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基因突变(正)
合集下载
2011-3第三章基因突变

一、自发突变:自然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二、诱发突变:诱导剂作用下而发生 诱导( 能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化学、 诱导(变)剂:能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化学、 生物因素等都称为诱导(变)剂。 生物因素等都称为诱导( 1.物理因素:紫外线 、电离和电磁辐射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 2.化学因素:羟胺类 、亚硝酸类化合物 、 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 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3.生物因素:病毒 、细菌与真菌等
羟胺起的DNA碱基对的改变 羟胺起的DNA碱基对的改变 DNA
2.亚硝酸类化合物 2.亚硝酸类化合物 该类物质可引起碱基的脱氨基作用而造 成原有碱基分子结构及化学性质的改变。 成原有碱基分子结构及化学性质的改变。 例如, 例如,A被脱氨基后即衍生为次黄嘌呤 );H将不能与胸腺嘧啶( 正常配对, (H);H将不能与胸腺嘧啶(T)正常配对, 转而形成了与C的互补结合。如此一来, 转而形成了与C的互补结合。如此一来,经 DNA复制之后 复制之后, 由原来正常的T 过DNA复制之后,即由原来正常的T-A碱基 对变成了突变的C 对变成了突变的C-G碱基对
野生型:(Wild type) 野生型:(Wild type) :( 未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称为野生型。 未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称为野生型。 Gene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热点 (Hot spots of mutation): mutation): DNA分子中某些部位的突变频率大大高于 DNA分子中某些部位的突变频率大大高于 平均数,这些部位称为突变热点。 平均数,这些部位称为突变热点。
生殖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遗 生殖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遗 传给后代,并存在于子代的每个细胞里, 传给后代,并存在于子代的每个细胞里,从 而使后代的遗传性状发生相应改变。 而使后代的遗传性状发生相应改变。 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传递给由突变细胞 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传递给由突变细胞 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 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在局部形成突变 细胞群而成为病变甚至癌变的基础。 细胞群而成为病变甚至癌变的基础。但不会 传递给后代。 传递给后代。
高中生物 基因突变的分类三、基因突变的特征

通常用u表示正突变频率、v表示反突变
频率,则:
正突变u
A===========a 反突变v
正突变与反突变的频率
正突变与反突变发生的频率一般都不相同。 多数情况下:正突变率总是高于反突变率。
原因在于:
正常野生型基因内部存在许多可突变部位,其 中之一结构改变均会导致其功能改变;
但是一旦突变发生,要回复正常野生型功能则 只能由原来发生突变的部位恢复原状。
第二节 基因突变
Section 7.2 Gene Mutation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二、基因突变的分类 三、基因突变的特征
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 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 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例如:植物高秆基因D突变为矮秆基因d。 经典遗传学(基因论)认为:基因就是一个
突变的平行性
定义:指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为遗传基础比 较接近,往往会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这些突变也往往同等(或近似)程度地在自然群体中 保存。
根据这一学说,如果一个物种或更大的生物分类单 位中存在某种类型的变异,与其同类的生物中也可 以预期得到这些变异类型。如:禾本科植物籽粒性 状变异、矮秆突变。
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主要依据生 物在竞争条件生活力与繁殖力的差异。在特定环境 下生活力与繁殖力相对较高的类型(各种突变型)被 保存下来;反之则淘汰。
没有生活力与繁殖力差异的类型则是随机地保留下 来,因此某些性状在生物群体内多种突变型与突变 基因共同存在。
基因突变的时期
1. 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
性细胞(突变)突变配子后代个体; 体细胞(突变)突变体细胞组织器官。
第二-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16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
侧翼序列 (上游)
编码区
侧翼序列 (下游)
17
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
• 割裂基因结构中外显子-内含子的接头区是一高 度保守的一致顺序,称为外显子-内含子接头。 • 每一个内含子的两端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和互补 性,5′端起始的两个碱基是GT,3′端最后的 两个碱基是AG,通常把这种接头形式叫做GTAG法则(GT-AG rule)。这两个顺序是高度 保守的,在各种真核生物基因的内含子中均相 同。
25
26
