉后改称喉下神经。 左喉返神经多在甲状腺下动脉的后方与其交叉。 右喉返神经多在动脉的前方与其交叉 结扎此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
29
甲状腺最下动脉: 出现率约10%,主要起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至甲状腺峡。
4)甲状腺的静脉: 甲状腺上静脉
均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注入头臂静脉。
23
24
25
(二)肌三角
1、境界: 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下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和封套筋 膜。深面为椎前筋膜。
2、内容:
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 气管前筋膜,甲状腺、甲状旁腺、喉及气管颈部、咽和食管 颈部等器官。
(2)内容:
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胸膜顶、颈交感干。
55
56
57
第五节 颈外侧区
包括枕三角(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和锁骨上大 窝(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 ,以肩胛舌骨肌下腹为界。
一、枕三角 (一)境界: 前界为胸锁乳突肌, 后界为斜方肌, 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下腹, 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底为椎前筋膜层及其覆盖的前、中、后斜角肌和肩 胛提肌。
58
59
(二)内容: 1、副神经: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此处有枕 小神经勾绕。 2、副神经周围淋巴结: 上部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下部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3、颈丛和臂丛的分支: 颈丛皮支 臂丛的肩胛背神经:在窝 (一)境界: 前上为胸锁乳突肌下段,后上为肩胛舌骨肌下腹,下界为锁骨, 是颈、胸和上肢的交汇处。
(1)甲状腺
1)形态
两个侧叶:平5~7颈椎;
峡:第2~4气管软骨的前面;锥状叶
26
27
2)被膜: 假被膜(甲状腺鞘):甲状腺悬韧带 真被膜(纤维囊)
3)位置与毗邻 前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后内侧:喉与气管颈部,咽与食管颈部,喉返神经。 后外侧:颈交感干、颈动脉鞘及鞘内结构。
为臂丛。有时发出颈横动脉或肩胛上动脉。
50
51
52
3、锁骨下静脉: 经锁骨与前斜角肌之间,向内侧与颈内静脉汇合。
锁骨下静脉壁与第1肋、锁骨下肌和前斜角肌筋膜相连接,外伤 后易致空气栓塞。
4、胸导管颈部:平C7高度,向左跨越胸膜顶形成 胸导管弓, 注入左静脉角。
毗邻 前方:颈动脉鞘
后方:椎动、静脉、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 5、迷走神经 膈神经、颈交感干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外侧部称咽旁间隙。向 下通后纵隔。
4、椎前间隙:
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经腋鞘同向腋窝。
15
16
第三节 颈 前 区
一、舌骨上区
(一)颏下三角:左右二腹肌前腹和舌骨体围成。内有颏下淋巴结。 (二)下颌下三角:
1、境界: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 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为下颌 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 2、内容:
二、颈前淋巴结 颈前浅淋巴结:沿颈前静脉排列 颈前深淋巴结:位于颈部器管前面或外侧 三、颈外侧区的淋巴结 (一)颈外侧浅淋巴结:沿颈外静脉排列
66
(二)颈外侧深淋巴结 1、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收纳外侧颈浅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的输出管, 并收纳喉、气管、食管、腭扁桃体、舌的淋巴。输出管注入 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2)甲状旁腺 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后面,或甲状腺实质内,或被膜外的结缔 组织内,上、下各1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