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学理论体系综述

合集下载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他有三本与 此有关的经典著作,《超越语言》(Beyond Language)、《隐形的多面》(The Hidden Dimensions)和《不发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学 科基础。



译著:《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文化帝国 主义》等。 论文: 呈上升趋势,《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 题》《试论传播学的分之——跨文化交流学等。 论著:《跨文化传通》《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 化交际学》《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跨文化 交际学概论》等


译作:《美国文化模式》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等 论文:《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 《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等

艺 术 中 的 跨 文 化 传 播

跨 文 化 传 播

不 同 文 化 间 的 比 较

跨 文 化 心 理

教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旅 游 与 体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跨 文 化

跨 文 化 交 际

商 业 中 的 跨 文 化






(1)误读 张威.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 无意识的误读 有意识的误读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国际传播中多种传媒因素引导对他国的形象误读 文化因素 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新闻职业性因素 消费主义因素


小组成员(略)




比较文化 主要是对各种不同文化的特征和范式进行归纳、总结和 对照,探索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些普遍规律 跨文化关系 它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从文 化的角度研究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力量对比 媒体/文化全球化 借助于CNN、互联网等“全球媒体”进行的“全球传 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国际传播”。由此而引起的 “媒体/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同质化”等问题

国际传播 考研传播学专题

国际传播 考研传播学专题

国际传播考研传播学专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际传播是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进行国际传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跨国企业的重要挑战。

越来越多的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攻读国际传播方向的研究。

一、国际传播的背景和意义国际传播是指信息在跨越国家边界的过程中的传播活动。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国际传播对于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传播也是世界各国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际传播的理论和方法国际传播研究涉及多种理论和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文化传播理论、媒介效应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

在研究国际传播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传播形式和媒介环境,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国际传播的议题和热点国际传播领域涉及的议题和热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新闻报道、跨文化传播、国际公共关系等。

国际新闻报道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媒体对于国际事务的报道能够影响国际社会对于事件的认识和解读。

跨文化传播则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实现有效传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际公共关系研究则强调在国际环境中开展有效的公关活动,提升国家或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四、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着诸多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

国际传播也面临着来自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有效开展国际传播,是当前研究者和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第二篇示例:一、国际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国际传播学是研究跨国界传播、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关系、全球传播治理等相关问题的学科领域。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 在探讨国家、社会发展上,它片面强调了大众传媒在影响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决定性作 用,而忽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中介作用,也忽略了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之 间是相互规定和相互塑造的关系。
16
美国认为自己应该把这种范式扩散到全世界,使全世界人民享受“美国梦带来的好处”。作 为发展传播理论的根基,现代化理论话语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基本上沿袭了 西方社会学的知识传统——二元对立的二分法,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落后—发 展、野蛮—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非西方—西方。于是乎,现代化就成了传统与现代 之间无延续的断裂,非西方世界传统社会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西化。换而言之,在没 有外力(外来的改造性力量)的作用下,非西方世界多元、多样的传统文化因不具有独特的 内在价值而不可能实现主体(自主)性自我更新和发展。
侧重于从科学技术的视角来看待国际传播现象,进而预测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其基本观 点是:(传播)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与传播手段。技术主义范 式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国际传播理论(形态)主要有两种:传播技术决定论和 发展传播理论。
11
◦ 一、传播技术决定论
传播技术决定论是北美传播技术学派(亦称“媒介技术学派”,包括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 派)中的先导性(也是主导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 决定因素,因而又称媒介决定论或媒介中心论。传播技术决定论从传播形式或形态(而非 传播内容)即媒介本身来立论,立足于从媒介自身的技术特性来解释一切,并且认为,媒 介并非价值中立(或零负载)的渠道或中介,而是拥有内在的逻辑的自主的力量。其理论 预设是:人置身于其所使用的媒介之中(而不是之外),不同的媒介形式会以不同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感知、认识、思考、理解和表征外在于人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它把媒介看 作人类事务中发挥能动作用的中心要素和导致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因,或者说,将 社会变迁的潜力归于特定的媒介技术,从而在核心媒介的主流传播与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之间确立起一种规律性的、必然的关系。由此,该理论往往用某种新传播技术的发明来区 分不同的历史阶段,称谓不同的时代。国际传播或者说传播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凸显了传播 技术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超越时空的能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因而表现为信息技术不断革 新的历程。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国际传播概念(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官方——马匹、烽火、官文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国际传播:概要

