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顿悟研究的新进展

顿悟研究的新进展1 引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又是怎样的呢?传统的观点主要包括试误说和顿悟说。
其中,顿悟说认为人在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到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陈琦, 刘儒德,2007)。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而然,就需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主动性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答案,即分析型问题解决(Simon & Reed, 1976; Thomas, 1974)。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压力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出一个可行方法,而类似的情境在学生身上发生的频率更高,例如数学考试解答立体几何题时。
这个时候,分析式思维也许就很难为我们找到答案,这时,人们大多会经历“啊哈”体验,即我们所说的顿悟体验。
由此可见,顿悟在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要。
本文将通过回顾常见顿悟的心理学实验,结合顿悟研究的新进展,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2 顿悟说的定义2.1 顿悟的提出顿悟是由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是指的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 就是问题解决者突然从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的状态到知道怎么解决问题(陈琦, 刘儒德,2007; 买晓琴, 罗劲, 吴建辉, 罗跃嘉, 2005)。
而且,顿悟经常伴随着强烈的“啊哈”情绪体验(Jung-Beeman, Bowden, Haberman, Frymiare, Arambel-Liu, Greenblatt, ... Kounios, 2004)。
2.2 顿悟问题解决的阶段顿悟阶段观认为, 顿悟是非瞬间实现的系列加工过程, 包括初始问题表征阶段、问题空间搜索阶段、僵局阶段、表征重构阶段以及题解闪现阶段等五个阶段(Ash & Wiley, 2006)。
其中,僵局阶段、表征重构阶段和题解闪现阶段是顿悟加工过程的关键阶段,即由于思维定势形成死胡同状态,随后打破思维定势重新构造问题,继而得到答案。
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神经范式综述

顿悟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神经研究范式综述摘要:评价了几种符合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研究范式,包括内隐学习范式、远距离联想范式以及谜语范式,认为这些范式为顿悟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顿悟;远距离联想;内隐学习;谜语范式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认为顿悟问题解决不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将整个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为对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1]人们根据顿悟问题建立了各种理论假说,然而理论假说验证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给顿悟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它主要利用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脑成像技术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来验证、修改和发展已有的理论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但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顿悟研究有很多特殊要求:首先,脑成像研究要求能对心理事件发生的时间精确定位,顿悟发生的时间是不可控的,有的只用几秒而有的可能要用上数周的时间,即使是顿悟者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
[2]其次,脑成像的数据一般都是采用图像叠加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可重复观察的同类心理事件。
针对于此,心理学研究者发展了一些能满足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范式,如远距离联想范式、内隐学习范式、谜语范式。
一、远距离联想范式Mednick 发明了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测验中给被试呈现三个貌似无关的单词,被试的任务是找到第四个与这三个词都有联系的词。
[3]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义词,语义上的联系,或者组成一个复合词。
[4]RAT项目有三个特征:对于寻找答案的方法没有指明,且还可能误导被试最初的思路;被试无法报告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5]远距离联想范式的基本程序如下:首先在屏幕上给被试呈现3 个刺激单词,要求被试找到第四个单词与这三个都有联系。
在实验中有三种时间限制(2s,7s,15s),被试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被试找到答案或者时间到了,都会在屏幕侧面呈现180 毫秒的目标词,被试既不能快速的读出来也不能判断这个目标词是否为正确答案。
有关顿悟的认知与脑机制的实验综述

0902应用心理 09503043 赵昂关于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机制的实验综述序言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中的顿悟一直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自从苛勒提出问题解决的“顿悟说”以来,研究者就一直不懈的进行各种研究,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对于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机制尚未有确切的结论。
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国内有关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对于该领域的某些方面提出了假设,为提高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于顿悟认知机制的早期发展顿悟的概念,形成于早期的格式塔学派,其为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的问题解决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提出的。
