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2012版生物教材习题答案七年级上册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2012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想一想,议一议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答: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具备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繁殖;应激性.而机器人这些都不具备,所以不是生物.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什么是生物?答:具有新陈代谢等生命现象的个体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答: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观察与思考(讨论)1、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答:尽管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能够繁殖、生长等2、钟乳石能漫漫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答:钟乳石的生长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
它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3、怎样判断一个生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
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共同特征见(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第二题)练习1、判断:(1)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错(2)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对(3)“一猪生九宰,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错(4)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错2、略,见(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第二题)3、(1)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答: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珊瑚虫是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答: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
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想一想,议一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到了那些植物?那些昆虫和鸟类?他们的栖息环境有什么不同?答:文中提到的植物,有的是具体的植物名称.如皂荚树、桑椹,有的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如菜、树、菜花、草。
201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重庆市第94初级中学校备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小结1、学生谈学习本节内容后的收获
和困惑。
2、检测学生完成书P66中的本节
学习目标情况。
调控;
检测、补充。
教学后记
重庆市第94初级中学校备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课题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拟用课时:1
年月日
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2、举例说明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育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爱护一草一木。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教学仪器设备1.CAI课件。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模型、量尺、放大镜等。
教法:观察法与谈话相结合课型:新课
板书设计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重庆市第94初级中学校备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2012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设计者:邓暑生班级:姓名:日期:生物的特征导学案编号:01自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自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学习过程一、构建知网并展示(提示:对于“生物的特征”这个话题,你有哪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想法,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5min)二、自学自研(15min)学习任务一:解读科学观察法与一般观察的区别观察法:⑴工具a、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放大镜、等仪器。
b、可以利用、录音机、等工具。
c、有时还需要。
⑵注意事项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
b、观察时要、细致和,并及时记录结果。
c、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耐心。
学习任务二:讨论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1、阅读课文,联系生活,思考:教室里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不是生物(即非生物)?2、说说我们的校园里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3、在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是。
学习任务三:概括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1、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请举例说明。
2、思考:除本节课课文列出的生物特征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生物特征呢?学习任务四: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书上马、牛、驴三种动物的图片,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展示交流(16min)1.各小组代表选择任务讲解,并对新生成的问题进行简单讨论。
2.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补充。
四、诊断评价(9min)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生物能对作出反应;生物能和;生物都有和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2004年春节期间,“禽流感”波及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南和泰国等地还出现了人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的病例。
引起“禽流感”的病毒属于生物的理由是()A.具有细胞结构B.能使其它生物致病C.能繁殖后代D.具有严整的结构3、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人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营养B.呼吸C.排泄D.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4、下列有关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6、家鸡由原鸡驯养而来,但家鸡比原鸡性格温顺、产卵量高,这说明生物具有下列哪一特征?()A. 生殖和发育B. 应激性C. 遗传变异D. 适应性7、下面是猫和老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这些现象分别属于生物的哪种基本特征。
人教版(2012修订)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梳理

附表1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知识梳理:一、生物的特征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观察法。
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1、调查的一般方法(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4)调查记录;(5)对调查结果整理、分析;(6)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归类(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知识梳理一、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2.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准,向上、向下各10千米左右。
包括: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分,大气圈的底部。
3.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活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光:①影响植物的生理变化和分布;②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时间、光周期现象和生理变化。
(2)温度:①影响植物的分布;②影响动物的形态和习性。
(3)水: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4)空气: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好氧菌和厌氧菌)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中内斗争(2)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合作4.探究实验(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科学探究一般要设置实验变量和对照实验,并且要去控制变量。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012年9月版本修改版+1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012年9月版本修改版) (1)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教案序号 1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
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联系实际引导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学生思考,唤荒漠,寸草不生。
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起学生对生命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的热爱。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丽吗,一(什么是生物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引导学生初步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观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到观察是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科学探究的一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种基本方法以非生物。
教育部审定2012_人教版_七年级生物学上_教材中第一和第二单元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3页:想一想,议一议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
观察与思考1、生石花又名“石头玉”,它能生长、繁殖,开出黄色的花朵: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因此,生石花是生物。
2、钟乳石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主要看它是否具备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8页练习:3、.(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
珊瑚虫才是生物。
(2) 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
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2页:想一想,议一议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那里环境适宜,气候温凉潮湿,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气温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15页:讨论1、这个实验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光。
除了光以外,像土壤的湿度、温度等对该动物都有影响。
2、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3、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
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4、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17页:资料分析1、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得根长得很长,这些特点适应了荒漠地区干旱的环境特点;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2、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2012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后题答案(2016年元月用)

