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重要案例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亡国到自强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也发生了由“建物不建人”到“以人为本”的质的飞跃。

这是由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造成的,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按其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

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城市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由于封建经济的闭塞,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及长江这一带城市化的程度较高。

因此近代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鸦片战争前的城市,由于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条件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封建统治的都城(北京)、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省会等)、一般府县、工商业城镇等。

其规模虽然不同,形式也各异,但均发展缓慢,变化微小。

二.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城市史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国土地上开始出现了“租界”,使一些城市中的某些地区畸形发展起来,其中以上海、天津最为突出。

而由于洋务运动,中国这一时期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进步。

这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全国并未进入一个工业化的进程,这时只是以国家政权的名义建立了一些国营的重工业企业,并未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三.由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1895年至1914年):《马关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再中国设工厂,使帝国主义的侵略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精选5篇)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精选5篇)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精选5篇)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前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经过科学的分析与讨论后,都重新规划了城市空间,而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已不能充分时展的需求,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无法保证设计规划的质量与效率。

而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具有传统规划设计方法无法相比的优势,这种规划方式能够有效地躲避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的大面积数据错误等问题,使取得的城市地理空间中非空间与空间数据更为精准,因而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GIS与城市规划1.1 G1S概述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该系统包含相关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组织及相应的机构布置。

”其中“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是一个完整的GIS所必需具备的四大功能,即“输人、存储:、操作和分析、表达输出”。

作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GIS可以为城市规划供应一个有别于CAD的全新的技术平台,其能为规划决策供应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案和对将来环境的虚拟表现,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布置,这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在内涵和内容上的一次提升,快捷运用GIS技术可以使城市规划试验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更改那种仅仅依靠定性阅历和“拍脑袋”式的规划决策模式,从而构建科学、理性、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模式。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分于一般信息系统的紧要功能特征。

空间分析起源于上个世纪60时代地理及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它对分析空间数据相关技术的统称。

进行空间分析的目的紧要包含以下几个:①使数据得到有效地取得,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地描述与认知,例如风险图的绘制;②生成察看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进行理解与解释;③预告例如传染病等重点事件的暴发;④对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控,例如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应用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应用——以法国巴黎为例摘要: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政治背景、技术背景、思想文化背景、社会下的现状问题。

西方现代城市的规划思想:奥斯曼的巴黎规划、带形城市、城市形态学说、田园城市等。

法国几次重大规划:奥斯曼的巴黎规划、拿破仑三世期间第三次规划、60年代至90年代规划、现代的规划调整等。

解析巴黎的交通系统。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应用法国巴黎1.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一词到20世纪初才出现。

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1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英国革命。

但1789年的法国革命较之于英国革命影响更大,它导致更大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体现在国家内部政体等方面的全面颠覆。

1.2技术背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指18世纪以来最先在英国物质生产领域出现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组织的大变革。

法国在18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统一度量衡和关税来统一国内市场。

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本已在巴黎周围开始的近代集约化家庭农场得到发展。

工业革命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也重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把人口越来越多的引向城市。

1.3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其直接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启蒙运动对现代城市和城市规划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启蒙运动及其所推动的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基础理论;二是自由与平等精神推进了对于城市整体问题的思考。

1.4西方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城市状况城市问题在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开始出现,城市的状况下降,主要问题有:1.城市人口急剧增长;2.城市环境与卫生恶化;3.城市结构与布局失调;4.城市开发土地与使用失措;5.城市阻塞严重,交通失控;6.城市品质与美学失态。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引言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的功能、布局、建筑、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两个城市的案例入手,通过分析其城市规划策略和效果,来探讨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案例一:新加坡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发达城市国家,以其高效的城市规划而闻名于世。

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但也伴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居民生活条件的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措施。

首先,新加坡政府推行了住房改革计划。

他们建设了各种类型的公共住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居住需求。

这些公共住房项目还配备了各种基础设施和社区设施,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

其次,新加坡政府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

他们积极推动城市绿化项目,包括建设公园、植树造林等。

此外,新加坡还采取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空气、水和土壤质量的监测和管理。

再次,新加坡政府注重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他们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了交通拥堵问题,并着力发展了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等,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这些城市规划措施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公共住房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居民的居住质量,降低了住房压力。

其次,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措施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减少了交通拥堵,提高了城市的运输效率。

案例二:巴黎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知名的城市。

巴黎市历史悠久,城市规划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案例。

首先,巴黎市长期以来致力于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

巴黎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如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

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对历史街区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并通过营造适合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来完善城市规划。

