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合集下载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失控的陪审团》是一部让我深思的电影,它聚焦于陪审团系统的运作和滥用。

通过对这个话题的深入探讨,影片揭示了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阴暗面。

电影给我的触动是巨大的,下面我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谈论。

首先,电影揭示了陪审团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系统中,群体思维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会压倒少数人的声音。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大多数人的观点,而不是少数人的声音。

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对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压抑,使得陪审团成为了一种集体主义的工具。

电影中展示的陪审员们只根据他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做出判断,而忽视了其他证据和合理的辩护。

这种偏见和武断的行为系统地违背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其次,电影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陪审制度是否还适用于现代社会。

这个制度诞生于几个世纪之前的时代,最初是为了保障公平和对人权的尊重。

然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陪审团的权力和作用正逐渐被置于质疑之中。

电影中的角色冒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对证据的解读和意愿的反映,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而且,在一个信息传递迅速和普及的时代,公众对案件的了解可能会被媒体等外界因素所影响,这可能引发偏见和主观判断,使得陪审团无法做出客观和有利于案件解决的决策。

最后,电影通过揭示角色的复杂性和动机,凸显了人性的阴暗面。

陪审员们在审判过程中展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和利益的驱使。

他们不再追求公正和真相,而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满足感。

这种情节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迷茫,揭示了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和自私自利的本性。

而这种人性的阴暗面本身就对公正和正义构成了严重威胁。

《失控的陪审团》这部电影带给我了深刻的触动,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陪审团制度和人性的问题。

这部电影以其刻画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成功地引起了观众对陪审团制度的关注和思考。

它向我们展示了陪审团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并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来敦促人们思考正义与公平的本质。

Runaway Jury 失控的陪审团 中英双语观后感

Runaway Jury 失控的陪审团  中英双语观后感

Runaway Jury and Coming Justice失控的陪审团和即将到来的正义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egal drama and the TV drama is clear, fast-paced, and informative. The script and the story line are often first-rate difficult. The jury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is American movie. The black and white movie "12 Angry Man" can be said to have a very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jury system. This film, Runaway Jury, released in 2003, also saluted to the classic movie.法律剧与电视剧的冲突是清晰的、快节奏的、信息丰富的。

脚本和故事线往往是非常困难。

陪审团制度是这部美国电影的核心。

黑白电影《十二怒汉》可以说是对美国陪审制度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分析。

这部电影《失控的陪审团》于2003发布,也是向经典电影致敬。

Rohr, the attorney of the plaintiff, contributed an excellent argument in the toilet with Fitch, an information collector on the side of the accused and jury controller beneath water. Both of them are experienced fighter and the war began even before they really met with each other. I do not know the actual power of jury is so large that both sides have spared no efforts in choosing the jury member.罗尔,原告的律师,在厕所里和费奇,一个站在被告一边的信息收集者,陪审团幕后控制者进行了精彩的辩论。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1、民主
谁都无法否认陪审制度在维护民主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带有美国式对抗主义的制度,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司法只是社会统治的一种工具,虽然各国都努力使司法独立,但是他的作用决定了其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文化特色。民主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奋斗了半个世纪努力追求的东西,也在陪审团这一制度中得到了贯穿。
一、美国陪审团制度简介
(一)产生
一般认为陪审团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1166年,亨利二世颁布《克拉灵顿诏令》,英国的陪审团制度自此被正式确立下来。虽然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陪审团,不过相比以往还是有很大的进步,让普通民众开始靠近司法,让陪审制度从行政手段走向司法手段。
英国的陪审制度随着英国殖民活动的肆虐而被带到了各个大陆。因为殖民地社会环境的差异,这项制度被保留下来的很少,被发展的更少,美国就是继承以及集大成者。美国宪法和各州法律都规定了陪审团制度,虽然在具体人数及要求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了陪审团制度的地位。
(二)优势
陪审员产生的过程,虽然繁复,但也决定了操控陪审员的难度非常大。人性的缺陷,会导致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在名利面前必然有人罔顾法律罔顾道德,所以陪审团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有罪无罪不是由单一的个人决定,而是由十二个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决定。虽然电影中的蓝金动用其配置非常高端的专业团队,通过现场监控,心理分析,个人弱点,想要以此控制陪审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行性却很低。首先贿赂十二个人的成本很高,一般人吃不消昂贵的经费。其次,十二个人在开庭前谁都不知道具体名单,开庭以后才被确认,要调查十二个人的详细信息需花费大量时间,等到一一调查完毕,案件审理可能早已结束。一般重大案件都会采取隔离措施,陪审团在案件审理期间无法与外界去的联系,这也将各种灰色手段隔离开来。所以牺牲效率和经费换来的普通大众参与。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runaway jury》观后感作物科学学院 090101117 陈雪梅周四的民事诉讼法课堂上,我们观看了电影——《runaway jury》。

