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因突变

合集下载

《基因突变》PPT课件

《基因突变》PPT课件
为什么谷氨酸会被缬氨酸取代呢?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DNA mRNA
GAA 突变 CTT
GAA
GTA CAT
_根__本__原因
GUA
氨基酸 谷氨酸
缬氨酸 _直__接__原因
蛋白质 正常
异常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
思考
DNA中碱基对的替换可以引起DNA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性状 的改变。那么如果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是否也可能引起生物性 状的改变呢?
神奇的太空育种
太空椒
普通青椒
分析以下情况是减少哪种因素诱发基因突 变的可能,从而防止细胞发生突变?
夏季涂抹防晒霜 青少年少上网,少用手机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
不喝反复烧开的水(含亚硝酸盐)化学因素
少吃烧烤和油炸食品
化学因素
接种乙肝疫苗
生物因素
基因突变的类型
A、自发突变:自然发生的突变
如:正常绵羊突变产生 短腿安康羊
•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的进化的原材料。
原基因 突变
新基因(等位基因)
基因型(改变)
表现型(改变)
引发生物变异
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 病毒—— 基因突变
原核生物—— 基因突变
真核生物——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精典例题
1、人类能遗传给后代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减数第一次分裂
B.四分体时期
4、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
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
其原因是()
A
A.基因突变 C.基因分离
B.基因重组 D.环境影响
5、上眼睑下垂是一种显性遗传病,某一男性患
者,其父母正常,请判断这人性状最可能是()

基因突变及其机制PPT课件

基因突变及其机制PPT课件
第三章 基因变异与重组
第一节 突变类型和基因符号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规律 第三节 自发突变的机制 第四节 诱变剂及其作用机理 第五节 突变生成过程
第一节 突变类型及基因符号
定义1:突变是指生物表型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定义2:突变是指生物生长过程中,由于内因或外因的 作用导致染色体DNA结构或数量发生的改变。 突变体: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型:突变体的基因型或表型称为突变型,和其相 对的原存在状态称为野生型。
(2)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 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 对核苷酸的缺失、 插入或置换,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根据染色体局部座位内的变化范围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单碱基对的置换突变 发生在一个基因范围内。 多位点突变:突变超出一个基因范围。
1、碱基置换base pair substitution
DNA链上一个碱基对为另一碱基对所取代叫碱基置换
(1)转换transition :DNA链 中一个嘌呤(嘧啶)被另一 个嘌呤(嘧啶)所置换。
(2)颠换transversion:DNA 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 一个嘧啶(嘌呤)所置换。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2)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多数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遭到 巨大损伤产生断裂,而断裂 的数目、位置、断裂端 连接方式等造成 不同的突变.
•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涉及到DNA分子上较大范围的变化,往往会涉及 到多个基因。
a-缺失 b-重复
c-倒位
d-相互 易位
①缺失deficiency :是染色体 片段的丢失。 细胞学效应:缺失环 遗传学效应:这种突变往往是 不遗②段可传重的逆平复二的衡r次ep损的出et伤 失现itio,衡。n 其。:结是果染会色造体成片 细胞学效应:重复环 遗传学效应:这种突变有可能 ③获得倒具位有in优ver良sio遗n:传是性指状染的色突体变 的④体片易。段位发tra生nsl了oc1a8ti0o°n的:位是置指颠一倒 细个胞染学色效体应的: 一倒个位片环段连接到另 遗一传个学非效同应源: 染造色成体染上色。体部分 节相段互的易位位置rec顺ip序roc颠al倒,极性相 反tra。nslocation:两个非同源染 色体间相互交换一部分。 相互易位的细胞学效应:十字 型图象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普通遗传学课件)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普通遗传学课件)
在体细胞突变中,若隐性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则当代就 会表现出来,突变性状与原来性状并存,产生镶嵌现象或称 嵌合体。
镶嵌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突变发生的时期的早晚,突变发 生越早,镶嵌范围越大,发生越晚,镶嵌范围越小。 果树上许多“芽变”就是体细胞突变引起的,一旦发现 要及时扦插、嫁接或组培加以繁殖保留。“芽变”在育种上 很重要,有不少新品种是通过芽变选育出来的,如温州早桔 就是源于温州密桔的芽变。
基因突变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最根本基础; 也是生物遗传育种的重要基础。
《遗传学》
基因突变的时期与表现
主要内容
一 基因突变的时期 二 基因突变的表现
一、基因突变的时期
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突变, 即体细胞和性细胞都可发生突变。
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 发生在性细胞中的突变称为性细胞突变。 性细胞中发生突变的比率比体细胞高。 在自交的情况下,显性突变表现的早而检出纯合体慢; 隐性突变,表现的晚而检出纯合体快。
烷基化
C — G*
去嘌呤
C—
复制
C—G G—C A—T T—A
不变
颠换
颠换
转换
二、诱变剂的种类及诱变机制
(四)引起DNA复制的错误 某些诱变剂如2-氨基吖啶,ICR170是一种烷化剂和吖 啶类相结合的化合物,能嵌入DNA双链中心的碱基之间, 引起单一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 (五)高能射线或紫外线引起DNA结构或碱基的变化 高能射线对DNA的诱变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引起DNA 链的断裂或碱基的改变。 紫外线被DNA吸收之后,促使分子结构发生离析,直 接产生诱变作用。
可见光
线的照射剂量成正比。
经过解聚作用使突变恢复正

