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在扶贫工作的背后,有大量的研究文献支撑和指导,这些文献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文件研究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文件来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扶贫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扶贫政策。
一些学者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进行了解析和评价,为政府的扶贫政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扶贫方法研究扶贫工作的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者们对扶贫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法,为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提出了多种帮扶方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扶贫成效评估研究扶贫工作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反馈,以便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对扶贫成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分析,帮助政府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些学者对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扶贫经验总结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减贫成就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国内学者对扶贫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扶贫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扶贫经验和做法,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借鉴。
一些学者还通过对个别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扶贫经验,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我国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经济管理我国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耿荣融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和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而城市儿童贫困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也十分值得关注。
本文主要从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的界定、现状、原因、对策这几方面出发,对以往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城市儿童贫困;贫困;儿童发展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7-0027-02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作为其中的重要场域之一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不匹配再加之其他一系列的复杂因素,导致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贫困人口随之增加。
随着我国城市贫困的日益严重,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而城市贫困儿童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一、城市儿童贫困问题的概况与界定“城市贫困”通常是指城市社会的贫困问题。
20世纪末,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开始引起了政府及学者的重视。
但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学术还是政策研究,“儿童”这一群体仅仅是作为城市贫困家庭中的普通成员来讨论的,专门针对城市贫困儿童的研究较少,其中部分研究只局限在对贫困儿童人生经历相对剥夺这一方面的描述(陶传进,栾文敬,2011)。
从概念界定上来说,儿童贫困是指儿童期经历的贫困,虽然在儿童贫困的界定上学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更倾向于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贫困群体对待(秦睿,乔东平,2012)。
《中国21世纪城市反贫困战略研究》指出了“妇女、老人和儿童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这一中国城市贫困发展趋势的重要特征,在此之后,城市贫困儿童才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张向葵,盖笑松,2006)。
城市贫困儿童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和无法定赡养者的“无生活能力贫困家庭”,这类家庭基本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二是家庭成员是失业下岗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或部分被拖欠养老金的退休人员的“丧失地位或机会的贫困家庭”。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贫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贫困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教育等各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在不同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贫困问题的研究涉及贫困原因的探究。
