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复习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复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复习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后,蓄谋侵华。
导火线:朝鲜爆发2.过程:爆发:年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出。
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
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日军控制黄海权。
进攻中国:日军进攻半岛和半岛,占领、等地;年初日军攻占,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年4月被迫签订《》。
(1)割:内(2)赔:容(3)开:(4)允:影响:使中国的和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大大加深。
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允许投资设厂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列强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引发列强,使中国加深,日益高涨。
1.背景年打着“”的运动在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1)爆发:年6月,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向进犯。
(2)顽强阻击:和清军官兵在和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年7月,率领八国联军占领,8月攻陷。
(4)妥协投降:携西逃,并命令清军镇压,部署与侵略者“”。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内容:(1)赔:(2)设:(3)拆:(4)惩:(5)改:影响:(1)巨额赔款(2)“”成为列强侵华的。
(3)清朝腹地至地区置于列强之下。
(4)列强通过加强了对的控制。
(5)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
(6)标志着中国陷入的境地。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1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长春市十一高中侯星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了解《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时间、国家和结果。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即“情景—探究—感悟”,配合运用多媒体引入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耻辱。
、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肯定义和团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理性爱国的必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
、从世界近代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世纪末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爆发的。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各阶级阶层纷纷行动起来,寻求答案,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从中日关系的现实角度来看,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
深入认识这两场战争,对于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所以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一.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学案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
(2)了解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3)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2.能力目标:1840-1900年,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数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通过对其各自原因的分析,培养和增强学生“在联系中学习历史、在对比中学习历史”的意识。
3.情感目标:明确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性质并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学习难点】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与中国社会性质演变的关系一、知识链接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
广东番禺人。
自小立志做一名海军,以御强敌。
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
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毕业,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兼“致远”舰管带。
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多艘日舰的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涉及到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与之相关的文史资料、影视资料都很多,尤其是最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以来是焦点热点,2019年又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120周年纪念,怎样利用好这节课的知识,做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最终归宿。
所以,在本节课中,以中日关系的变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理性的反思当今的中日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级:A级为必须达到目标;B级为绝大部分都能达到的目标;C级则是需要通过锻炼,才能逐渐达到的目标。
课前利用导学案,基本达成A级目标。
课堂以讨论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达成B级和C级目标。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2课,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的加深到完全沦为,上接鸦片战争,后启辛亥革命,尤其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可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对近代中国前期历史做一简单回顾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耻辱;但同时又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同时,这两场战争也反映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新特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侵略正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日本却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国家,昔日黄海大战演变成今日东海之争,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年级学科高一历史课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备课人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能力培养: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情感、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课时1课时时间2013年10月20日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课前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目本借机派兵,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8月,清政府迎战,这年是农历甲午年,故称这次战争为。
(3)不久,清军在朝鲜陆战失利,接着又在中遭受损失。
中国战败。
3.《马关条约》(1)割、及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
(3)开放、、、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
4.影响,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的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狂潮。
(2)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运动兴起。
2、过程(1)1900年6月,八国,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3)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
(4)8月,占领。
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3.《辛丑条约》(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计两,分39年还清,以做抵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方案一(普通校)【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教学要点: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②《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
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
客观评价义和团。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
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
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五、教学资源建议书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 1998年梁为楫,郑泽民,《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李文海,《世纪恶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网络: (中国史学网) (近代中国网) (历史在线)六、学习评价建议完成【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方案二(示范校)【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理解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教学要点: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②《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适当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或者探究问题:中国在洋务运动后实力上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经过30年发展的中国为何在外国侵略,甚至是日本侵略面前失败。
)2.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利用导入所用材料并补充有关战前日本的实力及对战争的准备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已久。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
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进一步认识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通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的对比;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来理解认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