所谓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华莱士(Wallas,1926)在提出当个体进入明朗阶段(“创造性四阶段论”之一阶段)后,会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个启发信息唤醒,产生新奇的想法和意识,以前的困扰顿时化解,问题顺利得到解决,这一顿悟的认知机制。
Duncker于1945年,提出了功能固着理论,它是指当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习惯的、常见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它新用途。
顿悟的发生机制在于个体是否能够克服己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在新的情境当中,发现物体的新用途。
Weisberg(1982)认为顿悟只不过是一般的知觉、确认、学习等心理过程的延伸,并不存在一个可称为“顿悟”的特殊思维加工过程。
Davidson(1987)等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顿悟的三过程说,认为顿悟包括三个不同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结和选择性比较。
当以非标准的甚至高度新奇的方式对基本的线索进行编码、比较、联结时,这些操作结果就称为“顿悟”。
Simonton(1988)认为个体对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在面临顿悟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变异”,即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才能产生出适合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述评与理论构想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6):1435-1437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述评与理论构想张庆林Ξ 邱 江 曹贵康(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该文对有关顿悟认知机制的现象学描述作了介绍,比较了表征转变与进程监控两种认知观点,探讨了初级加工与顿悟认知机制间的关系,初步提出了顿悟问题解决中原型激活及其启发信息质量的理论假说,对未来研究做出了设想,以期能最终揭示出顿悟的内部发生机制。
关键词:顿悟 创造性 原型 启发信息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其中顿悟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自从苛勒提出问题解决的“顿悟说”以来,学者们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获得了许多启发性的发现,但是有关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机制却仍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模型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释。
鉴于此,该文通过回顾和评析国内外有关顿悟的实验研究及其理论观点,结合笔者所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提出了有关顿悟问题解决认知机制的原型激活及其启发信息质量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最新的脑成像技术(F MRI),对其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以期能最终揭示出创造性的内部发生机制,为提高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出一点贡献。
1 顿悟认知过程的现象学描述 格式塔的代表人物苛勒(K ohler,1925)以黑猩猩为实验对象,对动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
他认为,问题解决并不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将整个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为对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1]。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
顿悟效应

第48周顿悟效应:抓住灵感,把握成功顿悟就是指突然领会,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常常能解决平常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勒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他在一个大房子里放上几个零散的箱子,然后在天花板上吊一串香蕉——当然,站在地上是无法取到香蕉的。
布置好这一切后,柯勒把一个猩猩放进房间,看看猩猩是如何想办法拿到香蕉的。
猩猩看见香蕉马上兴奋地跳了起来,试图以跳跃的方式拿到香蕉,但它发现,无论如何也跳不了那么高。
之后,猩猩停了下来,并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地想办法。
忽然,猩猩搬起了一个大箱子,并把箱子挪到香蕉的下面,然后站在箱子上去拿香蕉,可还是够不着。
这下可把猩猩急死了,在房子里走来走去直打转。
过了好一会,猩猩好像一下子想到了什么,只见它迅速地将另外几个箱子搬过去叠在了那个箱子上面,终于顺利地吃到了香蕉。
当学会把几个箱子叠起来得到高处的香蕉以后,猩猩在之后的类似情况下(比如用一根竹竿探取高处手臂无法拿到的香蕉,连接几根短棒来摘取悬在屋顶上的香蕉等)就能够马上运用已“领悟”到的经验。
在柯勒看来,在解决此问题以前,黑猩猩对面前情境的知觉是模糊、混乱的,它只是在静静地审视这种情境。
当它看出几个箱子和高处的香蕉的关系时,就有了灵感,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据此,柯勒提出了顿悟这一概念来说明解决问题时的戏剧性时刻。
由此可见,动物可以在不断尝试和摸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有时会突然间找到解决问题时的戏剧性时刻。
所谓顿悟,就是指突然之间的领会。
顿悟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够解决一些平常思维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面对难题时,动物都能这样来解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一遇到难题便退缩,不给自己顿悟的时间,结果白白失去了很多成功的机会。
猩猩的“茅塞顿开”解决了其生理需要,而人类的“茅塞顿开”往往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被苹果砸到的牛顿茅塞顿开,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洗澡时的阿基米德突然想到了依靠水的浮力来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困境到超越_顿悟的脑机制研究_罗劲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484~48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罗劲张秀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要在1913~1920年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进行了有关顿悟的经典实验。
