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

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

【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

的。

【技术要领】

1.充分摩运耳廓,挤压时不能局限于耳尖局部,应从较远的范围向耳尖轻微挤按;

2•耳尖刺络放血采用一次性末梢采血器,每日1次(耳廓后如有脉络迂曲则点刺放血),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结果分析,于血压升高前半小时实施操作,左、右两侧更替放血,7日为一疗程;

3•本方先行放血疗法再行穴位贴敷,根据中医中十二经络时辰图,取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酉时,即17:00—19:00,取吴茱萸粉末与白醋1:1调制,放置于3cm大小的贴敷片中间,贴敷于患者双足涌泉穴,21:00—23:00取下,共贴敷4h,7日为一疗程;

二、循证依据:详见附件一

三、症状评价标准

1、眩晕症状评价(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眩晕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无(0分)

轻度(2分)头晕眼花,时作时止

中度(4分)视物旋转,不能行走

重度(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评价标准

好症状体征消失,症候积分为0分

较好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症候积分下降4分,但未达到0分

一般症状体征好转,症候积分下降2分,但未达到0分

差症状体征、症候积分无变化或积分增加

2、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1)显效:舒张压下降lO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以上。

(2)有效:舒张压下降lOmmhg以内,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前下降10T9rmn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前下降30rmnhg以上。

(3)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四、操作规范:

(1)放血疗法(详见附件二)参照2018年6月1日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GB/T21709.4—2008)》第4部分三棱针。

(2)穴位贴敷参照《中医护理技术手册》(2017年版)穴位贴敷。

五、收费标准:放血疗法:15元/次;穴位贴敷治疗/护:7.5元/穴。

附件一:循证依据

1.验证依据

1)文献循证

针对耳部刺络放血疗法干预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共收集相关文献32篇。筛选、总结6篇文献,具体文献综述如下:

邓志英⑴以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 例,观察组60例,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75.0%,远高于对照组的53.33%。陈美英、陈向良⑵等以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302例,每周3次,12次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主症变化,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总有效率达91.l%o方跃平、吴如飞⑶等对于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98例的研究,取得比较满意疗效,其中症状疗效:98例患者中显效8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降压疗效:显效77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O余承云⑷以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危象,共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服用卡托普利,观察组显效率在治疗后15分钟即达52.5%,治疗后30分钟达57.5%,而对照组显效缓慢,在治疗后1小时才由7.5%升至42.5%0徐曼、段落存⑸以耳尖放血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短期疗效观察,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治疗前后血

压变化,治疗组血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小时血压改善情况最好。陈华德等⑹将40只SH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氨氯地平治疗组、耳尖放血治疗组、氨氯地平结合耳尖放血治疗组等5组,在观察高血压肝阳上亢症候变化的同时:还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大鼠血清中N0的浓度,结果显示:三个治疗组的外观、易激惹程度、饮水量、血压等肝阳上亢症候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血清N0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可以确定耳尖放血疗法可以使血清N0的浓度增高,进而起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效。

吴茱萸贴敷治疗高血压的文献较多,共收集26篇文献,其中使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改善眩晕症状的文献有12篇,具体文献综述如下:吴少霞⑺等选取高血压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吴茱萸加醋外敷涌泉穴治疗,取吴茱萸粉10克加醋调至糊状,于每天酉时即17:GO- 19:00敷于涌泉穴,疗程30do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头昏、头痛、心悸、烦躁、失眠、注意力减退等,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结论:吴茱萸加醋调制外敷涌泉穴可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头晕、头痛等症状发生率。蔡银萍⑻选取肝阳上亢证高血压病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取5g吴茱萸研磨成粉末状,加入食醋调制,取本品适量放置于直径3cm大小的贴敷片中间,并将其贴于患者太冲穴与涌泉穴,4h/次,睡前1次/d,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症候评分、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减少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显著。林秋娥,邓蕾⑼以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加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吴茱萸粉末6mg加白醋61nl调制糊状,用贴敷固定于双足涌泉穴,睡前贴敷,次日晨取下,每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而且观察组药物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结论:应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涌泉穴能快速降压,且保持血压平稳状态,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我科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素体肝肾阴虚,加之忧思恼怒太过,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至肝阳上亢,上扰清空,发为此病。经查阅文献,使用耳尖放血疗法+吴茱萸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泻肝胆实热,活血通络、引火下行,达到阴阳平衡作用,以治疗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

