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老妇还乡》的戏剧创作

浅谈《老妇还乡》的戏剧创作

浅谈《老妇还乡》的戏剧创作作者:郭永红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摘要】《老妇还乡》是著名的瑞士德语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在1956年创作的剧本,该剧将焦点对准经济崩溃漩涡中的居伦小城,亿万富婆克莱尔打破了小城的窘境,却同时带来了诱惑与强权,我将以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的戏剧体诗为基础,浅谈《老妇还乡》的戏剧创作。

【关键词】《老妇还乡》;美学;戏剧创作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57-01《老妇还乡》这部剧作是迪伦马特的成功之作,其内在的是对克莱尔及伊尔人性的塑造,作品本身所探讨的是克莱尔利用金钱买凶杀人的事实,其内在因素是金钱、强权对贫穷人们无知的诱惑和良心的收买与征服的心理过程,其外在因素是资本主义社会“钱能通神”的规律,无情揭露了大资产阶级凭金钱无恶不作的凶残面目。

笔者将从黑格尔观点出发,分析《老妇还乡》的戏剧创作。

一、戏剧的艺术作品(一)“整一性”的构建。

黑格尔认为:“戏剧体诗,由于剧中人物不是纯然抒情的孤独的个人身份表现自己,而是若干人在一起通过性格和目的的矛盾,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正是这种关系形成了他们戏剧性存在的基础。

”《老妇还乡》的“整一性”围绕克莱尔拯救与罪恶并存的事件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王敏在《老妇还乡》的导演探索中曾说“作为全剧的主要冲突线有三条:第一条是克莱尔与旧情人伊尔复仇与辩解,逃避的矛盾;第二条是克莱尔与居伦城市民的收买与拒绝的矛盾;第三条是居伦居民对伊尔的围猎与挣扎的矛盾。

”三条主要矛盾构建起了《老妇还乡》“整一性”的情节结构,克莱尔、伊尔、市长、校长、警察、税务官、甲乙丙丁等居伦小城的众多人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迹的角色,他们的性格形成一种内在逻辑,以漫画式的夸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联系,作用于克莱尔与伊尔的性格塑造,成就了《老妇还乡》这部剧作的魅力。

(二)关于语言特征。

语言是一种艺术,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将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内在性格外化,起到修饰、润化和深化主题作用,最后作用于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老妇还乡》读书有感

《老妇还乡》读书有感

《老妇还乡》读书有感初读迪伦马特的作品,抛开思想性不谈,其语言和节奏的确令人惊艳。

大约是从王小波或叶子风那里听闻他的思想深刻和文体卓越。

前几年在档案馆工作时,我曾买过他的小说集和戏剧集。

起初我先读了小说,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等几篇,但我读起来却不太习惯。

我可以接受推理较弱的情节,就像钱德勒的侦探小说一样,虽然推理较弱,但贵在人物性格和文笔出众。

然而,迪伦马特的小说给我的感觉过于拖沓,情节破碎,道德伦理意味浓厚。

因此,我将他的小说搁置一旁。

昨晚看了《老妇还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写出如此精彩戏剧的迪伦马特就是写小说的那位。

这部作品戏剧性十足,冲突不断,节奏紧凑,高潮迭起,台词精彩非凡。

金句频出,语言平实,却又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讽刺,信息量巨大。

这些台词既能前后呼应,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让人不禁想起“冰山理论”,每一句都有巨大的解读空间。

例如,开场时在车站,列车长提到教堂门楼里绘有“最后的审判”,结合后续情节可以理解,这确实是一场审判,对伊尔的审判,对全城的审判,也是对人性和人类自诩的文明的审判。

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被节奏所带动,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不断向前。

诡异的复句层层叠加,将压迫感拉满,让人在高潮迭起中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张力。

特别是居伦市民阻止伊尔上火车的那一段,每一次回答都是复句,实在令人惊叹,甚至让人起鸡皮疙瘩。

迪伦马特写的是喜剧,但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讽刺意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抨击,不留一丝温情。

政客、教师、警察、牧师、商人、记者,无一不是卑鄙无耻之辈;政治、文化、司法、宗教、教育、亲情、爱情,所有人类珍视的文明和道德都充满了虚伪和算计。

极致的虚伪和无尽的堕落,金钱至上,这是故事中所展现出的社会现实。

但最后伊尔被以民主的名义公开处决时,却又流露出一丝人性的高贵。

老妇还乡复仇的故事荒诞离奇,而作者的内核却是对当时社会及其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作者:胡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迪伦马特是继布莱希特之后德语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家。

