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教案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学习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强化幼儿保健意识,掌握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1. 手足口病症状和传播途径。
2. 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
2. 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T: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手足口病的知识,你们知道手足口病吗?S:不知道。
T: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手足口病,以及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二、讲解(5分钟)1. 什么是手足口病?T: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疾病。
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S:可以通过空气或者接触传染给其他人的病。
T:对,非常好。
手足口病就是一种可以通过口腔、手、脚等部位传播的病。
它会引起发热、水泡等症状,有时还会引起喉咙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T: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
这些途径包括:(1)直接接触:与患者接触或使用患者物品。
(2)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被呼出来,并通过空气传播,而被其他人吸入体内。
(3)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被呼出来并形成细小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漂浮,并被别人吸入体内。
三、预防手足口病(12分钟)1.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T:我们知道,预防手足口病是非常重要的。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预防手足口病呢?S:洗手,勤换衣服,不接触病人物品等。
T:非常好,你们都很聪明。
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预防手足口病:(1)勤洗手:在此次疫情期间,勤洗手尤为重要,每天至少洗手3次以上,尤其是接触到公共场所的物品、人员后,需立刻洗手,不宜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2)勤换衣服:每天保持干净卫生,勤换衣服,用消毒水清洗床单、枕头套等家居用品。
(3)不接触病人物品:不要接触患者的物品和分泌物,如口水、鼻涕、粪便等。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普及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普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手足口病的概念和病因2. 掌握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3. 学习有效的预防措施4. 培养幼儿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儿童中,特点是发热、手、脚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样损害。
2. 手足口病的病因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幼儿园是病毒传播的高发地点,因此幼儿易受感染。
3. 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疱疹等症状。
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咽峡炎、腹泻等症状。
4.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患儿的唾液、鼻涕、粪便等含有病毒,易通过接触传播给他人。
5. 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
(2)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6. 提高健康意识教育幼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等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幼儿介绍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2. 观看法:播放专业的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片,让幼儿通过观看来了解疾病预防措施。
3. 互动法:设计相关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预防知识,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
四、教学流程1. 播放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视频,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手足口病的基本概念和病因,让幼儿了解疾病的起因。
3. 介绍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让幼儿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
4. 着重强调预防措施,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 通过游戏、歌曲等活动形式加深预防知识的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设计相关问答活动,测试幼儿对预防知识的理解程度。
3. 老师进行观察和总结,评估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老师要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对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进行强化教育,确保幼儿们能够牢记预防知识,有效避免手足口病的发生。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座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座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座为了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保护孩子的健康,幼儿园举行了一场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座。
以下是讲座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口腔黏膜病变。
由于手足口病的高发与季节有关,主要在春、夏、秋季发生,学校开学后是高发期。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等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1.直接接触传播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如果接触到健康孩子的体液、排泄物,比如唾液、鼻涕、粪便等,就可能传染手足口病。
2.飞沫传播如果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在呼吸、咳嗽、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带有病毒的微小液滴,这些液滴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就会感染。
3.消化道传播孩子在消化道病毒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肠道病毒,如果孩子们没有正确洗手,或者接触到带有肠道病毒的食物、水等,就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1.保持手卫生孩子经常会接触到家具、玩具、门把手、电视遥控器等物品,这些物品很容易被其他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污染。
因此,健康的手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孩子每天洗手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温水和肥皂洗手。
2.避免与患者接触如果孩子家里有手足口病患者,家长要尽可能减少孩子与患者的接触。
在家中还需注意物品的清洁,隔离患者的用具,生活急需品不能混用,以减少患部感染的机会。
3.食品卫生手足口病的病原体通过口腔、肠道进入人体,所以孩子们的饮食卫生非常重要。
家长要确保孩子每天喝的水和食用的食物是安全的,避免生食海鲜、禽肉等,加强保健食品的清洁消毒,尤其是蔬菜水果的清洗。
4.注意环境卫生幼儿园是孩子集中活动的场所,要保证毒素清空和里面空气流通,可以经常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卫生环境。
另外,班级的洗手设施和卫生间应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消毒。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美篇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美篇1.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
它的病原体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属于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等症状。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2.1 室内环境的卫生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应保持干净、通风良好,打扫卫生要做到定期、彻底。
房间内的空气应保持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同时要注意室内温度适宜,不要让儿童过度出汗或感到寒冷。
2.2 儿童个人卫生的培养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家长和幼教人员应定期教育和监督幼儿进行洗手、保持口腔卫生、剪指甲等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此外,要鼓励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
2.3 社交活动的组织在幼儿园中,应减少儿童之间的亲密接触,尤其是流行病期间。
避免长时间进行人群密集的活动,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同时要定期进行教育活动,向儿童传授保健知识,告诉他们如何正确预防手足口病。
2.4 幼儿园的消毒工作幼儿园应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工作,消除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特别是对于容易被儿童接触或触摸的物品,如玩具、学具、桌椅等,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3. 如何应对手足口病的爆发3.1 提高关注度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职工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对疫情变化的关注度。
一旦发现有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症状,要及时报告并进行隔离。
同时要向家长和社区公布相关信息,增加大家的防范意识。
3.2 疫情监测与控制幼儿园应建立疫情监测和控制措施,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监测幼儿园内发病情况。
一旦发现有儿童感染手足口病,要及时隔离并与家长联系。
同时,要加强对环境的消毒工作,保持幼儿园的清洁和卫生。
3.3 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与家长要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共同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及时向家长传达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增加他们的安全意识。
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做好家庭的环境卫生,避免感染。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认识手足口病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 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2.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可造成本病传播。
二、一般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三、落实预防控制措施1、设立疫情报告员,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开展晨检、午检及全日观察。