四、基因表达的调控 •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多阶段水 平实现的,即转录前、转录水平、转录 后、翻译和翻译后等五个水平。
27
第五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全球范围 的全面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科学项目。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Dulbecco在1985年率 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DNA 3.2×109 核苷酸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 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 得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15
(二)割裂基因
•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割裂基因(split gene) ,由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和非编码序列 (内含子,intron)组成,二者相间排列。 • 每个割裂基因中第一个外显子的上游和最末一 个外显子的下游,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编码 区,称为侧翼序列(flanking sequence)。
A
a1 a2 …
34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 遗传学上把群体中存在于同一基因座上, 决定同一类相对形状,经由突变而来,且 具有3种或3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互称为复等位基因。
遗传学课件基因突变

(4) 烷化剂:这是一类具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的化合物。常见的 烷化剂有甲基磺酸乙酯(EMS)、硫酸二乙酯(DES)、乙烯亚胺(EI)等。
羟胺(hydroxylamine,HA)
可使胞嘧啶(C)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而不能 正常地与鸟嘌呤(G)配对,而改为与腺嘌呤(A) 互补。经两次复制后,C-G碱基对就变换成T-A碱基 对。
在DNA复制过程中由互变异构作用引起的突变
DNA复制中的错误环出产生的碱基插入和缺失
(二)、自发的化学损伤
1、脱嘌呤
脱嘌呤是自发化学变化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 于碱基和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断裂,从而引起一个鸟 嘌呤或一个腺嘌呤从DNA分子上脱落下来。
研究发现,在37℃条件下培养一个哺乳动物细胞 20小时,会有数以千计的嘌呤通过脱嘌呤作用自发地 脱落。如果这种损伤得不到修复,就会引起很大的遗 传损伤,因为在DNA复制过程中,无嘌呤位点将没有 特异碱基与之互补,而可能随机地选择一个碱基插进Biblioteka 去,结果导致突变。一、静态突变
二、动态突变
一、静态突变(static mutation)
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各世代中以相对稳定 的频率发生,并且能够使之随着世代的繁衍、 交替而得以稳定传递的基因突变。
可分为点突变和片段突变。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DNA链中单个碱基或碱基对的改变,包括 两种形式:碱基替换和移码突变。
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
DNA分子中原有的某一特定碱基或碱基对 被其他碱基或碱基对置换、替代的突变形式。
转换(transition):一种嘌呤-嘧啶对被另一种
嘌呤-嘧啶对所替换。
颠换(transvertion):一种嘌呤-嘧啶对被另
羟胺(hydroxylamine,HA)
可使胞嘧啶(C)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而不能 正常地与鸟嘌呤(G)配对,而改为与腺嘌呤(A) 互补。经两次复制后,C-G碱基对就变换成T-A碱基 对。
在DNA复制过程中由互变异构作用引起的突变
DNA复制中的错误环出产生的碱基插入和缺失
(二)、自发的化学损伤
1、脱嘌呤
脱嘌呤是自发化学变化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 于碱基和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断裂,从而引起一个鸟 嘌呤或一个腺嘌呤从DNA分子上脱落下来。
研究发现,在37℃条件下培养一个哺乳动物细胞 20小时,会有数以千计的嘌呤通过脱嘌呤作用自发地 脱落。如果这种损伤得不到修复,就会引起很大的遗 传损伤,因为在DNA复制过程中,无嘌呤位点将没有 特异碱基与之互补,而可能随机地选择一个碱基插进Biblioteka 去,结果导致突变。一、静态突变
二、动态突变
一、静态突变(static mutation)
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各世代中以相对稳定 的频率发生,并且能够使之随着世代的繁衍、 交替而得以稳定传递的基因突变。
可分为点突变和片段突变。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DNA链中单个碱基或碱基对的改变,包括 两种形式:碱基替换和移码突变。
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
DNA分子中原有的某一特定碱基或碱基对 被其他碱基或碱基对置换、替代的突变形式。
转换(transition):一种嘌呤-嘧啶对被另一种
嘌呤-嘧啶对所替换。
颠换(transvertion):一种嘌呤-嘧啶对被另
第三章 基因突变的应用

是一种与初级代谢产物结构类似但缺乏生理功 能的化合物。
例1:黄色短杆菌AHVr突变株可解除Thr的反馈抑 制而积累苏氨酸
(AK)
Brevibacterium flavum
细胞内Thr过剩会出现的正常的反馈调节 细胞内AHV过剩时会出现的情况 AHV的作用:
结构类似——过量是能引起反馈调节,使Thr不能合成
问题:次级代谢产物筛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也能 得到高产菌株吗?为什么?
