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分析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战略分析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战略分析赤壁之战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黄、蜀、吴三国之间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
当时,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矛盾已然升级为了一场全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将决定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历史背景赤壁之战的背景要追溯到211年,当时曹魏的野心家曹操占据了汉朝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曹魏政权。
他的权力日益壮大,而他对东吴和蜀汉的攻击也越来越频繁。
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东吴和蜀汉联盟起来,组成了夫妇同床的联盟。
这个联盟自成立以来就受到了曹操的攻击,然而,联盟的两个成员都非常有才干,充满了智慧和军事魅力。
卢植的思想和策略才能为其带来了北方的稳定,而他的奋斗使得荆州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荡。
孙策的行动力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建立了许多东吴的土地。
从208年开始,孙权接替了他已逝的父亲孙策成为了东吴国王。
他认为,顺应天命才能做一位真正成功的君主,他开始发动反抗曹操的运动。
然而,曹操也不甘示弱,反过来攻击了东吴和蜀汉。
这个时候,蜀汉的刘备向孙权求援,收到积极的响应,建立了蜀汉和东吴的联盟。
孙权积极组织援助,使得刘备得以迅速建立自己的实力。
而孙权也在东吴大力扩张,以此对抗曹魏的军事压力。
军事战略分析赤壁之战是东吴和蜀汉联军在211年至213年之间与曹魏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重大战争。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黄、蜀、吴三国之间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
在战争中,东吴和蜀汉联军以小胜大,建立了他们的影响力。
赤壁之战的军事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联军地形优势明显。
联军在赤壁的缺口处设立陷阱,让曹魏的水军陷入困境。
联军的士兵精细地利用了地形,削弱了曹魏军队的攻击力。
赤壁由于其地域特殊,天然形成了一些障碍物,如山脉、河流等。
这些障碍物使得曹魏军队进入此地后几乎无法摆脱联军的侵扰,联军利用这个地形优势取得了胜利。
第二,联军组织能力杰出。
孙权和其他联军统帅高度重视士兵的训练和装备,他们在组织上做得非常出色。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策划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策划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进行策划,探讨双方主要策略与决策,以及战争结果对后续历史的影响。
一、战争前的形势分析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东征,欲统一中国。
刘备与孙权联合抵御曹操,形势背景是刘备既想稳固自己在西川的势力,又不愿曹操过江,孙权则希望保持自己在江东的地盘。
二、刘备与孙权的联盟形成1. 寻找共同利益:刘备与孙权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信任,互相寻找共同利益,决定联盟对抗曹操。
2. 储备充足:刘备提供了军队上万人,粮草也有所保证;孙权通过水军控制长江使得曹操不易渡江。
三、曹操的进攻与刘备孙权的应对1. 曹操分兵进击:为了避开刘备和孙权的联军,曹操采取了分兵进攻的策略,分成水陆两路,希望引诱刘备、孙权分兵应对。
2. 刘备与孙权的相互支援:刘备与孙权互通消息,决定以火攻为主要手段来击败曹军。
刘备在陆路吸引敌军,同时派遣周瑜假扮内奸,向曹军提供虚假情报,加深敌军对火攻的麻痹。
3. 筹备火攻:周瑜排定了火攻计划,并将计划告知刘备和孙权,两人共同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
四、赤壁之战的具体经过1. 火攻成功:赤壁之战的关键点是火攻,周瑜在北风助火的情况下,发动了火攻并成功烧毁曹军的数百艘战船,造成曹军溃败。
2. 曹操的败退:受到火攻的重创后,曹操率残部撤退至华容道,被刘备追击至弓圣山,差点被斩首。
曹操虽保住性命,但大军溃败,撤退回荆州。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 创造了阻止曹操统一中国的契机,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刘备和孙权的声望,为两人在各自地盘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发挥了火攻战法的威力,对后世战争起到了借鉴作用。
六、结语赤壁之战是一场精心筹划的战役,通过刘备和孙权的合作以及火攻战术打败了曹军,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战争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格局,同时也证明了战争中策略和计谋的重要性。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战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赤壁之战》原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2. 故事梗概: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难点: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战略战术和人物形象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战术。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3.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分享交流能力。
