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相关病证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中医微创治疗
颈椎病压迫神经怎么治

颈椎病压迫神经怎么治颈椎病压迫神经怎么治当我们的颈椎疾病压迫到我们神经时,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头晕呀或者头痛的情况,同时还很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视力,再者,我们颈肩这个部位的肌肉可能变得僵硬或者出现疼痛等症状。
对于颈椎压迫神经的情况,我们最好是先去医院检查一下了解我们病情的起因,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假如我们的病情不是很严重的话,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按摩,推拿又或者牵引。
假如我们的颈椎压迫神经这种情况比较严重的话,我们最好是进行微创手术来进行治疗。
另外,可以同时结合使用一些中药来促进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我们的身体的免疫能力。
颈椎病压迫神经的按摩手法 1.揉颈部两侧肌肉正坐,按摩者用拇指揉颈部两侧肌肉(从枕部与颈上段交界处至大椎旁的颈根处)3~5遍,以放松肌肉,在疼痛相对剧烈的痛点着重施术,随后点揉风池穴1分钟,以酸胀为宜。
2.拿揉肩部斜方肌正坐,按摩者拿揉两侧肩部斜方肌,从内到外广泛的放松肌肉,反复施术3~5遍;用拇指点揉两侧肩胛骨内上角肌肉附着处半分钟;点揉肩井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宜。
3.掌揉背部肌肉正坐,按摩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揉背部肌肉3~5遍,以放松肌肉;然后用拇指自上而下点揉胸椎棘突与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重点施术于疼痛明显处及有条索处,反复施术3~5遍。
4.掌揉双侧冈下肌正坐,按摩者用手掌揉双侧冈下肌半分钟,然后用拇指点揉天宗穴及冈下酸痛点,各半分钟,手法不宜太重,以酸胀为宜。
5.拍打肩背部正坐,按摩者用手掌拍打肩背部,力量轻柔,以缓解疲劳。
颈椎病的五种类型 1.颈型此为相对较轻的类型,主要表现为颈枕部及肩部疼痛不适,颈项僵硬,有时伴活动受限等症状。
2.神经根型此型为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造成,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不适等症状。
3.椎动脉型该型是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造成,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伴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可发生体位性猝倒,但意识大都存在。
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临床研究

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临床研究林星镇;黄铝;李菲【摘要】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120例分为3组,龙氏正骨手法组40例给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小针刀组40例给予小针刀治疗,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40例给予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95.00%,龙氏正骨手法组82.50%、小针刀组80.00%,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60-60,61)【关键词】颈源性枕大神经痛;龙氏正骨手法;小针刀【作者】林星镇;黄铝;李菲【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江西南昌330008;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江西南昌330008;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江西南昌3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4.1我们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120例,均为我院2012年至2015年收治患者,分为龙氏正骨手法组40例、小针刀组40例、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40例。
