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中国礼制建筑之牌坊

中国礼制建筑之牌坊关于牌坊牌坊,又名牌楼,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
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
牌坊和牌楼的区别许多人都认为牌坊和牌楼一样,因为牌坊和牌楼的建筑差不多,其实也是有区别的。
牌坊和牌楼其中一个区别就是,牌楼上面是有屋顶的,而牌坊上面没有屋顶,反过来讲,有屋顶的叫牌楼,没有屋顶的叫做牌坊。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最早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我国唐代的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称为“坊”。
“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牌坊分类牌坊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
材质分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
牌坊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祭祀类的)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这种原始的以祭祀为特征的“礼”,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豁却的制式:礼制。
自中国产生儒家思想以来,几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礼(礼制)”一直是含蓄的,深沉的,神秘的。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例如为“祭祀”而设的郊丘、宗庙、社稷,为宣传教育(教化)而设的明堂、辟雍、学校等就均属“礼制建筑”之列。
此外,在建筑布局上,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元素,诸如阙楼、钟楼、鼓楼、肺石、华表等等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些项目,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被看作布置上所需要的“礼器”。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一)坛“坛”,《说文解字》解释为“祭场”,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
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
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祈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构筑祭坛。
例如,在辽宁凌源县城子山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即坐落在山顶;位于凌源、建平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亦在高山之顶;而在浙江余杭的瑶山之顶,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的祭坛。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大型祭坛的建筑和使用逐渐被统治者所垄断。
古代住宅礼制

古代住宅礼制如下是有关古代住宅礼制:1.三朝五门周代的宫殿建筑制度。
所谓三朝,即周王有外朝、治朝、内朝三朝,外朝是周王举行各种会议的场所;治朝为朝廷全体官员办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专用于周王解决本宗族内部事务。
北宋聂崇义的《三礼图》记载,三朝建在宫城的中轴线上,前后依次排列。
所谓五门,是指周王的宫城有五道宫门,《礼记·明堂位》中载:五门即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也有称三门的,但一般通行五门之说。
三朝与五门合称“三朝五门”制度。
汉以后的各代皇帝穿凿附会,在建造官城时,往往效仿周代的“三朝五门”之制,如清代故宫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则是附会“三朝”所建。
2.两阶制古代礼制性建筑部分,即正殿或正房砌筑两道台阶,正殿或正房多坐北面南,两道台阶自然就分为东西阶,东阶亦称阼阶,是宅主人专用台阶;西阶亦称宾阶,宾客由此进入房屋。
据文献记载,“两阶制”始于西周,终于宋金。
“两阶制”的出现,除历史文化原因外,还受建筑布局的影响,早期建筑为偶数开间,柱子必然位于居中位置,而中柱则是古人祭祀的,所以在中柱设立台阶并不方便,于是出现了以中柱为中心建立两阶的做法。
3.左祖右社《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原周王城的规划布局,左祖,以宫城为中心,在其左侧设祖庙,以祭祀先祖;右社是指在宫城的右面建社稷坛。
“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是由周宗祠的左昭右穆制度演化而成的。
太庙即祖庙,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太庙的建设,经过发展,左祖成为“庙祭”的定制。
社稷坛是社坛和稷坛的合称,社者,土地之主;稷者,五谷之长。
古代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所以社稷又为国家的代称。
明代恢复周制,在宫城的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定制布置建筑。
4.城隅之制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筑城制度,《考工记》记载:“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宫隅与城隅均为城墙的拐角,此处是结构最为薄弱的部分,也是防敌御寇的关键所在,所以常建楼筑台于此。
雉,指版筑夯土墙的面积,高一丈,长三丈。
简述我国礼制建筑的类型

简述我国礼制建筑的类型一、引言我国礼制建筑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为了进行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类型、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简述我国礼制建筑。
二、类型1.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我国礼制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于皇帝举行重要活动或处理政务。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代表作品包括紫禁城和颐和园等。
2.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用于佛教活动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佛塔、佛殿、经堂等。
其特点是造型优美,富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代表作品包括少林寺和峨眉山等。
3.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以花园、池塘等为主要景观元素的礼制建筑,主要用于皇帝的游乐和赏景。
其特点是布局精致,景色优美,富有文化内涵。
代表作品包括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4.城墙式建筑城墙式建筑是用于保护城市安全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城门、城楼、城墙等。
其特点是结构坚固,造型简洁,富有历史意义。
代表作品包括故宫和北京古城墙等。
三、特点1.规模宏大我国礼制建筑的规模通常都非常庞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被视为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因此皇帝所居住的宫殿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模和气势。
2.布局严谨我国礼制建筑的布局通常都非常严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象征着宇宙秩序,“人”则象征着社会秩序,在礼制建筑中这两者必须得到完美地结合。
3.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我国礼制建筑的建筑装饰通常都非常精美,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礼制建筑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完美地体现。
四、代表作品1.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它是我国礼制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具有标志性,表彰性,的纯粹精神功能的礼制建筑

