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中华农耕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农业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文物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水利厅(局)、文化厅(局)、林业厅(局)、文物局、扶贫办,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国土局、建设委、水利局、扶贫办: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因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服务设施不足、经营主体融资不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
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硬约束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打造农村经济“升级版”、培育国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背景下引入扶贫新兴业态、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战略措施。
弘扬农耕文化 拓展农业功能 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 农业与乡村旅游

弘扬农耕文化 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深刻认识弘扬农耕文化和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地力的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弦绷得越来越紧,这就迫切需要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正好与这样的大背景高度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今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要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依托。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过程中,在长期追求美好的与和谐的事务的过程中,将很多事务也都美好化与和谐化了,所累积和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体系等,就是文化,正所谓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
我国农编者按:10月13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甘肃省庆阳市举办。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局长宗锦耀围绕“弘扬农耕文化 拓展农业功能 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498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闫静静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摘要:休闲农业是一种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对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本文在分析我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宣传推介、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发掘农业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休闲农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8-0498-0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渴望体验乡村生活,以获得休闲和宁静,于是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而且可以给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参与农村生活等体验。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地域辽阔,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多样的农业生产类型,丰富的农业文化和乡村民俗,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本文基于河南省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概述(一)发展现状在河南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河南省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2017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相、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经营性收入,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有农业旅游点共计335个,其中休闲农庄108个,农家乐105处,魅力乡村122个,特色农产品商家5处,在2016年度中国名村影响力300佳排行榜中,河南省共有17个村入选,分别是:临颍县城关镇南街村、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村、新乡县刘庄村、武陟县西滑封村、新乡县京华村、偃师市西庞村、禹州市大涧村、巩义市堤东村、新乡县龙泉村、临颍县北徐庄村、新乡市耿庄村、获嘉县楼村、郑州市宋砦村、濮阳县西辛庄村、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栾川县潭头镇重渡沟村。
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源
荐
境 , 可 促 进 农 民增 收致 富 , 可 以留住 大 量 的富 余 又 还
劳动 力就 地转移 就业和 创业 。 各级 政府 及农 业战线 干 部 群众均 应 切 实提高 保 护和传承 农 耕 文化 的认识 , 只 有这样 , 闲旅 游农业 才能 形成 强大 的生命 力。 休
权 子珍 家 乡的烟 阁村 等 , 都保 存 了不少 当年 农耕 文化 的
近年来 ,吉安 市依 托其 得 天独厚 的 农耕文 化 , 休
的珍惜 资料和 实物 , 以作 为传 承和 发展 的重要 史料 。
三、 高位 推 动 。 化发展农 耕文 化环 境。保护 优
和 传承 农 耕 文化 发展 休 闲旅 游农 业 是一 项 长期 的系 统 工程 , 级政 府 要 本着 “ 予 、 取 、 活 ” 各 多 少 放 的原 则 ,
挖掘农耕文化资
民增收致 富 的重要途 径。 “ ”“ ” 红 、 绿 三大特 点 。 吉 安农 耕 文化 资 源 丰富 ,呈现 出鲜 明 的 “ ” 古 、
展休闲旅游农
文化资 源开 发休 闲旅 游 农业 的投融 资体 系 , 方财政 地 专 门支持 的项 目资金也 不 多 , 导致传 承和 发展 农耕 文
唐 时 代 整 个 中 国 经 济 重 心 逐 步 南 移 , 安 以耕 、 、 吉 耙 耖
为主 要生产 方式 的水 田耕 作技 术逐 步 形成 , 造 了圩 创
田、 田等 土 地 开 发利 用 模 式 , 食 、 菜 、 蔗 、 梯 粮 蔬 甘 果 树 、 叶等 农作 物 栽植 逐 步走 向规模 化 发 展 , 新 干 茶 如
发
修故 里等 。
二、 调查 摸底 。 全面 掌握农 耕文化 资源 。农耕
如何将稻作文化融入休闲农业?无形胜有形!

