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的过程课件

待战争结束的方针。他没有料到,就是这个方针导致了 他的舰队悲惨地覆灭。”
2.客观原因:---日-胡本绳早《有从预鸦片谋战,争准到备五充四分运动》
材料二: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895年的对联
3材陆.根料政本三策:”原,日因日本:本明清不治政断维府派新的遣以间后腐谍,朽到就,朝确落鲜定后和了的中对封国外收扩建集张制情的度报“无,大 无秘法密测抵绘抗朝先鲜进半的岛资和本我国主东义北国、家渤的海进湾攻的详。细地形……
3.失败原因:
丰岛海战 甲午战争示意图
黄海大战
丰岛海战 甲午战争示意图
冲向吉野号的致远舰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 番禹(今广州)人,北洋 舰队致远舰管带。黄海激 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 官兵浴血奋战。邓世昌与 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为邓世昌所写的挽联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
精神: 国家民族利益至上,不怕牺牲、不畏强 暴、勇于抗战、英勇无畏
黄海大战
威海卫战役 丰岛海战
甲午战争示意图
北岸炮台
威海卫
刘公岛 南岸炮台
议
甲午战争中
一
清政府为什
议
么会战败?
1.主观原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消极迎敌, 不材作料一认:真“准这备一;战慈使禧李太鸿后章吓忙破于了万胆寿,庆他典命,令他挪的用舰队 军从船费此制全敌。部为躲 要进 ”威 的海 方卫针港。口这内实,际实上行是他保既存定 自的 己所 的谓 实“ 力以 ,保 等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邮箱:244989968@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习题 3.《甲午中日战争》同步习题3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自主学习1.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历史上称为。
2.1894年9月。
在海域。
日本舰队突然进攻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壮烈牺牲。
3.年,代表清政府与日本首相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其中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的是。
5.改错:(1)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基础巩固6.19世纪末期,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7.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是在 ( )A.平壤战役后 B.牙山海战后C.黄海海战后 D.辽东之战后8.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在1 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9.“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10.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
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
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 )①林则徐率军抵抗英军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③邓世昌为国捐躯④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⑤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11.《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条款是 ( ) A.增开通商口岸B.赔款白银2亿两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2.“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一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道出了赤子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对回归祖国的呼唤。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方式三:“时局图”导入…………参考答案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自主学习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俺小猪也会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一段资料供参考: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是唯一不在陆上购置房产的舰长,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一次煤带的不足,在海上漂流了许久,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这些记录因为他另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但是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在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派记者潜到水下找邓大人核实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他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在最前面,因此顿成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顿时被打掉了指挥部,全军陷入混乱;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就是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吉野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意大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这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本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的沉没,邓世昌不够细致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起了一定因素;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而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3.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是什么1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多斤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取得黄海制海权;2部分将领贪生怕死;二、请看课本17—18页马关条约有关内容,完成第4题: 马 关条 约4、 签定时间:1895年4月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 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注意参考下面的材料: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同时也表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沙市、重庆;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什么危机你有什么感想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参考教材中材料强学会序共同探究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请参考下面的材料: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分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场上的失利.这个呢也要分成几块,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军事指挥思想落后.当时日本陆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枪械化,而中国陆军大多数还是使用冷兵器,而在军事指导思想上日本比较好的接受了西方近代先进的作战思想,而中国则主要还是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为主.其次是在购买西方先进武器时落后与日本,事实上中国是先于日本向西方购买武器特别大型的海军战舰,但是随后被日本迅速赶上并反超,黄海海战中让中国海军吃尽苦头的日军"吉野"号本来是英国为中国制造的,但是中国无法按期支付建造费,结果被日本抢购.再者就是部分中国军队贪生怕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统治阶层昏庸无能,消极避战,面对全力一战的日本显得软弱无用.第二,从两国经济近代化的角度上说,就是中日在工业近代化上的程度差异.日本在取得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于19世纪70年代推行明治维新,使日本经济特别是工业近代化,中国则在60年代末开始洋务运动.从表面看两国都尽力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但在实质上,中国是穿新鞋走老路,落后的封建经济管理成为先进技术的巨大束缚,而日本则不仅从技术上,更从管理的方式和观念上向西方靠拢.第三,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与日本相对比较先进的制度之间的差异,甲午战争时日本正在完成向近代社会的过度,中国则仍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前进,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归纳整理填表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异同拓展练习1.2010·福建漳州邓世昌指挥“致远”号舰艇,撞击敌舰壮烈殉国的战役是A.东山保卫战B.威海卫战役C.黄海海战D.雅克萨之战2.2010·湖南衡阳清末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10·四川南充李鸿章请求道:“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个月内办理割让手续;”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此对话与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2010·四川资阳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甲午中日战争后5.2010·湖南娄底“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材料二: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2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有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4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的哪幅图片可以显示教学案例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多媒体新授课A B C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讲授新课:27分钟一、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因此不可能突兀的讲述“黄海海战”;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完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当然,要重点强调“黄海海战”;演示如下:中朝东学党起义 增求针对 