他的戏剧创作的重要特点是悲喜剧风格,即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从而建立了一种与传统的悲喜剧完全不同的现代戏剧美学范式。

本文试图以迪伦马特最成功的一部剧作《老妇还乡》为例,对他的这一戏剧艺术特色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本论文阐释了怪诞是迪伦马特的喜剧的重要特征,并且从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场景三方面揭示了《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悲喜剧怪诞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是瑞士当代重要的戏剧家、小说家。

他的生平既少坎坷又无奇特之处,寥寥数行便写尽其一生。

他1921年1月5日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科尔丰根的一个牧师家庭,是个地道的瑞士人。

他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祖父是政治家兼诗人。

父辈对于迪伦马特日后在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讽刺才能不无影响。

1935年他随家庭迁往伯尔尼市,在那读完中学。

1941年起在苏黎世度过一个学期后,又返回伯尔尼城攻读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这期间他研究了基尔克郭尔、尼采、卡尔·巴特、阿尔贝特·史怀泽等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著作,在文学方面受到阿里斯托芬、奈斯特伊、拉伯雷、毕希纳、魏德金德、卡夫卡等作家的影响,阿里斯托芬讽刺现实的喜剧尤其受到他的推崇;同时他也对绘画颇感兴趣,创作了许多具有“怪诞”特征的美术作品。

毕业后一度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和戏剧编辑。

这时期他也写了一些尝试性的剧作和小说。

迪伦马特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其中代表作有《老妇还乡》(1956),《物理学家》(1962)和《罗慕路斯大帝》(1949),《天使来到巴比伦》(1953)和《弗兰克王世》(1959)等。

作为艺术上的“叛逆者”,迪伦马特不愿意因袭传统,或步他人后尘,而是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经过创作实践和舞台试验,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怪诞”为特征的悲喜剧风格。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物欲横流的世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物欲横流的世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物欲横流的世界]在欧洲,迪伦马特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

《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剧作风格和创作技巧体现的代表作。

在该剧中,迪伦马特以其特有的怪诞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一个类似于希腊悲剧《美狄亚》式的复仇故事:一个世界上最富有的老妇人克莱尔回到她的故乡居伦城,允诺为这个经济上濒临破产的城市和它的市民捐出十亿巨款,唯一的条件就是要求这个城市将当年抛弃她的旧情人伊尔处死。

居伦市民从一开始的坚定拒绝这一不人道的要求,到不自觉的意志动摇,再到积极行动阻挠伊尔出逃,最后发展到一场“集体性的谋杀”。

伴随着居伦人一步步走向谋杀的是这个小城经济上的崛起,最后克莱尔在以科技重新装备的崭新的火车站乘特快列车离开了这个小城。

老妇最后用金钱的魔力实现了她个人所要求的“正义”。

围绕这一事件,迪伦马特用深邃哲理、奇特幻想、绝妙象征和怪诞形象的创作笔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现象和剧中一个个人物在金钱的诱惑下慢慢地屈服的过程。

正是居伦城“高贵的传统”――仁爱、人道主义、传统价值观和良心等,使克莱尔讨回了自己的“公道”,从而也使丧失了“高贵的传统”的居伦城公民都变成了凶手。

《老妇还乡》中的人物都被金钱征服,心怀罪恶,从而拥有不可更改的共性。

老妇克莱尔是一个阴谋的策划者,她要为她的谋杀寻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她要借助于“公正”的法律来实现她复仇的目的,她要让全体居伦城的居民成为她的同谋,她也要让伊尔在没有任何精神声援的情况下孤独地死去。

伊尔在剧本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近乎小丑式的喜剧人物,在得知克莱尔带着大把的金钱回到居伦城时,他甚至还对克莱尔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想重修旧好以便大捞一把,想借他和克莱尔非同一般的关系做市长继承人,因此在克莱尔面前他竭力要表现旧情未了、含情脉脉,而在市长面前又以功臣自居,真是丑态百出。

但当生活的境遇发生逆转后,伊尔的精神内核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克莱尔的谋杀计划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在这场良心与金钱的较量中,他孤立无援,渐渐地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并从居伦城人中分裂出来,当他从最初的绝望、恐惧、懦弱中摆脱出来后,他终于能够勇敢地面对命运,愿意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而承担起责任,最终战胜了自己。

《老妇还乡》带有的双重性特征

《老妇还乡》带有的双重性特征

《老妇还乡》带有的双重性特征摘要:《老妇还乡》作为迪伦马特“最有光彩的剧作”之一,以其特有的荒诞风格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与居伦城之间的矛盾故事讲述出来,在用尽其充满诗歌气质的语言之下,以复仇故事的形式完成了一项对于资本主义体制下深藏的人性恶劣的探索。

