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读书报告之《人生的智慧》

思修读书报告之《人生的智慧》
思修读书报告之《人生的智慧》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尼采的一生似在爬山,晚年终于达到个人哲学的巅峰,而叔本华则是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在个人学术理论上便达到巅峰,接下来的一生他仍孜孜不倦不断完善,巅峰之后创造一个又一个高峰。在理论和思想上达到极高造诣甚难,不被巅峰的成就感束缚桎梏却更为难得,读这本书就像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智者跟你娓娓道来,他不高谈阔论那些哲理,只是简简单单聊聊人生。他的语言文字是那么淳朴又流畅,精确又优美。有时候你还会听得有点不耐烦,认为他重复太多;有时候你自己与他的想法不一致,可却阻挡不了讲到激情处滔滔不绝的他;有时候你觉得他说的与自己极其契合,可接下来他却给你泼了冷水,或明或暗在嘲讽。可无论怎样,读这本书,你只会觉得,这是个可爱的老头,你没法不喜欢他,他不是强迫任何人接受他的分享,但溢着的人格魅力让你又不得不认真听他所分享的人生的智慧。合上书,就像刚刚与大叔来了场酣畅淋漓的谈天,于我,最重要的心得可以用殷浩的那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作总结。

在准备人生矛盾的专题时,我用这一整本书来回答我们组内矛盾集中体的那位少年的所有疑问。叔本华的一整本书都是在讲述人该如何与自我和解和相处,只有与自我周旋久了,做回改做的自我了,人生的所有矛盾与困境才能得到自己真正的解决。叔本华认为决定人自身命运有三要素,人的自我,人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在他人眼中的显现。读完书后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看待这三种要素,人的自我是精神意志,却直接作用于现实;人的身外之物是物质存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现实;人的表象即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是精神意志,间接甚至不作用于现实。可事实经常是,我们关注那些物质的东西胜过精神,我们关注那些不直接作用于自身的东西胜过自大其身,就像书中写到:“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

人的一生可以拥有多高的精神欢愉从来不是物质可以给予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和挖掘、创造、体悟幸福快乐的能力,取决于人的自我有没有良好的智力、高贵的品质、愉快的性情和健康的体魄,简而言之取决于人的纯粹自我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当我们自大其身时,对身外之物的需求就少了,由于非我那些不可控因素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就少了,我们就越发可以掌控自己,这会变成一个良性循环。而注重自我就意味着

人要有意识并有行动地把精力放在发展自身上,而不是将重心寄托在身外之物,寄托在从他人身上获得长时幸福。伟人和天才往往存在本身即是重心,他们把存在和事物的本质,完全而又绝对地纳入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尽力将自己的深刻见解表达出来为人类所知,因为他们知道为人类贡献伟大的思想而以伟人的标签永远留名,从来不是因为一些庸碌之才泛泛之辈这样认为,而是自身就是伟人。所以,叔本华告诉我们,去自大其身吧,你最好不要因为我说才做,而是因为坚信,人生下来就该如此做。

既然要与自我周旋,人必然需要孤独。就像叔本华那句名言,“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话我印象极深,因为在高三自身成绩在学校一骑绝尘的时候,我曾问爸爸自己并不快乐,因为不像身边同学一样有很多朋友一起玩,爸爸给我的回答便如此。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世界更复杂,我也更独立了,接触到更多人,我也变得乐于社交,享受其中的快乐与获益。而在读这本书时,我有深深的代入感,仿佛字字珠玑,字字戳心。大叔在写作时,或者说他的一生都是孤独而伟大的,散发着思想的光辉,其文字处处透露出他对世俗寻欢作乐与社交的厌恶。对于从事并非思想和独创工作的大多数我们来说,听到大叔对于不能孤独的个体斥为庸俗的议论极易生出焦虑与失落感,陷入深深地自我质疑之中。其实这也是我与大叔意见有出入之处,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成为终生的思考者,也不能否定在不同领域同样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的成就。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选择孤独,那些不选择孤独的人也不见得庸俗。

但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时间与精力与自我周旋。百年前大师的话语放在今天的我身上,孤独和社交变得并不矛盾。人可以拥有两颗心,一颗为自己,一颗为自己之外的世界。在该与人相处的时间里,用那颗心满满的真诚与热情待人接物,读人就似读书,都是在收获和感悟奇妙独特的人生体验,但所有的输出与输入也都仅限于那颗心,不能因此而干扰属于自我的心。在可以安静的时刻,多读书、多思考、多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专长,把自己的思想体系架构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丰满起来,去体会属于自我那颗心独特的精神快乐,摆脱无聊,减少痛苦,大概就是拥有幸福。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们不为成为别人口中应该成为的样子,人生下来便开启了与自我终生的周旋模式,何不完全而绝对地做真正的自我呢?《人生的智慧》箴言虽多,终归一条:做自我,且非故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