如何将稻作文化融入休闲农业?无形胜有形!稻作文化,是指由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文化,也指由此衍生的关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民俗事项,还包括一些隶属稻作文化的衍生的傩文化,神农文化等。
稻作文化发展至今,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
有形层面包括稻作文化影响下的服饰,美食,建筑等;无形方面主要是稻作民俗,节日庆典,祭祀活动,及相关诗词,谚语,神话传说等。
我们常说,在建设现代休闲农业时,要挖掘其区别于城市的农耕文化内涵,结合本土特色,根植于农耕文化内涵的现代休闲农业,才能迸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挖掘稻作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具体该如何实践,亮眼辨景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与大家交流学习:1、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相结合稻作文化开发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有形文化发展,也要重视无形文化的发展。
有形文化载体包括土特产品、传统工艺品,明信片以及旅游纪念品等,如壮族绣球,白族扎染,苗族银饰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旅游纪念品,是行走的旅游名片。
无形文化包括民俗活动,神话文学、餐饮特色,开发一些独特的、游客可以参与的农事活动或土特产加工项目;将这些无形文化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提高游人的参与性。
民俗活动的应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西江千户苗寨的吃新节的举办,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等等,都应用到了旅游项目当中。
游人不再是简单的观光,还可以参与到这些民俗活动当中,与苗族人一起跳芦笙舞,与傣族人相互泼水祝福,与壮乡人民对唱山歌。
如此,游人的旅游体验得以丰富,稻作文化的渗透层面也更为深入。
2、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花山壁画作为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
随着花山壁画的申遗成功,其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
目前花山壁画旅游开发较为滞后,配套设施不完整,交通仍有待提高,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整合利用。
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花山壁画开发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深层发展潜力。
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因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服务设施不足、经营主体融资不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
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硬约束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打造农村经济“升级版”、培育国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背景下引入扶贫新兴业态、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战略措施。
各地要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在助推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中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要求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中华农耕文化与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耕文化是植生于原始生产生活,依托地域特色、历史传承、种养习惯、饮食行为等人文因素,以不同形式传承发展而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精华浓缩并传承了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和积累起来的智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局势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发展,开始追求和盼望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发展都市农庄、生态园区、农业种植景观和农业工程景观等,将农耕文明与农业休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农家乐、渔家乐、农家饭、采摘游等体验式农业休闲度假活动,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体验、生产、购物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多样性、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和消费需求多样化相融合的休闲农业。
1芜湖市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与特色芜湖市地处安徽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个山水相伴、风景迤逦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农村地域面积占78%,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物种繁多、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为农业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多年来,芜湖市在实施《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以自然生态和农耕文化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手段的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正在形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创意深加工农产品建设悄然兴起,以休闲农业为动议的“一村一品”块状特色经济发展逐渐起步。
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使植生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农耕文化的创意因素也在不断增加,文化品味得到日益提升,涌现出一批休闲农业的好典型。
如大浦体验农耕、丫山花海石林、陶辛水韵观光、绿荣农家园林、香枫生态农庄、五洲生态庄园、海平休闲山庄、怡龙景观山庄、鱼钩沟休闲庄园、缪庄生态水乡、格林美葡提采摘、锡铂徽派山庄、红红火火农庄、楠溪生态山庄、怡香生态农庄、龙窝假日湖滨、格里原始森林、同福食粥文化、溜溜果园文化、马仁佛教文化等。
1.1以突出立意新、特色明、个性鲜的特点,建设休闲农业体验园以特有的山水风光为依托,以赏花、观叶、采果等休闲旅游项目为引线,进行农事体验活动,坚持“绿色、科技、休闲、参与”的基本发展思路,传承农耕文化,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科教、旅游、载体等多功能并举。
芜湖海平生态休闲山庄是一家集餐饮、宾馆、会务、采摘、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服务企业,也是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五星级农家乐。
山庄风光迤逦,有占地面积 2 000m2的徽派餐饮部,古典风格沿湖垂钓长廊500m盘山总长1 500m的赏景林道,沿林道休憩茅草凉亭多个,绿化和假山堆砌面积10 000m2,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桃园、竹园散布园区内,游客可沿着餐饮长廊顺着拉索桥至垂钓台垂钓,品茶,就餐,划船,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山水休闲娱乐环境。
1.2以当地习俗和人文景观为基点,集旅游文化、休闲观光与特色农业于一体我市在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创意元素,把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等结合起来,利用地区性民俗文化禀赋和历史传承,以融文化、民俗、民乐、民趣、休闲、生产、餐饮、体验、购物等为一体的形式,积极筹办多种文化创意型节庆活动。
例如鸠江区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起源于官陡门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
为了弘扬民俗文化,鸠江区政府开始介入引导,在每年农历 1 月15 日举办“鸠江区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
每当节庆时,人山人海,龙狮齐舞,喝彩声声,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舞长龙、耍狮子、跑旱船、跳秧歌,敲腰鼓,一个个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文艺节目,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创意大餐。
