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合集下载

沈从文资料

沈从文资料

沈从文资料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经典散文

沈从文经典散文

沈从文经典散文一、《市集》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下来。

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躼躼儿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

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

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多少。

集上的骚动,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

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象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你骂我一句娘,我又骂你一句娘,你又骂我一句娘……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

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

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

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一以上。

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

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也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

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的缘故,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3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语言简练、自然优美,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他擅 长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也是一段传奇。他曾在北平的北大任教,也在上海的杂志社工作过,还参加了文学
4 社团"文艺复兴社"。他的作品曾在杂志上发表,也在书店里出版。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
1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文化工作者,也将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一位不朽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生活
2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历过贫困和挫折,但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对人性的理解,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注重人物 塑造和情节安排,他通过细是中篇小说 《边城》,这部小说以湘西的 茶峒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美 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鲜明,情节曲折,表现出了 沈从文对人性、社会和家庭的 深刻思考
除了小说创作,沈从文还写了 许多散文和诗歌。他的散文作 品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见 闻为素材,表现出他对生活的 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他的诗 歌作品则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情 的情感表达为主,表现出了他 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磨灭的
除了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沈从文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化 保护者和历史学家。他致力 于保护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和历史遗产,并为此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工作 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化保护者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思想和贡献不仅影响了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从边城走向世界的乡下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一个仅有小学文学程度,刚开始写作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的乡下人,最后居然成为著名作家,其声名还从边城走向了世界,如果天假以时,沈从文将是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一个军旅家庭,原名沈岳焕。

沈从文在兄妹九人中排行第四,在男孩子中排名第二,因此同胞弟妹全叫他二哥。

沈从文的祖父参加曾国藩的湘军,25岁就官至贵州提督。

沈从文父亲和叔伯辈都是军人。

由于沈从文的家人长期存在“再出一个将军”的梦,沈从文从13岁就做了预备军人。

15岁正式参军,当了5年兵。

沈从文本来走的是“修武”而不是“从文”的道路。

他仅仅上过小学,而在上学时也并不用功,常常逃学在外撒野,后来“从文”时,连标点符号也不会使用。

不过,沈从文在当兵期间,读了一本内容丰富充实的生活大书。

他随部队流荡于湘西各地。

这一段流浪的岁月,对于沈从文后来的写作生活非常重要,湘西地区的风俗景物和人事哀乐给沈从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中获得了不少见识和经验。

沈从文后来说:“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

”湘西地区的风景非常美丽,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的瑞士”,对于湘西地区的风景,沈从文著名的小说《边城》有这样的描写: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耳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如王村、保靖、里耶和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

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湘西地区的民风也相当独特。

沈从文的《边城》中有这样的描写。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遇不相识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

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

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在岸上蹲着的这一个,便各在分上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顶远远的一个人。

尤其是妇人,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那一个人摇摇荡荡地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

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哪个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

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就更近乎胡涂一点罢了。

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人不觉得如何下流无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

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情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当然,湘西民风除了淳朴,也有强悍,甚至可以说野蛮的一面。

凤凰县处于湘西边鄙之地,那里苗、汉、土家族杂居,历史上常常发生血腥的冲突和仇杀。

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到:地方的风气,既为“对付仇敌必须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须用刀”,到需要刀时,他们也就从不让它失去那点机会。

沈从文还回忆说,他们那个地方的人,“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本不算回事,事情发生时,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亲,只不过说:‘小杂种,站远一点,不要太近!’嘱咐小孩稍稍站开点儿罢了。

”杀人、流血这一类事情,在湘西人眼中,一如无可规避的生老病死,人祸天灾,万物皆遵循自然淘汰之法则。

如果说,湘西的河流、山川给予了沈从文美的熏陶,赋予他的作品一种牧歌情调,那么,湘西地区既淳朴又强悍的民风,也给予了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对人生有了一种独特的见解,并决定了他的文化选择。

1922年夏天,受“五四”余波影响,沈从文脱下军装,弃武从文。

他跑到了北京,不愿意依附湘西老乡熊希龄。

先是报考燕京大学。

不料国文竟考了零分,燕京大学把报名费也退还他,不知是可怜他还是鄙夷他。

但是,沈从文并不气馁,他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刻苦练习写作,试图当一名作家。

但是,沈从文最初写的稿子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怀有偏见的编辑当作调笑的资料。

在饥寒交迫中,沈从文曾经向郁达夫写信求助。

两天后,郁达夫寻访到沈从文,请他下馆子,并把结帐剩下的三块多钱以及身上的羊毛围巾给了沈从文。

这使沈从文非常感激。

第二天,郁达夫多愁善感的心难以平复,提笔写下了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自供状》,信中郁达夫说自己太无能,不足以赈济身处涸辙穷途的朋友,可贡献的惟有几条建议,上策是当土匪,中策是弄几个旅费,及早回家,下策是偷窃,“最好是从亲近的熟人做起”,先试试去偷那位熊善人的家财,反正他那厚产也是用别样的手段从别处偷来的。