龙氏正骨手法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0~45岁,平均(30.25±5.12)岁;病程4个月~1年,平均6个月;左侧痛10例,右侧痛12例,双侧痛18例;轻度疼痛7例,中度疼痛29例,重度疼痛4例。
小针刀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2~51岁,平均(32.58±5.58)岁;病程3.8个月~1.2年,平均6.2个月;左侧痛12例,右侧痛10例,双侧痛18例;轻度疼痛10例,中度疼痛25例,重度疼痛5例。
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3~71岁,平均(56.12±4.28)岁;病程4个月~1.3年,平均7个月;左侧痛13例,右侧痛8例,双侧痛19例;轻度疼痛6例,中度疼痛27例,重度疼痛7例。
扶正安神通任法针刺治疗颈椎综合症疗效分析

扶正安神通任法针刺治疗颈椎综合症疗效分析目的针对扶正安神通任法针刺治疗颈椎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从本院的所有颈椎综合症患者中抽取99例,给患者行扶正安神通任法针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这99例患者患者中,治愈69例,好转21例,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91%。
结论利用扶正安神通任法对颈椎综合症患者进行治疗,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上的推广使用。
标签:颈椎综合症;扶正安神通任法;针刺颈椎综合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疼、恶心、活动受限、疼痛不止、发硬、肩背部位变硬、手指麻木、皮肤感觉消退、上肢无力、视力下降等[1]。
笔者就扶正安神通任法针刺治疗颈椎综合症疗效进行研究,现具体情况报答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3年10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所有颈椎综合症患者中,抽取99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
其中男57例,女42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2.33±1.27)岁,颈肩疼痛时间6个月~12年。
1.2方法对这99例患者采取扶正安神通任法进行治疗。
①针具:利用规格是0.25mm×40mm毫针。
②基本取穴:气海、足三里、太冲、外关、曲池、新设、四神聪、百会、印堂、合谷、膻中、三阴交、中脘。
③针刺方式:患者取静仰卧位,行常规消毒处理。
四神聪、风池、印堂、新设、百会、曲池、合谷、外关利用平补平泻方式;、膻中利用迎随补泻方式;、中脘、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利用捻转补法。
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取穴针刺即可。
3次/w,每次治疗在行针后留针60min,10次为1个疗程,患者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按照我国中医病症的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颈椎综合症并未改善;好转:患者颈肩部疼痛改善,肩部活动功能恢复较为明显;治愈:患者原有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正常,肢体功能以及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
2结果这99例患者连续接受3个疗程后,治愈69例,好转21例,9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见表1。
探讨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和针刀治疗本病的机制

探讨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和针刀治疗本病的机制目的对20例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患者进行针刀治疗,来探讨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疾病发生机理和针刀治疗此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调查研究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科治疗的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
两组患者均同时服用头痛宁胶囊,3粒/次,3次/d。