苛勒发现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表明问题解决行为可以以一种突发的形式产生,并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和把握。
但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开始逐渐认识顿悟的大脑机制。
该文介绍了近期围绕顿悟过程开展的脑成像研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方法,并讨论了参与顿悟过程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
关键词顿悟,问题解决,脑成像。
分类号 B8422000年,在艾森克和基恩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第四版)中作者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对顿悟问题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是出奇的少”[1]。
但这个状况在其后的几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3年我们在Hippocampus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项有关人类顿悟过程的脑成像的研究[2],并在其后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取得了相互印证的结果[3,4];2004年美国西北大学Mark Jung-Beeman的研究小组也在PlosBiology杂志上报告了他们关于顿悟的研究脑成像实验[5],并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理论综述[6]。
这些事件说明,人们已经启动了对于顿悟的大脑过程的科学探索。
上述进步主要得益于当代脑成像技术的出现和使用。
但从以fMRI为代表的脑成像技术的大规模蓬勃开展到有关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的出现经历了大约5~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在脑成像技术出现的最初几年并未运用此类技术之外,顿悟问题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脑成像技术的使用。
首先,脑成像技术一般要求所检测的心理事件在有限的特定时间之内发生,而在自然状态下,对顿悟的问题的思考时间是不确定的,顿悟发生的时间点也不可预期,有的问题只需要思考几秒钟便能顿悟,有的问题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
“顿悟”的教学论探析

“顿悟”的教学论探析作者:韦丽仙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1期摘要:当前对“顿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哲学、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结果。
“顿悟”具有突发性、直接性、非逻辑性三个特点,同时具有帮助问题解决、促进学习迁移、培养创造性思维三大功能。
因此,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顿悟思维,遵循情境性、情感性、范例性三大原则,创设有利条件和环境服务于学生顿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顿悟情境性情感性范例性一、顿悟的内涵最早关于“悟”的问题的研究,当属宗教领域。
“悟”按照佛教的说法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亦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悟”是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和重要手段,诸如“大彻大悟”、“顿悟见性”等。
中国佛教自晋、宋之后很重视“顿悟”法门。
晋宋之际的竺道生非常重视“顿悟”在修行中的地位,他所提倡的“顿悟成佛”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隋唐宗派佛教出现后,更加注重“顿悟”,禅宗甚至将“顿悟”视为“唯一法门”,指出“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①,将“顿悟”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之说,将“天人合一”作为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养心性、完善人格,最后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
但是心性究竟应该如何修养,人格应该如何完善,才能最后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呢?这个问题,不同的思想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比如传统儒家所遵循的是“尽心、知性则知天”的思想路数,然而对于无形无象的“心”如何“尽”?“性”如何“知”?“天”如何“知”?儒家选择的一个基本方法是通过突发式的“豁然贯通”和整体性的“体认”与“悟”。
另外,在中国思想史上,注重这种突发性、整体性思维方法的还有道家学派。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最大特点是“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绵绵若存”而可为“天地根”。
要认识和把握“道”,老子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静观玄览”,也就是摒弃一切的感性经验,杜绝一切知识、学问,而纯靠神秘的直观、体会,即是“悟”。
顿悟问题的研究综述

顿悟问题的研究综述“顿悟问题”是指当一个人有了新的知识或技能时,他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然后在实践中使用这种新知识或技能。
这种现象经常被称为“顿悟”(insight),并受到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顿悟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顿悟问题的定义、研究方法、相关理论模型、发生顿悟的原因以及影响顿悟的因素。
一、顿悟问题的定义顿悟问题也被称为灵感问题,是指当一个人有了新的知识或技能时,他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然后在实践中使用这种新知识或技能。
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学习者有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之后,例如从抽象到具体,从死记硬背到归纳总结,从理论应用到实践操作等。
二、研究方法近年来,顿悟问题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综合方法等。
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通过记录受试者在不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思维、心理状态等,来探究受试者是否出现顿悟现象。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以及各种分析工具,对顿悟现象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
