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开发利用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开发利用京杭大运河在人类的人工开凿运河史上是流程最长,时间最久的运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京杭大运河南起涿郡,北到余杭,连接南北,贯通东西,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五大水系,形成了极大的海上网,是天津重要的航运通道。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对于天津的经济、交通、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于天津的民生、河边环境的绿化、生态环境、气候的调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天津除了是著名的工业城市外,还是引人注目的文化之都,在运河两岸遗留下了诸多中外交流的文化古迹、名人故居、各国建筑以及现存的民俗、民间文化,这些都是天津这座城市的一大亮点。
撰文/赵力冬引言京杭大运河跨越了诸多城市,其中,天津是重要的一座,运河贯穿天津全境,运河跨越天津,在天津境内留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
2009年随着运河的申遗成功,大运河开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并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此外,水利的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一大热点,深受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关注。
因此,大运河的开发治理也被提上日程,本文旨在讨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运河的研究与利用,从而使天津的运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研究利用的意义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承担着运输、交流的重要作用,对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调整交通秩序、运河环境、深度挖掘运河文化,对天津的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运河天津段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生态环境。
从生态景观的角度来说,开发运河的生态景观一方面有利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愿意去绿水青山的景区作为观景点,提倡绿色生活,绿色出行,对于提高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生态景观建设,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生态景观对于改善天津运河的整体环境有着基础作用,运河是交通、交流要塞,自然生态环境异常重要,对于运河的防洪、蓄洪、排洪有着决定性作用。
211179401_运河传统村落街道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天津市西沽为例

感知与技术摘要:伴随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村落与乡土文化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天津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大量运河村落分布于此。
这些村落的街道形态复杂独特,是村落发展变迁的空间映射,极具历史价值。
但既有研究较少关注街道空间,并且缺少对街道形成过程的挖掘。
这导致了对运河村落演变过程的认知缺失,不利于运河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为此,研究将历史资料相对完备的运河村落西沽作为研究范例,探究村落街道结构的演变过程与社会动因,以揭示宏观历史环境如何作用于微观村落,并映射于街道空间,最终形成独特空间结构的复杂过程。
本研究是对运河村落演变过程研究的补充,拓展了对运河文明的认知维度,提出了对运河村落遗产价值认知的新角度,并对运河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出新思考。
Abstract: With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villages and local culture of the Grand Canal, which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historical depth of the Grand Canal. As an important node city on the Grand Canal, Tianjin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f canal villages. The texture of these villages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which is complex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anal, and which is a spatial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es rarely discuss ca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style or regional planning, and rarely discuss the organizat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streets. Therefore, the study takes Xigu, the only remaining canal village in the urban are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canal on the street structure of the village, to explain ho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anal affects the villages, and finally accumulate and superimpose to form a complex street form. This research is a supplement to the research on non-planned and self-organized streets of Canal Village, expands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Canal Civiliz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judgment of the heritage value of Canal Village, and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nal Village .关键词:运河村落;胡同肌理;空间结构;演变;北运河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of canal; Hutong; space structure; evolution; The North Canal运河悠悠连千古,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流域广布,世所罕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城市建设影响极深[1]。
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天津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 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对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的影响机
制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多元文化生态廊道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 聚落带来了多种文化元素,促进了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02
聚落形态的演变受到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 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过程。
03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具 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 值,为城市更新和保护提供了 重要的资源。
研究不足与展望
1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形态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分析上,对于聚落内部的生态、文化、社会等方 面缺乏深入的研究。
衰落的航运
随着近代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的兴起 ,京杭大运河的航运逐渐衰落,天津段 的贸易地位也逐渐下降。
VS
聚落形态的演变
由于航运的衰落,天津段沿线的聚落也发 生了变化,一些原本依赖航运的聚落逐渐 没落,而一些新的聚落则在其他产业的发 展下逐渐兴起。
现代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复苏与聚落形态的转型
复苏的航运
现代设施的融入
在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中,现代设施的融入 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在保留传统建 筑风貌的同时,当地居民将现代设施如电梯 、空调等引入传统的建筑中,以改善居住条 件。这种融合使得传统与现代元素相互协调 ,既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了传统
文化的特色。
自然与人文元素的共生
要点一
自然景观的保留与提升
多元文化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助于提升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地区的经济价值,