结果治疗组中痊愈有16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中痊愈有10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
结论采用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肯定,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刀;治疗机制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枕大神经以及其伴随的血管被其他组织卡压而引起的其分布区域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常常表现为一侧头枕顶放射痛、酸胀、麻木,或伴有头颈部活动受限、头晕乏力,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等综合症候群。
此种卡压综合征可由外伤、劳损或炎性刺激等原因导致局部软组织渗出、粘连和痉挛,刺激、卡压或牵拉枕大神经而引起。
在治疗方面,临床上多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治疗,虽然说可以缓解症状,却难以根治,且容易反复发作。
笔者在临床上利用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收集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来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患者。
随即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41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1.6年。
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9~61岁,平均40岁;病程1个月~7年,平均1.4 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观察对象均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制订的”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以及”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关于枕神经痛的诊断标准[1]。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小针刀疗法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小针刀疗法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外伤、劳损或炎性刺激等原因导致局部软组织痉挛、渗出或粘连,刺激、卡压或牵拉枕大神经,引起头枕顶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
枕大神经发自颈2神经后支,绕寰枢关节后向上行,在枕外隆凸旁、上项线处,穿过半棘肌及斜方肌止点及其筋膜至颈枕处皮肤。
枕大神经的分支较多、较大并相互交织成网状,分布于颈枕部皮肤。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头痛”的范畴。
从中医学来看,其病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太阳经,循经上行,使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经络,而致头痛;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而致头痛。
(1)外感:多因起居不慎。
风邪夹寒、夹湿或夹热所致。
外感风寒,邪袭上扰络脉,气血不和,络脉瘀滞不通而痛;或感风热,风挟热邪,火炽上炎,气血逆乱而痛;或感风湿,风挟湿邪,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头痛。
(2)内伤:包括痰浊头痛、肝阳头痛、血疲头痛、虚损头痛。
历代医家对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是由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阻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一针刀定点:枕外隆凸与左侧乳突连线的内1/3处(即枕大神经穿出皮下处)、枕外隆凸与右侧乳突连线的内1/3处。
操作规程:患者俯卧,松解左侧枕大神经穿出皮下的卡压处。
术者手持针刀,使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将刀体向脚侧倾斜45°并与枕骨垂直,押手拇指贴在上项线进针刀点上,从押手拇指的背侧进针刀,针刀到达上项线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cm。
