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症状及治疗

合集下载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在中医理论中,心气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心主血脉,藏神,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

那么,心气虚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调理和治疗呢?心气虚,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地推动血液运行,也不能很好地主宰人的精神活动。

导致心气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长期的劳累、过度的思虑、久病体弱、年老体衰等。

心气虚的表现较为多样。

在身体方面,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气短,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甚至出现自汗的情况。

在精神方面,可能会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

此外,心气虚还可能导致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中医调理心气虚,首先会从生活方式入手。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至关重要。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每天尽量在晚上 11 点之前入睡,避免熬夜。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一些具有益气养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莲子等。

山药具有健脾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对于心气虚有一定的补益效果;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莲子能养心安神、健脾止泻。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

适度的运动对于心气虚的调理也非常有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不可过于剧烈。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心气虚的状况。

情志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加重心气虚的症状。

因此,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中医治疗心气虚,常用的方法有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中药调理方面,常用的方剂有养心汤、归脾汤等。

养心汤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归脾汤则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加减化裁。

比如,如果心气虚伴有失眠多梦,可加入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如果自汗较多,可加浮小麦、煅牡蛎等敛汗固表。

气虚证症状

气虚证症状

心气虚心气虚即“心气不足”。

为心气虚损,功能减退,致运血无力,心动失常的病理变化。

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

肝气虚肝气虚证的主症是,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

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脉沉弱而弦等。

脾气虚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

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肺气虚又称肺气不足。

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

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

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肾气虚肾气虚,是指由于肾气亏虚,生长生殖功能下降,摄纳无权等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为气短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晃白、滑精、早泄,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四肢不温,脉细弱等,胃气虚胃气虚症状指胃的受纳和消化水谷功能虚弱。

主要症状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甚则食入反吐,大便稀烂,唇舌淡白等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一、有关心脏问题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

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二、其他,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

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

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

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

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

三、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大动”的象,比早搏、间歇都严重。

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

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四、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

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是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

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

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

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五、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1、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

“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

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

心气虚有什么症状呢

心气虚有什么症状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气虚有什么症状呢
导语:在生活中总是听到一些人说自己或者朋友每天都是那种有气无力的感觉,而且弱不禁风的样子。

也有一些朋友会说自己身体之所以不怎么好的原因就
在生活中总是听到一些人说自己或者朋友每天都是那种有气无力的感觉,而且弱不禁风的样子。

也有一些朋友会说自己身体之所以不怎么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心气虚,而对于心气虚具体的原因和症状是怎样的,大家却是不了解呢。

这样怎么才好治疗自己的身体呢,所以下面去看下心气虚有什么症状呢?
气虚的症状有哪些?气虚其实指的就是人们的身体上总是具有虚弱,面色发白,设置是呼吸短促、四肢出现了乏力的情况,以及严重的头晕、动则汗出,以及有严重的语声低微等等的情况。

当然其中也是包含了元气、宗气、还有卫气的虚损,以及气体推动、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因此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等不良的状况。

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元气不足会造成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微言、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气虚是一种多发症,原因多是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

据对804人随机抽样调查,衰老、虚弱引起的体虚占51.4%(46岁—65岁),是各种病因中最高的两个点。

这与现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专家提醒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枸杞猪心】
配方:枸杞子10克,鲜猪心1个。

治疗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

治疗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

治疗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文中涉及药品知识只做简单分享,切勿自行购买口服使用,具体病情用药请咨询药师或医生。

一、心气虚:即“心气不足”,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等。

常用中成药如下:柏子养心丸:补气,养血,安神。

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处方解读: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益心气,养心血,为君药。

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益气敛阴,养心安神;茯苓、远志、朱砂宁心定志,益智安神,为臣药。

佐以半夏曲和胃醒神;肉桂助阳温中,鼓舞气血。

使以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药性。

诸药相合,共奏益气养心,补血宁神之功。

药品特色:主要抑制中枢神经而起到镇静、催眠、安神、抗惊厥等作用。

类似功效中成药:七叶神安滴丸、归脾丸、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益心颗粒、益气养血口服液、复方阿胶补血颗粒、人参合剂(人参口服液)等。

二、肺气虚:又称肺气不足。

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更甚,痰液清稀,声低气怯,神疲体倦,面色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常用中成药如下:人参保肺丸:益气补肺,止嗽定喘。

