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单精编版
手足口病及科学用药方面的宣传栏

手足口病及科学用药方面的宣传栏
宣传栏:手足口病及科学用药
1. 了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多见于儿童,但也可影响成人。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部、脚部和臀部出现水疱和红斑等。
-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是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
2. 科学用药指南:
-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应该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不自行滥用抗生素,因为手足口病由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如果出现高热和疼痛症状,可以使用医生推荐的退烧药和止痛药缓解症状。
-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适当调整饮食,保持活动量充足。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住处的清洁和通风。
3. 预防手足口病: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接触其体液和分泌物。
-注意消毒,特别是对于常接触的物品、玩具、床上用品等进行定期消毒。
请记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面临手足口病时,请咨询您的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士,以获取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防治手足口病宣传材料一

防治手足口病宣传材料一防治手足口病宣传知识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9、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10、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11、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防治手足口病宣传材料二小学及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要点问答1、何谓手足口病?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2、小儿患手足口病后有哪些症状?答: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一般全年均有发生,4——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3.手足口病的愈后怎么样?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4.一般家庭的预防及消毒措施: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
5.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的护理事项:家长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同时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的粪便后都要洗手;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后,应及早告诉老师,及早请假,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手足口病的易患人群有哪些?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由于成年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一、手口足病是由什么引起的?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最为常见。
二、多发人群及季节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三、传播途径有哪些?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主要以粪便、口或呼吸道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渗出液传播,即儿童大便、唾液、牙杯、毛巾、玩具、奶具、内衣及床上用品等。
四、发病的症状是什么?1、轻型急性发病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肛门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疼痛等症状。
2、重型可出现肌肉痉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目前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以下几点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
1、家长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室内勤通风,勤晾衣被,注意家庭卫生。
2、家长接触婴幼儿尿布、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家畜、家禽要圈养,避免与人混住一处。
4、婴幼儿使用奶瓶、奶嘴使用前应充分清洗。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其病应早发现,早治疗,即可全愈。
六、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1、不易过多使用。
垃圾、粪便使用1:10比例浸泡1小时,衣服、被单1:100浸泡30分钟晒干,厕所、地面、墙1:50喷洒,用量每平方米四两。
2、食具、饮具、奶具1:25比例浸泡30分钟,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等1:50比例擦试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一周。
手足口病宣传资料 第四期(2)

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第四期)
一、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肤斑丘疹或疱疹。
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照射)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或疱疹并伴有破溃等异常现象,同时仔细查看手掌、足底、屁股等部位,观察有无皮疹。
如果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告诉村医或社区医生,在他们指导下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家长应如何预防小孩得手足口病?
(一)当知道本村(家属院)有手足口病病人发生时,教育子女不去病人家庭,不与病人接触,也尽量减少与病人家长的接触。
(二)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三)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婴幼儿的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四)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五)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要点
目前我县手足口病疫情形势险峻,为预防我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请各位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5、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毛巾、手绢、牙杯、食具、奶具、用水煮沸,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6、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7、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请各位家长相互转告。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单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明白纸各位家长朋友:你好,最近各地手足口病有蔓延趋势,特别是在我镇部分村,出现了传染、蔓延现象,为保障孩子健康,避免被传染或传染别人,希里家长多关注孩子,做得“健康孩子远声传染源,患病孩子自觉隔离”.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现将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介绍给你们,请参阅。
一、何谓手足口病,其传播途径和症状有哪些?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节多发,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疥、疱疥等表现为主,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死亡。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带毒的唾液、疱疥液和被病人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饮具、被将、衣朦等都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
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造成传播。
带毒的咽喉分泌物、唾液可局限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一般情况下,感染了病毒后2-10天发病,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主要症状有:该病一般突然发病,大约一半人有发烧症状;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疥,1-2天出齐,是玫瑰色疥子,1天后有部分皮疥变成疱疥。
一般常见于手掌、脚掌和臀部;皮疥出现的同时或1-2天后,在唇边、舌边和两席粘膜上出现疱疥,患儿咀嚼疼痛,流口水;部分患儿还出现咳嗽、流涕、赛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It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电或洗手液等给儿直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善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晏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最好呆在家中不要外出,不要与外人接触。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家长外出回家后,应先插好个人卫生,进行洗手、消毒。
预防手足口病宣传单

预防手足口病宣传单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振兴水疱性口腔炎。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其病原为多种肠道病毒。
二.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三.传播途径?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四.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五.预防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病毒消毒方法一、环境消毒要点(一)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二)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消毒。
(三)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二、消毒方法的使用(一)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二)生活用具、玩具、校舍、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单
贵家长:您们好!
当前,正值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现将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介绍给你们,请您做好家庭疾病防控工作。
一、手足口病常识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夏秋季节多发,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等表现为主,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死亡。
2、什么人可以传播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病人、感染病毒后还未发病的人、不发病但带病毒的人均可以传播手足口病。
3、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带毒的唾液、疱疹液和被病人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饮具、被褥、衣服等都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
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造成传播。
带毒的咽喉分泌物、唾液可局限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儿童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5、一般情况下,感染了病毒后多长时间发病?
一般感染病毒后2-10天发病,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6、手足口病发生后,主要有哪些症状?
①该病一般突然发病,大约一半人有发烧症状。
②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疹,1-2天出齐,是玫瑰色疹子,1天后有部分皮疹变成疱疹。
一般常见于手掌、脚掌和臀部。
③皮疹出现的同时或1-2天后,在唇边、舌边和两腮粘膜上出现疱疹,患儿咀嚼疼痛,流口水。
④部分患儿还出现咳嗽、流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⑤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 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最好呆在家中不要外出,不要与外人接触。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消毒,并妥善处理污物;
4、家长外出回家后,应先搞好个人卫生,进行洗手、消毒。
三、得了手足口病应该怎么办?
1、一旦发现孩子疑似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请通知幼儿园所在班级的老师。
患病儿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尽量不要出门,避免接触其他孩子,以免引起其他孩子感染。
2、孩子患病后,应采取隔离治疗的措施,隔离期限为自症状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0天,期间请您不要带患儿外出。
3、您的孩子住院治疗期间,尽量减少陪护人员,为保证其他儿童的健康,请谢绝其他人员,特别是有5岁以下孩子的亲朋好友探视。
4、如果孩子是门诊治疗,则除到医院进行治疗时,其他时间最好能呆在家中,不要外出,谢绝有5岁以下孩子的亲朋好友探视。
5、对患儿用过的毛巾、水杯、玩具等物品要经常消毒(5%的84消毒剂兑水按1:100比例配置),孩子的衣服、被褥也要经常清洗、暴晒。
6、家长和孩子都要勤洗手,勤换衣服,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搞好居室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康复后的孩子,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定点医院复诊。
痊愈后,凭就诊医院的康复证明、经老师检查,确认无传染性后方可进班。
8、为帮助您做好手足口病的控制,防止发生扩散,请您积极配合疾病控制部门搞好调查工作。
十五字歌谣:常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鱼山镇第二中心小学
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