研究人员将贫困原因分为结构性和个体性两类。
结构性原因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而个体性原因则包括教育程度、就业机会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寻求有效的贫困缓解方法。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包括贫困群体的特征和生活状况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贫困群体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住房状况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贫困群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改善贫困群体生活的参考。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关注贫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就业机会和社会参与等指标,评估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醒决策者和社会各界重视贫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贫困问题的研究还包括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这些政策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经验,寻找最佳的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
贫困问题研究涉及贫困原因、贫困群体特征、贫困影响以及贫困缓解和扶贫政策等多个方面。
通过广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流动人口贫困在城市贫困问题中凸显出来,成为”新城市贫困人口”。
而已有文献关于流动人口贫困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为深入研究流动人口贫困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贫困;研究综述贫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流动人口贫困在城市贫困问题中开始显现出来,成为了”新城市贫困人口”,同时其规模呈现了扩张的趋势。
但是,纵观现有文献,对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而关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归纳相关贫困理论和关于流动人口及贫困问题的文献,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关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奠定基础。
一、流动人口及贫困人口概念的界定(一)本项目关于流动人口范围的含义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一直都比较宽泛,离开原居住地并且与户籍相分离的人口往往都是流动人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也开始引起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基本成为了流动人口的代名词,根据尹海洁、黄文岩(2010)的分类,流动人口主要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之间的流动,这部分流动人口不在户籍所在地工作和生活,而是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第二部分是指农村人口短期流动到城市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只是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而生活重心还在农村;第三部分是指长期在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他们的生活重心已经转向城市,但是却没有户籍身份的城市人口。
(二)关于流动人口贫困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贫困概念没有统一和明确的界定,基于现有文献和学者观点,本文总结流动人口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在城市工作并且没有户籍,生活处于贫困的流动人口;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就业的大学生”蚁族”。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以甘肃省为例

以甘 肃省 为例
◆ 杜晓霞
( 甘肃农业火学学生工作部)
【 摘要l经济贫 困, 影响西部高校贫 困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 经济贫 困, 使 得 贫 困生的 自卑 、 焦虑 、 嫉妒 、 自我接 纳水平低等 心理健康 问题
突出; 经济 贫困, 对 部 分 高校 贫 困生 价值 观 的 形成 带来 了 消极 影 响 ; 西部 高校 对 贫 困生 缺 乏人 文 关 怀 。
响 到 贫 困 生全 面 素质 的提 高 。 三、 经 济 困难 对 西 部 高 校 贫 困生 心 理 行 为 的 影 响 五、 西 部 高 校 贫 困生 缺 乏 人 文 关 怀