2011-3第三章基因突变

2011-3第三章基因突变

一、自发突变:自然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二、诱发突变:诱导剂作用下而发生 诱导( 能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化学、 诱导(变)剂:能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化学、 生物因素等都称为诱导(变)剂。 生物因素等都称为诱导( 1.物理因素:紫外线 、电离和电磁辐射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 2.化学因素:羟胺类 、亚硝酸类化合物 、 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 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3.生物因素:病毒 、细菌与真菌等
羟胺起的DNA碱基对的改变 羟胺起的DNA碱基对的改变 DNA
2.亚硝酸类化合物 2.亚硝酸类化合物 该类物质可引起碱基的脱氨基作用而造 成原有碱基分子结构及化学性质的改变。 成原有碱基分子结构及化学性质的改变。 例如, 例如,A被脱氨基后即衍生为次黄嘌呤 );H将不能与胸腺嘧啶( 正常配对, (H);H将不能与胸腺嘧啶(T)正常配对, 转而形成了与C的互补结合。如此一来, 转而形成了与C的互补结合。如此一来,经 DNA复制之后 复制之后, 由原来正常的T 过DNA复制之后,即由原来正常的T-A碱基 对变成了突变的C 对变成了突变的C-G碱基对
野生型:(Wild type) 野生型:(Wild type) :( 未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称为野生型。 未突变Gene的细胞或个体,称为野生型。 Gene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热点 (Hot spots of mutation): mutation): DNA分子中某些部位的突变频率大大高于 DNA分子中某些部位的突变频率大大高于 平均数,这些部位称为突变热点。 平均数,这些部位称为突变热点。
生殖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遗 生殖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遗 传给后代,并存在于子代的每个细胞里, 传给后代,并存在于子代的每个细胞里,从 而使后代的遗传性状发生相应改变。 而使后代的遗传性状发生相应改变。 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传递给由突变细胞 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传递给由突变细胞 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 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在局部形成突变 细胞群而成为病变甚至癌变的基础。 细胞群而成为病变甚至癌变的基础。但不会 传递给后代。 传递给后代。

《基因突变》 讲义

《基因突变》 讲义

《基因突变》讲义一、什么是基因突变在生命的长河中,基因就像是生命的蓝图,决定着生物的各种特征和功能。

而基因突变,简单来说,就是基因这个生命蓝图发生了改变。

基因是由 DNA 分子中的碱基序列组成的,就像一段复杂的密码。

正常情况下,基因的碱基序列是相对稳定的,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比如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错误,基因的碱基序列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一个基因的一小部分,也可能涉及整个基因甚至多个基因。

它可能导致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表型特征。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点突变这是基因突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点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发生了替换,比如一个 A 碱基变成了 C 碱基。

这种小小的变化可能会对基因的表达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这个点突变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可能会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插入突变指在基因中插入了额外的碱基序列。

这就好像在一段原本正常的文字中插入了一些新的字符,可能会打乱整个句子的意思。

插入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使蛋白质的合成出现异常。

3、缺失突变与插入突变相反,缺失突变是基因中的一部分碱基序列丢失了。

这可能会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缺失一部分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

4、染色体突变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突变包括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如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如单体、三体等。

染色体突变往往会影响多个基因,其影响范围比单个基因的突变要广泛得多。

三、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物理因素例如紫外线、X 射线等辐射。

这些辐射能量较高,能够直接作用于DNA 分子,导致碱基的损伤、链的断裂等,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2、化学因素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黄曲霉素等,具有致突变作用。