影片以反面的角度介绍了美国最具特色的法律审判机制:陪审团,并且阐述了这一制度发展到如今的诸多衍生、相关现象和现实状况。

影片的开始,一场办公室枪击案中痛失爱人、独自抚养着年幼儿子的遗孀让人感慨无限,而幸福生活在面对轻易便可只手遮天、年收入20亿元的军火制造商的时候,显得那么地不堪一击,不禁让我疑问:在这个自由的美利坚合众国枪支泛滥到这种程度了吗?正义就这么轻易地被践踏了吗?美国是“英美法系”,判例法或不成文法是美国法律制度的基石,也就是说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经常都要参照同类案件的“先例”。

因此一个重大案件的审理的意义并不在于案件本身,而是在于对今后同类案件的影响。

军火商不惜重金聘请了向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及其强大的智囊团队,为的不仅是免于一千万的巨额赔偿,更是担心一旦败诉,海洋法系的案例援引原则将把美国枪械业卷入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当中,引来一个又一个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层出不穷的调查,窃听,骚扰等的手段,不得不惊叹物质利益下人们的贪念、腐败变得多么的可怕。

有人把这部电影作为英美陪审制度的简易教科书,确实有其道理存在。

片子从这里开始便将笔墨着重于陪审制度的进行程序,让观众对于陪审团的运作有了一定了解。

首先是陪审员的选定。

一般来说,陪审团成员的候选人是法院从其辖区的选民登记中随机抽出来的,而候选人人数依各州法律及案件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然后再从其中选出12名正式陪审员及若干候补成员。

由于陪审团成员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结果,因此选定陪审团成员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

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争议也很多。

它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陪审员随机抽样,来的人五花八门,人种肤色各异,不论有业无业,不论知识文化。

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

失控的陪审团

失控的陪审团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陪审团制度的思考姓名:闫彦慧班级:法学三班学号:201022090328科目:英美法概论陪审团制度的思考在美国,民主思想通过所谓的陪审团制度在司法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陪审团制度作为一项宪法性制度,它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保障审判公正,防止司法专断上,更反映在它的“寓权于民”的政治思想中。

凡事都有两面性,陪审团制度一样存在着弊端与不足,可以说该制度是饱受争议的。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

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在“失控的陪审团”这部电影中,最为突出的内容是陪审团成员的挑选,听审和受控。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不同的阶段浅析陪审团制度。

第一:陪审员的选择陪审员的选择在经过法官的初步审查之后,候选人要接受辩方律师和检方的审查,他们对陪审员候选人都有否决权。

另外,双方的律师团都只有否决权,任何一名入选的陪审员都必须同时得到双方的认可。

在影片中每一位陪审员都经过了专业人士的调查与分析,不论辩方和检方的立场如何,他们都会尽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陪审员,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就是由于陪审员的选择权掌握在一些特定人的手里,这为陪审团的存在埋下了一个炸弹,一个队伍不纯的炸弹。