2)案例验证

1、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科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患者实施耳部刺络放血+吴茱萸穴位贴敷双足涌泉穴治疗42例治疗前后高血压分级比较,具体见下表:(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表1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比较

治疗前(例)治疗后(例)

无症状(0分)0 35

轻度(2分)28 5

中度(4分)10 4

重度(6分) 4 0

表2眩晕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后T值P

眩晕 2.49±1.2060.68±1.092 21.275 <0.001

表3眩晕疗效评价表

n(例)治疗效果总有效率

差一般较好好

42 4 6 22 10 76%

总有效率=(好+较好)/总例数义100%

表4治疗前后高血压分级比较

治疗前(例) 治疗后(例)

正常血压 2 18

高血压I级9 17

高血压n级22 5

高血压m级9 2

表5治疗前后血压疗效比较[mniHg、x±s]

病例(n)时间收缩压舒张压

治疗前165.25±21.05182.30±13.812

42 ----------------------------------------------------------

治疗后143.05±11.45276.45±6.756注:P<0.05

表6高血压疗效评价表:

n(例) 治疗效果总有效率

"SSS无效

42 12 21 9 78%

总有效率二(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

参考文献:

[1]邓志英.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20例[J].河南中医,2016,36(5):

805-806

⑵陈美莺,陈向良.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302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3):64-65

⑶方跃平,吴如飞.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9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11):838

[4]余成云,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危象效果观察[J].中医与西医结合杂

志,2016,23(19):25-26

⑸徐曼,段蓿宿.耳尖放血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短期疗效的观察[J].内蒙古

中医药,2016,12(17):117

[6]陈华德,王羽中,敏方针。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

响[J].中医药学刊,2004,05:817-819

[7]吴少霞,刘真真,李丽霞.吴茱萸加醋外敷涌泉穴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34-35.

18]蔡银萍,李文进.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8):1382-1384.

[9]林秋娥,邓蕾,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蛇志2019,4:520-521.

附:病案号

耳部刺络放血操作流程图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 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 【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总结优化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 难度大。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 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 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还伴 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等问题,甚至会发生短暂性 术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者跌扑等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治疗发现,颈性眩晕患者多数为男性,尤其是以中老年人居多。根据相 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颈性眩晕发病率为17.3%左右,而随着社会 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颈性眩晕的发病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 年轻化趋势来。针对颈性眩晕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综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将显著提 升临床治疗疗效。下面,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了解颈性眩晕的中西结合疗法, 提高民众对此病的知晓度。 1. 中医病因病机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眩”即为眼花,“晕” 则是头晕,由于二者常常都是同时出现,故而将其统称为“眩晕”。症状较轻的 患者闭眼稍作休息,即可缓解,而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如同乘坐车船,感觉 天旋地转,无法站立,更有甚者会突然出现扑倒现象。对于眩晕的起因,古代医 学《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灵枢卫气》中认为“上虚则眩”;《证因脉治》中也指出“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 州积聚,清阳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所以,在中医学的领域中,将颈 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气血亏虚以及痰瘀内阻等,在病 因病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导致人体的头部经气运行不畅,髓海空虚,脑失 所样,出现眩晕。若以中医辨证的理论来说,眩晕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是此病的主要内在因素。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颈性眩晕患者中,属于虚证者较多,所谓虚证 即为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等;而痰浊中阻,瘀血阻络以及肝阳上亢等