丰岛之3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问题;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二、马关条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展示如下:李鸿章————————————-————伊藤博文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于本目为小字部分不是重点;所以,我准备采取简单直观的演示方法向学生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形势图”;首先,向学生指出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这幅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图示说一说:这幅时局图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它有什么含义清政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 容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澎 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举借外债,使列强进的侵略势力深严重阻碍了中国民结果: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影 响最后,教师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表,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并思考:列强瓜分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小结:3分钟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练习:5分钟一、每课一得:阅读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二、材料阅读: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三、自我测评:1、邓世昌;2、让学生制表完成;。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
国名 德国 势力范围 山东 割占或租借地 强租胶州湾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东北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强租旅顺、大连
强租广州湾 强租“新界”、威海 卫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处 于 被 列 强 宰 割 和 瓜 分 的 危 机 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日本经长期准备和精 心策划,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一场 以“国运相赌”的侵略战争。通 过战争日本夺占了台湾,控制了 朝鲜,勒索了巨款。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军费开支占 国家预算
1883—1894 日本共开支 陆海军军费 269亿日元 1892.23万
基础练习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 A ) (
A 1894年 B 1840年 C 1856年 D 1851年
在黄海战役中与日本舰队激战的部队是 (C )
A 福建水师
B 东海舰队
C 北洋舰队
D 南洋舰队
民族英雄邓世昌牺牲于下列哪一地点 (D)
A 朝鲜平壤
B 鸭绿江畔 C 威海卫 D 黄海
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B )
A 丰岛海战
B 威海卫战役 C 黄海战役
D 台湾战役
《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A 2100万两 B 2亿两
C 2100万元
D 2亿元 (B)
战
战
役
役
经
1895
辽 东 半岛战役 威 海 卫 战 役
过
黄海海战
1
1894.7.25
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 升号运送中国士兵去朝鲜,日本舰队在朝鲜 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公然挑起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威海卫的刘公岛
战败原因
1主观原因(内因):
⑴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根本原因) ⑵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⑶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⑷清军装备落后。
2客观原因(外因):
⑴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⑵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⑶装备先进。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
马 割地 赔款 增开通商 其他 关 (割三地) (赔二亿)口岸 (允 条 (开四口) 设厂) 约 允许日
第4课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
增
资本主义发展 需要殖民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针
兵
(1894 -1895)
支 援
对
朝鲜
(东学党起义)
中国
求
助
黄海战役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二、甲午战争的经过?
战争爆发的标志
丰岛海战
邓致 世远 昌舰 管 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致远舰
定远舰
㈡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1894.7~1894.9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 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增强了日本的 侵略力量。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 中国的财富。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 国内地。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堂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准备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第3课_甲午中日战争

10、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被任命 为议和全权大臣的是 (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纪泽 D.琦善 11、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清诗 人丘逢甲的《春愁》: “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 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后
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 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 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13、关于《马关条约》对中国造 成的危害的叙述中,最准确的表 述是 (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打开中国西南的门户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填空题
1、_____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后签订《 》条约。 2、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是_____。 3、 _________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在 _______对中 国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 5、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三国是 _____ _____ _____。 6、1895年率台湾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义军 首领是________,黑旗军首领是 。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屠龙大会
人人有份
北极熊,代表俄国,将整 个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它 的势力范围;虎,代表英 国,吞食我最富庶的长江 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 象一条七寸毒蛇一样把我 国的山东紧紧缠住;狂奔 乱跳的大青蛙,代表法国, 一举伸向我两广、云南; 小太阳、日本,气焰嚣张, 又把我国的福建作为它的 势力范围。图的东南部还 有一只秃鹰正向中国飞来, 它代表美国,是帝国主义 列强瓜分中国的“迟到 者”,但它不会吃其它帝 国主义国家残羹剩饭就善 罢甘休,而是另有企图和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海战)
日本哪一年挑起甲午中日战 争?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
农历甲午年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制定了大陆政策
世 亚 界 洲
中 国
中国 朝 中国 东北 鲜 台湾 日本 蒙古
一、甲午海战:
1、根本原因: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 张的道路,加入了侵略中国的列强行列 2、时间: 1894 —— 1895年 3、重要战役:黄海海战 威海卫战役(北洋 (邓世昌) 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压迫,发展艰难曲折;
3、只有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工业化
1.意义: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近代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 2.失败原因:
发动广大群众,民族资产阶级的软 弱与妥协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是行不通的
继昌缫丝厂
发昌机器厂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阶段
萌芽(洋务运 动到清末) “黄金时代” (一战期间) “萎缩”(一 战后至新中国 建立前夕)
日军侵入旅顺市街道的情景
日军在侵占旅顺后,血腥地屠杀中国人民
二、《马关条约》
阅读课文回答:战败后,清朝派谁签 订《马关条约》?这个条约是哪一年在哪 里签订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①人物: ②时间: ③地点: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1895年
日本马关
④主要内容:
内容: 1.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 岛给日本 →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
各地出现的维新报刊: 《时务报》《万国公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海战以及邓世昌的爱国事迹、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等基本史实。
培养阅读、收集史料和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能说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判断,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和阅读有关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日军旅顺大屠杀等材料,练习讲述基本史实。
充分利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能将战争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的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掌握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归纳说出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关系到世界格局。