同时也采用了极其富有戏剧性的多种层面的对立来使得剧作在荒诞形式下更加贴合于现实,从察哈纳西安的身份转变到伊尔被迫获得的人格升华,乃至其舞台表现形式中对于“真”与“假”的解构都揭示了迪伦马特最擅长的悲喜剧范式中所蕴藏的双重性,真实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金钱表象下带来的黑色幽默式惊悚。

关键词:《老妇还乡》;悲喜剧;表现形式;双重性迪伦马特的剧作《老妇还乡》中含有的多重性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而由于受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与斯特林堡等剧作家的影响,迪伦马特同样将异化意识与荒诞内容结合进了剧作之中,使得内容中所出现的变化与对立层面更加丰富,且充满个人风格。

一、悲喜剧关联内核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以出现在门上的标语形式表达了自己悲喜剧作品的内核思想在于“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明快的”,并且严格贯彻了这一点,以明快的喜剧手法将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而通读过后观众所体会到的则是深切的悲剧内核,二者在迪伦马特的笔下以一种绝佳的形式结合并相互作用、最终共同呈现出了悲喜剧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形式上的喜剧首先容易察觉到的是,居伦作为一个生态环境窘迫的小城,为了一个阔太太的光临而竭尽所能将不体面的礼物包装成体面的,开篇时市民迎接队所呈现的各种丑态就已经奠定了居伦城的人民形象与剧作基调,从心理上满足了观众心底窥伺旁人尴尬境地取乐的欲望。

其次,当主角出场,在察哈纳西安阵营中的几位两两成双、形影不离的奴仆,与几乎可以视作一个整体的居伦城市民,二者都更像是一个统一结合而非多种独立的个体,且台词上的重复从无论从视觉和还是听觉,两个方面都达到了重复性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喜剧氛围。

独幕剧《老妇还乡》怪诞色彩的舞台呈现

独幕剧《老妇还乡》怪诞色彩的舞台呈现

独幕剧《老妇还乡》怪诞色彩的舞台呈现
独幕剧《老妇还乡》的舞台呈现十分怪诞,充满了浓郁的幻想色彩和未知的神秘感。

戏中的舞台场景并不刻意模拟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而是通过丰富的象征意义、奇异的背景元素,以及极具个性化的人物造型、化妆与服装,来营造出一种异常诡异的神秘感和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整个舞台被设计成了一片黑暗和深邃的森林,繁茂的树枝挡住了天空和大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迷宫中。

四周透着微弱的暗光,让人感到奇怪的不安和胆寒。

在这片森林中,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穿着古旧的衣裳,拄着拐杖,缓缓地向前走着。

老妇人周围漂浮着一些奇怪的物体,如毒蘑菇、乌鸦、骷髅、残牌等,这些物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性质,暗示着老妇人身上的某种不可描述的秘密和不为人知的过去。

同时,老妇人的化妆和服装也颇为古怪,她的额头上涂了一块奇怪的图案,鼻子和嘴唇都涂成了奇异的颜色,手里拿着的拐杖上挂着一只瘦骨嶙峋的老鹰。

在这样一个怪异的舞台场景中,老妇人开始了她的孤独之旅,她一步步地走向未知的彼岸,同时也带给了观众一种撩人心魄的体验,让人沉浸在异常诡异的氛围中,一同探索那些极为神秘和意外的秘密。

喜剧形式呈现悲剧主题——论迪伦马特作品《老妇还乡》中的悲喜剧特色-毕业论文

喜剧形式呈现悲剧主题——论迪伦马特作品《老妇还乡》中的悲喜剧特色-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迪伦马特是悲喜剧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其独特的悲喜剧风格是本文的主题。

本文从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入手,细化到悲喜剧本身的发展史,再到迪伦马特其代表作《老妇还乡》中所展现的独特悲喜剧风格,逐步深入地进行了探究。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悲喜剧的发展和迪伦马特写作的悲喜剧风格。

戏剧起源于古罗马古希腊,结构主要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悲喜剧历史的真正开端由莎士比亚所书写。

之后历尽诸位大家的推动,悲喜剧发展到迪伦马特的时代。

其悲喜剧作品将悲剧和喜剧因素融合,文风怪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伊尔的人物塑造。

