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原文-古文观止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译文《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苏轼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原文和翻译《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方山子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译文: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都下,不与人事,日与琴酒自适。
予问其故,笑而不答。
嗟乎!吾观方山子之行,盖自得也。
若夫富贵,固非其所欲也。
然吾闻君子之立身,必以道德为本,然后可以谈功业。
方山子虽隐于山,而其心未尝一日忘乎道德也。
是以吾虽未之见,而心向往之。
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年轻时,非常仰慕汉代游侠朱家和郭解的品行,乡里的侠士们都以他为榜样。
到了壮年,他改变了志向,开始读书,希望以此来在当世有所作为,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到了晚年,他选择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
他住在茅屋中,吃素食,不与世人交往。
他丢弃了车马,毁坏了冠服,徒步在山中往来,没有人认识他。
看到他戴的帽子,形状高耸,有人说:“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的遗像吗?”因此称他为方山子。
我在黄州被贬谪居住时,路过岐亭,恰巧遇到了他。
我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吗?你怎么会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回答,然后抬头大笑,邀请我住在他家里。
他的家简陋而清静,但他的妻子、儿女和仆人都显得很满足。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方山子(11),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⑧,余在岐山(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⑩见之欤?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鉴赏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鉴赏【导语】:〔北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原文
方山子传(苏轼)◇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②。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③。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⑤。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⑥。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⑦?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⑧?
◇注释①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隐人:隐士。
②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
③折节:改变原来地志趣和行为。
④方耸:指帽方方地耸起。
遗像:犹遗制。
⑤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⑥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⑦“此岂”句: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⑧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傥:同“倘”,或者。
◇鉴赏此文是苏轼于元丰四年在黄州为友人陈慥所作。
本篇不同于一般传记,一是传主尚未去世,二是不叙述传主世系及生平行事,只是选取了传主的生活片断加以记叙,通过其平生几件异于常人的小事,便生动刻画出其精神面貌,应属“别传”之体。
传主陈慥,字季常,其父陈希亮官至太常少卿,当荫补子孙,但他常常先让其族人补官,故自己终生未得官。
后隐居光、黄间,人称“方山子”。
苏轼谪黄州与其相遇,感而写此文。
“侠”字、“隐”字为一篇之骨。
作者首先以别人的传闻开头,写方山子少年慕汉时游侠,为地方豪侠之首;其后折节读书,欲驰骋当世,而终不遇;其隐居后,行为特异,总不离侠客作风。
接着写自己同方山子相遇,点出其真实姓名,描写其隐居之乐,随之笔锋一转,追念往事,写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轻财侠义,特别刻画其射鹊及纵论兵法与古今成败的豪纵神态,寥寥数语,跃然纸上。
末言其舍富贵而甘隐沦,为有得而然,是真隐者。
文中也隐约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感慨。
全文写方山子始侠而终隐,侠处写得豪迈非凡,须眉生动;隐处则益显酣畅淋漓,丰神毕现。
篇幅虽短,但笔致空灵,生动形象,叙事、描写、议论交相并用,有传有赞,纵横跌宕,变幻莫测。
确是传神佳作。
◇妙评效《白夷》《屈原传》,亦叙事、亦描写、亦议论,若隐若见,若见其人于楮墨外。
李贽云:“变传之体,得其景趣,可惊可喜。
”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补卷下
此为方山子生前作传也。
若论传体,止前段叙事处是传,以下皆论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