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翻译,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

2、把握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和黄州: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

二、学生读课文,正字音

三、翻译课文:自读课文,批注翻译课文。

方山子档案

姓名陈慥绰号方山子职业隐士

籍贯洛阳现住址光、黄间岐亭穷山间

家庭情况家庭背景

世有勋阀,当得官。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当前状况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

成长历程少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纵马射鹊,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

显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的之意。精悍

之色犹见于眉间。

五、问题探究

1.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

异(奇、怪)

2.方山子的异表现在何处?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三异:文武全才而怀才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形象之怪异,生活方式之独特)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①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心态之豁达、坦然,对污浊世道的蔑视)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从侧面表现方山子安贫乐道的精神)

③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展现其年轻气盛的豪侠一面)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①“侠”体现在——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为何要隐: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隐约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的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写法:平铺、直叙)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6、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8、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9、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10、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这个人?

•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怀才不遇的陈慥,另一个是屡遭贬谪的苏轼,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惺惺相惜。所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面对挫折,苏轼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请概括比较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历史上像方山子这样隐而不仕的人有很多,请你搜集一至两个人物,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并告诉同学们他们隐而不仕的理由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生活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