用于肺气虚弱,津液亏损引起的虚劳久嗽,气短喘促等症。

处方解读:人参补元气,益肺脾,为君药;五味子敛肺平喘,罂粟壳敛肺止咳,川贝母、苦杏仁化痰止嗽定喘,为臣药;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制麻黄辛燥之性,玄参清热养阴,枳实、砂仁、陈皮调畅气机,宽胸消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药品特色:既能益气补肺,又止嗽定喘。

故善治肺气亏虚,肺失宣降所致虚劳久嗽,气短喘促。

本品主要有镇咳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类似功效中成药:保儿宁颗粒、玉屏风散、蛤蚧定喘丸、补肺丸等。

三、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

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

症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

常用中成药如下:四君子丸:益气健脾。

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处方解读:党参益气健脾养胃,为君。

心气虚怎样治疗?

心气虚怎样治疗?

心气虚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心气虚的治疗方法,治疗心气虚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心气虚应该吃什么药。

*心气虚怎么治疗?*一、中医治则:补益心气。

*1、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宅中汤加减:炙黄芪15克、炙党参12克、朱茯神10克、远志10克、当归10克、白芍l 0克、丹参6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适用于心气虚,无寒、热象症状者。

(2)养心汤加减:炙党参12克、炙黄芪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朱茯神10克、当归10克、白芍10 克、百合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阳虚症状者。

(3)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克、炙党参10克、生地黄15克、阿胶珠10克、朱麦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广木香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阴虚而兼见脉结代,或促者。

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若气虚及阳,症见形寒肢冷者加附片6克、荜澄茄6克以温阳;若气虚致血瘀,症见胸闷憋痛,口唇紫绀者在养心汤的基础上加檀香6克、桂枝10克、丹参10克以活血通络;若纳呆、腹胀、大便溏泄者加炒白术10克、薏苡仁15克、陈皮10克、砂仁6克以健脾利湿;兼见血虚,症见口唇淡红,心悸不已者可在宅中汤基础上加桂元肉15克、制首乌12克以养血安神;若兼咳嗽少气,喘促面浮加沉香6克、蛤蚧10克、核桃仁15克焙干共研末,每次5克以固肾平喘:若兼见胆虚,症见心悸不寐.寐中恶梦纷纭,易惊恐,可在宅中汤基础上加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珍珠母15克,以补气益胆安神。

*2、外敷药物在出现厥心痛、真心痛时,选用下列方药外敷以治其标,暂缓疼痛。

1."心绞痛宁膏"(锦州中药厂):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药物加入载体药物制成药膏。

在疼痛发作时,敷贴于心前区,每次用2帖,24小时更换一次,对连续敷贴两周。

气虚血虚的症状有哪些-该如何调理?

气虚血虚的症状有哪些-该如何调理?

气虚血虚的症状有哪些?该如何调理?关于《气虚血虚的症状有哪些?该如何调理?》,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民族医药学觉得气、血、阴、阳中间能够相互转换,或是另外出現,换句话说,很多病症不但常见于一个症形,还由此可见于很多症形之中,需要和其他病症融合起來一起考虑到,那麼气虚和血虚的症状有什么呢?气虚--宜淮山药、薏苡仁、薏仁米病症:四肢乏力、非常容易困乏、食欲不佳气虚症特指浑身无力,非常容易疲倦,呼吸气短,讲话响声低,乃至懒言少语,平常大量出汗。

本症在临床医学上,可随病症出現的五脏六腑位置不一样而能够兼见:1、肺虚者:病症为咳嗽声音低、咳嗽有痰乏力,容易得到发烧感冒2、心气虚者:病症为脸色苍白、记忆减退、心烧等。

3、肾气不足者:频繁遗精、夜尿频多。

4、脾气虚者:餐后胃里撑胀不舒,大便粘稠、大便不成型,消化吸收作用差,食量少。

肾阴虚症通常主要表现为身材削瘦,口干舌燥、鼻干、喉干,午后发热或手掌心、足心发热。

实际又分成:肺阴虚:干咳嗽、痰少而粘,或痰里有血、喉咙沙哑,休眠状态下流汗,醒后流汗自止(别名盗汗)。

气虚症特指浑身无力,非常容易疲倦,呼吸气短,讲话响声低,乃至懒言少语,平常大量出汗。

本症在临床医学上,可随病症出現的五脏六腑位置不一样而能够兼见。

气血两虚--防止辛燥,宜紅豆、红衣服花生仁、大枣病症:脸色素淡、发慌、月经不调血寒症面色发黄或面白无颜色,嘴唇色调淡,头昏,失眠,女士月经量减少,周期时间增加,乃至闭经,皮肤暗淡无光,头昏经常在疲劳后发病或加剧,手指甲惨白,头痛程度轻,遇疲劳后加剧,常兼具气虚的症状,如懒言少语,疲倦乏力,出汗多。