具有标志性,表彰性,的纯粹精神功能的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关羽庙也称关帝庙,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其中供奉着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
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中国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唐太宗对官学内的孔子庙制,有几项重要建树:一是确立孔子为先圣的地位;二是建立从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为先圣,祇以颜渊为先师配享;从太宗以后,再择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从祀庙庭。
玄宗时从祀者增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贤。
宋以后到明清,从祀制定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贤、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数,随时代而递增,分列在东西两庑。
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
从祀的标准,依清代的规定是:“阐明圣学,传授道统。
”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标签:古代建筑;礼制;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1、“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伦理”理性集中体现在“礼”对建筑的一系列制约。
《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它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涉及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即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2、靖江王城的建筑布局的礼制文化靖江王府是按照藩王府的体制建造的,它是南京明内宫的缩影,比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造的故宫,历史还要早些。
王府南北长557米,东西宽336米,城墙高约7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
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
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之阙(PPT)

中国传统礼制建筑—阙SZM什么是阙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至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通常是宫室大门外的两座夯土墩台,台上有屋,登临可以远观,所以阙又可称为观。
《释名》说:“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崔豹《古今注》说:“阙,观也,古者每门竖两观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得知:阙是一种标志建筑群人口的建筑物,建造在门前的两侧,中间不相连,故称为阙,人登上阙顶可以远观。
阙的功能分类01 城阙02 宫阙03 宅阙04 祠庙阙05 墓阙01 城阙立于城门两侧,作为城市入口标志,是阙中规模最大的一种。
城阙是阙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在城市产生以后为防卫而产生的。
城阙开始是为防卫的目的,后来城阙逐渐演变成等级的标志。
城阙四川汉画像砖02 宫阙立于宫城和宫殿两侧。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是一座重要的宫殿遗址,含元殿的平面布局及形制:中心的主殿,左右连接东西向廊道,廊道左右两端再向南折并斜上,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组建筑平面呈倒凹字形。
主殿与二阁组成的倒凹字形的布局,正是隋唐时期宫阙成熟的形制。
明清两代,宫阙设置一如前代,故宫午门两侧向外伸出城台,城台上的行廊与阙楼相连,至今午门两旁通向太庙和社稷坛的门仍成为阙左门、阙右门。
说明了午门两侧伸出的城楼确实起着阙的作用。
明清故宫午门是城阙和宫阙发展的最后阶段03 宅阙立于贵族府第入口两侧,其规模较城阙和宫阙略小,无实物留存。
04 祠庙阙立于祠庙入口两侧,规模较小,多见于实物。
大约兴起于汉代,一般为石制,不可登临。
如少室阙河南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
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太室阙西阙北立面图(左)东阙北立面图(右)太室阙东阙北面太室阙西阙南面05 墓阙立于墓前神道两侧,规模较小,留存实物最多,且其图形在画像砖和画像石上极多,后代仅见于帝王陵墓前的夯土残基。
简述我国礼制建筑的类型