出刀,按压刀口3~5分钟,以防止出血或引起血肿。
松解右侧枕大神经穿出皮下的卡肝处,方法与上面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针刀松解时、针刀体应向脚侧倾斜,与纵轴呈45°角,与枕骨面垂直,不能与纵轴垂直,不然会有刺伤椎管的危险。
术后,给予手法淜整治疗。
微棱形针刀治疗枕神经卡压性头痛50例

注: 治疗后 2周 随访 , 1次治愈率 为 6 % , 0 2次治愈率为 7 % , 6 3 次治愈率为 8 % , 4 总有效率为 9 % , 6 无效率 4 %。
者 ;6 治疗 区皮 肤 有感 染 者 ;7 有 精 神 病 病 史 及 () ()
压 痛存在 , 较治疗 前 明显减 轻 ; 效 : 但 无 患者症 状 、 体
征 与治疗 前 无任何 改 变 。
4 结果
13 纳入标准 经诊断符合枕大神经、 . 枕小神经卡 压 性头 痛 的病人 , 有 一 项 卡 压性 头痛 者 列 入 研 究 如
范 围 , 立 观察档 案 。 建 14 排 除 标 准 ( ) . 1 患严 重 的器 质 性 疾 病 者 ; 2 ()
紧张程度 没有完 全 的松 解 , 保 持着 一 定程 度对 枕 仍 神 经 的卡 压 或 者牵 拉 ;2 患 者不 正 确 的 姿 势或 不 () 良的生活 习惯等 诸 多 因素 没有 完 全 的纠 正 过来 , 病 因未 完全解 除 ;3 有 的患者 由于头 痛 时 间过长 , () 紧
见 表 12 3 、、。
表 1 治疗疗效观 察表
治 疗 次 数
1 2 3
例
无效
2 2 2
n
5 0 5 0 5 O
痊 愈
3 O 8 4
有 效
l 8 1 0 6
有 高 血压病 、 心病 、 内 占位 性 病 变 者 ; 3 有 头 冠 颅 ()
析, 与下 面几个 因素有 关 : 1 后枕 部 变性 的软 组织 ()
连, 该腱 弓位于项 深 筋膜 下 , 者 密不 可 分 , 两 此腱 弓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3 讨 论
内蒙古 中医药
的3 7 . 5 %( P< 0 . 0 5 ) , 提 示服 用真人 养脏 汤的 患者有 利 于 改善 结 直肠
结直 肠癌 作为 近几年 发病 率 高 、 危 险 性 大 的常 见恶 性 肿 瘤 之一 , 癌 患者术 后腹 泻效 果 。
对人 们 的生命 安全造 成 了严 重威胁 , 但是 随着 我 国医学 技术 的不 断发 综 上所述 , 真人 养脏 汤加 减 治疗 结 直肠 癌 有 利于 提 高 干 预效 果 , 展, 结 直 肠癌 的死亡 率大大 降低 , 该 疾病 主 要 是通 过 外 科手 术 进 行治 临 床上应 当进 一步 推广应 用 。
深圳
5 1 8 0 0 1 )
摘 要 :目的 : 对 中医综合疗 法治 疗神经根 型 颈椎病 的 临床 治疗效 果进行 探 究。方 法 : 3 6例 神 经根 型 颈椎 病 患 者 , 根 据 治 疗方 式 的 不 同分 为 对照 组和 观察 组 , 各1 8 例 。对 照组 患者 予以 西药 口服 、 理 疗和 牵引相 结合 治疗 , 观 察 组采 用 中药 口服 、 熏蒸加 牵 引治疗 。对 两组 患者 的治 疗效 果进 行观 察 比较。 结果 : 观 察组 的治疗 总有效 率 ( 9 4 . 4 4 %) 明显 高 于对照组 ( 7 7 . 7 8 %) , 差异具 有 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 针 对 神 经根 型 颈椎 病 患者 采 用中 医综合 疗法进 行 治疗效 果显著 , 对提 高治疗效 果 、 缩 短疗程 具有 重要 作 用, 可在 临床上进 一 步推广 。
a n d A l t e r n a t i v e Me i d c i n e , 2 0 1 6 , 1 6 ( 1 ) : 2 8 8 . 2 0 1 7年 6月 2日收 稿
颈椎旋扳法配合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体会

本组 患者 6 9例 , 2 男 7例 , 4 女 2例 ;
①第 2颈椎棘突与乳突连线的 中点 , 口 刀 线 与耳郭根 部下段 基线平 行 , 即上 内 、 下 外方 向 , 与中轴线下 段呈 3 。 0 角。刀体 与 皮 面切线垂 直 ; 快速刺 入皮肤 , 达枕 骨 直 骨 面 ; 起 刀 锋 , 为 刺 入 深 度 的一 半 提 约 ( 即浅筋膜 之浅面 ) 切 开浅 、 筋膜及其 , 深
资料 与 方 法
本组患者 6 9例 , 治疗 1~ 3次 。痊 愈 5 4例 , 愈 率 7 .6 , 效 1 痊 82% 4例 , 效 显
率 2 .9 , 0 2 % 无效 1 , 效 率 14 % , 例 无 .5 总 有 效 率 9 .5 。 85 %
讨 论
颈, 前额枕于手背上 , 尽量敞开颈部术野 。
方 法 : 用 颈 椎 旋 扳 法调 整 椎 小 关 节 , 应 恢 复颈 枕 部 力 学平 衡 ; 配合 针 刀松 解 解 除枕 大神 经 受 压 情 况 。 结果 : 治 6 经 9例 中 , 治