1、心血虚:发慌,闹心,失眠,梦多,记忆减退,脸色淡,唇舌色淡,多产生在体质虚寒者。

2、肝血虚:看东西时双眼眼昏、发干,手指甲暗淡无光、色淡、脆而薄,乃至形变,夜盲,看东西模糊不清,耳鸣,手和脚四肢麻木,身材削瘦,女士例假量少,色淡,乃至闭经,失眠多梦,易吓醒。

心气虚会有哪些表现

心气虚会有哪些表现

心气虚会有哪些表现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

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是人体对于外界各种信息的正常反应,突然的、强烈的或长期的、超过了人体承受范围的情志刺激,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出现疾病。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句话出自《灵枢本神》,意思是心气亏虚,人就容易出现伤心的情绪;心气充足,则嬉笑不停。

中医理论认为,心藏脉,脉舍神,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是心主神明、心气充足的反映,表现为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

这也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好情绪喜,这种喜乐有益身心。

但是,若心火、心神过于亢奋,就会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从而笑个不停。

成语得意忘形说的就是因大喜而不能控制自己,形体活动失去常态。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鲜明的事例:范进把喜报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这是典型的喜伤心。

过度大喜鼓动热痰,蒙蔽了心窍,出现昏厥状态。

当他被灌了几口开水醒来以后,便出现了如下症状: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池塘里,爬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拍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此时的范进,就是典型的精神错乱的疯狂状态,有些人还表现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其实,人的情绪变化都有其物质基础,情绪波动越大,对肾精和元气的消耗也就越大,对心神的搅动也就越厉害。

所以,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者过分大喜,对人也是一种强烈刺激,能使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体温上升,一旦超过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损伤。

反之,心气亏虚则会出现精神萎靡,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有些人还会伴有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为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

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情加重。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

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

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

心阴虚证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消灼心阴;或因劳伤太过,心阴暗耗;或热病伤阴,心阴亏损;或肝肾阴虚日久,致使心阴不足。

也常可因心阴不足,虚火内燔,而灼伤肝、脾、肺、肾之阴而致四脏功能失常。

心血虚多为久病体弱、血液生化不足;或长期慢性失血;或因劳倦过度,导致心血耗损。

心血不足,日久常可导致肝血不足或脾气虚弱引起两脏的功能失调。

心血不足,由于血脉流行不畅可致气滞;心血虚损进一步发展,又可导致心阴暗耗而出现虚火内扰等症。

临床表现
心悸是各型患者的共同症状,根据病因、病程、素体差异,可表现为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和心阳虚证。

辨证施治
1.心气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

治则:益气养心。

主方:七福饮。

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宁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

本方系由五福饮加酸枣仁、远志而成。

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2.心血虚证
证候: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治则:养血宁心。

主方:养心汤。

本方具有益气生血、养血宁心的功效。

方中以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

3.心阴虚证
证候: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治则:滋阴养心。

主方:天王补心丹。

本方为滋阴养心的常用方剂。

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

4.心阳虚证
证候:除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温阳。

主方:保元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扶正,肉桂、甘草、生姜温通阳气,共奏益气温阳之效。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可进食时令鲜果。

亦可食用一些滋补阳气阴精的血肉有情之品,如瘦肉、鱼类、家禽类等。

忌食辛辣,因其逼津外泄,虑其更伤心之气阴;忌食生冷、肥甘,因生冷伤脾阳,肥甘生痰浊,故当禁之。

酒易蕴生湿热,耗气伤阴,当戒禁。

预防护理
1.避风寒,适寒温。

虚劳过程中,感受外邪,耗伤正气,通常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
而心虚患者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应注意冷暖,避风寒,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2.调饮食,戒烟酒。

人体气血全赖水谷以资生,故调理饮食对虚劳至关重要。

一般以
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

对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沽之物,则应少食甚至禁食。

吸烟嗜酒有损正气,应该戒除。

3.慎起居,适劳逸。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根据自己体力的
情况,可适当参加户外散步,气功锻炼,打太极拳等活动。

病情轻者,可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

适当节制房事。

4.舒情志,少烦忧。

过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气阴伤耗,是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则有利于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