探析《赤壁之战》中人物性格的描写

探析《赤壁之战》中人物性格的描写赤壁之战中有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鲁肃、曹操等数十个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成功刻画这些人物性格的呢?以下几点是笔者对其中几个重要代表人物性格描写的浅显分析。
第一,在人物语言中凸显人物性格。
人物的语言可以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感情,进而凸现人物的性格。
诸葛亮游说江东时,先后有智激孙权和周瑜两个场面,其中不断变化的语言刻画出并丰富了诸葛亮的性格。
对孙权,诸葛亮故意不提破曹良策,又故意违背鲁肃的叮嘱,渲染曹军的强大,甚至劝说拥有一定实力的孙权降曹称臣,迫使孙权对诸葛亮产生反感。
在击中孙权心病后,诸葛亮这才和盘托出破曹良策,以坚定孙权抗击曹军的决心。
对周瑜,诸葛亮先是冷笑,然后又有意迎合江东降曹的论调,借此侧击和讥讽周瑜,紧接着又机智地曲解曹操的《铜雀台赋》,以引发周瑜的怒火。
在这里,诸葛亮的每句话都似乎与周瑜无关,但绵里藏针,句句直刺周瑜。
通过诸葛亮的语言,其随机应变、足智多谋、才识渊博、雄辩莫敌的性格跃然纸上。
第二,在人物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描写周瑜嫉贤妒才、气量狭窄的性格,并未作正面的叙述,而是逐步深入地通过周瑜自身的行动来加以表现的。
周瑜起初还只是暗忖孔明比他高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后请诸葛瑾招孔明未成,更恨孔明,于是就“存心欲谋杀之”。
数次谋害均未成功,周瑜嫉妒孔明之才就更厉害了,杀害孔明之心就更迫切了。
但因为大敌当前,个人之间的矛盾只能服从吴魏之间的矛盾,因此周瑜还是尽力隐忍着。
待到大举破曹的那一天,周瑜估计曹操必然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今后刘备定是东吴的劲敌,而孔明是刘备的得力助手,才能又比自己高,此时不除,更待何时,于是就下决心杀死孔明了。
作者为了突出周瑜忌才的性格,甚至写周瑜未调各路之兵破曹操之先,第一道将令就是派丁奉、徐盛二将:“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
”这样就把周瑜气量狭窄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小说中赤壁之战分析

利刃 一簇 聘请 弓弦 士卒 舵手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罗贯中 ❖《红 楼 梦》曹雪芹 ❖《水 浒 传》施耐庵 ❖《西 游 记》吴承恩
历史背景
❖ 东汉末期,群雄分争,曹操、刘备、孙 权三大势力占据了中原大片江山。其中 曹操的势力最为强大。曹操借东汉帝之 名统一了北方。公元208年,曹操以平 定中原为借口,率80万大军南下,准备 一举歼灭孙、刘两方势力。赤壁之战就 是南北双方在赤壁进行。
周瑜采讷了黄盖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 火烧曹军战船、军营。
曹军大败而逃。
赤壁之战
❖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 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 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 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 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周瑜
周瑜 ,字公瑾。与孙策为友并 助其攻占江东,后辅佐孙策,推 荐鲁肃为官。赤壁之战时与鲁肃 坚持抗曹,被任为大都督,用火 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不久又 击败曹仁,攻下南郡。周瑜英姿 焕发,擅长音律、政治、军事、 文学,吴人尊称为“美周郎”。 他本想攻打益州以图謀天下,不 幸天妒英才,出发前即病死。享
苦肉计: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 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恰在 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 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 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一天夜 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 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 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 对曹操实行诈降计。
❖ 名称:赤壁之战 ❖ 地点:赤壁 ❖ 时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 参战方:孙刘联军,曹操 ❖ 结果:孙刘联军获胜 ❖ 参战方兵力:联军5万,曹操军20万(称80
《赤壁之战》赏析

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 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 因是什么?