医学遗传学课件:03 第三章 基因突变

医学遗传学课件:03 第三章 基因突变

漏出基因与中性突变
错义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异常的蛋白质和酶。 但是也有由于错义突变而产生部分降低活性的异 质组分的酶,从而不完全抑制了催化反应,这种 基因称为漏出基因 ( leaky gene )
如果由于基因错义突变置换了酶活性中心的 氨基酸,因此合成了没有活性的酶蛋白,虽然不 具有酶活性,但是有时还具有蛋白质抗原性,其 所产生的抗体可以与正常蛋白质产生交叉反应。
4、芳香族化合物 吖啶及焦宁类等扁平分子构型的芳香类族
合物,能够嵌入到DNA的核苷酸组成序列中, 造成碱基的插入或丢失,导致插入或丢失点之 后整个编码顺序的改变。
5、烷化剂类物质 如甲醛、氯乙烯、氮芥等均具有高度的诱变活性。该
类物质能够将烷基基团引入多核苷酸链上的任一位置,从 而造成被烷基化的核苷酸发生配对错误而导致突变的发生 。如烷化鸟嘌呤可与T配对,形成G-C→A-T的转换
第三章 基 因 突 变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第四节 DNA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一、多向性 二、重复性 三、随机性 四、稀有性 五、可逆性 六、有害性
一、 多向性
任何基因座(locus)上的基因,都有可能独 立地发生多次不同的突变而形成其新的等位基 因,这就是基因突变的多向性。譬如,在不同 条件下,位于染色体某一基因座上的基因A可突 变为其等位基因a1;也可以突变为a2或者a3、 a4......an等等其他等位基因形式,从 而形成所谓的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由于基因编码 序列或侧翼序列的三核苷酸重复扩增所引起的突变, 这种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可随着世代交替的传递而呈现 逐代递增的累加突变效应。

《基因突变》 讲义

《基因突变》 讲义

《基因突变》讲义一、什么是基因突变在生命的奥秘中,基因突变就像是一场悄无声息但影响深远的变革。

简单来说,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整套的基因,这些基因就像是一份份精细的指令手册,指导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的执行。

而当基因中的某些部分发生了变化,就如同这份指令手册中的某些字句被涂改或者写错了,这就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

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比如卵子或者精子,那么这种突变就有可能传递给后代;而如果发生在体细胞,通常只影响个体自身。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多种多样,就像是一场复杂的交响曲,由多个因素共同演奏而成。

首先,物理因素是常见的“肇事者”之一。

比如紫外线、X 射线等各种辐射。

这些辐射具有强大的能量,能够直接作用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导致碱基对的断裂、缺失或者错误连接。

想象一下,就像是强烈的阳光可能会晒坏我们的皮肤一样,强烈的辐射也可能“伤害”到基因。

化学因素也不甘示弱。

许多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都有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它们可以与基因中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碱基的性质,从而导致基因的突变。

生物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某些病毒和细菌在侵入细胞后,其遗传物质可能会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中,引发基因突变。

此外,DNA 复制过程中的“小失误”也会导致基因突变。

虽然细胞有着精密的机制来保证复制的准确性,但偶尔也会出现“打盹”的时候,从而产生错误。

三、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有着不同的类型,就像是不同款式的衣服,各具特点。

点突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它是指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成了另外一个碱基对。