国际传播:概要

早期国际传播学局限性:国际传播是以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依托的媒介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传播的发展水平印刷媒体时代:早期的印刷媒体到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印刷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1,、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伴随2、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趋于频繁3、与新闻传播相关的职业化群体出现印刷媒体时代(特别是报纸大众化时代)国际传播的最大变化是,报纸由人员交流的附属物变成国际传播的主体。

电子媒体时代(在国际传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电报的出现(世界最早四家通讯社:法国哈瓦斯社、德国沃尔夫社、英国路透社、美国港口新闻社)电子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1、信息传播不再借助人力中转2、传播速度大为加快3、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的出现:将国际传播带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国际传播从此有了专用频段)广播出现时期国际传播的特点:1、中间环节进一步减少2、影响力大幅度提高3、出现了国际传播的专门频道电视的出现:国际传播的特点1、传播内容趋于多元化2、播语言趋于中性化3、出现了专业化的电视频道4、传播手段发生变化广播域电视时代的异同:前者为传播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留下来很大空间,后者呈现出的是受众对现实场景的直接感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者主观诠释的可能性。

卫星电视时代:卫星电视的特点:1、实现了电视信号传输由陆地转向太空的飞跃2、是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基本变成现实3、信息传播中的国界概念基本被打破4、信息传播的统一标准逐渐形成卫星电视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1、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障碍逐渐消除2、各国政府参与国际传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3、有关国际传播的研究全面展开4、国际传播成为“信息时代”的传播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互联网以地空合一的信息快速通道作为传输渠道,是一种高速度、大容量、开放式的传播媒体。

互联网的特点:1、集多种传媒功能于一体2、互动性与开放性3、快捷性4、大容量与灵活性。

互联网的作用表现为:1、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全方位影响2、强化了社会公众的国际传播意识3、促使各国已开放的心态应对全球化过程4、对各国的国际传播控制形成了挑战5、对原有的传播理论形成了挑战。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传播的理论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传播的理论

the polysemic texts VS the question of power
the potential for readers to generate their own meanings
communication is an instrument of control by ruling class
• 宣韦伯 《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 传播的理论
• 1、to spread and ease the long, slow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qui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o speed and smooth the task of modernizing human recourses behind the national effort.
of transition from a “traditional” to a
“modernized” state, characterizing the
mass media as a “mobility multiplier”,
which enables individuals to experience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 传播的理论
文化研究
• how media texts work to create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texts themselves)
• how culturally situated individuals work to gather meaning from texts (increasingly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media consumers)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探讨的是信息的传播和影响。

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大众传媒、传播技术、社交媒体等。

本文将对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的框架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一、传播过程模型1.传统线性模型:传统线性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发送者、媒介和接收者三个要素,信息通过媒介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

这个模型忽略了接收者的主动性和反馈。

2.矩阵模型:矩阵模型强调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在媒介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了反馈机制,考虑了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间隙模型:间隙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信息传递不完全和失真。

这个模型强调了媒介对信息的选择和编辑的重要性,并考虑了接收者的理解和解释。

二、传播效果研究1.认知效果:认知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认知和知识结构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认知变化和知识更新。

2.态度效果:态度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态度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

3.行为效果:行为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行为改变和决策结果。

三、传播理论1.媒介效能理论:媒介效能理论认为媒介的属性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可信度、可接触性和可传递性,这些特性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解释。

个体在接收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以适应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需求。

3.使用与满意理论:使用与满意理论认为人们对媒介的使用和满意程度会影响他们对该媒介的态度和行为。

个体的使用行为和满意度对媒介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四、传播策略1.一致性策略:一致性策略通过传递一致的信息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策略适用于目标受众对信息无需深入思考的情况。