其次,巴黎市政府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期伟大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与概念,笼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近代 历史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于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乌托 邦”概念,这种先进的思想影响了以后许多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Saint-Simon,1760—1826)、傅立
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等等。
洲,“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图3-5)。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并可 以使原有城市中的居民回到自然中去。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带形城市 的理论:
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 无限。
带形城市理论对20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1940年代 中,前苏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研究。
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是1850 年 代末开始的公园运动,在奥姆斯特(F.L.O1msted )的率领下,1859 年首先在纽约建 设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种方式改善了城市机能的 运行,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伯恩海姆(D.Burnham)所作的
• 法国人 傅立叶 提出的社会制度 模式是以 法朗 吉(Phalanges) 为基本单位的社 会形态,并精确 地计算出法朗吉 的最佳人数是 1620 人,在这 里根据劳动性质 或种类的不同分 成若干生产队, 大家共住在一所 大厦中,成员可 以根据自己的爱 好选择劳动内容。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田园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田园城市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理论早期预见
• 早在霍华德之前,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 (Peter Kropotkin)就敏锐的预见了产业分布必然会逐渐与土地的 集聚使用脱离,大工业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克鲁 泡特金认为,越是需要技术与创造力的产业就越必须以小 作坊,小工作室的零碎状态存在。“花园城市”响应了克鲁 泡特金的理论预判。
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理论早期预见早在霍华德之前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peterkropotkin就敏锐的预见了产业分布必然会逐渐与土地的集聚使用脱离大工业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汇报完毕
谢谢!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分析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是一个既与大都会中心保持联系而又自成 一体的具有完整功能的独立城市。它同时具有大都会的经济 与文化便利也有大都会所不具有的与自然的亲近,充足的户 外活动设施与合理的居住密度。
霍华德用城市生态的角度去重新设想一个城市应该具有的合 理规模、土地用途平衡与自我控制与更新的能力,就仿佛一 个健康的生命体必须在达到一定的大小后控制自己的生长。
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五、案例
• “田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 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 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 不同的地域风貌。 • 根据城市历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的记述,除了早期的 Letchworth与稍晚的Welwyn是由霍华德与其追随者所创建 的,在不列颠至少有十五个城镇是根据“田园城市”为模本 兴建的。 •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 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 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田园城市”的理想变成 了现实。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影响:景观建筑学、园林规划、城市绿地规划
2021/3/11
29
城市形态研究
• 代表人物:西谛 • 主要思想: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
原则,主张研究过去、古代的作品以寻求“美”的因素, 来弥补当今艺术传统方面的损失。 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 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与 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 强调与“环境合作”,强调向自然学习,强调空间之间 的视觉关系,强调多姿多彩的透视感
•著
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 主要思想: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和发展模式
• 作 用:大赫尔辛基规划
2021/3/11
56
社区运动
• 大街坊(Super-block)与雷德伯恩体系
代表人物:斯泰恩(Clarenece Stein) 主要内容:“雷德伯恩体系”
人车分离
实 例:位于新泽西以北的雷德伯恩新镇大街坊
2021/3/11
25
带形城市(Linear City)
2021/3/11
26
带形城市
2021/3/11
27
城市美化运动与自然主义的探索
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
定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
加速的郊区化趋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 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影响:城市集中主义、《雅典宪章》
2021/3/11
23
工业城市 —戈涅
2021/3/11
24
带形城市(Linear City)
• 代表人物:索里亚 伊 马塔(A.S.Matao) • 主要思想: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应呈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回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 青岛第一 个城市规 划为1900 划为 年,德人 确立了 “建港建 城”并举 的城市建 设原则, 设原则, 居住区实 行欧华分 区,具有 典型的殖 民地空间 结构的特 征。
1910年,德人又编制 了扩张规划,市区向 东和向西澳发展,形 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 城市的空间结构。
3
“拥湾发展”的战略,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区和黄岛区、崂山区、胶州湾北岸三个辅城 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临 近的海阳、莱阳、高密、诸城为外圈层。 与此同时,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 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相协调。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 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 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 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这种“三个圈层”、“三条轴线”的发展布局,将促进各圈层的合理分工和有机协作,积极实现 与半岛城市群的区域性战略合作,构筑经济协作、错位竞合、互补配套的区域统筹发展模式,从而 可以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山东半岛乃至沿黄流域等更广阔区域带动建立“资源共享、产业 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共赢新格局,促进青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同 时着力推进山东半岛区域一体化进程。
青岛技术开发区
2.规划东部新区:实现城市中心的转移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青岛这样一个百 年老城,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建筑风格多样、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齐全、环境 优美”的新市级政治、经贸和文化中心,无论在总体规划、建筑设计还是在资金 运作等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有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方案,再加上 “以土地为本”战略的有效实施,使东部地区在短短的几年问矗起在岛城的东部, 无论在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土地出让、征地搬迁、工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创 下了前所未有的“东部速度”和“东部效率”,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的新路子。 经过几年的建设,东部新区最终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新 区,实现了老城区向新城区的延伸,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转型。
1989年开 始,青岛 市人民政 府对城市 总体规划 进行了部 分调整、 补充、完 善。
1994年后青岛市人民政府编制了新一轮《青岛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实施
二 城市规划与青岛市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
• 80年代规划和建立 年代规划和建立 了青岛经济技术开 发区, 年市委、 发区,1993年市委、 年市委 市政府将市行政中 心东迁, 心东迁,进行东部 开发建设, 开发建设,形成了 一个新的城区, 一个新的城区,在 青岛的城市规划建 设史上写下了浓重 的一笔, 的一笔,拓展了青 岛主城的发展空间。 岛主城的发展空间。
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重要案例 ——以青岛市为例
• 作为城市建置的青岛,始 于1891年,迄今不过百余 年的历史。作为现代城市 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始于 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 市”的规划思,距今也只 有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国 的城市当中,仅有百 • 余年历史的青岛,有着自 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其中 最大的特征便是,青岛自 从她建置的一开始,其发 展以及空间结构的形成始 终处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的指导和控制之下,成为 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 伟大奇迹
1938年日本第二次 占领青岛后.1939年, 日本人制定了“青 岛特别市地方规 划”,这一规划将 青岛市区连同胶州 湾一带作为整体全 面考虑,拟建成华 北的“门户”,形 成了带状工业走廊 和“南宿北工”的 初步城市空间形态。
解放后,青岛也有过数 次规划,青岛市人民政 府于1950年9月编制了 《青岛都市计划纲要 (初稿)》。
1956年青岛市人 民委员会编制了 《青岛市发展远 景轮廓的估计》。 分别。
1957年青岛市人 民委员会编制了 《青岛市城市初 步规划》。
1960年青岛 市人民政府 编制了《青 岛市城市总 体规划》。
197青岛市城 市总体规划》 市总体规划》, 1984年1月5日, 年 月 日 经国务院批复实 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