这就好比原本应该是“苹果”的单词,其中一个字母被换成了别的,可能就变成了“阿婆”。

还有缺失突变,也就是基因中的一段碱基序列丢失了。

这就像一本完整的书少了几页重要的内容。

插入突变则与之相反,是在基因中额外插入了一段新的碱基序列。

第3章基因突变和损伤DNA的PPT课件

第3章基因突变和损伤DNA的PPT课件
13
营养缺陷突变型
• 是一类重要的生化突变型。是指某种微生物经 基因突变而引起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某些酶合成能 力丧失的突变型,它们必须在原有培养基中添加 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 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在科 研和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4
抗性突变型
• 是指一类能抵抗有害理化因素的突变型,细胞或 个体能在某种抑制生长的因素(如抗生素或代谢活 性物质的结构类似物)存在时继续生长与繁殖。根 据其抵抗的对象分抗药性、抗紫外线、抗噬菌体 等突变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在遗传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中非常有用,常以抗性突变为选择标记,特 别在融合试验、协同转染实验中用得最多。
11
致死突变型
• 指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个体死亡的突变类 型,造成个体生活力下降的突变型称为半 致死突变型。一个隐性的致死突变基因可 以在二倍体生物中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 可是不能在单倍体生物中保存下来,所以 致死突变在微生物中研究得不多。
12
条件致死突变型
• 这类突变型的个体只是在特定条件,即限定条 件下表达突变性状或致死效应,而在许可条件下 的表型是正常的。广泛应用的一类是温度敏感突 变型,这些突变型在一个温度中并不致死,所以 可以在这种温度中保 存下来;它们在另一温度中 是致死的,通过它们的致死作用,可以用来研究 基因的作用等问题。
这是造成畸变的缺失。
• 四是重复,指在一条染色体上增加了一段染色体片段,使同
一染色体上某些基因重复出现的突变。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微生物 往往易致死,所以微生物中突变类型的研究主要是在基因突变方 面。
7
(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 单倍体:含生存必需的最低限度基因群的 一组染色体
• 双倍体 • 多倍体 • 非整倍体:由于突变和重组造成 • 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位了的chr称为倒位chr。 倒位的类型很多。 简单倒位
复杂倒位
倒位的类型与形成
倒位可以作为重组抑制因子 倒位能抑制重组, 称为交换抑制因子(crossover supressor) 实际上是抑制重组,而不是抑制交换!
4)易位的概念 两个非同源chr之间区段的转移或互换。 易位是染色体间的结构变异,
SOS诱导产生DNA聚合酶Ⅳ和V,不具有3’核酸 外切酶校正功能,在DNA链的损伤部位即使出现不 配对碱基,复制仍能继续前进,且允许错配,可增 加存活的机会。
重复是生物进化的源泉之一 总体上说,重复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但 其危害程度小于缺失。 重复导致基因在chr上的相对位置改变。
重复区域及其附近基因间的重组率降低。
重复使染色体含量增加,为积累变异提 供了材料。
3) 倒 位(inversion)
chr断裂之后,某一区段或某些区段的正 常基因顺序颠倒之后又重接起来的过程, 称为染色体的倒位。
第三节 突变体的形成过程
一.突变体的形成过程 1、诱变剂和DNA接触之前 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时,先和细胞 充分接触,通过扩散作用诱变物质穿过细 胞壁、细胞质,才能到达核质体,与DNA 接触。 此过程与诱变剂扩散速度快与慢、诱变效 应和杀伤力强与弱,与细胞壁的结构组成 及成分以及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
一、诱发突变及其机制
(一)点突变
• 指单个碱基的改变。在基因一级结构的某个 位点上,一种碱基被另一种碱基取代。
转换
碱基置换
颠换 插入 缺失
分为

移码突变
1.碱基置换(substitution): 转换——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 嘌呤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颠换——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 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置换。
烟草2倍体, 4倍体和8倍 体叶片表皮 细胞的比较
2倍体和4倍体葡萄的比较
2) 非整倍体 二倍体又可称为 双体(disomy) (2n) 缺体(nullisomy) 2n-2,又称为零体 单体(monosomy)2n-1, ) 三体(trisomy),2n+1) (1)21-三体即Down氏综合征; (2)18-三体,即Edward综合征; (3)13-三体,即Patau综合征; 双三体(double trisomy),2n+1+1
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和倒位 染色体数目变化 非整倍化变化 整倍化变化
1.染色体结构变化
1)缺失(deletion)
1 (a)末端缺失
断裂
1
2
3
丢失 1
2
3
4
5
6
末端缺失 自我连接 断裂-融合桥 双着丝粒染色体 环状染色体 平衡易位
2
(b) 中部缺失 断裂
1
2
3
丢失
1 1
2 3
3 2

生命分界线由某种条件决定,是遗传学最有 用的突变型,如温度突变型。
4、致死突变型:各种突变都可能使多肽链完全丧 失活性,引起致死,尤其是染色体畸变,包括显 性致死和隐性致死。
5、抗性突变型
是相当数量的细菌群体生活在含有一定浓度 的抗性因子环境中,其中敏感菌将大量死亡,仅 有极少数的细菌能够存活,继续生长繁殖,这就 是抗性突变体。包括抗药突变型、抗高温突变型 及抗辐射突变型。(波动实验和影印实验)
增添一个碱基 ABC ABC AB+ CBA CBA CBA CBA CBA 缺少一个碱基 ABC BCA BCA BCA BCA BCA BCA BCA
造成突变点以后全部遗传密码转录与转译发生错误
(二)染色体畸变

