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综合实习报告(潘俊成)讲解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专业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专业实习报告

一、前言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在大三的暑假期间参加了地理科学专业的实习。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一些总结和体会。

二、实习目的和意义1. 了解地理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4. 为今后从事地理科学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某市城市规划局2. 实习岗位:城市规划与设计3.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15日四、实习过程1. 实习初期,我首先熟悉了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城市规划局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2.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多个城市规划项目,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3.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

4.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我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实习,我对地理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践能力方面: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数据、分析问题等,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 沟通交流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六、实习体会1. 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关键。

2. 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是完成项目任务的重要保障,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地理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学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地理学综合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7日2. 实习地点:山东省济南市3. 实习内容:(1)参观济南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济南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2)考察济南市泉域,学习泉水的形成机制、分布特点及保护措施。

(3)参观济南市植物园,了解植物种类、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

(4)考察济南市老城区,学习城市历史变迁、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

(5)进行野外调查,采集地理数据,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使用。

三、实习过程1. 第一天:参观济南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济南市的基本情况。

2. 第二天:考察济南市泉域,学习泉水的形成机制、分布特点及保护措施。

3. 第三天:参观济南市植物园,了解植物种类、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

4. 第四天:考察济南市老城区,学习城市历史变迁、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

5. 第五天:进行野外调查,采集地理数据,学习GIS的使用。

6. 第六天: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7. 第七天:总结实习成果,进行实习答辩。

四、实习成果1. 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得。

2. 采集地理数据,制作实习地图。

3. 学习GIS的使用,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五、实习心得1. 通过实习,我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实习让我认识到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我对地理学的热爱。

4.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结论

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结论

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结论经过为期两周的地理学综合实习,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实习,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实习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实习是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一次重要机会。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各种地理现象,例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通过实习,我们发现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局限性,明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习对于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地理学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实用的技能。

例如,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罗盘、海拔仪等工具,如何进行资料收集、野外观测和标本采集等。

这些实践技能对于我们今后从事地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实习对于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实习使我们充分接触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此外,实习还使我们认识到了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实习对于深化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性通过实习,我们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石钟乳、石笋等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和机制,加深了对地质、地貌、水文等知识的理解。

同时,实习还使我们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激发了我们继续探索地理学知识的兴趣。

五、实习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实习是一次宝贵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同时,实习还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我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区域性、时间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此次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旨在补充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地理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

实习过程中,我们采取科学的区域性、综合性思维,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发现各种人文现象的时空联系与差异,揭示它们相互作用的特征与规律。

二、实习任务本次实习以我国某城市为例,通过对城市商业区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人文地理特征,探讨城市发展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三、实习过程与收获1.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团队对该城市桂林路商业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和记录商业区的建筑风格、店铺分布、人流密度等现象,我们初步了解了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2. 数据收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桂林路商业区,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商业区内商家和消费者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桂林路商业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3. 实习成果通过对桂林路商业区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该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历史、城市规划和政策等因素,对商业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商业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对城市人文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实习总结通过此次实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文地理学在解释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法,为我们今后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人文地理学的新方法、新理论,为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注:本实习报告为示例性内容,实习地点、任务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地理科学实习报告范文

地理科学实习报告范文

地理科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理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选择了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希望通过实习了解地理科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调查方法和技巧,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 加深对地理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了解地理科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实习培训,学习了地理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复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实习计划和要求,开展了以下工作:(1) 实地调查:我们分组进行了实地调查,采取了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观测等方式,对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2) 数据整理与分析:我们利用Excel、ArcGIS等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制作了相应的图表和报告。

(3) 实习报告撰写: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撰写了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3. 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完成了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同时,我们还就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收获(1) 掌握了地理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加深了对地理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了解了地理科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经验。

2. 实习反思(1) 实习准备不足,对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预判不够。

(2) 实习过程中,部分同学对调查技巧掌握不够,影响了实习效果。

(3) 实习报告撰写过程中,部分同学对理论知识运用不够熟练,导致报告质量不高。

大学课程地理学实践报告(2篇)

大学课程地理学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知识,我们选择了实地考察作为地理学实践的主要形式。

本次实践报告以某城市为例,通过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实地考察,分析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提高我们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践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地理环境,我们选择了某城市作为实践对象。

该城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通过对该城市的实地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今后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三、实践内容1. 城市概况调查首先,我们对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进行了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该城市位于沿海平原,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

2. 城市土地利用调查我们对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我们发现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其中,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占比最大,而公共设施用地相对较少。

3. 城市交通系统调查我们对该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了调查,包括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交通流量统计,我们发现该城市交通系统发达,但存在拥堵、交通压力大等问题。

4. 城市环境质量调查我们对该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

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该城市环境质量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

5.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我们对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包括人口、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统计数据,我们发现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四、实践结果与分析1. 城市土地利用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占比过高,导致公共设施用地不足。