郁达夫此论当然是愤世嫉俗之词,不能当真看待。

与沈从文结识后,大力推荐沈从文的作品给京城各大副刊。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

他的作品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当时徐志摩是《晨报副刊》的编辑,因此沈从文非常感激徐志摩,并加入了徐志摩的圈子,成为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的外围成员。

在北京期间,沈从文结识了丁玲和胡也频,三人成为好友。

他们一起租房子住,做起了文学梦。

从1924年到1928年,沈从文写了大量小说,不过这时期的很多小说还不算成功。

由于缺乏文学上的训练,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很松散。

苏雪林曾经中肯地指出,沈从文当时的小说,“有似老妪谈家常,叨叨絮絮,说了半天,听者尚茫然不知其命意之所在;又好像用软绵绵的拳头去打胖子,打不到他的痛处。

他用一千字写的一段文字,我们将它缩成百字,原意仍不失。

因此他的文字不能像利剑一般刺进读者心灵,他的故事即写得如何悲惨可怕,也不能在读者脑筋里留下永久不能磨灭的印象。

”1928年,沈从文迁居上海,和丁玲、胡也频等一起创办《红黑》杂志,但杂志没有支撑多久就停刊了。

之后,丁玲和胡也频思想变得激进,加入左联。

沈从文则受到胡适的提携,于1929年被胡适推荐到中国公学教书。

沈从文从此结束了文学青年的流浪生涯,并与左翼分道扬镳。

不过,他仍然与胡也频和丁玲保持着友谊。

后来,胡也频被杀害后,沈从文护送丁玲母子还乡。

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政府秘密逮捕。

沈从文还写了《记胡也频》和《记丁玲》,赞颂这两位朋友。

在中国公学第一次登上讲台,沈从文的表现非常紧张。

他面红耳赤,沉默了大约有10分钟,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到:“我见你们人多,要哭了。

”之后才开始说话。

中国公学的教书生涯,使沈从文收获了爱情。

沈从文注意到班上有一个叫张兆和的女生。

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都是大家闺秀,号称“合肥四姊妹”。

其中老三张兆和人长得非常漂亮,人称“黑凤”。

按说,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沈从文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

“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

”(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发挥自己的优势,给张兆和写情书。

可是情书寄发以后,都入泥牛入海,丝毫未得佳人的赏识。

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印象并不美妙,这位“乡下人”平时不讲究仪表,课也上得磕磕巴巴。

她还担心师生恋的风波会累及自己的清誉。

可是在沈从文看来,张兆和的不回应可算是一种默许,或者说是在考验他的耐心,于是,情书攻势更为猛烈。

张兆和吃不消了,拿着这些情书去找校长胡适告状,他可是父亲的好友,请他出面制止沈从文这种玩火的纠缠,应该不成问题,她特意剔出沈从文情书中的一句话“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证明对方出言不逊,粗鄙无礼,殊不知,胡适听完张兆和愤怒的陈述,竟然对她说:“据我所知,沈从文可是顽固地爱你啊!”张兆和涨红脸声明:“我顽固地不爱他!”胡适以长者温和的语气说:“事已至此,我劝你你嫁给他。

”张兆和万没料到胡校长竟然站在沈从文一边作说客,急转而下地收拾好那包罪证回去了。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如愿以偿地和张兆和结成了夫妻。

张兆和是《边城》中翠翠的三个模特儿之一。

沈从文从张兆和身上取得了翠翠“性格上的素朴式样”。

1930年,沈从文又到国立武汉大学教了一个学期书,1931年又到青岛大学任教,1935年,回到北京,后来在北京大学讲课。

在此期间,沈从文写成了《边城》、《月下小景》、《从文自传》等著作,步入了作家、教授和社会名流的圈子。

不过,沈从文的名流道路并不平坦。

虽然在1930年代中期,沈从文已经成为京派重镇,但在高级知识分子圈子中,一直有人瞧不起沈从文,1940年代,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是件,还只是一名副教授。

而沈从文也发现,自己和都市文明始终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阂。

他将这种隔阂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阂。

沈从文的小说,按题材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一是乡下题材,一是城里题材。

两类题材的主题也很鲜明,就是歌颂赞美乡下人,揭露讽刺城里人。

沈从文曾说:“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乡下人。

第一件事,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

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

”沈从文还说:“都市中人是全为一个都市教育与都市趣味同化,一切女子的灵魂,皆从一个模子里印就,一切男子的灵魂,又皆从另一模子中印出,个性与特性是不易存在,领袖标准是在共通所理解的榜样中产生的,一切皆显得又庸俗又平凡。

”他认为:“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还批评,在城市里,“所有值得成为高贵的性格,如像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

”1沈从文还说:“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过分疲劳,加之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虽俨然事事神经异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色欲意识以外,别的感觉官能都有点麻木不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