为什么这么说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检方和辩方在选择陪审员时如果他无法找到百分百赞成其立场的人,那么他们偏向选择对案件漠不关心的人,很显然,这些人容易被说服,那么把案件交由一群“门外汉”来审理,正义何存?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每个陪审员都只是一个人,他们也会有是人就有的贪婪,愤怒,仇恨,自私心理。

而且他们也会受到强势力量的干扰。

本案中陪审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制枪工业一方为了取得胜利,为了达到换陪审员的目的,不惜伤害陪审员,在陪审团队伍中造成恐慌。

很明显,这并不利于案件的审理。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龚光辉《失控的陪审团》讲的是在一起枪击案件中的受害人的妻子和儿子,起诉制造枪支的企业,而在本次起诉之前的相类似的诉讼,法院均判决原告方败诉。

根据美国诉讼的特点判决被告是否承担责任由陪审团决定,于是在本案当中,原被告双方对于陪审团人员的选择及陪审团的决定,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

本案的陪审团成员尼克和其女友玛丽是在10年前一次校园枪击案件被害人的亲属和同学,当年其提起过类似的诉讼,而由于被告方对陪审团影响,使得该次诉讼,原告方败诉。

为了控制陪审团,尼克采用手段成为了陪审团中的一员,他试图在这起枪械制造案中影响其他的陪审团成员,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投票;被告方则组成了一个以蓝金为首分析小组,他们掌握陪审员们的一切,分析这些人对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反应,以便在开庭的时候一举攻下所有人精神和物质防线;而尼克的女友玛丽则向原被告,提出上千万美元的要求,帮助其控制陪审团。

原本为保障正义的陪审团制度,在各方的操控下,12个人的陪审团完全失去了控制,在公平、正义、良知、与金钱面前,原告方的律师选择了拒绝“花钱买胜利”的行为,而被告方则不择手段,运用金钱、暴力、恐吓等手段,而尼克最终说服了陪审团的其他成员,陪审团最终做出被告制枪公司承担1亿多美元的赔偿的决定,玛丽也得到被告汇过去的1500万美金,她用这些钱来补偿10年前那次校园枪击案的被害人的亲属。

值得回味的是,最后尼克对蓝金说,我并没有影响陪审团,只是阻止了你去暗箱操作,让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从该影片中我们在选择陪审团成员上,法院都开了好几次庭,由双方对陪审团成员一一达成一致,费时费力,而在庭审中陪审团成员在各方的影响下,出现失控的局面,本片无疑是对该制度的一种反思,通过观看该影片,我认为陪审团制度存在如下的问题:(1)高成本低效率陪审制度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太大,要想组成一个能够被当事人及法官都能接受的陪审团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其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花了大概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电影,内心是有很多话想说的。

一开始看的时候其实根本是没有看懂的,开头的人物关系太复杂,出现的人也很多,大家都在说话,我甚至无法分清每个人的脸。

但是大概放了10分钟后,我逐渐明白了有3方主要关系,代表军火商的利益的蓝金·芬奇,代表受害者妻子的温格·道尔以及在本案中的变数—尼尔和他的女友玛丽。

军火商一方请的大名鼎鼎的律师蓝金•芬奇,精明世故、不择手段,企图通过“筛选”并控制陪审团成员来达到胜诉的目的。

蓝金•芬奇利用人性的弱点,使出种种卑劣手段,监听、跟踪、偷拍、贿赂……无所不用其极,最终目的便是将陪审团成员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影响判决结果。

他几乎就要成功了,象征着良知、公平、正义、民囘主的陪审团在金钱、物欲、恐惧的多重戕害下摇摇欲坠,如果没有后来尼克的出现,我们极有可能看不到正义一方的胜利。

与此同时,陪审团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9号陪审团成员尼克•伊斯特却暗中开始向其他陪审团成员施加影响,利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与心理分析技巧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投票,尼克所使用的手段与蓝金在人性层面上完全不同,他更多的是通过激发陪审员人性中正直、善良的一面来促使他们做出符合良知与正义的选择。