冲、 率骨等 穴 3—5分钟 , 手法 一 定要 充 分 。再命患者前额枕于双手背面 , 伏于椅 背上 , 运用 滚法 放松 颈 、 、 枕 颅顶部 3~ 5 遍, 再命患者坐 直 , 实施旋 扳手 法 。术 者 左 肘 扣 于患 者 颌 下 方 , 手 虎 口卡 于 寰 枕 右 部, 拿稳后 向上 提拉 , 身带动 双上 肢 以 及 患者 头部 , 逆时针 旋转 , 作 使扭 矩和 拉 力合成 的螺 旋力点集 中于寰枢椎 的左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 33 < . 。中医症 候疗 效总有 效率治 疗组 %( 5 充 Vt Vt 和叶酸可以降低血浆中 H y i 、 iB B c 水平 。 有资料表既 应 8. 对 照组 为 6 . P 00 ) 6 %, 7 3 %( < .1。心 电图疗 效总有 效率 治疗组 达到 3 用 叶酸 、 i iB Vt 、 t 能 降低 H y血浆 浓 度, 对 已有 严 重损 害 的 9 . 对 照组 5 . P OO ) BV e 但
~
颈椎病相关病证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 的中医微创治疗
叶新 苗 闰 峤 ’
关 键词 : 颈椎 病 ; 卡压 ; 治疗 、 中图分 类号 : 6 1 R 8. 5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 7 ( 0 2 0 — 0 5 0 1 0 — 9 9 2 1 )8 0 2 — 2
在 进行 针 刀“ 二点 三 线法 ” 疗颈 椎病 的 临床 研究 过 程 中 , 治 发 ③感觉障碍 : 部分病人枕下部感觉过敏或有麻木感。伴见头 眩晕 明显 。 现 一些 与颈椎 病 密 切相 关 的 疑难 病 证 , 枕 下 神经 卡 压 、 枕肌 晕与 头脑 不清 。重者 , 如 椎 损伤、 头汗症、 舌咽神经痛 、 三叉神经痛 、 面肌痉挛等病证 , 经基础 ④枕 下 凹上 缘处 有 压痛 ,枕 外隆 凸及上 项线 处 固定性 压痛 , 时轻 研究尤其是解剖研究, 结合临床观察, 对枕下神经卡压采用了中 可轻 可重 , 时重 。个 别患 者第 二 颈椎棘 突处有 压痛 。 本病 需与 寰枕后 膜 挛缩 型 颈椎病 相 鉴别 。 枕后膜挛 缩型 颈 寰 医针 刀为 主 的微创方 法 治疗 , 取得 了较好 的 疗效 。 1 概 述 椎病 是 由 于挛 缩 的筋 膜 压 迫椎 动脉 所 致 , 症状 以眩晕 为主 ; 而本 枕 下 神经 卡 压 综合 征 是 由于寰 枕 关节 发生 轻 微移 位 或椎 枕 病 以枕下 神经 受压 与刺 激 为主 , 症状 以该 神经所 支配 的椎 枕肌 痉 其主要 肌 、 半棘 肌 、 方 肌肌 腱 以及颈 部筋 膜 发生 炎症 、 部 软组 织渗 挛 和椎动 脉在 枕下 诸 肌 中受压 所导致 的症状 和体征 为主 。 头 斜 局 出 、 肿 、 连 、 挛等 各 种病 理 改 变 时 , 压从 中穿 过 的枕 下神 鉴别 点是 , 下神 经卡 压综 合征 产 生椎枕 肌痉 挛时表 现为 椎枕 肌 水 粘 痉 挤 枕 起、 止点 压痛 的体 征 , 而寰枕 筋膜 挛缩 症 的压痛 点多 在枕 下 凹 , 并 经引起 头 枕顶 放射 痛为 主要 表 现 的一种 临床 常 见病 。 2 解 剖提 要 伴有 头晕 等症 状 。 枕下神 经 即第 1 颈神 经 后支 。第 1 神 经 干 自脊髓 分 出后 , 5 针 刀治疗 颈 根据 临 床与 解剖 研究 ,本病 常选 择 在压 痛明显 处上 项线 点 、 行于寰椎后 弓的椎动脉沟中, 且位于椎动脉的下方 , 在寰椎后弓 上方 与椎 动脉 之 间穿行 寰枕 后 膜 ; 于 椎动 脉 沟 的外侧 分 为颈 神 枕 下 凹点 、 二颈 椎棘 突点 处 治疗 。俯 卧位 , 并 第 头部伸 出治 疗床 头 , 经前 支 和后支 , 支 即为枕 下神 经 。 进 入枕 下三 角后 , 为肌支 上胸 部 垫薄 枕 , 颌前 面抵 于 薄枕 上 , 保持 呼吸道 畅通 。 后 其 分 下 并 ① 上项 线点 : 方 肌 、 棘 肌等 的抵 止点 , 为斜 头半 在枕外 隆 凸的 和 皮支 。肌支 , 枕 下三 角 内的头 上 斜肌 、 后大 直 肌 、 支配 头 头下 斜 向乳 肌 ; 分支 支 配 头后 小 直肌 、 其 头半 棘 肌 、 枕后 膜 , 寰 与第 2 神 经 两 侧 , 突基部 伸展 并 可触 及 向上 凸起 的横 向弧形骨 嵴处 寻找 颈 每侧可定 12 , ~ 点 双侧病变则同时定点。 口线与躯干矢 刀 后支的内侧支( 枕大神经) 吻合。枕下神经属运动神经 , 但亦发出 压痛点 , 状 面平 行 , 体 与皮 面 垂 直 , 剌 人皮 肤 , 骨 面 , 下 有松 刀 快速 直达 刀 皮 支 , 布于 颅后 下部 皮肤 。 分 动 感 时出针 。 3 病 因病理 ② 枕下 凹点 : 压痛 点处 定 1 , 在 点 以松解 寰枕后 膜 。 口线与 刀 枕 下部 、 上 部 的直 接 打 击外 伤 后 遗 粘 连 , 项 枕下 三 角诸 肌 的 长期劳损, 如汽车、 摩托车驾驶员或乘客 , 由于颠簸或突然刹车等 躯干矢状面平行 , 刀体与皮面垂直 , 快速刺人皮肤 ; 进入皮下后 , 使刀体几乎与皮面平行 , 匀速推进直 原因 , 致头、 颈部挫伤等, 后致枕下神经渐受压 。枕下神经损伤后 将刀柄向躯干的尾侧倾斜 , 则 可造 成 枕 下诸 肌 和 寰枕 后 膜 的痉 挛 、枕 寰 关 节 周 围组 织 的痉 达骨 面 , 切开 寰 枕 后膜 2 4刀 , — 然后 纵行 疏 通 、 横行 剥离 , 刀下有 挛 ,使 枕寰 间隙 变窄 又可 加重 压 迫从 该 间隙 穿 出 的枕下 神经 , 导 松动 感后 出刀 。 