(三)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
1. 一次性筛选法
已知出发菌株的药物的临界致死浓度
2. 梯度平板法(阶梯性筛选法) 不知道临界致死浓度 适用于筛选对昂贵药物具有抗性的突变株
药物梯度平板的制备及生长情况 问题:在低药物浓度区生长的菌落一定没有高产突变株出 现吗? 问题:在结构类似物平板上生长的抗性菌落,一定是接触 反馈调节的高产突变株吗?
2淘汰野生菌的方法
2.1抗生素法是利用野生型菌株能在MM中生长, 而缺陷型不能生长,于是将诱变处理液在MM中培 养短时让野生型生长,处于活化阶段,而缺陷型 无法生长,仍处于“休眠状态”,这时,加入一 定量的抗生素,结果活化状态的野生型就被杀死, 保存了缺陷型。在选择抗生素时,细菌可以用青 霉素,酵母可用制霉菌素。
www.theme
笫二节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应用
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概念 二、培养基的类型 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四、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应用
8
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概念
在诱变育种工作中,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 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缺乏合成 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和嘧啶 碱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 应缺陷的营养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菌株。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突变

类型称为“突变”。
1、突变(Mutation):指遗传物质发生了稳定 的可遗传的变化,所有的突变都是DNA结构中碱 基所发生的改变。
2、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 群体或株系,称为突变体。
3、突变基因(Mutant Gene)和野生型基因 (Wild Gene):发生了突变的基因称为突变基 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λ galK2 mtl-1 xyl-5 ara-14 rpsL31 tsx-33 - supE44
三、突变的分类
1、按照突变生成的过程(或原因)来看: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2、从DNA碱基序列改变多少来分可分为单点突变和多点突变。
点突变
碱基替代 碱基插入 碱基缺失
颠换 转换
3、从阅读框架的影响来看有所谓的移框突变。
2、产生同样表型的不同基因座位,在上述斜体小写的英文3个字母后加上一个 斜体的大写字母以示区别,如trp A。
3、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位点是在这个突变基因座位符号后,按分离先后次序 用数字来表示,如果不知道这些突变属于哪一个基因座位,则用“—”来代替。
如trp A 23,trp —54
4、表型特性同样用3个字母来表示,但第一个字母大写,以便于基因符号清楚 的区别。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1. 概念:
原核或真核细胞基因组中可以从一个 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遗传因子叫做转 座因子。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从不同体系中分离到的转座因子往往给 予不同的符号表示,如细菌的转座因子:IS (insertion sequence),Tn(transposon); 酵母的转座因子:Ty(transposon yeast); 果蝇的转座因子:Copia或FB(fold back)等等。 细菌中可能转座的遗传因子大致可分三类: 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和某些温和 噬菌体(如Mu-1φ108)。
1、突变(Mutation):指遗传物质发生了稳定 的可遗传的变化,所有的突变都是DNA结构中碱 基所发生的改变。
2、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 群体或株系,称为突变体。
3、突变基因(Mutant Gene)和野生型基因 (Wild Gene):发生了突变的基因称为突变基 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λ galK2 mtl-1 xyl-5 ara-14 rpsL31 tsx-33 - supE44
三、突变的分类
1、按照突变生成的过程(或原因)来看: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2、从DNA碱基序列改变多少来分可分为单点突变和多点突变。
点突变
碱基替代 碱基插入 碱基缺失
颠换 转换
3、从阅读框架的影响来看有所谓的移框突变。
2、产生同样表型的不同基因座位,在上述斜体小写的英文3个字母后加上一个 斜体的大写字母以示区别,如trp A。
3、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位点是在这个突变基因座位符号后,按分离先后次序 用数字来表示,如果不知道这些突变属于哪一个基因座位,则用“—”来代替。