吸引游客和投资。
京杭运河天津段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京杭运河天津段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运河这样的传统文化遗产,因其文化内涵和沿线景观而倍受青睐。
尤其是京杭运河天津段,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然而目前运河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满足游客的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杭运河天津段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究,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需求,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现状分析1、资源优势京杭运河天津段,因其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大明遗产、中华瑰宝”,其美不胜收的运河风光、让人垂涎欲滴的传统美食、以及传承至今的大运会等文化活动,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同时,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存在问题尽管京杭运河天津段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资源,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这里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缺少特色和亮点;其次,公共设施相对薄弱,如交通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等,都需要完善和提升;最后,旅游营销和宣传力度不足。
二、发展策略1、拓展旅游产品针对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拓展和丰富产品种类,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在丰富旅游产品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产品。
建立运河文化博物馆,打造运河文化长廊,开展沿运河的文化展览、演出、故事讲述等活动,使游客从多维度、全方位地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人文和艺术等元素。
(2)推出运河美食旅游产品。
开设运河美食节,推广各具特色的运河小吃和传统美食,设计运河美食导览路线,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平台,让游客随时了解、体验和分享美食文化。
(3)研发运河生态旅游产品。
打造沿线的自然景观和水上岛屿,开展生态旅游、野生农家乐、亲子乐园等活动,做到保护生态的同时,赏心悦目,满足游客的户外休闲需求。
2、提升公共设施为了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我们应该加强运河旅游公共设施建设。
首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修建专用路线、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缩短旅游客运时间和交通拥堵状况。
京杭运河天津段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京杭运河天津段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1、研究背景京杭运河以秦淮运河为主轴,从南京穿越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天津、北京七个省市,全长1,112千米,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无论在运河畔还是附近的村庄,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景观,如南运河风光、扬州瘦西湖、徐州八怪、六朝古都等。
保护好和发扬运河文化早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关注。
近年来,京杭运河沿岸地区以旅游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和发展方案正在逐渐提出。
这也是建立生态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目前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旅游资源不足、路线设置不合理、交通不便、服务配套不完善等。
因此,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探索更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制定更全面的规划和策略,以推动京杭运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资源及市场分析2.1旅游资源优势(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京杭运河沿线穿越历史古都、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等,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如南京明城墙、扬州古运河、徐州牛首山、盐城亭湖、淮安牌楼城等。
(2)生态景观特色明显。
运河两岸悠然水道、繁茂的林木、清澈的泉水、鱼虾鲜活、清新的刚性景观等,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徐州秦淮河、淮安句河、扬州小营地等。
(3)民俗资料丰富。
京杭运河沿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如南京秦淮河烟花三月、扬州瘦西湖荷花船、徐州年画等。
2.2旅游市场需求(1)历史文化类:观光古城、参观博物馆、寻访历史名胜古迹等;(2)生态休闲类:进行自然探险、游泳、徒步和钓鱼等;(3)民俗文化类:品尝当地美食、欣赏传统表演、体验民间民俗活动等。
目前,京杭运河周边的旅游市场具有以下机会:(1)生态旅游:工业和城市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大多数城市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最优选择。
(2)历史文化旅游:现在,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感兴趣和关注历史文化遗产,这也反映在旅游上。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陈启华;孙静;王玉蕊【摘要】京杭大运河作为天津市一段重要河流,流经武清区、北辰区、西青区、静海区,在流域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人口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在急剧增加;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水质恶化情况越来越突出,以至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阐述了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质量、汇水区范围内主要污染物类型及排放情况、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水质变化趋势等,提出了相应治理对策.【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年(卷),期】2018(045)008【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问题;对策【作者】陈启华;孙静;王玉蕊【作者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 区域范围及概况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贯通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天津段包括南、北运河及海河一部分[1]。
其中,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军都山南麓昌平区以北,位于潮白河与永定河之间。
北京通州区北关闸以下为北运河,沿途纳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河流,天津段由武清区土楼门入境,经北辰区、红桥区、河北区与子牙河汇流入海河,北运河河道全长 148,km,天津市境内河道长93,km。
南运河发源于太行山区的浊漳河南源,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等主要河道组成,天津市界内南运河起自静海区九宣闸,于三岔口汇入海河,全长约88.2,km。
2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质量基本情况2011—2016年,北运河(天津段)整体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总磷。
2016年北运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75%,,主要污染因子氨氮和总磷分别上升72.2%,和57.9%,。
2011—2016年,南运河整体水质有所下降,2013年为Ⅴ类,2014—2016年降为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
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研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研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张恒;李永乐【摘要】从共生理论的概念与内涵入手,研究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的保护问题.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研究了清名桥历史街区的区域资源概况、保护现状、保护主体的角色和预期收益.在此基础上,确定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共生单元,选择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分析共生系统形成的共生条件与共生界面.为了实现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的目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整体保护策略;建立共生单元保护联合体;均衡共生单元间的利益分配.【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5【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共生理论;一体化保护对策【作者】张恒;李永乐【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是在运河文化孕育下形成的具有多元价值的、独特的人文居住空间,作为文化与物质载体,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运河文化典型遗产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活态性。