3、疫情报告4、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5、向幼儿及家长宣传预防知识疫情报告员(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开展晨检、午检、全日观察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见附表)上。
手足口病PPT课件

控制疫情的策略
加强监测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病例, 对疫情进行科学评估。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 众的疾病意识和预防能力。
医疗资源储备
提前储备必要的医疗资源,如药品、医疗器械等,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爆发。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保健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勤洗手
时间不等。
皮疹
患者的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 红色斑丘疹,通常在发热1-2天后 出现,逐渐增多并融合成水疱。
口腔症状
患者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 或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流 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手足口病可能引起脑膜炎、 脑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 惊厥等症状。
呼吸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炎、 心脏疾病等呼吸系统并发 症,表现为咳嗽、气促等 症状。
循环系统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 心包炎等循环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 心悸等症状。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患者发病前1-2周内有手足口病接 触史或到过流行地区。
临床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表现中的至少2项。
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全球性的手足口病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研究成果 和治疗方案,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及时就医。
05
手足口病的社会影响与应 对措施
社会影响
01 02
经济负担
手足口病爆发时,大量患者就医,导致医疗机构负担加重,医疗资源紧 张,同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防控和治疗,给国家和社 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和儿童疾病,其特征是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初期症状包括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和咽痛。
通常在发热1-2天后,口腔溃疡会出现,最初是红色小疱疹,然后变成溃疡。
口腔疱疹通常出现在舌头、牙龈和口腔颊粘膜上。
在1-2天后,皮肤上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常见于手掌、足底和臀部。
有些病人只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通常不是很严重,几乎所有患者无需治疗即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XXX病毒A16型。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中度传染性的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
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之间传播。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通常为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对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
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
幼儿园、托儿所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手足口病呢?首先,要对孩子进行晨间体检,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情况,就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同时,患病的孩子应该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预防手足口教案

预防手足口教案预防手足口病教案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该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的儿童。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以及如何在学校或托儿所中有效地开展预防工作。
一、手足口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粪便、尿液等体液中,通过咳嗽、打喷嚏、接触污染物品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手足口病的传播速度较快,特别是在集体环境中,如幼儿园、托儿所等,容易出现暴发流行。
二、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经常洗手:教育儿童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接触污染物品、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后等情况下要及时洗手。
- 勤换洗衣物:儿童的衣物、床上用品等要经常清洗和更换,确保卫生。
- 不共用个人用品:教育儿童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个人用品,以免交叉感染。
2. 环境卫生的保持- 定期消毒:对学校或托儿所的公共场所、桌椅、玩具等经常进行消毒,特别是在手足口病暴发期间,消毒频率要加大。
- 保持通风:保持教室、室内空间的通风,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 保持清洁:保持环境的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和污物,防止病毒滋生。
3. 健康管理和监测- 健康教育:向学生、家长和教职工普及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醒大家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 病例监测:学校或托儿所应建立健康档案,及时记录和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以便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
- 早发现、早隔离:一旦发现有手足口病症状的学生,应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以免传播给其他人。
三、在学校或托儿所中开展预防工作1. 建立预防工作小组- 成立预防工作小组:学校或托儿所应成立由校领导、教师、保健医生等组成的预防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计划。
- 制定预防计划:预防工作小组根据学校或托儿所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手足口病预防计划,包括宣传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议通知
医务人员:
经院领导研究,决定于2018年4月10日健康保健知识培训工作会议。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券桥镇卫生院三楼会议室
二、会议时间:4月10日下午三点
三、参加对象:全体村医,加卫生院各科室人员
四、会议内容: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1。
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2、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哪些人?
手足口病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都可传染该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3。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4。
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由于**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5。
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五、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6。
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7。
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8。
患儿在家中治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遵照医嘱留家治疗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贪睡等异常行为,一旦有上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求诊。
9。
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10。
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11。
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手足口病重在防疫
专家指出,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可通过唾液、疱疹液、毛巾、水杯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广大民众需做好卫生消毒等防疫工作。
第一,讲卫生,晒太阳,多通风。
环境卫生差及个人不良卫生**惯容易诱发手足口病,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惯,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食生食等;手足口病毒害怕高温和紫外线,如果每天能进行30分钟日光浴(也就是晒太阳),也能有效杀灭病毒。
第二,服用益生剂类药物(如整肠生等)等可有效防疫手足口病。
整肠生等益生剂可促进原藉菌(双歧杆菌)的增殖。
双歧杆菌是人肠道内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之一,它直接参与身体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和抗感染过程。
整肠生等益生剂可有效抑制EV71病毒的活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可以使用整肠生等益生剂进行防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静介绍,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多数患儿甚至可以自动痊愈。
因此民众不必恐慌。
但未来几个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必须把防疫工作做好。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急性传染病,最近几年在我省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
为了让医务人员能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根据县疾控中心要求,于2018年4月10日在我院办公室召开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会议。
会上,首先由中心主任传达区疾控关于手足口病防治的精神,介绍2018年度手足口病防治形势,要求广大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认识,继续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置在主要位置。
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责任心要强,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和转诊。
防保科对手足口病的报告和时限,基本的预防知识,指导患者手足口病的护理和预防常识做了进一步部置。
还负责对本辖区的小学和幼托机构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
对确诊的病例及时规范进行隔离治疗和疫点消毒工作。
通过此次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都认识到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能够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知识,为防止手足口病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