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 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6个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 6个方法 眩晕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昏脑涨、耳鸣恶心、头重脚轻、面色苍白、血压 下降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重心并摔倒,从而造成不必要伤害。这种疾病 引发原因有很多,一旦出现类似症状需要及时就医。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而言,中 医方式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并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以下,本文结合工作经验 对中医治疗眩晕症的常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 中药调理药物治疗方法 眩晕症在中医治疗中有很多方法,药物治疗是其中一种,很多人认为中药治 疗见效较快,并且副作用较小。结合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分析,引发眩晕症的 原因无非由风、痰以及虚引起。这也正印证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 以及“无虚不作眩”的说法。所以,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时,需要前往正规的中 医医院,找到引发眩晕症的根源,并针对性开几幅中药进行治疗。另外,在治疗 过程中,患者需要控制饮食,杜绝使用辛辣刺激事物,并做好正确的保健措施, 从而有效缓解眩晕症状,避免疾病再次复发,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针灸、艾灸以及按摩治疗方法 针灸、艾灸和按摩是我国传统中医中的精髓和精华。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现 代医学不断发展,社会群众对传统中医手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通过针灸、艾灸以及按摩,能够对患者穴位以及头部经络进行疏通和刺激,有利于缓解眩晕 症状。但是在选择这种治疗方式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中医医院,因为现代社会 很多门店打着传统中医名号招摇撞骗,虽然价格实惠,但是治疗效果不佳,甚至 会适得其反,导致病情加重。 1.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中医治疗强调“调养”,需要患者合理调整生活习惯。结合以往治疗经验分析,患者产生眩晕症的主要原因,大多来自于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等方面。所以,想要从根源上治疗眩晕症,首先需要患者改善生活陋习,养成健康、良好的 生活习惯。在接受中医治疗的情况下,保证日常睡眠充足、饮食规律,三餐正常。同时要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另外,“调养”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 渐进,长此以往必然能够改善眩晕症状。 1. 精神治疗犯法 部分患者患有眩晕症,是因为精神因素引起,此时需要患者悉心“疗养”。 通过精神疗养缓解或根治眩晕症状。具体来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保持 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能够自我调节,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大幅度情绪波动,避免急火攻心引发眩晕症,这也是环节眩晕症的重要方式之一。 1. 食疗方法 一些患者由于日常生活中精神失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以容易产生眩晕症状,严重甚至会感觉眼前发黑、实现模糊,并觉得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此时除 了静养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方式进行治疗。例如:将丝瓜络去皮去子,将其与7 个鸡蛋和4碗水同煮,待鸡蛋煮熟后去壳,并放入锅中再煮,当水减少到2碗左 右即可食用,将蛋和汤同时使用,每天2-3次即可缓解眩晕症状。或者取30克 玉米须,并两盅水进行煎炒,煎炒到水量一盅后空腹食用,连续食用3-6次可以 缓解眩晕症状。也可以将玉米须泡水喝,玉米须又叫做龙须,对人身体大有益处,并且泡水后口感较好,经济实惠,可以作为保健茶引用。 1. 预防性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眩晕症 二、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标准血压计,测血压(安静时)必要时侧站立位。必须在未服降压药物请况下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三、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补阳滋阴 方药:补阳滋阴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眠苔薄白,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 肝火上炎证

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6. 痰瘀阻窍证 症状:眩晕、头痛、健忘,精神不振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细涩 治法: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络活血汤加减。 针刺治疗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平肝化痰、定眩。 四、难点分析 1.眩晕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方法技巧也各不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形似的患者不同的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意识对药物选择不同导致临床效果的差异。 3.部分患者在急性期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有限住院周期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 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顾用药治疗哮病难以控制。应用综合治疗效果亦不显著。 五、解决措施 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学制定医师的治疗方法,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及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划。 3.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口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络活血汤。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 六、疗效评价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头晕目眩; 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

治疗眩晕的方剂

治疗眩晕的方剂

治疗眩晕的方剂 一、方剂组成 生地10-20g 丹皮10-20g 钩藤15-20g 山药15-20g 茯苓10-20g 山芋肉15-20g 当归10-20g 珍珠母10-20g 菊花10-20g 川芎10-20g 地龙10-20g 天麻10-20g 半夏8-10g 酸枣仁20-30g 栀子8-10g 僵蚕8-10g 甘草5-10g 胆南星8-15g。 二、功能与主治 镇肝潜阳、熄风止眩。用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技术领域: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方剂,属医药领域。 四、技术背景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病人的一种自我体验,大约3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此症,它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能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之多。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五、病因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

间位象的自我感知错误,表现为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眩晕按照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假性眩晕”和“真性眩晕”两大类;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眩晕按照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70%。眩晕的病性以虚居多,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髓脑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或肝风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六、机理 本方重用生地滋补肝肾之阴,山药益气养阴,山芋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三药共用滋阴益气;珍珠母镇肝熄风,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与天麻共同平肝潜阳;川芎辛温升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行经络,僵蚕熄风止痉、化痰,共用镇肝熄风、降火通络;当归补血活血,酸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

