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苏轼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专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性恬淡,不慕荣利,不染世俗之习。
其饮食简朴,不尚奢华;其居处幽静,不羡荣华。
每日晨昏定省,读书习文,修身养性,自得其乐。
方山子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时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天下大治,民康物阜。
方山子闻之,心中喜悦,遂作《泰山颂》以赞之。
其诗云:“泰山巍巍,天下第一;泰山之高,不可测度。
圣人登临,民康物阜。
方山子颂,永世流传。
”一日,宋真宗驾幸泰山,临幸方山子庐舍。
方山子闻皇帝将至,心中忐忑不安。
遂于山中遍寻佳果美酒,以备皇帝享用。
真宗皇帝驾临,方山子恭迎于山径,献上美酒佳果。
真宗皇帝品尝之后,赞不绝口,遂赐方山子“泰岳真人”之号。
方山子得赐号后,更加谦逊有礼,不骄不躁。
他常常下山游历,结交天下名士,传授儒家学说,以弘扬圣人之道。
时人皆称其为“泰山隐士”。
方山子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
然而,其品德高尚,声名远扬。
各地官员纷纷前来拜访,以求拜师学艺。
方山子皆一一接待,耐心指导,使众人受益匪浅。
岁月如梭,方山子年事已高。
一日,他于泰山之巅,遥望东方,叹道:“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吾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愿天下苍生皆得安宁,吾心足矣。
”言罢,方山子于泰山之巅,面朝东方,瞑目而逝。
方山子逝后,其事迹传遍天下。
世人皆称其为“泰山神”。
后世有诗赞曰:“泰山神,神泰山,巍巍如山,不可攀。
方山子,隐山间,道德高,名声远。
”方山子之名,遂成为泰山之象征,流传千古。
方山子,齐人也,少而孤,家贫不能自给。
游于齐、鲁之间,见山川之胜,心向往之。
遂结庐于泰山之麓,隐居山林,自号“方山子”。
其性恬淡,不慕荣利,不染世俗之习。
饮食简朴,居处幽静,修身养性,自得其乐。
虽隐居山林,然心系天下。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天下大治,民康物阜,方山子作《泰山颂》以赞之。
真宗皇帝驾临泰山,方山子恭迎于山径,献上美酒佳果,真宗皇帝赐号“泰岳真人”。
方山子得赐号后,更加谦逊有礼,不骄不躁。
下山游历,结交天下名士,传授儒家学说,以弘扬圣人之道。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鲁人也。
少时慕朱亥,学击剑,中岁乃弃去,学读《周易》,又学仙道,隐于嵩山之阳。
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尝与余言,欲往京师,求举进士,以成名。
余笑曰:“子安得如宋景公之遇孔子乎?”方山子不怍,曰:“吾岂望宋景公哉?愿学孔明之为人也。
”余曰:“子何能为孔明?”方山子曰:“吾虽不能为孔明,然愿学孔明之志。
”余曰:“善。
”因与余同游于京师,观其志气,果有孔明之风。
居数年,方山子欲往南郑,余为具酒饯行。
方山子泣曰:“吾行,必不复见子矣。
”余亦泣,曰:“子行,吾亦不复见子矣。
”方山子去,余亦归京师。
其后,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洛中,见一女子,年二十有五,美而艳,余心悦之。
女子亦有意,遂与余结为夫妇。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余告方山子,吾将往洛中,访吾妻子。
方山子曰:“吾亦将往洛中。
”余曰:“子往洛中,何事也?”方山子曰:“吾欲往洛中,见吾妻子。
”余曰:“善。
”遂与方山子同往洛中。
居洛中,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嵩山,见一老父,年七十有五,须眉皓白,容貌慈祥,余心敬之。
老父亦敬余,遂与余结为忘年之交。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自是之后,方山子与余不复相见。
余尝思方山子,念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余欲往访之,而方山子已不知所在。
方山子,真隐者也。
虽不能与世俗相合,然其心志高远,行止可观。
余故为之传,以传其志。
今译:方山子,是鲁国人。
年轻时仰慕战国时期的大侠朱亥,学习剑术,到了中年便放弃了,转而学习《周易》,又研究道家仙术,隐居在嵩山的南面。
他为人简朴而敦厚,诚实而敏捷,喜欢结交朋友,喜欢谈论兵法。
他曾和我谈论,想要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以期成名。
我笑着对他说:“你怎能像宋景公那样遇到孔子呢?”方山子并不介意,说:“我哪里敢期望像宋景公那样?只是愿意学习孔明的为人。
”我问:“你怎能成为孔明?”方山子说:“我虽然不能成为孔明,但愿意学习孔明的志向。
”我表示赞同。
于是,他和我一同前往京城,观察他的志气,果然有孔明的风范。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文言文

《方山子传》文言文方山子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方山子传》翻译及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翻译及阅读答案问题补充: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
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
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
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