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响的几个传播学理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理论是研究媒介对社会和个体产生影响的学科,其核心是探究媒介如何影响信息传播、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等方面。

以下是媒介理论中的四种重要知识:1. 传统媒介理论:传统媒介理论主要关注传统媒介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魔力针"理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筛选信息,引导大众选择欣赏和接受某些观点和观念,从而对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传统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制作和传播的力量,以及大众对信息的被动接受。

2.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变社会的态度、信仰和行为。

著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媒介扭曲"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媒介扭曲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事件和信息,可以扭曲大众对现实的认知。

社会学习理论则指出,媒介可以通过建立角色模型和提供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跨文化媒介理论:跨文化媒介理论关注媒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和影响。

该理论强调不同文化中对媒介的解读和使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媒介影响也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跨文化媒介理论强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媒介差异,对跨文化沟通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新媒介理论:新媒介理论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理论探讨了数字化媒介的特性、变革和社会影响。

例如,网络媒介理论提出了网络互动、社交媒体和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等新媒介特点对社会结构、信息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影响。

新媒介理论强调媒介技术的变革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和应用媒介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有助于媒介从业者更好地选择和制作信息,也有助于个体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接受。

媒介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传播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新闻传播学中,传播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析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影响。

本文将对几个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传统媒体理论、社交媒体理论和传媒效应理论。

一、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强调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是Lasswell的传播模型,该模型包括了“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效果”和“效果如何”的元素。

该模型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但它也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主动性。

二、社交媒体理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理论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热门话题。

社交媒体理论认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模式和受众参与的方式。

例如,网络门户理论强调了网络社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来获取信息和观点。

此外,网络扩散理论提出了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原因和机制,例如病毒式传播和关键节点的作用。

三、传媒效应理论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其中,狭义传媒效应理论认为媒体可以直接塑造受众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例如,受众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来选择、解释和接受信息。

广义传媒效应理论则更加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指导剂和观众的文化与地理位置相关理论等,探讨了媒体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塑造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都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编写和编辑新闻内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根据社交媒体理论的原则来制定营销策略和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是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工具。

传统媒体理论强调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社交媒体理论着眼于互动和参与,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

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3.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

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传播学总论——精选推荐

传播学总论——精选推荐

传播效果的早起认识:枪弹论(潘恩基金会研究、火星人入侵地球)、有限效果论(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劝服、反对成见的漫画、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适度效果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其他研究)枪弹论:也叫子弹论(施拉姆)和“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年)以及“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年),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关于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主要观点:枪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击子弹的射击。

主要观点就是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媒介的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和环境而夸大。

“效果强大的刺激得到大众个体成员一致的注意力,这些刺激激发了内心欲望、冲动或个人很难自我控制的其他过程。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映。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这个理论框架支撑者大量有关受众与媒介效果的早起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1、潘恩基金会研究:20世纪20年代新媒介的电影的出现引起人们的恐慌和职责,认为电影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于是,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民间慈善机构—潘恩基金会的下展开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该研究运用了当时所有可能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13个不同角度出发,探讨电影内容及其对不同组成的受众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态度,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

该研究扭转了早起宣传策略的研究,并预见了意义理论和模仿理论在今天的地位,引导出态度变迁、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模仿的影响和媒介构建社会事实等理论。

2、火星人入侵地球: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在全国引起了大恐慌和社会混乱。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是指在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们对当代传播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有:
1. 关系媒体理论(Interpersonal Media Theory):这一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Arnold Lasswell提出,他认为媒体可以通过创造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读者或观众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这是Robert Putnam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媒体可以创造社会资本,即人们之间的信任、协作和友谊,这样才能有效的沟通和文化传播。

3. 效应理论(Effects Theory):这是Habermas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媒体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4. 传播视角理论(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Theory):这是Ralph Lerner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从多种视角,如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心理学等视角去理解传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传播的本质和作用。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1974年提出的。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说的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就不愿意发言;如果觉得自己和多数人看法一致,就敢于发言。

这样一来,多数意见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少数意见会越来越沉默,成为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最终形成「一言堂」。

这个理论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在这个螺旋式的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作用。

人们不可能自己去做民意调查,大家对「主流意见」的感知,一部分当然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的报道。

如果媒体只关注多数意见,忽略少数意见,就会增强主流意见给少数群体造成的压力,从而加速这个螺旋的过程。

而如果媒体能够给予少数意见充分的呈现,那么少数群体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小,沉默的螺旋效应也就会减弱。

第二,沉默的螺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害怕自己被孤立。

当处于少数群体的时候,人本能的会有一种恐惧感。

而当处于多数群体的时候,人就会更有安全感。

因此,如果少数人群的恐惧感被加强,沉默的螺旋也会变得更为明显。

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缓解少数人群感到的孤立感、恐惧感,我们就能减缓这个通向「一言堂」的过程。

2.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涵化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第一,人们在以上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第二,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电视。

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纪录和传达,电视等大众传媒取代了多样的社会因素,使人们共享相当同质的社会真实。

第三,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大众传媒的“教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第四,主流化与共鸣。

当大量看电视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趋同化时,就会发生主流化的后果。

当教养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体中非常突出时,就会发生共鸣。

第五,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①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②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③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④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⑤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

电视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介所未曾有过的巨大威力。

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
第六,“教养”是一个“双向吸引”过程。

“主流化”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

4.警钟效果
恐惧诉求通常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

它具有双重功效,一是,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的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

二是,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以使人们需素的采取对应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