电影的最后,尼克的真正身份浮出水面,他原本是数十年前另一场枪击案的受害者亲友,当年的案件是以蓝金芬奇所代表的军火商一方的胜诉而告终,而十年后在同样的案件当中,尼克和女友玛丽终于赢得了胜利。

只是这胜利的果实,在畅快之余却也让镜头外的观影者品尝出不一样的沉重滋味。

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司法的民主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公民权利的平等实现等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已无需赘言。

这就更加鞭策和激励着我们这一代法律人需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通往正义的道路不会是一片坦途,荆棘之路、你我共勉!。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上周课播放了美国大片《失控的陪审团》,是我很喜欢的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

但是,这部片子令我感动不已的倒不是达斯汀.霍夫曼厚积薄发的精彩演技,而是陪审制法庭彰显社会正义的能力。

这是一起状告枪支生产商的审判。

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为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

双方都想选择倾向于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

在挑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都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蓝金芬奇。

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即便蓝金芬奇动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能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

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

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

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

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失控的陪审团》,尼克已经用他的智慧操纵了陪审团。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

现代陪审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以充分的发展。

一般的案子,陪审员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就必须隔离他们。

这样,他们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

固然,陪审团制度是有明显的弱点的,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

而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

她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剧情介绍《失控的陪审团》讲述的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在儿子生日那天因枪击事件死在公司,两年后,死者妻子控告枪支制造商维轻公司,索取巨额赔偿。

原被告两方都希望能够从陪审员那边增加胜诉的可能性。

影片的男主人公尼克靠耍心机被成功挑选进入陪审团,与女友玛丽一起合谋,让尼克来控制陪审团,玛丽向原被告双方要价1000万美金,谁付钱就让陪审团偏向哪边。

最后,原告律师鲁尔放弃支付价金,因为他还是相信正义的存在,他想赌一把,而不是让自己良心不安。

而另一边,枪支公司陪审团顾问蓝金为赢官司,在价格提升到1500万美金后,还是付了钱。

结果尼克却将陪审团引导到支持原告一方,枪支公司败诉了,这是一场人们对待枪械工业的首次胜利。

尼克的女友玛丽的妹妹死于一起曾经的校园枪击案,而当时是蓝金接受的这个案子,案子最后败诉,所以这对情侣一起制造了这个骗局就是想让枪支公司和蓝金遭受打击。

人物介绍原告律师鲁尔他是一个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律师,他开始是想凭借自身经验挑选陪审团成员,不愿意接受与陪审团顾问的合作的,但是由于枪支诉讼案件败多胜少,还是接受了合作。

即使接受合作,他还是一个为人谦逊正直的律师,对于陪审团成员的选择他还是有自己的原则,他的陪审团顾问不经过他的同意就擅自去尼克家中,他也表示很愤怒。

他对蓝金背后搞的动作其实心知肚明,同时即便是被玛丽要挟,为了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虽然他很想赢这个官司,他还是没有支付价金,而是谴责了蓝金和玛丽,最后决定搏一把,决定义无反顾地抗争到底。

他接受这个案子并不仅仅是为了他个人的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他想给受害者家属一个公道,促进法律的修改,改变枪支公司做生意的方式,减少枪支带来的惨剧,所以这样他才和枪械公司抗争。

枪支公司陪审团顾问蓝金他为了能够打赢官司他会不惜一切手段,他和他的技术小组成立了高科技指挥中心,他们收集情报,精心挑选陪审团员,窥探他们的隐私(如有婚外情、患有艾滋病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再依据他们的弱点加以威胁,以达到他们所要的判决。

为了查明尼克的情况,他派人闯入尼克和玛丽家中寻找,把他家里搞得面目全非甚至放火烧了房子。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他还收买了原告一方的证人,让证人当庭改变了证词,而且还绑架了一个证人,让公证人无法出庭。

在宣判前期,他还企图派人控制玛丽,来要挟尼克引导陪审团支持枪支公司。

蓝金的确在分析陪审员方面很厉害,但是他所采取的很多手段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他藐视法律、道德、真相和良知,只是为了利益和胜利而打官司。