当人们在 普遍 关心贫 困生的学 习经费 并嘘寒问暖之 际, 对于他们 精神 西部 高校 贫困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 贫困生 , 贫困生心理 行为不健 上的贫困却少有提及 ; 贫 困生培养成才过程 中 , 对他们正 常的 自我需 要、 爱 康 的 外 在 表现 主 要有 : 好、 特长 缺 乏 尊重 , 忽 视 了他 们 的 个 人 利 益 和心 理 需 要 , 从 而 产 生 思 想 上 的 ( 1 ) 较强烈的 自卑心 理。 自卑 是一个 人 自我认 识 的一种 消极情 绪体 困惑 、 学业上的差距以及 能力上 的欠缺。这 种针 对性 的缺乏 , 以及缺 少人 现, 是对 自己的不 满、 鄙视等 否定的 感情 , 是 对个体 的得失 、 荣辱过 于强 烈 本思想的教 育模式和相对滞后的教育 内容 , 都导致 了高校 的育人工作 无法 的 一 种心 理体 验 。贫 困生 由于 经 济 条 件 差 , 对“ 缺钱 ” 的 困 窘体 验 比 其 他 同 满足 贫困生的需要 , 也难 以引起他们 的学 习兴趣 ; 教 育者 往往强 调培 养和 学更为强烈和现 实。 觉得 自己寒酸 因而滋 生 自卑感。这种心理在 西部高校 塑 造 听 话 、 服从 、 谦恭 、 克 制和 无 私 的 个 体 形 象 , 轻 视 甚 至 压 抑 了 学 生 个 性 贫 困 生 中 有很 大 的普 遍 性 。 的 充分 发挥 , 缺 乏应 有 的理 解 和 尊 重 。 这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束 缚 了 学 生 个 性 的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贫困是一种全球性问题,而且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许多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尽管有许多国家采取措施减少贫困率,但真正消除贫困的难度依旧很大。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都在对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下面将从不同角度综述一些相关研究。
一是基于贫困定义的研究。
贫困定义通常涉及收入、消费、教育、健康和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被综合在贫困指数中,以确定一个人或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
许多研究都探讨了如何定义和测量贫困。
比如,巴基斯坦学者Siddiqui(2014)提出,贫困可以通过需求和收入缺口衡量,同时还应考虑到生活条件、支出和社会能力等因素。
该研究还衡量了贫困在巴基斯坦的影响。
二是基于贫困原因的研究。
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
许多研究探索贫困背后的原因。
例如,加纳的研究者Adjei(2010)发现,低教育水平、缺乏就业机会、低技能、低农业产量和国际竞争加剧都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是政府政策和社会干预的研究。
一些研究探讨政府政策和社会干预在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
这些政策和干预措施包括现金转移、教育和培训、粮食补贴、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
例如,印度的Senapati和Burney(2014)研究了印度的农业补贴以及现金转移项目,发现这些措施对于贫困减少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全球减贫目标的研究。
杜蒙大学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联合开展一项研究,其中涉及联合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消除贫困计划。
该研究发现,在履行全球减贫目标的同时,应考虑到各个国家的独特情况和文化背景。
此外,还需注意其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交叉影响。
综上所述,贫困是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虽然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贫困率,但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包括腐败、不平等、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偏见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贫困问题,并寻求针对这些难题的更好解决方案。
贫困线研究综述

[ 关键词] 绝对贫困线 ;相对贫困线;主观贫 困线
[ 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 16[ 文章编号]10 -56 (0 2 7 0 6 9 00 9X 2 1)O 一o 5 —0
所 包含 的 能量 ,即 :
缺 陷 ,这就 激发 了许 多 贫 困指 标 的 出 现 ,如 T 指
一
、
引言
数 ( a a a d x 、T指 数 ( h n id x 、K T k y mai e ) n T o n e ) 指数 ( k n n e ) 和 S T 指 数 ( e- h t Ka wa iid x S S nS o— r c s o d x 。除 了 沿 着 公 理 化 方 向发 展 之 o k - ni e ) Th n
杨 宜勇 (93 ) 16~ ,男 ,湖 北 宜都 人 , 国 家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会 社 会 发 展 研 究所 所 长 ,
研 究员 , 济 学博 士 。 经
感谢 匿名评 审人 提出的修 改建议 ,笔者 已做 了相应修改 ,本出的贫 困人 口不 同 ,计 算 出的 贫 困指 标 就 会 不 同 , 那 么基 于测算 数 据 所 得 出 的推 论 就 会 不 同 。例 如 , 夏 庆杰 等 人 的研 究 表 明 ,18- 20 98 0 2年 ,中 国城 镇 绝对贫 困人 口呈 现 出下 降的趋 势 ,而陈致 中和张 建华 的研 究 则 表 明 ,18- 20 96 00年 ,中 国 城 镇 绝
高校贫困生认定研究综述

存在 的 问题 、 优 化 贫 困生 认 定 的对 策两 个 方 面 展
开研 究
一
、
贫 困生认 定 中存 在 的 问题
党 的十八 大 报 告 提 出 , “ 逐 步 建 立 以权 利 公 平、 机 会公 平 、 规 则公 平 为主要 内容 的社会 公平 保
差 距 扩大 、 农 民贫 困 问题 、 高 等教 育 收费相 对偏 高 等多种 原 因 , 高校 贫 困 生 的 大量 存 在 是 一 个 客 观
J u n . 2 0 1 3
高 校 贫 困 生认 定 研 究综 述
屈 海 香
( 无 锡 职 业技 术 学 院 控 制 技 术 学 院 , 江 苏 无锡 2 1 4 1 2 1 )
摘 要: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 的前提 , 事关教 育公平和教育机会 的均等。文章以现有的研 究成 果为基 础 , 综合概 括 了贫 困生认 定 中存 在 的 问题 和优 化 贫 困生认 定 的对 策 , 以期 为高校 贫 困生认 定