中国礼制建筑的类型一、中国礼制建筑的概述1.1 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礼制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建筑的发展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礼制建筑是一种结合了宗教、政治、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这些建筑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权力象征和礼仪场所,也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寄托。
1.2 中国礼制建筑的类型分类中国的礼制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宫殿、庙宇、陵墓、园林和祭祀建筑等。
每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体现了当时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宫殿2.1 宫殿的定义和作用宫殿是古代帝王居住和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地方,也是外交和礼仪活动的场所。
宫殿通常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包括正殿、后宫、配殿、花厅、会客厅等。
2.2 宫殿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宫殿建筑追求庄重、肃穆和宏伟,通常采用金碧辉煌的彩色画材,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和美学,体现了帝王的权威和尊贵。
2.3 中国著名的宫殿建筑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如北京故宫、洛阳白马寺和西安大雁塔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三、庙宇3.1 庙宇的定义和作用庙宇是供奉神灵或先贤的宗教建筑,也是信仰活动和祭祀仪式的场所。
庙宇通常由门楼、正殿、配殿、钟楼、鼓楼等组成。
3.2 庙宇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庙宇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平衡和谐的美学原则。
它们的设计和布局都符合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和神话传说,具有深厚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3.3 中国著名的庙宇建筑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庙宇建筑,如北京天坛、嵩山少林寺和嘉兴南湖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
四、陵墓4.1 陵墓的定义和作用陵墓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安葬之地,也是他们永久居住的场所。
陵墓通常由墓穴、碑亭、神道和围墙等构成。
4.2 陵墓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陵墓建筑注重宏伟和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墓葬观念和尊卑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羽庙
寿光文庙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 (三)宗祠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 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 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 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 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 盛行。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 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 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 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 式。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 种图腾标志,也称为神道柱、 石望柱、表、标、碣等。华表 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 和其上的蹲兽犼组成。柱身多 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 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 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 之一。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 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 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 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 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 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 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 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 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 称为望天、犼。
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 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凡是同一等级的建筑,就用同一形制。如 太和殿、乾清宫、太庙正殿和明长陵祾恩殿,建筑性质各异,基于等级的 最高体制,用的都是重檐庑殿顶。
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 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 形制。这种固定形制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使得建筑单体以至庭院整体 越来越趋向固定的程式,整个建筑体系呈现出建筑形式和技术工艺的高度 规范化;程式化、规范化保证了建筑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独特性,保证了 建筑整体的统一性、协调性,保证了建筑普遍达到不低于规范的标准水平。 但是也成为建筑发展的枷锁,严重束缚了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技术的革新, 加剧了中国建筑体系发展的延缓性。
四、朝、堂 朝是宫城中帝王进行政务活动和礼仪庆典的 行政区,在于显示帝王的唯我独尊,皇权得到 统一天下及封建统治的江山永固,所以也泛 指朝廷。堂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 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 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 饮都在这里举行,即民居中的堂屋。
五、阙、华表、牌坊 阙,一方面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 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另一方面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 其有效地渲染建筑组群入口和神道的壮观气势,唐宋以 后演化成宫廷广场的礼制性门楼。我国古代著名的阙以 汉阙最为多见。
洪洞大槐树牌坊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 “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 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
基于礼 的需要而 形成的建 筑等级制 度,是中 国古代建 筑的独特 现象,它 对中国古 代建筑体 系产生了 一系列重 大的影响。
神农祭坛
中国最早国家礼仪皇家祭坛六朝北郊坛遗址
祭祀建筑有着广义,狭义的分别。狭义的祭坛仅指祭坛的 主体建筑,即或方形或圆形的祭台。而广义的祭坛则包括 了主体建筑和各种附属性建筑。祭坛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 潮的就是现存的北京天坛。天坛是有圜丘、祈年殿、皇穹 宇三组建筑物组成。天坛其实是指圜丘,并不是那座圆形 钻尖顶、重檐的祈年殿。祈年殿为谷神之庙,也等于“官 稷”。皇穹宇是置放“昊天上帝”神位的地方,是一座比 祈年殿为小,单檐钻尖顶的建筑物,位于圜丘之前。在建 筑艺术上,天坛是中国建筑中的一座非常成功的作品,不 论总平面布局、每座建筑的设计以至各个细节,都表现出 一种高度创造性。在世界建筑史上,这也是一座占有很重 要地位的著名建筑物。天坛不但在艺术造型上达到出色的 成就,也是一个极为巧妙的典型的“象征主义”艺术作品。 祈年殿圆形的平面和蓝色的琉璃瓦象征天,井口四根柱代 表四季,十二根金柱(内柱)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十二根 檐柱代表一日十二个时辰。 至于“圜丘”部分则不论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全 是九的倍数。古代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或称 “天数”,而以九为“极阳数”。坛分三层,上层的中心 是一块圆石,圆外有九环,以后每环的石块都是九的倍数, 中层、下层都是这样。这种纯粹中国性格的象征主义,在 天坛的设计上十分巧妙和清楚地表露出来。
牌坊,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 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 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 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 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 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 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 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 能。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 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 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 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 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 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 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 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 (二)庙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 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供奉皇族祖先灵位。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 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 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华表上石犼(读hǒu, 中国神话传说中北方食人之兽)蹲立,下面横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龙,该华表与天安门 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 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由于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的 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内,故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 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 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每根华表由 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0000公斤。
龙川胡氏宗祠
和顺寸氏宗祠
二、明堂 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来是帝王宣明政教的 地方,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古代文化的中心在 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 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 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商 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 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 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 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就照这张图,修建了汉家明堂。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尽 管如此,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有着神 秘的象征意义。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 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明堂及在建的天堂
三、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 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 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 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坛、庙、 宗祠
阙、华表、 牌坊
明堂
礼制性 建筑
朝堂
陵墓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 (一)坛 “坛”,《说文解字》解释为“祭场”,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 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 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时, 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祈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 形来筑祭坛。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大型祭坛的建筑和使用逐渐被统治者所垄断。其所祭祀的对象,也逐渐集中在天、地、日、 月、社稷、先农等几种最高的自然神和带有浓重的自然神色彩的高级神坻上。由人间最高的统治者(或其代表) 来主祭自然界中最高的神坻,这就使祭坛建筑在古代祭祀建筑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与规格,拥有了一种不同的 神圣与至上,而这种特性,又是除了宇宙以外的其他祭祀建筑所。
中国传统建筑—礼制建筑 我们毕业啦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SZM
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 于实用性建筑;礼对建筑 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建筑 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 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 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 筑活动的首位。远景设计 研究院道礼制性建筑起源 早、延续久、形制尊、数 量多、规模大、成就高, 从建筑类型看,坛、庙、 宗祠;明堂;陵墓;朝堂; 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 性建筑的五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