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案例分析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案例分析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案例分析一、虚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项目申请单位获取财政专项资金要符合相关的规定且要履行法定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各单位必须要以真实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相关情况作为申领财政资金的依据。

骗取财政资金行为的本质特征就是采用虚构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手段,非法谋取不应当得到的财政资金。

案例:定性依据:1、《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各部门、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一)法律、法规;(二)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三)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四)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五)本部门、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十一条: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及结果。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预算或其他财政制度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财政资金,未经法定程序报请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改变资金用途,以切实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及保证相关事业正常发展。

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会发生有的资金结余,有的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保证完成各项事业计划,在必要时可以在各科目之间进行必要的调剂,但这种调剂要按规定的程序向有关部门报告,得到批准方可实施,未报告或报告未批准的,不得实施。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

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

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

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

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

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

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

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

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违规发放津补贴案例剖析报告

违规发放津补贴案例剖析报告

违规发放津补贴案例剖析报告一、背景介绍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深入剖析一起违规发放津补贴的案例。

该案例发生在某地政府部门,涉及到大量的津补贴资金,对该地区的财政以及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二、违规发放的津补贴情况1. 该案件中,政府部门违规发放了大量的津补贴资金,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和金额。

2. 津补贴的发放对象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也获得了津补贴。

3. 津补贴的发放程序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审核和监管机制。

4. 津补贴的发放过程中存在贪污腐败行为,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三、违规发放津补贴的影响1. 该案件严重损害了地方财政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造成了巨额的财政损失。

2. 违规发放津补贴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3. 违规发放津补贴使得一些合法的申请者无法获得应有的权益,损害了公平正义。

4. 违规发放津补贴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形象,削弱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四、违规发放津补贴的原因分析1.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违规行为的出现。

2. 一些政府官员存在腐败现象,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3. 津补贴发放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为违规行为提供了机会。

4. 某些政府部门内部存在不作为、懒政等问题,导致了津补贴的违规发放。

五、解决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的建议1.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津补贴发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2. 加大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

3. 完善津补贴发放的程序和规范,严格审核发放对象的资格。

4. 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 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六、结论违规发放津补贴案件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地方财政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对经济发展和政府形象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和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重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案例解析】政府补助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纳税调整及填报

【案例解析】政府补助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纳税调整及填报

【案例解析】政府补助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纳税调整及填报前言:本文以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7年版)》为目的而撰写。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2017版,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A105020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有专门的政府补助相关纳税调整栏目,但是该表的填报说明专门声明:符合税收规定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收入,本表不作调整,在《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40)中纳税调整。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政府补助征税的情况,对于满足不征税收入的暂不涉及。

 一、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一)政府补助的分类 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的计量 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确认为递延收益。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应当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分期计入损益。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说明:与2006版准则相比,2017版准则允许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1)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确认为递延收益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应收款 贷:递延收益 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分期计入损益: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 同时: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 2.相关资产提前处置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当将尚未分配的相关递延收益余额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

《政府补助》课件

《政府补助》课件

政府补助的依据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 方性法规。
政府补助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ຫໍສະໝຸດ 调节经济运行政府补助可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 业升级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推动经济发 展。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助来调节经济运行, 例如在市场疲软时刺激需求,或在某些行 业出现过剩时进行限制。
保障社会公益
维护国家安全
政府补助可以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如 环境保护、扶贫济困、教育、医疗等。
05
案例分析
成功申请政府补助的案例
案例名称
某新能源企业成功申请政府 补助
案例描述
该企业通过深入研究政府政 策,成功申请到政府的新能 源汽车研发补助,用于支持 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研发。
案例分析
该案例展示了企业如何根据 政府政策导向,精准对接政 府补助,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
案例总结
企业需密切关注政府政策动 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积 极申请相关补助,以降低研 发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评估指标
政府补助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以评估 补助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价值。
04
政府补助的效果和影响
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资金支持
政府补助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或进行研发创新。
市场竞争力提升
政府补助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 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品牌形象提升
政府补助可以作为企业信誉和实力的象征,提升 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知名度。
政府补助可能带来的问题
资源浪费
如果政府补助没有得到有 效监管,可能会导致企业 滥用补助资金,造成资源 浪费。
市场扭曲

政府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政府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政府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1.0引言由于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内外的技术差距较小,国家鼓励企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振兴我国汽车产业。

