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十则》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十则(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
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
高中语文《论语十则》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语十则》练习及答案“天行刚健,地道宽弘。
品物流形,化育功隆。
人禀五常,灵秀所钟。
法天之德,效地之用……华夏文明,赖以发皇。
驯致大同,协和万邦。
与时俱进,弥足珍贵。
”这是xx年孔子诞辰2 563周年上的祭文。
极富文采的话语道出了对先哲的景仰,也昭示着对儒学大师的追思。
美字体半部论语治天下,微言大义修吾身。
赏美文孔子和《论语》的历史地位孔子是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被后世封为“素王”(北齐)、“至圣先师”(明)、“万世师表”(清)。
毛泽东同志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三大贡献:一是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和与勇)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论语》是儒学的奠基经典,是国学瑰宝,智慧金山,贵和画卷,做人指南。
二是首创私学,践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并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终生从教,弟子三千。
对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三是系统整理古代文献,修《诗》《书》,定《礼》《乐》,序《易传》,作《春秋》。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文寓己意,以古鉴今,形成经典,作为教材,传之万世。
对抢救、保留、传承古代文化,功垂千古。
孔子思想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早在2 000多年前,孔子便从根本上回答了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
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此前2 5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又以其思想体系、智慧和人格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2 500多年。
孔子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孔子思想具有很强的真理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开放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亲民力和包容力。
对于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繁荣,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合作,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1一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二《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三按原文填空:1 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 ,不亦远乎?7岁寒,________________.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四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 解释加点的字: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温故罔殆诲女是知弘毅后凋其恕乎2 译句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则》(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3)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2)学而不厌.(3)、不亦说.乎(4)、温故.知新(5)、思而不学则殆.(6)、是不可以不弘毅..2、下列加点词读音和解释不通的是()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自省.也C、诲.汝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4、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人不知/而不愠C、吾/日/三省吾身D、择其善者/而从之7、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8、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四个:9、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10、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11、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1、(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满足(3)、通“悦”,愉快,高兴(4)、旧(知识)(5)、有害(6)、刚强,勇敢2、D3、B4、A5、(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3)、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6、A7、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8、例: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9、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他们(自己也有)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论语阅读及答案参考

论语阅读及答案参考论语阅读及答案参考「篇一」论语十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见贤思齐焉()诲女知之乎()4.译句。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 同步配套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则一、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在呼唤诚信的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按提示,用《论语》中的句子填空。
(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2)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3.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以及等多方面,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3)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4.下面对课文《《论语》十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传不习乎?”是谈学习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是谈修身做人的。
B.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C.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
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五、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6.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九年级(1)班准备举办“走近孔子学院”的宣传活动。
在宣传活动的起始环节,你要向大家介绍孔子学院的作用,请你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材料:孔子学院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分布在近14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和国学的全球品牌。
《论语》十则 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试题及答案《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
7.士不可以不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翻译下面句子。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什么?1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那句话来说明?16.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什么?17.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什么?1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什么?19.阅读下列《论语》中的句子,把序号填入空格内。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学而时习之。
④默而识之。
⑤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练习题一 填空: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容是记录 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 。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 。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 。
四、解释加点的词: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殆. 诲女. 是知. 弘毅.五、翻译句子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4 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7宋开国丞相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呢?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一.晋中……怡然自乐。
(03,04)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2.翻译下面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霄达旦 D。
博古通今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6.用文中的原句填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04)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交通②绝境③无论④妻子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
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①便舍船,从口入②见渔人,乃大惊③具答之④皆叹惋⑤停数日,辞去A。
①②③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8.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
”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 B。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
寻向所志/寻病终 D。
寻向所志/处处志之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答:16.“自云先世避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在联系?答:(2005年)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级语文上《陋室铭》复习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诸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何:(5)谈笑有鸿儒鸿:儒:。
(6)往来无白丁白丁:(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之:②何陋之有之:。
③辍耕之垄上之:④操蛇之神闻之之:。
(2)①无丝竹之乱耳乱:②自云先世避时乱乱:。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用原文回答: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从全文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13、文中谈到“诸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论语》答案: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二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三 1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理解填空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 三人行必有我师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 1 按一定时间“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每天反省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旧的知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有害通“汝”你通“智”聪明刚毅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