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本科大学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理科学本科大学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本科大学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前言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专业课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____年5月13日至____年5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XX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文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2.1实习时间: ____年5月13日至____年5月19日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山地貌3.实习区域概况3.1地理位置:____(省、市、区、县)是中国____(省、市、区、县)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____(省、市、区、县)147海里。

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____(省、市、区、县)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3.2面积: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3.3人口:总人口135万,其____(省、市、区、县)人口43万3.4气候:____(省、市、区、县)位于____(省、市、区、县)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科实习报告课程名称:水文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班级:2010级师范二班姓名:杨林学号:222010318011056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科实习报告实习名称:青木关地下水观测调查指导老师:张远瞩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8日实习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北碚区歇马镇一、实习目的通过对青木关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实地观测调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程的知识,学会水文基本观测和研究方法,并更好地运用于实际。

二、实习内容1、从地质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青木关地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2、从三大类水形成的条件、特征、动态变化等方面研究青木关地区地下水的类型及特点3、从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探讨青木关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建议三、实习结果地下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潜在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对青木关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调查初步认识青木关地区地下水形成的原因以及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和地下水的理化性质的认识,并且实地对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河进行流量的估算。

青木关地处西南岩溶地区,地表和地下水双层结构的水文现象普遍存在,地表和地下水相互转换迅速。

随着人口的膨胀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内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矛盾日益增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加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等人为因素加速了青木关地下水的污染及破坏,水质恶化程度加大。

所以本文通过调查青木关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来提升对地下水的保护意识,并且为地下水合理利用和污染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议。

调查区域概况该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和北碚歇马镇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7′35″—106°19′45″和北纬29°47′—29°40′40″.研究区域发育于川东南弧形结构带内,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蓥山帚状山脉缙云山背斜中段,该处发育了沥濞峡背斜、温塘峡背斜、观音峡背斜三大背斜(如右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习报告云南滇池水污染的治理及措施研究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师范)年级2011 级学号222011318011093姓名潘俊成指导教师吕瑜良、沈立成成绩2015年5月10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0 前言 (1)1 滇池的污染现状 (1)2 滇池污染成因分析 (2)2.1 自然演化 (2)2.2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 (3)2.3 水资源匾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3)3 治理滇池水污染的新措施 (3)3.1 滇池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步骤 (3)3.2 滇池污染治理的新方案 (4)3.3科学规划、全民参与 (6)4 结语 (6)云南滇池水污染的治理及措施研究潘俊成学号:222011318011093摘要: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

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

利用暑假,我对滇池流域一些区域的水质作了简单的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国家对滇池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试图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我的一点实际行动能引起全社会对滇池治理的关注,让滇池尽快恢复她“高原明珠”的本色。

关键词:滇池;污染;现状;建议0 前言从大气化学环境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资源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本来就已经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了,各地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

有专业人士曾指出,未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必然是水资源的短缺。

滇池作为三大水污染案例之一,可见形势相当严峻。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东西最宽处12.5km,平均水深4.4m,水面积300km2,库容12.9亿m3,素有“五百里滇池”的美誉。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

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

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气候宜人的“春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1 滇池的污染现状滇池污染已经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话题。

为了净化滇池水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和云南省已经投入超过40亿元经费来治理滇池污染。

这些来自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拨款以及世界银行的贷款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滇池环境的恶化,但未完全消除滇池污染。

目前,滇池仍属5类重污染湖泊。

最近一些年来滇池污染非常严重,国务院把滇池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水体污染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

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置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滇池有20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

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入金沙江。

滇池现在流域面积为2920km2,整个流域都在昆明市管辖范围内,是昆明市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滇池也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主要功能是观光旅游、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动植物保护区等。

滇池的历史大约有340万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滇池的水位逐年下降,湖水逐渐变浅,从过去的150年内水面面积由500km2缩小至297km2。

滇池长期以来一直是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来源,但由于滇池地处昆明市区下游,从而不幸成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地。

滇池水质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

2007年滇池外海水质均为劣五类水质,水质污染已十分严重。

2 滇池污染成因分析2.1 自然演化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仅为古滇池的1.9%。

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年平均流出水量为1.49 x 108m3,仅占其蓄水量的11%。

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2.2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200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23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 总氮9750t,总磷1160t, CODcr,30674t。

其中,生活污染源排放约占45%~58%,工业污染源排放约占11%~32%,2007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达到21000万吨时,总氮8155t,总磷1087t, CODcr22449t。

而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c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000t,400t和11000t。

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2.3 水资源匾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滇池北岸的昆明主城区面积已达约180km2 ,人口近200万,城市的急剧膨胀不仅加剧了污染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日益匾乏。

滇池流域多年水资源量为5.3 x 108m3 ,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70m3 /a,仅为世界人均值的4%,全国人均值的12%,全省人均值的5%,联合国极度缺水标准的50%。

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其中已建成大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3.4x108m3 ,小型水库近140座,总库容近1x108m3。