文章从戏剧学中研究人物的多个角度,包括人物性格,人物语言及行为,人物关系,人物结局等来进行分析。

伊尔实则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本文第三部分则从戏剧学中情节的角度对该戏剧作品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从场景的角度分析了克莱尔归来时火车站的一片哗众取宠的喧闹。

然后是从线索和矛盾的角度分析了伊尔屡次出逃的失败和在众人的借贷中逐步走入了绝境。

最后则是又从场景的角度分析了在法庭中全镇人对伊尔不折不扣的谋杀。

第四部分从全篇的角度看迪伦马特写作风格的怪诞。

文中大量直接呼喊式的话语看似梦呓,实则立足于现实,并展现着人物的情感、思想和立场。

荒诞化的戏剧语言营造出尤其紧张的氛围并使戏剧作品变得“紧凑”和“神秘”。

本文第五部分主要阐述悲喜剧的传统功能和迪伦马特的创新发展。

传统悲喜剧着眼于人物命运,往往涵盖道德教化目的。

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也不例外。

而其创新点在于悲喜剧因素的交融。

迪伦马特通过“即兴奇想”结合怪诞的风格来“创造距离”的方法,达到了“以喜剧形式来体现悲剧主题”。

总之,迪伦马特作品《老妇还乡》的悲喜剧风格是极具特色的,其对于现实的关注与表现,充满想象力和对夸张的极致运用,同时追求对于真情实感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他的怪诞与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

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

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作者:姜燕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3期【摘要】迪伦马特是很擅于运用怪诞手法进行创作的剧作家,《老妇还乡》这部作品较好地体现了迪伦马特剧作的特点,他的剧本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环境的荒诞,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人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所面临的选择。

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来剖析迪伦马特作品的怪诞风格的喜剧美学范式。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怪诞风格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39-01迪伦马特是瑞士的戏剧家、小说家,是布莱希特叙事戏剧的重要追随者,是继布莱希特之后最伟大的德语戏剧家。

在戏剧上,受到了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和意大利戏剧家皮兰德罗的影响,对表现主义很有兴趣,在哲学上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他不相信世界可以改变,只相信作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能保持自己的人道本质,认为世界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只能采用怪诞、扭曲的方式来表现和阐释它。

《老妇还乡》根据克莱尔回乡复仇的这个情节线展开故事,45年前,怀着伊尔孩子的克莱尔,被贪钱的伊尔无情的抛弃,她深受奇耻大辱离开了家乡居伦,而今作为亿万富翁的她回到了家乡,这座贫困破败不堪的小城期盼着她的回乡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然而这位“慷慨大方”的克莱尔赠给小城的10亿巨款的交换条件就是处死伊尔,她要用钱来买回公道。

起初城里的居民们出于人道主义传统拒绝了这个交换条件,然而在贫困和金钱面前终究抵抗不了金钱的诱惑,摈弃人道,倒向了金钱,为了10亿巨款最终一起杀死了伊尔。

全剧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和法律一文不值的丑恶现象,同时也揭露了伪善,虚伪,自私等人的陋性。

全剧一开始描写居伦的贫穷:从市长等人的穿着寒酸和市政厅只剩下一架破打字机等,可以看出迪伦马特对于居伦城贫穷的描写推向了极端,就让观众不会进入到正常的情境和逻辑中,这就是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剧本的基调或者说是风格——怪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
作者:徐晓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
摘要:迪伦马特几乎所有剧作在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怪诞风格,这一特征在《老妇还乡》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本文从人物形象塑造、冲突安排、主题体现及场景设置四方面来简要论述《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

关键词:怪诞;人物形象;冲突;主题;场景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2-01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老妇还乡》中人物介于现实主义和荒诞派之间,被称为“怪诞”。

剧中女主角克莱尔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怪诞的:红色的头发,戴着巨大珍珠项链和手镯,表情严肃,就像一尊复仇女神给人以可怕之感。