2.争议性策略:争议性策略通过引发争议和争议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讨论。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1、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2、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3、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立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4、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二、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1、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①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②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

③拉斯韦尔在进行宣传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

④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拉斯韦尔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2、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最早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这些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研究影响较大。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及“把关”概念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①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他继续将他对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治生活中。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

②拉扎斯菲尔德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③拉扎斯菲尔德还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4、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霍夫兰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5、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①施拉姆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综 述
国际传播体系
• 各国的媒体体系、各国政治和政府之间的 关系 • 涉及各国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
几种理论:
• • • • • •
1、施拉姆等四种理论 2、哈希顿的五种理论 3、阿特休尔三个世界 4、卡尔· 诺登斯特伦五种范式 5、丹尼斯· 麦奎尔民主参与理论 6、罗伯特· 皮卡德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 The Tudors and Stuarts maintained that the press belonged to the office of king and therefore was obligated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y. Only by special permission was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press permitted, and this permission could be withdraw any time the obligation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ies wa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dishonored. Publishing was thus a sort of agreement between power source and publisher, in which the former granted a monopoly right and the latter gave support. But the power source kept the right to set and change policy, the right to license, and in some cases the right to censor.
Ⅲ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 New Libertarian theory
• Period of time The time that people began to measure and assess the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through which they were passing. received wide publicit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eports of the Hutchins Commission, but the theory was reflected much earlier by editors and publishers themselves.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Britain maintained for 200 years, the press almost wholly free of government influence and encouraged to serve as a “Fourth Estate” in the governing process.
• It reflects the system of social control whereby the rela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are adjusted. social systems in which the press functions • certain basic beliefs and assumptions which the society holds 1 the nature of man, 2 the nature of society and the state, philosophy 3 the relation of man to the state, 4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truth • Four theories • Authoritarian theory Soviet Communist theory Libertarian theo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the latter two are merely developments and modifications of the first two
施拉姆等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Fred Siebert, Theodore Peterson, Wilbur Schramm
Hale Waihona Puke Four Relations For The Mass Media
• Press all the media of communication • Aim of the book why does it apparently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appear in widely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① th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ability of a country to pay for its press, the mechanical ingenuity and resources that can be put behind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lativ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which makes the circulation of mass media at once easier and more necessary ②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es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reflect simply what people do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what their experience leads them to want to read about. Basic reason the press always takes on the form and colo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within which it operates.
Ⅰ Authoritarian theory
• Period of time came into being in the authoritarian climate of the late Renaissance, soon af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universally accepted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 Basic philosophy truth was conceived to be, not the product of great mass of people, but of a few wise; man who were in a position to guide and direct their fellows. Truth was thought to be centered near the centre of power. Thoughts from Plato to Machiavelli • Press system functioned from the top down privately owned The rulers of the time used the press to inform the people of what the rulers thought they should know and the policies the rulers thought they should support. • The press being a servant of the state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its content to the power figures in charge of government at any given moment eliminated the most common press functions: to check on government
Ⅱ Libertarian theory
• Period of time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religious freedom, the expansion of free trade and travel, the acceptance of laissez-faire economics, and the general philosophical climate of the Enlightenment, undermined authoritarianism. Be incipient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came into real being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flowered in the 19th century. Basic philosophy man is no longer conceived as a dependent being to be lead and directed, but rather as a rational being able to discern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between a better and worse alternative, when faced with conflicting evidence and alternative choices. Truth is no longer conceived of as property of power. Rather, the right to search for truth is one of the inalienable natural rights of man. Thoughts from Milton, Locke, Mill and the Enlightenment Press system a partner in the search for truth The press is not an instrument of government, but rather a device for presenting evidence and arguments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people can check on government and make up their minds as to policy.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press be free from government control and influence. In order for truth to emerge, all ideas must get a fair hearing; there must be a “free market place”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 Minorities as well as majorities, the weak as well as the strong, must have access to the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