三、相关理论模型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来解释顿悟的发生机制,其中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行为认知理论、隐喻理论、素材组合理论等。
建构主义理论:指的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信息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顿悟。
行为认知理论: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大量实践和反复练习,建立起一套新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顿悟。
隐喻理论: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对比,联想,模式匹配等,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视角,从而实现顿悟。
素材组合理论:指的是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把新的知识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视角,从而实现顿悟。
四、发生顿悟的原因根据上述理论模型,可以总结出顿悟的发生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学习者的知识结构。
学习者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决定顿悟发生的关键,即学习者如何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而伟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通过顿悟解决的,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苯环结构的发现等。
顿悟(insight)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罗劲,2004)。
顿悟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兴起较早,但顿悟脑机制的研究直到近年才起步。
这使得研究者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类任务和范式来探讨顿悟的内在发生机制。
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从电生理研究和脑成像研究两方面展开,大体定位出了顿悟涉及的脑区。
顿悟研究不仅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促进人类社会以及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顿悟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最早把顿悟定义为:通过观察,对情景的全局或者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顿悟是在初始尝试失败以后,通过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对事物形成正确判断的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顿悟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突然地理解了一个问题,或理解了一条有助于该问题解决的策略。
Mayerl (1992) 把顿悟界定为突然知道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
Csikszentmihalyii等学者(1995)认为,当个体面对新信息时,若他能以一个新方式看待老问题以使先前未得到理解的特点得到理解的话,顿悟就产生了。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
顿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生,是创造力的形式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观点,顿悟更多被理解为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并且相应的个体有顿悟能力的差别。
顿悟有一些相对明确、易于区分的特点,如:非连续性、突发性、突至性、重构、令人惊讶(聂其阳,罗劲,2012)。
有学者认为,顿悟是通过重构问题的心理表征,从而超越困境导向解答,并伴随啊哈体验(Kounios & Beeman, 2014)。
2 顿悟的理论模型根据文献材料整理和回顾过往研究,顿悟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特殊加工观和非特殊加工观两大类。
2.1 特殊加工观特殊加工加工观首先是早期格式塔学派的观点:Konlei 认为顿悟是生产性思维的典型,要求思维主体打破并超越事物之间固有联系(叶浩生,1998)。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
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没有提供这些机制的可信事实,同样他们也没有说明顿悟到底是什么。
新格式塔学派的学者Metcalfe (1987)所做的实验显然支持格式塔的观点,即顿悟问题的解决包含有特殊加工过程。
事实上这一研究仍旧没有阐明顿悟问题解决的实质与潜在机制。
2.2 非特殊加工观有证据表明人们在解决所谓的顿悟问题时,并不一定都有灵光一闪恍然大悟的过程,同样也有人在解决常规问题的时候出现类似顿悟的经历。
具体理论有以下四个:(1)表征转换理论:代表人物是认知心理学家Simon 和Kaplan。
表征转变理论认为顿悟与问题表征以及问题空间都有着密切关系。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根据题目本身所提示的方式来表征问题,并在相应的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
顿悟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人们找到了适宜的问题表征方式。
(2)进程监控理论:代表人物是Ormerod 和Chronicle。
进程监控理论是用“目标—手段”分析法来论述顿悟的加工过程,提出绩效的计算模型,强调进程监控的作用。
他们认为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各种抑制因素和思维定势以及个体试图寻找其他解决方法的驱动力。
(3)原型启发理论(原型激活模型):国内学者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认为,在解决顿悟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大脑中激活恰当的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启发信息”,那么顿悟就能够发生。
这里的“原型”,不是指客观的外界事物,而是指头脑中的对外界事物的主观认知或表征,即能对目前的顿悟问题解决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
由于原型中所包含的信息多且杂乱,因此原型中的对于解决当前顿悟问题最具决定性和指导性的启发信息才是关键性的“启发信息”。