大运河成功申遗与文化遗产认知动向的转变[1],推动了大运河聚落遗产的保护工作。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运河聚落遗产原有的保护格局被打破,所谓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往往成了缩小保护空间的手段,也成了商业开发与遗产保护博弈的途径。
大运河聚落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民族遗产,聚落遗产的保护除政府与有关机构应担当责任外,还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各方面出发进行总体性保护。
笔者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分析大运河聚落遗产保护共生要素及其内在的共生适用性条件,提出共生一体化保护模式,从而形成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互惠共生的总体格局。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生物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 1879 年提出,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2]58。
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区域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感谢观看
主体部分
1、概述
京杭大运河起自北京,途径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全长1794公里。 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在交通运输、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强,京杭大运 河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地形的变化是 影响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沿岸的地形可能会 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水量、流速等因素。其次,水文因素也是影响京杭大 运河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降雨量的大小、河流的水量和水质等都会对生 态环境造成影响。
5、解决方法和建议
为了保护和恢复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提出以下解决方法和建议:
(1)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企业的监 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针对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例如,在河岸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加强河流生态补水等措施,改善水质和生态 环境。
(3)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京 杭大运河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结合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引导 游客和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变迁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自然因素和人 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具体表现,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保护和 恢复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演示的研究和分析,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共同 努力维护京杭大运河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小结 第二章、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历程与功能文化介绍 2.1大运河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2.1.1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资料及特点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
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 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 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 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 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 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
3.2.1 3.2.2
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 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 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 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 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 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
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 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 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 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 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 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 公里。
3.段进教授著的《城市空间发展论》提出了要以发展的观念研究城市, 包括增长与发展、赶超与超越、工业与农业、结构与极化、环境与生 态、技术与人文、控制与引导等几方面的城市发展观念。 4.沈克宁著的《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把建筑类型学放在城市框 架和结构中进行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把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 作为密不可分的两方面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的理论。 5.李晓峰著的《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以跨学科及整合的 思路,选址社会学、人文地理学、传播学、生态学等学科与乡土建筑进 行交叉研究,分别搭建了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拓展了乡土建筑研 究理论视野。
2.1.3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 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春秋末期
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 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 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 (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 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 的。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 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 起来。
2.1.2京杭大运河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 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 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杭州城市大规模的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 脉已漫漶不清,运河历史上存在的古街古巷、民宅公建、文物古迹、民 风民俗等正在消失。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 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 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 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河大鼓等近20于种。京杭大运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 共同财富。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注 意。