致 一 系列 症 状 和体 征 的 出现 。在 枕 下 神 经从 寰 枕 后膜 外 侧 角穿 ③第二颈椎棘突点: 第二颈椎棘突是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 定 点 以松 刀 出 , 穿行 于 椎 枕肌 与 头半 棘 肌 之 间 时 , 并 由于损 伤 、 损 、 挛和 的起 点 , 1 , 解 头后 大直 肌 。 口线与头后 大 直肌走行 平 劳 痉 筋 膜 的挛 缩 而使 枕下 神 经 受 压 , 引起 枕 下 诸 肌 的痉 挛 , 互 行 , 并 它们 即与脊柱纵轴线上端呈 1。 , 5角 刀体与皮面垂直 , 快速刺入皮 肤 , 推进 , 达第 二棘 突顶 骨 面。 匀速 直 调整 刀锋 达棘 突病侧 的上缘 为 因果 。 4 临床表 现 与诊 断 ( 即棘 突 上 端 的左 侧 或 右 侧 )沿棘 突上 缘 骨 面 , 深入 ( , 稍 不超 过 主要表现为枕部、 枕下部疼痛, 压痛 , 可伴见眩晕等。 5 m)可感 到进 入韧 带 内 的阻滞感 。 纵行疏 通 、 剥离 , m , 行 横行 刀下 ①病史: 可有外伤史 , —般为缓慢发病, 逐渐加重, 或时轻时重。 有 松动 感后 出刀 。 ②疼痛, 以枕部 、 枕下部疼痛 ,9 B在枕外隆突下与两侧的上项 针刀术毕后 , 配合手法操作 。体位不变 , 一助手站于治疗床 线附近疼痛 , 疼痛亦可出现在枕下 凹处 , 呈经常性 , 但可有缓解 旁 , 以双手扶住病人的双肩。 医生一手托住病人的下颌, 使其手背 期, 即表 现为 时轻 时重 。 抵在床头边缘上 , 另一手前臂的尺侧面压于病人的枕部。嘱患者 放松并屈颈, 医生与助手呈对抗牵弓 , I同时医生向下用力屈颈, 助 浙江 中医药 大学 (103 30 5 ) 21 02年 2 1 月 6日收稿 手用 力对抗 牵 拉 , 复 2 3次 , 法结 束 。 反 — 手
21 02年 4月
疗效 总有 效率 8 . %, < . 。 3 3 P O 5 3 0 4讨 论
药相合 , 扶正 同时抗邪, 共奏益气养阴 , 生津定悸之效。通过临床 观察 , 比西 药 对病 毒性 心肌 炎 综合疗 效更 佳 , 无 明显副作 用 , 相 且 病毒 性心 肌炎 发病 首 要 因 素是 病毒 感 染 , 常见 为柯 萨 奇 B 随访六 个 月仅 2 最 例复 发 , 临床 推广 应用 。 值得 组病 毒 ( V 目前研 究认 为 其 发病 机 制 主要 为 三种 : 病原 体 参考 文献 CBo ① 对心肌的直接损伤②细胞免疫反应及 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肌 【孙祥荣, 1 ] 别书香, 赵英丽. 美乐心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 损伤③ 氧 自由基堆 积 。 阴两 虚 型病 毒性 心 肌炎 患者 临 床症状 可 性心肌炎 3 例f. 气 5 J 中华急诊 医学杂志,05 1( ) 8 7. ] 20 , 1: — 9 4 7 见 心悸 、 闷、 胸 气短 、 疲乏 力 、 神 自汗 盗汗 、 眠 多梦 等 症状 。其 病 『 丁怀兰. 失 2 ] 大剂量黄 芪和丹参治疗急性心肌 炎2 6 4 例叨. 实用中医 之根本在于正气不足 , 瘟疫毒邪侵袭肺卫 , 乘虚人心。即所谓“ 温 内科 杂志 ,O4 1( ) 6 . 2 0 ,85 : 4 4 3 ] 吴莎, 崔小岱 , 黄芪提取物对亲柯萨奇 B 等. 3病毒感染作 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本方重用黄芪 , 。 配合太子参 , 补充机 f 蒋岩, 体 正气 , 之 根 本 人手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u 表 明黄 芪 可 以抑 制 用初探 【. 从病 捌 J 医学研 究通 讯 ,9 42 ( ) 5 】 19 ,3 5: . 1 4 ] 太子参的药理研 究及 临床 应用叨. 亚太传统 医药,006 2 1, C B 病毒 , V3 减轻病毒对心肌 的直接损伤 、 节免 疫减轻免疫反 『黎 明. 调 6: . 3 应对心肌的损伤。太子参 ,饮片新参》 《 谓其 : 补脾肺元气 , 止汗生 ( ) 6 津, 定虚悸 。可 以改善心功 , 增强免疫H 。五味子 ,本草经疏》 【 史琳 , 志成 , 桥 . 味子 化 学成 分及 药理 作 用的研 究进展 《 云: 5 ] 王 冯叙 五 ] 2 l ,43 :0 - 1. “ 不 足 , 阴 。可 以补 心气 , 阴 , 制 自由基 生 成嘲 百 合 , 【. 补 强 ” 养心 能抑 。 J药物评 价研 究 ,0 13( )28 22 《 神农本草经》 :昧甘 , 云 “ 平。主治邪气腹胀 , 心痛 , 利大、 小便 , 补 f 朱泉 , 斌 , 振 新 , . 多糖研 究进 展【. 品工 业科 技 , 6 ] 韩永 顾 等 百合 J食 】 0 19 1 ) l 6 中益气 。可 以养 阴清 心安 神 。 ” 具有 兴奋 免 疫 和抗 氧化 的作 用【 诸 2 1 。 ( 2 :一 . 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