情侣:尼克和玛丽我对他们的看法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为了让枪械公司败诉,让枪支惨案的受害者们得到应有的赔偿,维护公正和良知,击碎蓝金的阴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可以说庭审结果的出人意料,对枪械工业取得的空前胜利来自于他们的一手促成。

而且他们在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与蓝金的博弈和斗智斗勇中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坚持的意志力和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蓝金以及枪械公司这样强大的对手交战,在遇到了一系列挫折以后都能坚持下来,能制定这样灵活周密的计划和有能说会道的口才,所以在这些品质方面我还是很敬佩他们的。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控制陪审团,欺骗陪审团成员,以陪审团要挟原被告双方付款。

这些做法我觉得不一定是对的,即使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的做法是不妥当,甚至与法律和道德相悖的。

就像电影中演的那样,如果把尼克的行为告诉法官的话,这场审判很有可能会宣告无效,只是原被告双方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没有向法官说明这一切,所以审判还能够继续进行,但是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尼克和玛丽的做法是不对的。

影片的名字叫做《失控的陪审团》(Runaway Jury)。

陪审团本来是应该受到蓝金控制的,但是尼克的进入使蓝金失去了对陪审团的控制,于是陪审团失控了,关于这个失控引出了一系列的故事,这大概就是影片名字的由来。

这个电影是一个与法律密切相关的电影,这个电影带给我们的法律方面的思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1、关于陪审团制度的思考;2、关于律师包括陪审团顾问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思考。

一、关于陪审团制度的思考关于陪审员制度,这部电影对筛选陪审团成员,陪审团成员旁听庭审情况,成员们一起讨论案情,以及其中关于陪审团成员的更换和陪审员需要遵循的制度等都进行了一定的刻画。

它是我对我对陪审团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每个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要承担市民责任,陪审责任豁免需要正当的理由,尼克所说的电玩比赛就不是一个正当的理由;陪审员的选出需要原被告双方的同意,选择了正式陪审员以后还要有替补陪审员一起旁听庭审;陪审团成员因为酗酒,因为身体原因都可能会离开陪审团,由替补陪审员接替他们的位子;对于有人操纵陪审团的行为可以申请无效审判等。

而且从影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陪审团制度的一些有点和缺点。

影片中所展现的陪审员制度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1)陪审团制度能够维护民主。

正如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所说,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选举权还要重要。

陪审团成员随机抽样,每个符合基本要求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到陪审团制度中去行使自己的权利。

影片中的陪审团主席赫尔曼格莱梅的参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盲人,他在哈金法官对他以盲人的身份参加存疑的时候,他说路易斯安那州最高法院裁决表明,因对方残疾而想剥夺其政治权利者,实为违反宪法,最后得到了原被告双方和法官的同意。

实际上在陪审员制度的规定中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只将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排除了充当陪审员的资格。

陪审团制度以最广泛最包容的姿态接纳陪审团成员,陪审团成员所包括的人五花八门,人种肤色各异,有业无业不论,知识文化不论,能够较大限度地维护民主,保证公民在司法审判活动中的参与权。

(2)陪审团制度有助于公平和正义。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

在影片的最后蓝金问尼克是怎么说服那些陪审团成员的,尼克说他没有说服动摇那些陪审团成员,他只是阻止了蓝金的阴谋,让陪审团员基于自己的良心做出的投票。

陪审团所选取的民众是独立的、随机的、多样的,在达成多数同意的审判结果意见的过程中,每个人可以平等地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平民参与中的争论将促使案件的审判结果更加符合民众希望的公正理性。

有时候,正义不仅仅靠法律的公正和法官的无私,这个社会还需要一种道德的审判,陪审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这种道德审判的要求,它能使审判的结果更加保障民权。