1.3以农业品牌为主要创意对象,通过科技和艺术加工,提升文化创意农食文化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出发点,以品牌为创意对象,对其进行策划和广告宣扬,使其文化附加值提高,造就了极具文化特色的优质品牌产品。
例如安徽同福食品XX公司,是中国碗粥行业强势领军企业。
其“同福碗粥”品牌堆积了农耕文化、稻米文化和粥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品牌、休闲、礼品”三结合,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同传统文化有效地嫁接,将自主品牌培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公司建立了“中国粥文化研究院”,旨在追溯和应用碗粥的历史文化,建设以展示博大精深的粥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饮粥文化已成为现代都市修养身心的热流,同福在传承古代粥文化的同时,积极打造新时代文化元素,使农业五谷产品经过加工,渗入了现代文化创意理念,引领着中华现代粥文化的新潮流。
1.4以挖掘传统市场资源优势为起点,大力打造文化创意市场建设休闲农业的价值靠市场实现,通过农村市场的培育,以及农业生产文化、产品历史文化、农居生活文化与乡村自然环境的综合塑造,实现休闲农业市场和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的有效对接。
我市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和服务工作中,重视文化创意在市场建设中的注入,着力建设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涉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
例如安徽峨桥国际茶城,茶叶经销和茶文化历史渊源已久,文化底蕴深厚,由历史上的驿路小茶街市,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买全国名茶、卖全国名茶”的“江南第一茶市,引来四面八方的交易商,使其成为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桥梁和纽带。
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茶馆、运输、仓储、茶加工、艺术包装和茶器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茶文化得到了宣扬和发展,峨桥国际茶城已成为芜湖茶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
在日前闭幕的中国(芜湖)第五届茶博会上,已有不少客商建议成立“中国芜湖茶文化博物馆”,可以想象随着茶文化博物馆建设,将使茶历史、茶文化、茶美学和茶工艺等得到全面展示和宣传。
1.5以利用历史文化禀赋和传承佛教文化为基点,建设佛文化的生态基地我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为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多处千年古刹得以修复和建设。
例如繁昌马仁寺景区,始建于唐德贞元11 年,古树名刹、梵音袅袅的马仁寺成为遐迩佛子们的心皈之地,马仁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地质公园,马仁奇峰森林旅游区却以宗教文化为引擎,以奇峰、奇石、奇壁、奇屋、奇洞、奇林等"六奇" 为特色,已成为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2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体而言,芜湖市休闲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类型不少,但农耕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程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文化品味还不够高。
2.1对休闲农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发展规划近几年,休闲农业在我国京、沪、成都等大城市发展较快。
我市对农家乐、特色农业等较为重视,但对休闲农业的内涵界定较为陌生,休闲农业是在农家乐、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化、艺术、科技和创新的理念,使其达到更高的层次。
各级管理部门尚没有制定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还没有形成发展休闲农业的合力。
2.2我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其创意程度不够艺术化、个性化及文化修养不足,联系农耕文化不够紧密,直接影响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格调简单,建设水平较为低下,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精深加工、文化艺术包装和销售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文化品味欠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
2.3休闲农业产品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农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农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2.4休闲农业专业人才不够由于其经营运作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注入新文化、提高新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有较大困难,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3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设想3.1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我市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将休闲农业作为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对农耕文化进行挖掘和培植,把休闲、文化和创意作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园区,建成一批国家级的休闲农业项目,整合一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壮大我市休闲农业产业。
3.2建立健全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这不仅体现在休闲农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上,也体现在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上,还体现在与农耕文化连接和衍生开发的建设力度上。
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程度高、农事体验趣味浓厚、对外影响大的休闲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制定休闲农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发展的政策,如政府贴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建立休闲农业风险基金和休闲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等。
3.3推出一批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一方面要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展览和节庆新命题,不再局限于农业品牌的简单宣传,要用历史、文化、艺术的理念增添企业产品的科技内涵;另一方面以农展节庆为抓手,组织和举办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例如丫山江南牡丹节、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溜溜果园梅果文化节、傻子瓜子文化节、荷花文化节、油桃文化节、葡萄文化节、风筝文化节等等。
在文化节上,组织休闲农业大赛和才艺表演,推广文化创意农产品,推动休闲农业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
3.4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优质产品品牌休闲农业产品品牌可以结合“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著名品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等进行运作。
借鉴荷兰花卉产业的成功经验,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创建名牌产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对农业文化品牌、农产品商标、知识产权等符号价值的创意经营,地区性标志性农业“品牌一历史一文化一旅游”项目的开发,引领新的消费时尚,形成新的市场,塑造一批新的休闲农业品牌。
3.5培育一批专业的休闲农业开发团队要加强与历史、文化、广告、艺术、装饰等领域的合作,在项目策划、价值分析、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文化创意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想创意、高素质的科技型劳动者,使休闲农业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