第三章、天津南运河段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3.1聚落形态研究内容
3.1.1 空间分布特征 3.1.2 形态特征
3.2生态廊道(斑块)
3.1.1 3.1.2
3.3空间分布特征
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第1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 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工作在很早就开始了, 从2006年的申遗热潮到现在,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还在沿线城市如火如荼 地开展着,从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到积极筹划和推进遗产监测预警系 统建设,都在全力迎接最为关键的“世考”—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专家对 大运河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纵观京杭大运河及其文化史的演变历程,可 以说,运河文化生态演变对运河周围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推 动作用。除此以外,还对沿运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及聚落变迁具有较大 的影响力,因此,对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进行研究,找出与 聚落形态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以及大 运河的功能转换,更加注重大运河带来的的经济性、生态性以及社会性 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的调查研究,在查阅相 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了解研究了京杭大运河周边的聚落空间形态的演 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天津段大运河对周边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 义。传统聚落面临现代社会的进步、文化冲击、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面 临着衰弱和破坏的风险,所以该研究一方面对保留大运河周边传统聚落 形态进行保护,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古 代的聚落长期以农村聚落为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看重农村聚落的稳定 和发展,通过研究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的聚落形态研究,也有助于 帮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更深了解。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 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2.2大运河的功能和文化介绍
2.2.1 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 以前: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方重要的经济航运大动脉,春秋战国时期开 始,不同的历史朝代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的 作用。在19世纪初,由于南北航运的兴起,以及到了后来津浦铁路的开 通,其作用渐渐地减弱,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东线的工程,已经确定 了利用运河为输水路线,引长江水由运河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以缓解 地区缺水问题。 现在:大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 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最好见 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等方面来看,大运河不仅是在中国独一无二的, 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绵延数里,纵贯南北, 构成了独特的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 2.2.2文化介绍 运河的文化从古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 域特征,形成了沿线各局特色的文化。文化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 的包括民间的工艺、戏台、风格建筑等。运河沿岸有农民画、剪纸、泥 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板 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无形的文化包括运河沿线民众的生活习惯、民 风、民俗等。运河吸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 仰、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的民风民俗文化。其显著的特点 是市井文化,即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香火兴旺、风调雨 顺、万事如意。如每年的春节、龙灯、旱船、高跷、舞狮等,走街串 巷,热闹非凡、此外,百余种的曲艺也见证了运河周围人的文化生活。 以天津南运河段为例,曲艺包括评书、相声、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
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 南封丘西南)率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 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 仍在使用。 隋唐时期
隋运河分布图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在公元七世纪初,在隋炀帝统治后,把首都迁到洛阳。为了控制江 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于公元603年下令开 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 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 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 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 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 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 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 舶。 元明清时期
活中的影响,提出进一步保护大运河传统聚落形态的政策建议,对于研 究大运河周边聚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
.4 国内外研究综述 聚落地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聚落地理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施吕特尔在其发表的《对聚落地理学的意 见》中所涉及的,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使 得聚落地理学的研究迅速扩展蔓延。关于聚落地理的研究并不是同一的 模式下进行的,而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结合各自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风格。 国外的研究代表主要有: 1.美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戈登•威利(G.R.Willy)将聚落或居址形态看作 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反应,可以了解先民的文化生态学和 适应方式。 2.威利认识到聚落和居址形态在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演变上的 巨大潜力。他将聚落形态定义为:“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 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房屋的布置方式,以及其他与社团 生活相关的建筑物的性质和处理方式”。 3.1970年代,美国考古学家欧文·劳斯(I.Rouse)将聚落形态扩展 为“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机构在地面上的分布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 了社会、文化和生态三种系统,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记 录”。 4.美国的凯文·林奇在其编写的《城市形态》中有提及:“聚落形态的 产生是人的企图和人的价值取向的结果,但它的复杂性和惰性,常常隐 藏在这些关系下面。”“城市的形态,它们的实际功能,以及人们赋予 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国内的研究学者代表有: 我国国内对现代聚落形态的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的发展起来 的,之前关于聚落的研究仅局限于建筑的局部特征和单体形式。目前存 在的主要理论有: 1.王建国著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城市形态研究与聚落 研究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若干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2.陈超萃于2003年发表的《由层次网络方法解读城市形态》中提出层次 网络方法。按该方法,城市的形态主要分为三类,分为实体类层次、自 然类层次和社会精神类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