使用说明:1、请大家先检查第一、二单元的课后习题是否完成;2、请按照日期完成第三单元的课后习题,延期不做只会影响自己的复习;3、若对答案有疑问,可向老师求助。
2012年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本部分问题答案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20151230)练习:P771、将下列植物类群与其相应的特征用线连接起来。
1、鱼缸长期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
这些绿膜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鱼缸长期不换水,鱼的排泄物等会使得鱼缸中藻类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增加,藻类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因此鱼缸中的水会逐渐变绿,贴在鱼缸壁上的藻类植物会形成绿膜。
3、有些树干的阴面长着一些苔藓,而它的阳面却没有苔藓生长。
这是为什么?多数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因此,树干背阴的一面往往有苔藓生长,而向阳的一面没有。
4、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
几年后,这是为什么?煤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
由于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因而严重地威胁苔藓植物的生存。
它的周围就很难看到到绿茸茸的苔藓植物了。
5、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哪一类植物具有输导组织?说说输导组织对于陆生植物的生活和生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
输导组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植物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能力,因而使植物能在陆地上生活。
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20160101)想一想,议一议:莲子是种子,它为什么能保持那么长久的生命力呢?莲子的种皮非常坚硬、致密,把种子密闭起来,既阻挡外面的水分和空气的渗入,也阻挡种子内的水分散失,因此,莲子成熟后可以休眠相当长的时间,只维持微弱的生命活动。
这是古莲子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练习:P86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松的球果不是果实。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中都有胚。
2012年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本问题答案

2012年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本部分问题答案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想一想,议一议:答: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在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观察与思考:1.答:尽管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
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2.答: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
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3.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等。
旁栏思考题:答: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植物也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练习:1.(1)(×)(2)(√)(3)(×)(4) (×)3.(1)答: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动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2)答: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
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讲义
澄迈县白莲中学陈来转
一、教材分析
1. 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突出生物圈
*突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
*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
七年级上册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 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1)观察与思考7 (2)实验9
(3)调查 1 (4)探究4
(5)资料分析5 (6)模拟制作1
(7)演示实验5 (8)设计1
(9)技能训练(10)课外实践4
* “观察与思考”(7个)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 “实验”(9个)
通过动手操作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探究”(4个)
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
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资料分析”(5个)
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 “技能训练”(7个)
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观察
*实验
*调查
*收集和分析资料
视4重核心概念教学的要求,删减或改编部分章节,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内容更加简明,降低难度。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基本内容没有变化
⏹增加了“想一想,议一议”
⏹科学方法内容更加醒目
⏹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如第一节重点让学生探讨什么是生物
⏹更新了插图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四章变两章
⏹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移至八下。
单元标题变化:“生物和细胞”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删“原子”内容,简化“分子”内容。
变化:调整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顺序,使之更加便于教学
变化: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将“根尖的结构”从第二单元移此。
⏹删去了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增加了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
液中的生长状况”。
小结
⏹知识方面:强化了重要概念。
通过精简、整合、移至八年级教材等方式,减少内容
总量。
⏹科学探究活动:删除两个(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增
加了实验和演示实验;改进探究指导(如多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加强科学方法的提炼和总结;等等,以提高探究活动可行性。
⏹反映生物科技进展,更新课外阅读材料。
⏹练习题增加题型,帮助概念的建构和应用。
⏹更新插图。
5、设置课外阅读栏目,拓展学生视野
课后阅读资料拓展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
二、课标要求(看思维导图)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对生物学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和
知识储备(例如:生物和非生物、
生态系统、植物、动物等),
但知识点比较零散,对很多知识
理解不够准确和全面。
2、各项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动手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3、求知欲强,对生物学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高涨。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各种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生物教师要担负起这一重要任务。
四、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采取灵活
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合作”五步教学模式
自主预习
合作释疑
展示提升
巩固测评
运用创新
2、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质量
(1)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和重点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b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
(2)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3)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
a、合理分组
b、及时有效评价
3、重视实验教学
(1)练习使用显微镜(2)观察植物细胞
(3)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4)观察人体基本组织
(5)观察草履虫(6)观察种子的结构
(7)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8)观察叶片的结构
(9)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4、注意图—文转化能力的培养,
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将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呈现
5、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6、关注生物科学新进展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关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信息,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学的兴趣。
理想的生物课堂:
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的快乐;
学生有所收获,老师有所成就。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雕琢教材、
解读教材,活用教材,一定能打
造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