但同时影片也向我们展示了陪审员制度的一些弊病。

(1)陪审团会遭到控制。

这也是影片所呈现的陪审员制度的最大诟病所在。

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司法活动也需要“人”的参与。

参与组成公民陪审团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只要利用好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达到被利益集团操控的结果,就像影片中展现的那样。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陪审团制度的缺点,也是所有法治难以避免的现象,正义女神是盲目的,但是我们每个参与到司法活动中的“人”不是被蒙住了眼睛的神,难以做到正义女神那样的中立和公正。

在这方面,我觉得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完善。

陪审员的人数多其实是一个避免被操控的优势,但是在大的利益集团面前,对陪审员的操控能力更强,所以涉及大的利益集团的案子的时候,需要我们对陪审团进行更多的限制和保护。

(2)陪审团中公众的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电影中国有一个细节,陪审团组成后,有人说,一天才16美元。

另外一个人附和道,16美元!他们以为这是1892年啊!而且电影里面有句台词大意就是参加陪审比看牙医还难受。

参加陪审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私人的生活,所以在有些人是不愿参加陪审的,即使来了积极性也不高。

(3)陪审团制度耗费的成本较大。

不仅要向众多陪审员每天付费,而且还要给陪审员提供饭菜。

在陪审团成员们第一天去法院的时候,法院工作人员给他们彩蛋叫他们点菜的时候就有说不要吃的太贵的话。

在后来将陪审员隔离到很远的地方以后,还要负责陪审员的食宿以及接送他们的费用。

由此可见,陪审员制度的运行需要巨大的成本,特别是一个案件需要审判好几天的情况下。

(4)陪审团成员中的法律素养不够。

在美国,最强大的就是法律队伍了,而陪审团制度就是找一帮“外行”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

早在1946年联邦法官Julius Howard Miner的论文中就指出,在挑选陪审员组成陪审团的时候辩护律师倾向于挑选笨人。

陪审团制中的很多人缺乏法律的意识,素质不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现象。

所以影片中蓝金才会大放厥词对鲁尔说:你以为陪审团都英明神睿?不,他们大多欠一屁股贷款,他们每天只想回家看有线电视,压根一个屁也不管你所谓的真理、正义和美式价值等。

二、关于律师包括陪审团顾问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思考影片中,鲁尔和蓝金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向我们展示现实中的律师和陪审团顾问对于职业操守和道德的不同遵守程度,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一类型的法律人职业操守和素养的思考。

律师和陪审团顾问受雇于他们的雇主,拿了雇主的钱财,自然应该为雇主的利益着想,但是为了雇主的利益着想就应该为了达到最后的胜利不择手段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律师和陪审团顾问作为法律人还是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就像陈长文先生在《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一书中所说的,法律人需要做到两不为:违背法律的事情不为,违背律师伦理的事情不为。

在影片中鲁尔和蓝金都希望通过陪审团来增加胜诉的可能性,在陪审员方面,鲁尔采取的方式是和陪审团顾问合作,通过对陪审员的表面观察分析来选择陪审员,甚至在她的陪审员顾问不经过他的同意就去陪审员家中的情况的时候,他便是了自己的愤怒;而蓝金运用的手段却是通过窥探陪审员的隐私来分析他们的性格,抓住他们的弱点,还包括设局去要写陪审员。

在证人方面,鲁尔让证人凭借自己的良知来作证;而蓝金则收买证人让证人不提出对枪支公司不利的证据,绑架证人,让证人不能够按时出庭作证。

在与玛丽的交易方面,鲁尔坚持自己的良知没有与玛丽达成交易,他认为从业35年来,晚上睡得着觉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不想因为达成了这个交易而使自己感到良心不安;反观蓝金,他在价格达到1500万美金的时候仍与玛丽交易,甚至为了确保交易的成功还企图通过绑架玛丽来要挟尼克,他压根没有所谓的良心与法律上的压力和谴责,他所想要的只是胜利而已。

有人说,律师就是一个“说谎”的职业,律师在辩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别手段,比如谎言等,只要是为了当事人的利益,但是我认为律师一定要分清“尽力辩护”和“说谎”两者之间的区别,他们可以利用一切正当手段为自己的雇主辩护,为自己的雇主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手段合理合法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