如trp A 23,trp —54
4、表型特性同样用3个字母来表示,但第一个字母大写,以便于基因符号清楚 的区别。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1. 概念:
原核或真核细胞基因组中可以从一个 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遗传因子叫做转 座因子。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从不同体系中分离到的转座因子往往给 予不同的符号表示,如细菌的转座因子:IS (insertion sequence),Tn(transposon); 酵母的转座因子:Ty(transposon yeast); 果蝇的转座因子:Copia或FB(fold back)等等。 细菌中可能转座的遗传因子大致可分三类: 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和某些温和 噬菌体(如Mu-1φ108)。
(精品) 医学遗传学课件:基因突变与遗传多态性

任一碱基发生置换而导致剪辑和加工异常, 不能形成正确的mRNA分子。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基因组DNA链中插入或缺失1个或几 个碱基对,从而使自插入或缺失的那一 点以下的三联体密码的组合发生改变, 进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 变化。
移码突变
碱基对插入和(或)缺失的数目和方式不同, 对其后的密码组合的改变的影响程度不同。
5.有害性
一般而言,生物遗传性状的形成,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而对这些性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一旦发生突变, 通常都会对生物的生存带来消极或不利的影响,即有害性。
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基因的突变是绝大多数人类遗传病发 生的根本原因;体细胞突变则常常是肿瘤发生的病理遗传 学基础。
芳香族化合物
吖啶类和焦宁类等扁平分子构型的芳香族化 合物可以嵌入DNA的核苷酸序列中,导致碱基插 入或丢失的移码突变。
三、生物因素
病毒 风疹、麻疹、流感、疱疹等 真菌和细菌 毒素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形式
静态突变 动态突变
一、静态突变(static mutation)
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各世代中以相 对稳定的频率发生的基因突变。
其它物理因素
电磁辐射 高温 严寒 微重力
二、化学因素
羟胺(hydroxylamine,HA)
可使胞嘧啶(C)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而 不能正常地与鸟嘌呤(G)配对,而改为与腺嘌 呤(A)互补。经两次复制后,C-G碱基对就变 换成T-A碱基对。
羟胺引起DNA碱基对的改变
亚硝酸或含亚硝基化合物
3.随机性
基因突变不仅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 传事件,而且,对于任何一种生物,任何 一个个体,任何一个细胞乃至任何一个基 因来说,突变的发生也都是随机的。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基因组DNA链中插入或缺失1个或几 个碱基对,从而使自插入或缺失的那一 点以下的三联体密码的组合发生改变, 进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 变化。
移码突变
碱基对插入和(或)缺失的数目和方式不同, 对其后的密码组合的改变的影响程度不同。
5.有害性
一般而言,生物遗传性状的形成,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而对这些性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一旦发生突变, 通常都会对生物的生存带来消极或不利的影响,即有害性。
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基因的突变是绝大多数人类遗传病发 生的根本原因;体细胞突变则常常是肿瘤发生的病理遗传 学基础。
芳香族化合物
吖啶类和焦宁类等扁平分子构型的芳香族化 合物可以嵌入DNA的核苷酸序列中,导致碱基插 入或丢失的移码突变。
三、生物因素
病毒 风疹、麻疹、流感、疱疹等 真菌和细菌 毒素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形式
静态突变 动态突变
一、静态突变(static mutation)
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各世代中以相 对稳定的频率发生的基因突变。
其它物理因素
电磁辐射 高温 严寒 微重力
二、化学因素
羟胺(hydroxylamine,HA)
可使胞嘧啶(C)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而 不能正常地与鸟嘌呤(G)配对,而改为与腺嘌 呤(A)互补。经两次复制后,C-G碱基对就变 换成T-A碱基对。
羟胺引起DNA碱基对的改变
亚硝酸或含亚硝基化合物
3.随机性
基因突变不仅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 传事件,而且,对于任何一种生物,任何 一个个体,任何一个细胞乃至任何一个基 因来说,突变的发生也都是随机的。
新教材-高中生物学-配套江苏版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如何看待基因突变所造成的结果?