水库总控制径流面积1651 km2 ,占流域面积的57%。

目前,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在1x109m3 以上,而根据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扣除多年平均湖面蒸发量,滇池实际水资源量只有不到6x108m3 ,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

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

3 治理滇池水污染的新措施改变滇池出水口, 置换滇池位置有3 个目标: 彻底解决滇池污染是第一目标; 使滇池从此再也不受昆明城区污染,为春城人民永续利用是第二个目标。

外流域调水,还滇池一湖清水,为昆明城市发展找回115×109m3饮用水源地是第三目标。

3.1 滇池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步骤滇池污染治理分二大步骤: 第一步是置换滇池位置,解决其污染,使昆明城区从此不污染滇池。

实现g~g类水质;第二步外流域调水,保证g~g 类水质,滇池成为昆明城市发展需要可饮用的水源地。

滇池和洱海一东一西,滇池污染如此严重,而洱海水质依然清澈。

究其原因就是下关在洱海的出水口。

或者说高原地区,城市在湖泊的出水口,城市不污染湖泊。

这是高原湖泊最重要的特征, 也是本项目的理论依据和创新。

3.2 滇池污染治理的新方案富民海拔1681m ,滇池海拔1887m ,天生桥海拔1840m。

滇池草海- 天生桥长16km ,有47m 的落差。

开挖一条新河道,让滇池水倒流,从草海- 天生桥接大营河流出去。

这样城区的污水经处理,从新河道排走,不再流入滇池,切断了滇池的主要污染源,其污染将可减少一半,而且由于滇池水倒流,集聚在北部的污水全部从北部流出去,其污染绝对总量的80% 以上得到排除,北部污水不南侵,滇池的主要污染源转变为东部和上游南部广大农村,由于东部和南部人少,污染就变得很小,而容易解决。

(1)、改变滇池出水口,就能把昆明市从上游方置换到滇池下方的出水口海口是滇池传统的出水口,滇池水从螳螂川流经富民。

滇池在昆明城区的下游方, 成了名副其实的纳污场。

改变滇池出水口,滇池和昆明城区相对上、下的位置发生置换,滇池就从现在的下方被置换到上游方,昆明则从现在的上方被置换到下游方滇池的出水口处。

这是相对上、下地理位置可以置换的特殊现象, 我们利用了它,不但能使滇池摆脱其现在纳污场的不利位置,而且可以使滇池草海的污水排出去, 也可以使外海北部的全部污水排出去,滇池北部就没有污水南侵,滇池从此不会受昆明城区的污染。

(2)、让滇池水倒流就是让北部的从北部流出去, 阻止和解除北部污水南侵。

滇池北部是滇池的主要污染之源。

约占滇池污染绝对总量的80%。

让滇池水倒流的目的就是使昆明城区的污水不入滇池;集中在北部的污水由于靠近出水口, 就很容易从北部全部流出去;水流和西南风吹到北部堆积的湖面污染物也很容易进入草海并流出;由于风向、水流和湖面风生流都是从南往北的一致, 迫使滇池北部原先污染严重的死水流动了,流水不腐而抑制蓝藻滋生,北部的污染也就大大减轻;特别是滇池南部处于上游方的高水位(南部的水位比北部高约0.15m ) , 所形成水位势的强大压力, 能够阻止北部的低水位的污水南侵, 使滇池不受北部污染, 滇池北部沿岸2~3km范围内可能会形成一条轻度到中等程度的污染带, 而避免整个滇池被污染。

该方案是先治本, 后治标, 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

滇池的出水口在南部的海口, 滇池水就是自北往南流, 当出水口在北部的草海, 滇池水就自然是自南向北流。

海口是滇池正常的唯一出水口, 在正常年份, 海口年均外排水量为415×108m3, 年最多外排水量7176×108m3, 最大流量为120m3/g·s。

让滇池水倒流, 就是把海口的排水功能全部转移到草海新的出水口,也就是说, 海口除排放少量必要的用水外, 滇池水全部从北部流出去。

新的出水口必需满足滇池年最多排水量和最大流量, 同时考虑滇池的3个出水口, 充分利用海口和西园隧道排水。

因此, 新河道的最大流量设计为60m3/g·s, 这样在正常情况下, 保证滇池水能够从新开河道和大营河流出去。

发生的洪水时, 除新河道排放60m3/g·s 外, 由西园隧洞排放(其最大流量为40m3/g·s) , 这两个出水口合计流量为100m3/g·s, 若遇10年以上的特大洪水, 才利用海口排放100m3/g·s流量以外的洪水。

这样既保证滇池水倒流, 又充分利用滇池3个出水口的排泄功能。

有人认为, 西园隧道分流已经实现滇池水倒流。

我们认为西园分流只能分流草海内的重污水, 由于受海埂节制闸的限制, 不能分流外海北部的重污水; 而且它是以减少入湖水量的高昂为代价, 分流出去的水调不回来, 导致长达半年多的旱季, 为了保持水平衡, 而不能分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