她把拉火车紧急刹车看做家常便饭,当列车长怒气冲冲地让她罚款时,她大方拿出3000元,让列车长开着他的特快“赶紧滚蛋”。

她专横跋扈,能够用金钱支配世界。

像克莱尔这样能够用金钱来支配世界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

她可以要求以十个亿的价钱来买伊尔性命,也可以对她那群身份显赫的丈夫随意处之,世界银行行长她呼之则来、挥之即去,甚至她身上的一切器官都是假的。

作者有意夸张了她的财富和能力,让观众明显地感受到这个人物不现实的一面。

然而,克莱尔也不同于荒诞派剧作家所塑造的无性格人物,她尽管不真实却是有性格的。

在刻画克莱尔这一形象时,迪伦马特对其语言和行为进行了大量漫画式夸张,一方面充分突出了她的骄横不可一世,另一方面又使其滑稽幽默富于喜剧色彩。

她坦率驳倒了校长迎接她时虚情假意的演讲,让她的第七任丈夫做思考表情,读来让人捧腹。

除此之外,克莱尔还有感伤的一面。

当伊尔问到他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去世时,克莱尔轻轻地回答一岁。

“轻轻地”三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柔软面。

尽管现在她的灵魂已经扭曲,但对于过去细节的历历在目表明她也有过真情。

她一方面具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的血肉与情感。

二、冲突的安排
《老夫还乡》全剧围绕克莱尔对伊尔的复仇展开,然而不同于传统表现主义戏剧的是,剧中克莱尔和伊尔之间并未发生正面冲突。

克莱尔和伊尔的单独交谈一共有两次,两次气氛都比
较融洽。

第一次交谈是在第一幕,克莱尔来到居伦之后,伊尔自以为笼络了克莱尔,两人在从前约会的小树林里谈话,一切看起来都是很和谐的。

第二次交谈发生在第三幕,当时伊尔自知死期将至,一个在小树林静坐时他遇到了来此散心的克莱尔。

此时的伊尔内心已经接受了不可避免的现实。

克莱尔告诉伊尔,她将会带走他的棺材,面向地中海好好安葬。

这次谈话的气氛表面看来也是相当融洽、没有冲突的。

伊尔的命运完全由克莱尔掌控,克莱尔要复仇,伊尔想反抗,然而克莱尔却既没有派人暗杀伊尔,也没有恐吓他,她仅仅是带着作为交换的十亿元而来。

第一幕中,当她提出的复仇计划遭到全体居伦人拒绝后,她只留下一句“咱们等着瞧吧。

”接下来,伊尔内心的恐惧、挣扎乃至最后的绝望都不是由她直接造成的,她只是居高临下地注视着事态按照她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发展,她做的只有等待。

作者以这样非正面的形式来处理克莱尔和伊尔这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更加强化了物质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主题的体现
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是与人们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的。

剧作体现了物质和现实间的矛盾,体现了金钱对人思想的控制。

居伦市居民最初坚定地站在伊尔一边,但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强烈,居伦市民不得不在金钱面前屈服,他们的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最终他们将伊尔视为流氓和罪犯。

为了表现出金钱万能的主题,作者安排了两条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条是整体道德的下降,另一条是个体道德的提升。

整体道德的下降是针对居伦市民而言。

当克莱尔最初提出复仇要求——用十亿元买公道时,市长先生断然拒绝:“我以居伦市全体市民的名义拒绝您的要求,并且以人类的名义。

我们宁可贫穷,也不要双手沾满鲜血。

”但随之而来,居伦市民的生活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人们纷纷到伊尔的商店里赊账买最好最贵的商品,所有人都用赊账的办法来改善生活,伊尔的儿子甚至买了汽车,这也就暗示着他们内心已渐渐同意用伊尔的生命换回十亿元的捐赠。

最终市长和市民们一致举手同意克莱尔的要求,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主持公道”,“为了良心”。

个体道德的提升是针对伊尔而言。

最初伊尔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恶,一心幻想着克莱尔的捐赠,在被宣判死刑之后又试图逃脱,但最终伊尔良心发现,情愿以死赎罪。

伊尔的道德得到了升华。

四、场景设置
剧中对于某些场景设置同样秉承了怪诞风格。

第一幕克莱尔与伊尔在树林里相会时,男人甲、乙、丙、丁手举树枝扮演树木,他们还摇摇晃晃上下挥动手臂,表示有风穿过树林。

他们还分别扮演小鹿、啄木鸟和布谷鸟。

那两个幽灵般的阉人也跟随克莱尔一起出现,并回声似的重复克莱尔的话语。

在这一典型的怪诞场景中,迪伦马特不但将真实人物心理置放于非现实背景中,同时又通过人物言行制造出一种将悲伤、滑稽、恐怖混为一体的气氛。

这些因
素帮助观众拉开和剧情的距离,使观众保持理智,从而对剧本所揭示问题进行更加清醒的思考。

五、结语
居伦小城虽然是作者杜撰出的地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都是虚构的,但依仗金钱、强权对人性、良心、正义、公道进行诱惑和收买,在今天社会也依然屡见不鲜。

迪伦马特运用“怪诞”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将生活中的普遍性问题加以提炼、变形,使《老妇还乡》更为深刻地揭示出生活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