基因突变可以直接表现在性状上,改变的性状对生物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 也可能既无害也无益。
一、基因突变
(一)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红细胞 是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31
C 解析: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 重新组合称为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 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引 起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 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A、B正确;纯合子自交,子代一般不会发生性 状分离,若出现性状分离,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C错误;常染色体 上的基因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发生基 因重组,D正确。
32
5.由于基因突变,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了改变。根据题 中所示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33
第一个字母 U
第二个字母
C
A
第三个字母 G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U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C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A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G
34
(1)图中Ⅰ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Ⅱ过程叫________。 (2)除赖氨酸外,对照表中的密码子判断,X 表示哪一种氨基酸 的可能性最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 X 是甲硫氨酸,且②链与⑤链只有一个碱基不同,那 么⑤链上不同于②链上的那个碱基是________。 (4)从表中可看出密码子具有________,它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 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突变可以直接表现在性状上,改变的性状对生物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 也可能既无害也无益。
一、基因突变
(一)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红细胞 是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31
C 解析: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 重新组合称为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 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引 起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 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A、B正确;纯合子自交,子代一般不会发生性 状分离,若出现性状分离,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C错误;常染色体 上的基因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发生基 因重组,D正确。
32
5.由于基因突变,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了改变。根据题 中所示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33
第一个字母 U
第二个字母
C
A
第三个字母 G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U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C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A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G
34
(1)图中Ⅰ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Ⅱ过程叫________。 (2)除赖氨酸外,对照表中的密码子判断,X 表示哪一种氨基酸 的可能性最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 X 是甲硫氨酸,且②链与⑤链只有一个碱基不同,那 么⑤链上不同于②链上的那个碱基是________。 (4)从表中可看出密码子具有________,它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 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芳香族化合物
吖啶类和焦宁类等扁平分子构型的芳香族化合 物可以嵌入DNA的核苷酸序列中,导致碱基插入或 丢失的移码突变。
三、生物因素 真菌和细菌: 毒素或代谢产物,如黄曲霉素
3.2 基因突变的类型
静态突变(static mutation)
突变DNA能稳定地传递给子代,使子代保持
通式:g.(或其它符号)数字 X>Y 例:
g. 241T >C 某核基因序列241位T到C突变(5’侧翼序列); g. 289G >A = c. -12G >A g. 303G >C = c. 3G >C = r. 3G >C = p. Met 1 Ile 某核基因序列289位G到A突变(5’非编码区) 起始密码子上游第12个碱基G到A突变; 某核基因序列303位G到C突变(外显子区) 编码序列cDNA第3位G到C突变 mRNA序列第3位G到C突变 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第1位甲硫氨酸到异亮氨酸突变;
基因5’端侧翼序列
外显子1 5'非翻译区 编码区 内含子1 外显子2 内含子2 外显子3 内含子3 外显子4 内含子4
1 to 270
271 to 300 301 to 312 313 to 412 413 to 488 489 to 688 689 to 723 724 to 1023 1024 to 1200 1201 to 1600
注:ins表示插入,其它符号、数字的表示方法同前。
倒位突变的命名
通式:g.(或其它符号)数字_数字inv (碱基序列或数字)
g. 1077_1080inv( 或g. 1077_1080inv4或g. 1077_1080invCTAG ) 某核基因序列第1077-1080位之间4个碱基序列CTAG发生倒位
“r.”: RNA序列的变异
“p.”: 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变异
根据突变类型的不同,分别用不同的符号 表示: “>”: 碱基替换
“del”: 缺失突变
“dup”:重复突变
“ins”: 插入突变
“inv”: 倒位突变
表 基因结构中的核苷酸序列及所对应的cDNA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
