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于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对自身的认识,即是一个古老的问起,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
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过自已的见解,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大量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开人的本质之谜。
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关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强调从社会关系出发把握着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任何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都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就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
因此,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所谓神的启示。
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境遇,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实践人生,通过现实的生活逐渐地感悟人生,形成相应的人生观。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是社会的人的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生的内容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的人就没有社会。
●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

一、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1、人生与人生观(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2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
a.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b.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c.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案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的本质把握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端正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决定着人生观正确与否。
2、教学难点:端正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导入课程。
2.讲授法:主要用于理论阐述部分。
3.案例法:先从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突出重点难点,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 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你最想做的是哪五件事写下来,并排好序。
提出问题: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该如何的“活”,又该如何的“走”?生命的意义何在?从而导入本节课。
(二)讲授新知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在多媒体上展示人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人和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请同学们进行发言。
教师加以总结,并介绍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同学们列举自己与周围人会产生哪些社会关系?教师总结:动物不具备社会属性,而人的本质是在于社会属性。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名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一——习近平讨论:人生观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解析: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探究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探究
人的本质是人类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人的本质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存在、价值、自我意识、行为等方面,是一个涵盖面广、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的本质的概念、本质与存在、本质与自我意识、本质与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人的本质的概念
二、本质与存在
三、本质与自我意识
人的自我意识是指人类有能力意识到自己存在、思考问题、自我思考等。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自我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和依托。
人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表达来展现的。
人有自我意识是人独有的特点,这种自我意识不仅让人能够理解和感知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还能够使人们产生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思想。
四、本质与行为
人的行为是人类本质的体现之一。
人的行为和人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人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本质。
人类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本质而发生的,人的本质包括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而这些属性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
教学案例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案例呈现】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
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含义,不仅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前提,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
弄清人的本质的内涵,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

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09思教2 0903020016 华敏周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个经典的表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人类自身的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的区别也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这一点可以从人的社会性的劳动这个角度上加以说明。
人类起源于猿类,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是人类劳动。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它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采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而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社会性。
恩格斯说:“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这就是说,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单个人的力量是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的。
所以当人们一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就要和他人合作,因而也就产生了与其他一切动物不同的生活群体。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此基础上,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考研政治复习第七章强化训练题 含答案

下面是研究生考试网为考生证的考研政治复习资料之考研政治复习第七章强化训练题含答案考研政治复习第七章强化训练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立是进步顽强而持久的反抗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2.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3.“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5.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6.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个不同的阶段B.两条不同的道路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种不同的状态7.“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二、不定项选择题1.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2.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C.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

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存在,它既是个体又是社会性的。
下面将从人的自我意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由等方面探讨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
一、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认为,人类是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他把自我意识定义为“知道自己知道”的能力,即能够反省和认知自己思维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得人类从其他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存在。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自我意识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社会存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个体都通过语言和交流与他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以及他人身份和地位等方面认知和评价。
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个体并不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与他人相互联系和影响。
二、人与社会黑格尔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本质。
在他看来,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这些个体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实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家庭、政治、经济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三、人与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他把自由定义为“理性意志”,即能够根据理性选择和行动的能力。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类本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自由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价值观念。
然而,在实践中,自由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挑战。
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个体需要在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结语综上所述,黑格尔对人的本质认识包括了人的自我意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由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 本质的科学规定
பைடு நூலகம்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物种起源》
1.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 本质表现为劳动。
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通过劳动 由动物进化来的。
《旧约》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 转化中的作用》
❖ 生物的本质是相对于无生物而言的,人的本质是 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在人与其他动物 的比较中,确定人的本质。 人与其他动物,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区别的标志是劳动。
黑格尔
❖ 费尔巴哈既把“理性、意志、爱”看作人的 本质,又将其直接归结于人的自然关系,提 出了“我欲故我在”的名言。
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 家
4.现当代社会,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矛盾探讨。
❖ 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体性、 非理性和能动性。
❖ 比如,生命哲学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 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
❖孔子提出“仁者,人也。”
圣 人 孔 丘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
——孟子 孟 轲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人为) 也。
——荀子
荀 况
告子主张“无善无恶” 论
杨雄主张“善恶混合” 论
在中世纪欧洲,神学的人性观是“原罪 论”。
2.古代社会,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日益丰富。
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或546年)
❖ 火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 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柏拉图: 人是理性的生物
亚里士多德: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 (1)劳动是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 (2)在动物向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 用。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也创造了人。
❖ (3)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创造目的、大脑、文化。
❖ (4)劳动使人超出动物界,进入自己的历史,创 造历史,形成自己的本质。
2.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 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1.原始社会,对人的本质认识处于 原始朴素阶段。
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 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和意 义的思考。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亚 当 夏 娃
狮身人面像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原本来自于自然。 ❖中国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 。
女娲补天 伏羲女娲交尾图 女娲抟土造人
人在尘世间的最高职责是向上帝赎罪。
3. 近代社会,对人的本质的认 识处于抽象的人性论阶段。
➢第一,人有自由的权利。 ➢第二,人有平等的权利。 ➢第三,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 的权利。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
爱尔维修: 人是趋乐避苦的动物
康德: 人是有道德感的。
爱尔维修
康德
人的本质就是 “自我意识”。
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 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中, 而是存在于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中。孤立的、单独的个人是没有本质的。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
猿人
中世纪
反封建
关于人的本质
教学目的
人和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 中心问题。我们在千年巡礼中,认识人 的本质,解读人之为人的问题。
我们在清醒自己是谁的状态中,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勤奋学习,积极实践, 完善社会关系,在人生、社会的舞台上, 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创造我们美好的生 活。 我们具体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历史的视域分析,对人的 本质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 而人的本质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夫妻关系
家庭关系
同事关系
民族关系
师生关系 阶级关系
第三,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 人的本质的阶级性。
皇帝
马来人的宗教
国际交往
第四,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
之中,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历史的,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
不变的。 劳动创造人的思想和社会关系总和的 思想是有机地密切联系着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 的本质理论的应用分析
1.人性善恶的问题。 2.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问题。 3.“自私是人天生的本性’’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天生是一 种“自私的动物”。
我们在重温、思考重点问题中结束。 我们学习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特别是 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科 学规定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 在和纯粹的可能性。
❖ 科学主义思潮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 会性、理性和受动性。
❖ 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认为人 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 甚至不过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位置”。 卡希尔提出过“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 著名论断。
❖ 我国当代,由于受极“左”路线的 干扰,“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 题,长期以来是一个重门深锁的禁区。 改革开放开启了解放思想先河,人们才 对这一问题日益关注起来。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人具有社会实践性、丰富多样性、 阶级性(阶级社会)、变化发展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