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知识点总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知识点总结

1.对比:

概念:是一种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作用:常见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通过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常见问题:文中用了什么写法,起到什么作用?文中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作为本文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请简要分析作者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本文运用了对比,把___和____作对比,突出(强调了)_____(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回答)

例题:在《变色龙》中,作者把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伤赫留金时,前后不同态度作对比,鲜明的刻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例题:在《范进中举》中,把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前倨后恭、前嫌后捧的不同态度作对比,强烈讽刺了胡屠夫这个欺贫爱富的“势利眼”。

2.象征:

概念:即托义于物,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等,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

作用: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常见问题:某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本文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文作者用一物象征另一物,原因是什么?本文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用_____(象征物)象征______(被象征物),通过对______(象征物)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的达到了表现______的目的。

例题:茅盾的《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军民,通过对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更好的达到了表现北方军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的目的。

3.衬托:

概念: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关系,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手法叫衬托,常与对比一起使用。就是所谓的“万绿从中一点红”、“众星捧月”。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

以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作陪衬,称正衬;以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衬托,称反衬。大致分为三类: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以虚幻的情景衬托现实社会。

作用: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常见问题: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某人,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人?本文用了哪种形式的衬托手法?请具体分析。本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说明其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用用了衬托手法,用____的______衬托了(反衬了)_______的______,使作者的表达意图更明确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题: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本文用若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反衬了若瑟夫极端势力的父母对若瑟夫的叔叔于勒的冷酷无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政治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例题: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一些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例题:以虚幻的情景衬托现实社会。

《西游记》以鬼怪社会中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的黑暗。

4.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概念:文似观山不喜平,抑扬,“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作用: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抑扬手法有两种形式: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所“欲”是目的,所“先”是手段,主从关系十分明确,切不可等同,更不能颠倒,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常见问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将_____与_____作对比,用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

例:《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是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运用的是欲扬先抑法,突出了白杨树的xx精神品质。

5.铺垫:

概念: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作用:为即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通过铺垫,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常见问题:开篇极端叙述对后文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文章开篇侧重描写了xx,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这部分写了____(内容),表现了作者____写作意图,为后文的______作铺垫。

例:鲁迅的《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答:文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6.伏笔:

概念: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地穿插些情节,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让人看到后面的内容时,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些有意穿插的情节就是伏笔。也就是说伏笔其实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埋下伏笔,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使行文不突兀,或者使文章情节更自然合理、严密,有波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设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常见问题:文章多次为某内容埋下伏笔,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文中某句话(埋伏笔的句子)_______,表明(暗示)了___________。或,文中某句这样写使后文的__________情节(与伏笔相照应的地方)更自然合理,同时使文章情节严密,也有波澜。

例:在《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文章情节严密。

7.照应:

概念:阅读文章时,文中为了使材料的组织、使用、安排得体,前后某些内容之间或明或暗地相互关照和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的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的照应、反复照应、前后照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