基因结构部分 基因组核苷酸序列 cDNA核苷酸序列 蛋白质氨基酸序列
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DNA分子中一个
碱基或碱基对的互换,包括转换(transition)和
颠换(transversion)。
转换 颠换
A
G
C
T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基因组DNA链
中插入或缺失1个碱基对,从而使自插入或 缺失的 那一点以下的三联体密码的组合发生改变,进而使 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变化。
移码突变的后果:移码突变会造成突变点后的密
码子都发生改变,氨基酸序列发生较大改变,后
果一般较为严重。
片段突变的后果:缺失突变,如果缺失的碱基对数 是3的倍数,则缺失数个氨基酸,如果缺失的不是 3的倍数,除此之外还导致移码突变。重复突变与 缺失突变相反。
3.5 DNA损伤的修复
DNA损伤的修复类型和机制
光复活修复
切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
光复活修复(photoreactivation repair)
细胞内存在着一种光复活酶。在可见光的照 射下,光复活酶被激活,从而能识别嘧啶二聚体 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然后利用可
见光提供的能量,解开二聚体,此后光复活酶从
复合物中释放出来,完成修复过程,这一过程称 为光复活修复。
缺失突变的命名
通式:g.(或其它符号)数字(_数字)del(碱基符号或数字)
例:
g. 413del(或g. 413delG)某核基因序列第413位碱基(G)缺失 = c. 13del(或c. 13delG ) cDNA序列第13位碱基(G)缺失; g. 692_694del (或g. 692_694delGAC或g. 692_694del3) = c. 92_94del(或c. 92_94delGAC); g. 720_771del (或g. 720_771del52) = c. 120_123+48del (或g. c. 120_123+48del52)。
注:dup表示重复,其它符号、数字的表示方法同缺失突变。
插入突变的命名
通式:g.(或其它符号)数字_数字ins碱基序列(或数字)
例:
g. 451_452insT 某核基因序列第451-452位之间插入碱基T = c. 51_52insT cDNA序列第51-52位之间插入T; g. 451_452insGAGA = c.51_52insGAGA g. 777_778ins345(GenBank AB012345.2) 某核基因序列第777-778位之间插入345个核苷酸片段
生殖细胞突变( germ cell mutation ):发生 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能遗传给后代。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多向性
重复性
随机性
稀有性 可逆性 有害性
3.1 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
3.2 基因突变的类型
3.3 基因突变的命名 3.4 基因突变的结果
3.5 DNA损伤的修复 3.6 基因多态性
3.1 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在自然条 件下,未经人工处理而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经人工处理而
发生的突变。 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一、物理因素
紫外线
紫外线的照射可使DNA中相邻的嘧啶类碱基结合
注:X、Y表示碱基。
g. 490T >G 某核基因序列490位T到G突变(内含子区) = c. 88+2T >G 编码序列cDNA第88位后内含子第2个碱基T到G突变; g. 688G >T 某核基因序列688位G到T突变(内含子区) = c. 89-1G >T 编码序列cDNA第89位前内含子最后1个碱基G到T突变; g. 1700T >A 某核基因序列1700位T到A突变(3’非翻译区) = c.*70T >A 终止密码下游第70个碱基T到A突变。
1 to 4 5 to 29 (30) 30 to 41 42 to 100 -
外显子5
编码区
3’端非翻译区
1601 to 1630
1631 to 1850 1851 to 2000
301 to 330
*1 to *220 (*221 to *370)
101 to 109
-
基因3’端侧翼序列
碱基替换的命名
SOS修复(SOS repair)
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处于危急状态时所 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
修复缺陷引起的疾病
亚硝酸类化合物
可使碱基脱去氨基(-NH2)而产生结构改变, 从而引起碱基错误配对。
碱基类似物
某些碱基类似物可以取代碱基而插入DNA分子 引起突变 。
烷化剂类物质
具有高度诱变活性的烷化剂,可将烷基( CH3-、 C2H5-等)引入多核苷酸链上的任何位置,被其烷基 化的核苷酸将产生错误配对而引起突变。
光 复 活 修 复 的 过 程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dark repair)。光在 这种修复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切除修复发生在 复制之前,需要其它酶的参与。
1.
核酸内切酶先在嘧啶二聚 体附近切开DNA单链;
切 除 修 复 的 过 程
2.
以另一条正常链为模板, 按碱基互补原则补齐(核 酸聚合酶); 核酸外切酶切去含嘧啶二 聚体的片段; 连接酶将断口与新合成的 DNA片段连接起来。
成嘧啶二聚体,最常见的为胸腺嘧啶二聚体(TT)。
电离辐射
射线直接击中DNA链,DNA分子吸收能量 后引起DNA链和染色体的断裂,片断发生重排,
引起染色体结构畸变 。
二、化学因素
羟胺(hydroxylamine,HA)
可使胞嘧啶(C)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而不能 正常地与鸟嘌呤(G)配对,而改为与腺嘌呤(A) 互补。经两次复制后,C-G碱基对变换成T-A碱基对。
(-300 to -31)
-30 to -1 1 to 12 12+1 ... 12+50, 13-50 ... 13-1 13 to 88 88+1 ... 88+100, 89-100 ... 89-1 89 to 123 123+1 ... 123+150, 124-150 ... 124-1 124 to 300 300+1 ... 300+200, 301-200 ... 301-1
3.
4.
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
通过对DNA的复制和同源链的重组完成对损 伤部位的修复,又称复制后修复。损伤不能得到 根本消除,但多次复制后,降低损伤比例。
1. 复制:以损伤单链为 模板复制,越过损伤 部位,对应位点留下
重 组 修 复 的 过 程
缺口 ; 2. 重组:缺口子链与完 整母链重组,缺口转 移到母链上; 3. 再合成:母链上的缺 口由DNA聚合酶和连 接酶补齐连接。
例:
注:inv表示倒位,其它符号、数字的表示方法同前。
3.4 基因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与非编码区产生的遗传学
效应是不同的。
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产生的遗传学效应: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 移码突变、片段突变、动态突变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