优势病种中医药特色疗效分析总结及完善措施

附件2.优势病种中医药特色疗效分析总结及完善措施 一、眩晕〔高血压病〕: (一〕中医分型论治: 临证分为阴虚阳亢型、痰浊上蒙型、气血亏虚型、阴阳两虚型四型,分别予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归脾汤、桂附地黄汤加减医治。四型中以阴虚阳亢型最为多见,天麻钩藤饮加减医治效果最好,总有效率到达90.5%。而四型综合起来总有效率为80%左右。 〔二〕疗效评估 1、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头痛、头昏等主要病症,以及胸闷心悸、心烦少寐、耳鸣恶心、腰酸夜尿等兼症。眩晕的住院患者应用本方案中药辨证施治,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达84.1%。 2、能有效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杞菊地黄口服液与苯那普利合用医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00例,观察医治后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分别为医治前的74.5%和74.7%,消退率为25.5%和25.3%,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3、有效降低晨峰血压。临床观察120例标准西药医治下晨间血压仍无法操作者,加用天麻钩藤饮化裁之中药,晨峰血压操作有效率达77%。 4、可以增强西药降压疗效,减少西药用量,减少费用,同时有效制约西药降压所致付反响,如减少了西药所致干咳、水肿、口干、纳差等不良反响。 (三〕中医医治难点分析 1、疗效欠稳定,可能局部与辨证分型不够完善有关。 2、局部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病症,表现为无症可辨,但从舌脉又难以把握X。大大影响这局部患者疗效。 3、中药煎煮不方便,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影响了疗效稳定性。 4、中医一直以来倡导“无病防病,即病防变〞的思想,因此应该重视对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药干预医治。而临床中对这局部患者重视不够,缺少系统标准的中医诊疗方案, 〔四〕应对措施 1、开展临床症候群调查,进一步完善分型,优化诊疗方案。 2、开展血压与证型的相关性临床研究,以提高无症可辨患者辨证医治的X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精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精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 ( 一、临床资料 眩晕由风阳上扰, 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 脑髓不充,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1月- 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18例, 其中男 性114 例, 女性104 例. 其中高血压病共96 人, 脑供血不足共87人, 美尼尔氏病15 人,颈性眩晕14 人,贫血 3 人。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4人,占38.5%,痰浊中阻72人,占33%, 气血亏虚证35人, 占16%, 肾精不足证16人,占7.3%, 瘀血阻窍11人5%。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

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 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 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眩晕病, 病在清窍, 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以肝肾阴虚、 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 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 可重用茯神、夜交藤, 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眩晕欲仆, 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羚

眩晕病(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版本)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的范畴.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为主要病机,以眩晕,头痛为主证的病症.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目前,多认为眩晕病因病机与风、火、痰、瘀、虚相关,病位在清窍,与肝脏最为密切,与脾、肾相关,脏腑阴阳失调、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皆可致病,或为清窍失养,或为邪扰清窍。 一、本案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编码:I10.X02)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 疗效标准》 (一)头晕、头疼、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二)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四)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眼底及颈

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五)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定的《高血压病诊疗指南》 表1.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正常高值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 表2.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并存的临床情况I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脑血管疾病 因素超声心动图或X线)●缺血性中风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1.突发性眩晕: 中医优势:中医在治疗突发性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势。中医认为突发性眩晕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痰湿内蕴引起的,可以通过经络调理和中药治疗来改善症状。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调理、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加强体内的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2.慢性疼痛病: 中医优势:中医在治疗慢性疼痛病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中医认为慢性疼痛是由于人体的气血不畅、经络堵塞引起的,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和激活体内的气血流动来缓解疼痛。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拔罐、中药调理等。这些方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3.焦虑和抑郁症: 中医优势:中医在治疗焦虑和抑郁症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焦虑和抑郁是由于人体的心脾失调、气血不顺引起的,可以通过调理心脾和疏通气血来缓解症状。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心脾功能,促进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4.高血压: 中医优势: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人体的肝郁气滞、瘀血内蕴引起的,可以通过调理肝气和疏通瘀血

来降低血压。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平缓肝气,促进瘀血排出,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5.冠心病: 中医优势: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人体的心脾失调、气血不足引起的,可以通过调理心脾和补充气血来缓解症状。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增加心脏供血和氧气供应,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冠心病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在突发性眩晕、慢性疼痛病、焦虑和抑郁症、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病种的临床路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来缓解症状、改善疾病。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医治疗更加温和、综合和个体化,更注重整体调理和预防,适合长期治疗和稳定疗效的需要。因此,中医在这些病种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