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剂、 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 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染色体 畸变。
杂合体的半不孕性
杂合体降低有关连锁基因的重组率
引致基因的位置效应
易位与进化
易位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较其他染色体结构变异
更为密切。
• 易位可以改变基因间的连锁关系
• 易位可以改变染色体的形态
• 易位可以改染色体的数目
这些都可能导致变种和新种的形成。
易位也可以杂合体的形式传递。 易位与植物进化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 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失)或缺失, 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 生转录和转移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 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 变株。
DNA分子中缺失或增加少数几个碱基对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中部缺失 图 22-1 染色体缺失的类型及异常染色体的形成
• 产生缺失的原因:
1)染色体损伤后产生断裂(末端缺失)或
非重建性愈合(中间缺失)会直接产生
缺失或形成环状染色体,经断裂融合桥
而产生缺失和重复
2)染色体纽结
3)不等交换:(unequal crossing over)
4)转座因子可以引起染色体的缺失和倒位
氢对Neurospora(脉孢霉)有诱变作用,在许
多微生物的陈旧培养物中易出现自发突变株,
可能也是同样的原因。 • 氨基的互变异构效应:T和G会以酮式或烯醇式
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而C和A则会以氨基
式或亚氨基式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
• 环出效应: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某一单链上
偶然产生一个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 制而发生遗传缺失。
菌体形态变化:鞭毛、荚膜、菌体形状、 大小、孢子形态和大小
细胞结构变化:细胞膜通透性等。
• 2、生化突变型
营养突变型:由于突变而失去合成某种 代谢物质的能力,如氨基酸、维生素等, 当环境中缺乏这种物质就不能生长。
糖类分解发酵突变株
色素形成突变株
有益代谢产物产生突变株
3、条件致死突变型
二. 自发突变机制
• 自发突变:是指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生 物体自然发生的突变 • 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些原因 不详的低剂量诱变因素的长期总和诱变效应。 如各种短波辐射或高温诱变效应,以及自然 界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低浓度的诱变物质(在 微环境中有时也可能是高浓度)的作用等。
• 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过氧化
罗伯逊易位 (Robertson translocation)
发生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的特殊易位方式。
断点位于着丝 粒附近,两条 染色体的长臂 粘接成一条较 大的衍生染色 体,短臂粘接 成一条小染色 体(往往丢 失)。
2.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1). 整倍体(enpeoid) • 一倍体(monoploid number(x)) • 单倍体(haploid) • 二倍体(diploid) • 三倍体(triploid) • 四倍体(tetraploie) • 多倍体(ployploid)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s)
易位的类型与形成
易位的分类 简单易位(simple translocation)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复杂易位(complex translocation)涉 及三对非同源染色体的易位。 交互易位是最常见的类型
简单易位、复杂易位与相互易位相比, 是很少见的。
易位的遗传学效应 致死效应 :在形成易位的过程中,处于断 裂点附近的DNA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 某些基因伤失功能。 产生新的连锁群
•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种类
• •

基因突变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突变 体表型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形态突变型。
(2)条件致死突变型。


(3)营养缺陷突变型。
(4)抗性突变型。


(5)抗原突变型。
(6)其他突变型。
1、形态突变型
菌落形态变化:大小、颜色、表面结构; 孢子数量、颜色;噬菌体的噬菌斑形状、 大小及清晰度。
• 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
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
1 光复活
光复活酶
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
光修复
在蓝光条件下, 有一种光激活酶 可以将TT二聚体 切开,使DNA结 构恢复正常。 紫外线灭菌必须 在黑暗中进行 此方法专一
2.切除修复 (暗修复) 原核生物切除 12bases 真核生物切除 28bases
• 由碱基对置换而引起的密码子突变和多肽链
合成又分为(即遗传性状改变):
• ①同义突变:指某个碱基的变化,密码子发
生改变, 但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变。
②错义突变:指碱基序列的改变,相应的密码 子改变,编码另一种氨基酸。
③无义突变: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 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合成的终止密码子(UAA, UAG,UGA)。
第三章 基因突变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 突变:指生物体表型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 染色体畸变—细胞学上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变化 • 基因突变—由于体内外各种因素改变了某基因特定 的DNA序列、碱基组成和排列顺序,导致蛋白质结 构发生改变,导致表型不同,即基因突变。 • 突变体: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细胞或菌株 • 表型:基因突变形成新的基因型在一定的条件下表 现出来的个体性状。
3.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 (又称复制后修复)
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修复以后,TT二聚 体依然存在,但细胞却能勉强完成这一 轮复制;
在切割和修补过程中,会发生这样那样 的差错,从而大致突变的产生; 由UV照射引起的突变,并不是二聚体本 身引起的,而多是修补过程中的差错引 起的
含二聚体的DNA 仍可复制,新链在二 聚体部位留有缺口; 完整的母链与有缺 口的子链重组(交换) 缺口通过DNA聚合 酶的作用,以对侧子 链为模板将切去的母 链修补起来; 由DNA连接酶将缺 刻(nick)连接起来, 完成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