3 顿悟的常用研究方法3.1 经典顿悟范式用于研究功能固着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两绳问题,烛台问题,X射线问题;用于研究思维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经典水壶问题;以及火车与鸟的问题;容量问题;农场问题,项链问题;短袜问题等。
它们的缺点有数量少,难度大;涉及变量过多,不利于分析;用范围有限,不利于顿悟脑机制研究。
3.2 多事件顿悟范式 / 催化范式催化范式由Luo 等人(2003)开创也就是在被试猜谜一段时间后,直接呈现答案,让被试理解答案并产生类似顿悟的“啊哈”体验,它的特点是让被试理解谜语材料,快速产生顿悟。
(1)汉字组块破解任务:组块破解是指人们将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完整认知组块分解成为更加基本的元素并加以重组和利用,从而有效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
作为一种典型的认知组块,汉字及其不同方式的拆解为研究组块破解提供了理想的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汉字拆解任务(松散水平的如从“学”字中拆解出“子”;紧密水平的如从“学”中拆出“字”等),就能够研究顿悟式组块破解与常规式组块破解在心理与脑机制上的不同。
(2)“谜语法”:Luo 和Niki (2003)以传统的谜语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向被试呈现标准答案来催化顿悟过程,实验先用预备测验筛选那些人们能理解但却不能解答的谜语作为实验材料,然后在脑成像扫描中,先向被试呈现事先选好的谜面使之进入对特定问题的思索状态,而后呈现答案以促成瞬间的“啊哈”效应。
(3)“学习—测试”范式:张庆林等人(2004)提出了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通过原型启发实现的。
在实验条件下,正确提取(激活)相关的原型并从中获得关键性启发信息,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键。
此外,他们以顿悟的原型激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开创了“学习—测试”范式,该范式以中国传统的字谜作为实验材料。
先让被试学习一个原型字谜,从中获取解决靶字谜的启发信息,然后去解决一个同型的靶字谜。
3.3 远距离联想测验范式Mednick 发明了远距离联想测验,Bowden 等人(2003)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复合远距离联想测验,远距离联想测验题目长短一致,答案也长短一致,排除了题目和答案长度不一带来的误差。
李良敏等人(2015)编制了中文远距联想测验,用问卷来建立难度指标还不够精确。
(1)词语法实验给被试三个互不相干的词,比如pine(松树),crab(螺蟹),sauce(调味料),要求被试找到一个词,这个词与上述的三个词中的无论哪一个结合在一起,都能够形成一个常见的合成词或者短语,比如apple(苹果)与上述的三个词结合,会产生pineapple(疲萝),crab apple(山楂)和apple sauce(苹果酱)。
研究发现,被试在解决有些项目时,会产生“啊哈”反应(Jungbeeman et al, 2004)。
研究者根据被试的评判,将成功解答的项目分成两类,一类项目被试在解决的时候伴随有“啊哈”反应,而另外一类则不伴随有“啊哈”反应。
考虑到被试做出按键反应的时刻其实是在顿悟发生以后,因此,研究者将顿悟发生的时间点锁定在按键反应前的几秒。
(2)试误顿悟区分法杨丽珠、冷海州(2016)编制了远距离联想题目及提示词题库,建立远距离联想题目的难度。
反应时、顿悟感以及提示词的提示程度指标并对远距离联想范式进行了改进。
当被试解答不出来时给予提示,帮助其想出答案。
这个题库的特点就是编制了难度处于两个极端的远距离联想题目,将顿悟与试误区分开。
由于顿悟材料都是难题,通过常规的试误一般无法解决问题,从而让被试经历思维僵局,提示词的出现则能帮助被试打破思维僵局,通过重构建立新的联结。
4 顿悟的研究进展与不足4.1 顿悟的脑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脑电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使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PET、EEG 等)直接记录了顿悟发生时大脑活动情况,以揭示顿悟的大脑机制。
罗劲(2004)最早精确地记录了人类大脑在顿悟时的活动状况,他比较了静息状态与顿悟状态下脑成像结果,发现顿悟状态下包括双侧的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扣带前回,双侧的颞上回及颞下回,以及楔前叶和海马等脑区在内的广泛脑区被激活。
通过总结大量国内外的研究、理论,他初步得出了顿悟时大脑活动的框架:顿悟过程是由早期预警系统扣带前回发动,由海马、左腹侧额叶、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协同完成的。
沈汪兵等人(2011) 发现,N380与表征转换有关,且主要定位于右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上回和左侧额下回。
可见,关于顿悟的大脑机制并未获得一致结果。
4.2 顿悟的两面性国外有学者发现顿悟及啊哈体验可以让一个想法感觉更真实或更有价值,以帮助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
问题解决者可以使用“啊哈”体验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捷径,快速评估想法是否与他们所知道的一致(Gigerenzer, Gaissmaier, 2011)。
但顿悟可能有存在负面影响,它们甚至可能激发错误的信念和错觉(Laukkonen et al., 2019)。
现有的关于顿悟的产生、顿悟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论也有可能容纳错误归因的结果。
啊哈体验作为一种感觉,可能会携带信息或偏见,以潜在方式指导后续决策,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4.3 不足与展望近年来心理学界对于顿悟,是相关脑电研究,不仅验证了顿悟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过程的存在,更是揭示了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特点。
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未来继续深入研究。
顿悟研究在不同研究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Bowden等人(2003)提出过两个难点:一是在自然状态之下,顿悟发生的时间点是不可控的,很难记录到顿悟发生瞬间的大脑活动情况;二是经典的顿悟问题非常少,不能满足ERP、fMRI 技术需要多次叠加的实验要求。
其次,关于顿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脑科学研究上。
但是脑科学研究比较复杂,一些术语也相对较难理解,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着力于如何以简单的方式展现脑科学研究成果,让不同行业的人都能理解顿悟,并且投入到顿悟的研究中来。
最后,国内顿悟的研究多集中于机理的探讨,很少涉及相关研究,而应用性研究几乎无人涉及(武任恒,范泽平,林亚萍,2015)。
因此,未来的研究有望加大顿悟的相关研究,探讨顿悟的影响因素,使我们能从这些因素入手,引发顿悟的发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这样,就能将顿悟研究应用于教育、生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