通过这场战争,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并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
而中国由于这场战争,国力更加衰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同时这场战争也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教材共分三个子目:一是黄海海战。
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这一战役为中心,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二是《马关条约》。
主要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三是瓜分中国的狂潮。
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这三个子目逻辑关系清楚,紧紧围绕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讲述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本课重点“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战争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也初步具备了如何识记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所产生的影响的能力。
就本课内容而言,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参观旅顺万忠墓等,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等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甲午中日战争具体的战争经过和影响等则知之不详。
四、教学设计过程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黄海海战二、《马关条约》三、瓜分中国的狂潮导入新课:近代的中华民族可谓多灾多难,饱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侵略者分别是谁?(略)。
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侵略中国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它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
日本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海战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由本课标题引出问题:这次战争爆发于什么时间?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让学生看书回答。
(战争发生于1894年,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在朝鲜附近的丰岛海面上,日军突然袭击清军的运兵船,从而挑起了战争。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是偶然的吗?日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思考回答。
(略)可以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其目的就是借以征服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
出示地图:2.指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由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日军是从陆上和海上分兵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的。
战争爆发后,1894年9月,日军先对平壤的清军发起猛攻,很快占领了平壤,之后日军由陆路北上。
与此同时,日军也在海上积极寻找机会。
就在平壤陷落的第二天,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上,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这就是黄海海战,又叫大东沟战役。
关于“黄海海战”的经过,先指导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以及课堂阅读进行讲述,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尽量讲得全面详细,尤其是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然后,出示邓世昌的肖像及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引导学生思考:邓世昌的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略)教师指出,那就是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领们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不畏强权,舍生取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民族才能在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霜而不毁,历尽磨难而弥坚,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黄海海战进行了五个多小时,尽管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
但是黄海海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为保存自家派系的实力,下令“避战保船”,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日军夺得了黄海的制海权,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奠定了基础。
继续指图讲述:10月,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相继侵占九连城、安东,11月又攻陷大连和旅顺。
就在我们的家乡旅顺,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暴行。
指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等讲述旅顺大屠杀的史实。
虽然那一段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当我们今天站在万忠墓前凭吊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提示:我们除了谴责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与暴行,作为子孙,还应该想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继续指图讲述:日军在攻下辽东半岛后,1895年又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致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最后全军覆没。
3.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材料阅读”,然后提问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
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不同意。
这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如战前不做认真准备;战时极力避战自保,妥协退让;有些官兵贪生怕死;军备的松弛落后,等等)教师最后指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的签订指导学生看“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教材小字中介绍的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故事,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提示:能看出日本侵略者的凶恶贪婪,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强调记住《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签字代表分别是谁。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让学生朗读教材中《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前面学过的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都规定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方面的内容)。
出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比较”表,引导一一说出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呈现在表格中。
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相比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地图逐一比较分析。
得出如下认识:1)《马关条约》使我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不仅国家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辽东半岛是北洋的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和环抱渤海,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第一大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割占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取得了侵略我国东南各省的基地。
(2)赔款数额空前增加。
不仅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朝财政崩溃,国力衰落,而且使西方列强通过向中国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另一方面,日本获得巨额赔款,进一步壮大了其经济和军事势力,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内地,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4)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第一次提出来的,它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合法化。
从此,外国列强在中国剥削廉价的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不仅榨取比在国内设厂多得多的利润,而且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他们看到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就能轻易打败中国,取得这么多的权益,于是也不甘示弱,纷纷到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经过。
出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要求看图说出有哪些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瓜分?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中国几乎被列强全部瓜分,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小结: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尽管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也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觉醒,并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一、单项选择题1.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爱国将领是( )。
A.左宝贵B.邓世昌C.徐邦道D.丁汝昌2.下列侵华战争中,时间最短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二、简答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