但从近年来的补助效果来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效果并没有达到行业预期。

有些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缺乏,“骗补”行为时常出现。

在此之后,国家提高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助门槛,意图推进企业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吉利汽车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研究政府补助对吉利汽车企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0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就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由于经济背景和所选样本不同,得出了结论不一致,主要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其中:吴春雅和吴照云(2015)在研究中发现政府补助可以降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李亚杰(2019)也提及,政府补助不仅能提高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资规模和研发投资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拔高作用。

苏屹、林雨依(202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政府补助对中小型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李燃和王安圆(2018)认为政策干预可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何源(2011)发现,接受政府补贴的制造业企业会隆低企业的投资效率。

刘合华和程伸鸣(2013)的研宄结果得到企业在获得大额补贴之前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

政府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Girma(2010)认为我国想稳定各地就业情况,会对各级国有企业实行亏损弥补。

杨晔等(2015)选取 380家科创板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支持可适当降低企业研发活动外部性带来的成本和收益风险,并提高其财务绩效。

洪荭、等(2021)对沪深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政府的补助政策对高成长性企业的生产力以及技术研发活动可产生正向影响,并可明显提高企业绩效。

部分研究者表示政府补贴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解艳艳(2017)通过对深圳和上海的 10,254 家企业进行长期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补助不能提升盈利能力弱的企业以后期间的财务绩效。

典型案例剖析 违规发放津补贴整改个人材料

典型案例剖析 违规发放津补贴整改个人材料

典型案例剖析:违规发放津补贴整改个人材料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帮扶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其中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尤为关键。

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政策的执行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些违规发放津补贴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地方和部门积极开展了整改工作,下面我们将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对违规发放津补贴整改个人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一、典型案例概述某省某县农村低保对象的资格审核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对该县农村低保对象进行排查时,发现了一些违规发放津补贴的情况。

经过初步调查,发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审核过程中存在着审核不严、核查不实的情况;二是在津补贴发放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存在着违规发放的行为;三是对于一些非低保对象也存在着发放低保资金的情况。

二、整改措施针对以上问题,相关部门迅速展开了整改工作。

对存在审核不严和核查不实的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对涉及违规发放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立案调查,并追究了其相关责任;再次,对于非低保对象违规领取低保资金的行为,依法追回资金并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整改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工作,整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其中,审核制度逐步完善,审核程序更加严格,确保了低保对象的识别准确性。

在津补贴发放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内部管理,加大了监督力度,有效杜绝了违规发放的情况。

对于涉及违规发放的个人和单位也进行了惩处,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整改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提升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社会公平正义感。

四、对策建议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审核制度建设:在排查各项津补贴对象时,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确保审核程序的严格性和准确性。

2.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对于存在违规发放、滥用津补贴的个人和单位,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形成有效的震慑,同时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津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裙众对政策的认知度,防止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规发放情况。

公司违规操骗取财政补贴从上到下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公司违规操骗取财政补贴从上到下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公司违规操骗取财政补贴,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财政利益,也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上到下对公司违规操骗取财政补贴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现象的重视,并呼吁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一、背景介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发展,会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企业,其中包括提供财政补贴。

而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财政补贴,会采取违规手段进行操骗。

这种行为既违背了政策初衷,也损害了公平竞争环境,甚至对国家财政利益造成严重损失。

二、典型案例剖析某公司在申请财政补贴时,虚报生产成本和销售额,骗取巨额财政补贴。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 虚报生产成本。

该公司为了获取更高额度的财政补贴,在申报生产成本时将实际成本数字进行了虚报。

该公司的财务人员在填报财务报表时,故意将一些非生产成本项目列为生产成本,以此增加生产成本的数额,从而获取更高的财政补贴。

2. 虚报销售额。

除了虚报生产成本,该公司还在销售额方面进行了操纵。

在填报销售收入时,该公司的销售人员将一部分销售额度进行了虚报,以此获取更多的财政补贴。

3. 骗取巨额财政补贴。

通过虚报生产成本和销售额,该公司成功获取了巨额的财政补贴,从而获利颇丰。

而这些财政补贴本应该用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却被该公司非法获取,严重损害了财政资金的合法利益。

三、问题分析在上述案例中,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违规手段,操骗财政补贴,其行为有以下几点问题:1. 违反法律法规。

该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等相关财政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财政利益。

2. 损害公平竞争。

通过操骗财政补贴,该公司非法获取了利润,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其他合法经营的企业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3.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财政补贴本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而被违规操骗取走后,不仅损害了企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也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应对措施针对公司违规操骗取财政补贴的行为,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1. 强化监管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