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总结
方山子传记

苏轼
解题
1、方山子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2、传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 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 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 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 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 大家”,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 家”。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 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 晁补之、张耒lěi。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 苏”,他的散文在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 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 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 词风的创始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等。
河东狮吼
陈季常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他喜欢研究佛学, 只要谈起佛理,他就会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季常 的妻子柳氏是河东人,非常的凶悍,季常怕得要命; 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 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 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 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 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 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 常,那首诗是这样写的: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 法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自读课文,思考:
1.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 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 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方山子传 重点字词

方山子传一.通假1前十有九年犹见于眉间往往阳狂垢污二.一词多义123三.古今异义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问余所以至此者)3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妻子儿女4与余马上论用兵(古:在马背上5使从事于其间(古:任职)四.词类活用(划词,归类,释义)1闾里之侠皆宗之庵居蔬食3耸然异之方山子从两骑5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五.解释句中加线词1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方山子亦矍然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方山子傥见之欤?一.通假1扣其乡及姓字(扣)通(叩)(义:询问)二.一词多义1许:何许人地方长丈许大约三.古今异义1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古:喜欢此事 /今:多事) 2窗户皆闭(古:门窗 /今:窗)3力请客(古:请求客人做某事 /今:【宴请)四.词类活用(划词,归类,释义)1不快吾意使动使……畅快 2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状从四面3慎弗声动化出声 4而腰多白金动化腰缠 5不冠不袜戴帽空袜五.解释句中加线词1 有健啖客,貌甚寝2 言讫不见但观之 3祸且及汝贼能且众吃丑陋完只将并且4宋将军故自负 5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本来自认为了不起闭气,抑制信呼吸腿发抖判断成语使用正误。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活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错误张酺,以论难(辩论)当(符合)意(心意),赐车马衣裳。
酺为人质(质朴、朴实)直,守经(正道)义,数有匡正(扶正、救助)之辞。
盗徒皆饥寒佣保(雇工),何足穷(穷尽)其法乎!元和二年,东巡狩(巡察、出巡),幸东郡。
赏赐殊特,莫不沾洽(恩惠普施)。
乘舆(皇帝)缟素(穿素服)临吊。
其(一定)无起祠堂。
在汉代三公指:(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郭解为人短小精悍(身材矮小,精明能干),不饮酒。
少时阴贼(阴险残忍),慨(愤怒)不快意,身(亲自)所杀甚众。
及解年长,更折节(改变志向)为俭(通“检”,约束),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希望)。
方山子传 总结22页文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自己知道。——苏联
文言文方山子传古文赏析

《方山子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方山子传》的主要内容是经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认识,认识了他的人生经历,经过对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欣赏。
【原文】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念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来往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致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老婆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屹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立刻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天耳,干练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此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常常阳狂垢污。
不行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说明】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毗邻,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难解忧。
③闾里:乡里。
④宗:尊崇,归附。
⑤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谪:贬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使酒:酗酒率性。
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风翔。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青时,敬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苏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
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
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
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
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
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
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
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
方山子传(lin)概要

2、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 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 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 。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3、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 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 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 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 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 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3、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 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
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
语多委婉。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平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生活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晚年 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生活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 号的缘由。
我很惊讶,对此十分惊异。又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 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便和泥土那 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 仆人,自己身挂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喜鹊从 前方惊飞起来,他叫随从追赶射鹊,没能射中。方山子 奋力拍马,独自奔驰出去,发了一箭就射中那只飞鹊。 于是他(趁机)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方法和古今成 败的道理,自认为自己是当代杰出的人才。至今回想起 来好像不过几天时间罢了(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 但他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眉毛间显现,难道他真 正是个在荒山中隐居的人吗?
方山子传