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 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 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 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 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 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 的一条。
精选版课件ppt
3
艺术特色
(一)结构——安排详略得当,思 路——展示明朗清晰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 辞——尽透情态、性格
精选版课件ppt
4
人物形象
(1)孙权——关键人物 有政治远见,虚心纳谏,深思熟虑,多谋 善断。(为宋朝皇帝提供学习榜样) (2)曹操——一方霸主 有战争谋略,不可一世,骄傲轻敌 (3)刘备——天下枭雄 善于抓住时机,善纳人言,深谋远虑
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 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 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精选版课件ppt
16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
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 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
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 相对。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 “浅”相对。
精选版课件ppt
29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
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
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2)能够分析《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成语“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等,并解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2)分析《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解释成语“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PPT、历史文献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成语“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向学生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2. 教学内容:(1)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重点讲解重要人物及其作用。
(2)分析成语“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要人物及其作用。
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的战略分析

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的战略分析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率领的中原大军与刘备、孙权联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战。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的战略进行深入分析。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正势不可挡,力图统一全国。
曹操带领强大的中原军队向南进军,企图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中国。
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军队行进的劳累,曹军士气低落并且处于疲劳状态。
与此同时,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他们深知只有对抗曹操才有机会保持自己的地位。
赤壁之战的战场选址是刘备与孙权共同选择的,他们根据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选择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展开战斗。
赤壁地势险要,江水奔涌,形势对守方极为有利。
刘备和孙权决定以火攻为主要战术手段,他们派遣黄盖领军在曹操船队周围纵火,制造混乱和恐慌。
这一战术的运用巧妙地利用了赤壁独特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了火攻的威力。
曹操在战前曾寄希望于利用他人投降曹军的内应,然而他没有料到被众多的内应方中的黄盖所识破。
黄盖虽然投降曹军,但是他深知自己的诈降行动是为了能有机会在关键时刻对曹操采取火攻。
这一战术的使用使得曹军选手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至关重要。
这次战役不仅挫败了曹操的进军计划,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刘备和孙权的声望。
赤壁之战展现出了刘备和孙权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他们的智慧。
他们善于利用地势和运用战术,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获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总结一下,赤壁之战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通过刘备和孙权的精心策划和运用火攻战术,他们成功地挫败了曹操的进军计划。
这次战役展现了刘备和孙权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将中国历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参战部队及人员
曹军:
总指挥——曹操(丞相兼冀州牧);参谋长——荀攸(中军师);谋士——贾诩(太中大夫),程昱(奋武将军);将领——曹仁(行征南将军),曹洪(历锋将军),张辽(荡寇将军),张颌(平狄将军),夏侯惇(伏波将军),李典(捕虏将军),于禁(虎威将军),乐进(拆冲将军),徐晃(横野将军),许褚(校尉)。
孙军:
总指挥——周瑜(左都督);副指挥——程普(右都督),鲁肃(赞军校尉);将领——黄盖(武锋中郞将),韩当(中郞将),周泰(别部司马),凌统(别部司马),董系(偏将军),吕蒙(平北都尉),徐盛(别部司马),甘宁(都尉)。
刘军:
总指挥——刘备(领豫州牧、左将军);参谋长——诸葛亮(军师、中朗将);谋士——孙乾(从事中郞);将领——关羽(偏将军),张飞(中郞将),赵云(乐门将军)。
过军阀之间的激烈混战后,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全国已形成许多割据区域。
大体是:
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占据汉中地区。
在以上这些割据势力中,当时势力最强的是袁绍和曹操。
八、赤壁之战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到陈留(河南开封一带),聚兵反抗,成为关东军的一部。
初平三年,他在济北(山东常青以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了一些豪强地主的地方武装。
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粮纳谷,以储军资。
建安五年,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了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了青、冀、幽、并
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
建安二年,又打败了乌桓。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
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
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这次战役的基本经过是这样的: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欲一统南北。
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攸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
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
时孙权派鲁肃以吊(刘表)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
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
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
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
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
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
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
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
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
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
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
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
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
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
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
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
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
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
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
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
曹仁分兵围甘宁。
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
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
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
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
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