文章 编号 :1 6 7 2—0 3 4 2 ( 2 0 1 3 ) 0 2— 0 0 3 5— 0 4
1 9 9 9年 是我 国高等教 育 扩 招 的第 一 年 , 全 国
普通 高 校招生 1 6 0万 人 , 比1 9 9 8年增 加 了 5 2万
关 系 。相 关文 章 结合 国 内外 高 校相 关 实 践 , 利 用 教育 学 、 心理 学 、 法学 、 伦 理学 、 哲学 、 经 济学 、 管理 学等 相关 学科 知 识 , 采 用规 范 研 究 、 实证研究、 比
开展贫 困生 认定 工 作 , 使 国家 资助 准 确 地 与贫 困
生 对接 , 直接 影 响到 国家 资助资 源 的优化配 置 , 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0 . 2 %下降到 2 . 8 %。2 0 0 1 -2 0 1 0年 , 国家扶 贫开 发工作重 点
县 农 民人 均 纯 收 入 从 1 2 7 7元 增 加 到 3 2 7 3元 ,年 均 实 际 增
摘
要: 消除绝对贫困, 缩 小 收 入 差 距 一 直 以来 是 学 术 界 所 关 注 的 重要 问题 , 也 是 中 国“ 十二五” 期 间 的一 个 重要
目标 。国内外学者从 贫 困的定义及其类型、 贫 困的成 因以及相应的反贫策略 等方面对 贫困问题进行 了多角度的研 究 , 并取得 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在其成 因及解决路径上 , 多是从人 均收入低 、 资本投入不足这一单 向的静 态角度 出发 , 缺 乏 多维 、 综合 、 动态的分析模式。在 系统梳理 已有理论 的基础上 , 结合 贫困问题的现实状况, 从 贫 困产生的内在机理及 外部环境 , 提 出“ 内生性 贫困” 和“ 外生性 贫 困” 的概念 , 并 由此提 出“ 健康人 ” 和“ 健康社会” 的构想 以期 对解决贫 困问
题 作 出建 设 性 的探 讨 。 关键词 : 内 生性 贫 困 ; 外 生性 贫 困 ; 健康人 ; 健 康 社 会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1 0 — 0 0 1 6 — 0 2
单 向到多维 、 由静 态到动态 的过程 。国家统计 局的贫困研 究
课题组 ( 1 9 9 0 ) 从 物 质 缺 乏 的角 度 来 认 识 贫 困 , 认 为 个 人 或 家
对 于导 致 贫 困 的原 因 的分 析 大 都 是 以人 均 收 入 低 为 起 点 , 纳
、
贫 困的定 义及 类型研 究
对 于 贫 困 内涵 的 认 识 与 研 究 , 国 内外 学 者 经过 了一 个 由
克斯 ( 1 9 5 3 ) 首次提 出著名 的“ 贫困恶性 循环” 理论 , 针对经济 发展较为落后 的发展中 国家 , 从需求 与供 给两个方 面 , 分别 构建 了低收 入—低 储 蓄一资本 不充足一生 产规模 受限一低 收入 , 低收入一 消费疲软—市场需求减少一生产规模减小—低
研究进行综述 。
一
( 2 0 0 3 ) 将 贫困分 为绝对 贫困和相对贫 困 , 绝对贫 困即按维持 劳动者及其赡养人 口生存所必需的人均最低生活费用 ; 相 对 贫 困是指 与社会平均 水平相 比其 收入水平 少到一定程度 时 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 , 各个社会 阶层 之间和各阶层内部 的收入差异 。 根据贫困的性质和引起 的原因 , 谢维营( 2 0 0 2 ) 把
2 0EC0N0MI C RES EARCH GUI DE
No . 1 0,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92
贫
困
问 题
马 比双 , 张
研
恒, 于
究
旭
综
述
(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 , 湖北 荆州 4 3 4 0 2 5 )
贝尔经济 学者阿马蒂 亚 ・ 森( 2 0 0 1 ) 将贫 困划分 为收入贫 困 、 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 。从多角度 , 以动态发展 的视角对贫 困 进行 了解读。中国学者叶普万等( 2 0 0 3 ) 将能力贫 困解读为贫 困主体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 。开发援助委员会( D A C ) ( 2 0 0 1 ) 从 政治 、 社会 、 经济 、 人类 、 保护 五个 方面 的能力来综合 界定
长8 . 1 %。在贫 困人 口总量下降的同时 , 也呈现 出贫 困主体在 生理 、 心理 以及 外部条件上 的个性化差 异 , 由此加剧 了扶 贫 的复杂性 和不 可控性 。返 贫现象 时有发 生 , 贫 困地 区特别是 连 片特 困地 区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 , 随着工业化 、 信息化 、 城 镇化、 市场化 、 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 扶贫 开发 面临着新 的机遇 和挑战。2 0 1 1 年 1 2月 6日,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印发 了《 中国农 村扶贫开发 纲要 ( 2 0 1 1 —2 0 2 0年 ) 》 , 标志着 中国农村扶贫 工 作进入新阶段 。因此 , 为进 一步推动 中国扶贫工作 的开展 , 本 文 系统梳理 国内外学 者关 于贫 困问题 的相关研究成果 , 从贫 困的定义及分类 、 贫困的成 因及解决对策 的角度对 国内外的
了一定程度 的缓解 , 贫困人 口总规模有所下降 。据相关调查 显示 , 截至 2 0 1 0年底 ,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 0 0 1 -2 0 1 0 年) 》 确定的 目标任务基本实现 。农村贫 困人 口从 2 0 0 0年底
的9 4 2 2万 , 减少到 2 0 1 0年 底 的 2 6 8 8万 , 贫 困发 生 率从
贫 困分 为 制 度 型 、 政策型 、 环境型 、 风 险 型等 十种 贫 困 类 型 。
二、 贫 困的 成 因研 究
对于贫困现象形成的原因 , 一直是 国内外学者研究 的重 点与热点 , 目前 , 国际上 较为流行 的理 论可大致 分为贫 困成 因的静 态解释和 动态解释 : 在2 0世纪 9 O年代之前 , 国际上
消除绝对贫 困, 缩 小 收 入 差 距 是 中 国政 府 长 期 关 注 和 力 主解 决 的重 要 问题 。经 过 几 十年 的努 力 , 中 国贫 困问 题 得 到
活资料 和服务 即为贫困。 康 晓光 ( 1 9 9 5 ) 认为贫困是一种无法
维 持个 人 生 理 和 社 会 文 化 可接 受 的生 活 水 准 的 生 存状 态 。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