第一段作者写出了传主与常人 迥异的生活道路: 少时羡慕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 侠士;壮时折节读书,有志于世;晚年 不遇,乃隐于光州、黄州一带。
2、余谪⑥居于 黄,过岐亭,适见 焉。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 (zào忠厚诚实 ) 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方山子亦矍 然,问余所以至此 者。余告之故。俯 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 萧然,而妻子奴婢 皆有自得之意。余 既耸然异之。
4段段意:补述非常之举。
第四段补叙方山子祖上的勋阀和 家产的富豪,让人感受传主不慕富 贵的高风亮节。
5、余闻 光、黄间多 异人,往往 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⑩ 见之欤?
我听说光州、 黄州一带有很多奇 人逸士,常常假装 疯颠、衣衫破旧, 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 他们吧。
以光黄间异人反衬方山子,盖不写之 写,不论之论,向往之情昭然若见。
3段段意:追述侠气技高。
第三段插叙方山子少时的豪侠之 气,形象叙写他的意气风发和文武
才华。
4、然方山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 子世有勋阀, 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 当得官;使从 能侧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 事于其间,今 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 已显闻。而其 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 家在洛阳,园 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 宅壮丽与公侯 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 等;河北有田, 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 岁得帛千匹, 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 亦足以富乐。 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 皆弃不取,独 来穷山中,此 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 岂无得而然哉? 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 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 碰见了他。我说:“啊哟,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 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 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 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 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 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 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 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 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方山子传-总结

表扬陈慥淡泊自守旳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 「不遇」旳感叹。(对老友旳知音之情,寄托自 己身世之感。)
打破常规显个性
——探究3:苏轼塑造人物形象旳巧妙之处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怎样打破平淡, 塑造丰满形象旳?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简介人物旳姓氏、 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简介了方山子生平, 并阐明得此称号旳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 未简介,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懂得此人究竟是谁。接 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旳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即 追溯此隐士曾有过旳年少气盛,最终阐明其拥有旳显赫家世。 这么,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 见方山子旳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A.②③⑤⑥ B.②⑥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6.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论述正确旳一项D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 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 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 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 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旳行为体现来丰富其形象。
苏轼之挫折
• “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 •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海南)
苏轼之政绩
•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 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 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 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
一世豪士。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
然哉!
参照译文
⑴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个地方旳缘故 。 ⑵ (他旳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旳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名
号的来历
方山子档 陈慥 案 字
季常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少时 侠士、豪士(喜好自由,仗义) 稍壮 勤奋,静心(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释然,自在(遁,弃车马,毁冠服,徒步
家庭 情况
简历(爱好、 经历等) “自我介绍”
往来山中) 小结其“异” 1、打扮 2、爱好、习惯 4经历 5、淡泊名利 6、居住地及家里成员表现等 之处
苏轼为何写这个异人?
提示:作者是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接触了 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 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相似的遭遇。 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 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 沦落人”,惺惺相惜。(即性格、志趣、境遇相 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其实,文中有一个细节已经表达出了这层意 思,请找出。——
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解析: B.惊奇的样子; C.嗜酒;
D.遗留下来的样式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 D
A.闾里之侠皆宗之 : 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 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与 : 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纵马奔跑
解析: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 一番事业的意思
D 6.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 一世豪士。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 然哉!
参考译文
⑴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个地方的缘故 。 ⑵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 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⑶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 古今成败的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4)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 山沟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
打破常规显个性
——探究3:苏轼塑造人物形象的巧妙之处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 塑造丰满形象的?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 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 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 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 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 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 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 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
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2.哪种人生更加精彩
•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者生活态度,选 择哪种呢? •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 项是( ) A 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解析: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5、下面均能表现方山子的一生“侠” 的特点的一组是( ) D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②③⑤⑥ B.②⑥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 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 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 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 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 “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 《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 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 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C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3.下列每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A 的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解析: A .连词,表递进 B.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代词,这 样 C. 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D . 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 概,表推测。
◆涵 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 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曾经沧海, 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 解、同情。
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 还是另有深意? 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另一方面 “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 「不遇」的感慨;同时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 其间的真实心态。 主 旨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 「不遇」的感慨。(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 己身世之感。)
整体把握
﹝一﹞写方山子隐居光州、黄州的原因及其生活 概况。 ﹝二﹞写作者路过岐亭时,碰见方山子。他乡遇 故知,两相惊讶。 ﹝三﹞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四﹞方山子祖上勋阀,和家产富足。
﹝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为何如此构思?
“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
——带着思考学文章
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何写这个人? 怎么刻画”与被贬黄州 •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海南)
苏轼之政绩
•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 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 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 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 • 他一生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 绩斐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像, 饮食间祝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
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 仰而笑”,这一细节可谓“无声胜有声”,如何理 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言外之意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早在十九年前我就和你一样了。 要对名利成败看淡一点,对生活上工作的无奈或无法改变 的东西,洒脱一点,寻找内心的宁静。 仰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