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怎样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有哪些?下面是带来的关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超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几个要点

1.型钢混凝土和圆钢管混凝土柱钢骨含钢率的控制

一般设计中,混合结构构件的钢骨含钢率中都是由构造控制,目前国内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技术规程的规定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框柱中钢骨的含钢率不宜小于4%,这是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柱区别的一个指标。在混合结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者可根据计算结果来设计柱纵筋和箍筋,并设置大于4%的含钢率的型钢截面。

2.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型钢柱的设置

在地震作用或风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一般要承受85%

以上的水平剪力;同时筒体外墙还要承受近楼层面积一半的竖向荷载。所以,在筒体外墙内设置型钢柱既可保证筒体与型钢混凝土外框柱有相同的延性,还可以减小两者之间竖向变形差异。同时,筒体墙内设置型钢柱,可使剪力墙开裂后承载力下降幅度不大。尤其在抗震设防的高烈度区,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按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计,其地震作用下剪力、弯矩很大,更需在墙体内设置型钢柱。否则,内筒边缘构件配筋面积太大,增加了设计和施工的难度。通过设置型钢柱,可取代边缘构件内的纵筋。

3.关于伸臂桁架和腰桁架的设置

上文提到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抗侧刚度有时不能满足变形要求,需要利用避难层或设备层设置水平伸臂桁架或腰桁架的加强层。加强层有效地使外框架或外框筒与核心筒协同起来,大大增大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扭转刚度,满足结构的变形(层间位移)要求。设置加强层后,造成结构沿高度方向刚度不均匀,刚度突变带来内力突变,因此在加强层及上下相邻层构件的内力会出现较大的改变,设置是方向性的改变,加强层的刚度越大,内力突变的程度也越大,这种突变会产生薄弱层效应。而在抗震设计的结构中,应尽可能的减小出现薄弱层形成的不利效应,因此可以不设置加强层时,就不必设置加强层,需要设置加强层时,也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宜采用刚度过大的伸臂和腰桁架,以避免出现过大的刚度突变。

研究表明,多道伸臂桁架减小侧移的效果优于一道伸臂桁架,但是伸臂结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当设置四道以上的伸臂桁架时,减小侧移的效果就不再明显。而且加强层的数量多了,影响建筑的功能,施工困难也增加了。伸臂设置的位置不同,其减小侧移的效果也不相同,根据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当沿高度仅设置一个加强层时,设置在结构的0.6H附近;设置两个加强层时,设置在H、0.5H处较合适;当设置3个或以上加强层时,宜沿竖向从顶层

向下均匀设置。一般的高层结构设计中,伸臂桁架设置位置需要做敏感性分析,以便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数量。

山地建筑

一、什么是山地?山地建筑?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山地建筑属于建筑形态的一种,是结合山地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取得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筑形态。 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建筑内设有阶梯,该范围内建筑则属于山地建筑设计范畴。 坡地建筑,即多半建在山坡地段上,并依坡势而盖的建筑,它的这种独特性,必须有自然条件的支撑,利用坡地地形创造独特的视觉空间以及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质。由此可以看出,坡地建筑并不是开发商兴之所致的成品,也不是开发风潮能轻易模仿的对象,坡地的自然特征——原生、稀有、有所保留不能被破坏,决定了建筑的珍贵及气质。 坡度分级标准 类型坡度建筑区布置及设计基本特征 平坡地3%以下基本上是平地,道路及房屋可自由布置,但须注意排 水 缓坡地3—10% 建筑区内车道可以纵横自由布置,不需要梯级,建筑 群布置不受地形的约束 中坡地10—25% 建筑区内须设梯级,车道不宜垂直等高线布置,建筑 群布置受一定的限制 陡坡地25—50% 建筑区内车道须与等高线成较小锐角布置,建筑群布 置及设计受到较大的限制 急坡地50—100% 车道须曲折盘旋而上,梯道须与等高线成斜角布置, 建筑设计需作特殊处理 悬崖坡地100%以上车道及梯道布置极困难,修建房屋工程费用大,一般不适于 做建筑用地 二、坡地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 坡地建筑当中的设计原则,也是 其特色。坡地有高差,做到户户有景 的机会比平地上更加理想,因为坡地, 一般有园林、山谷、河道,在小区设 计的同时保护山区的生态是非常重要 的。 (1)要显山露水

坡地建筑设计的方法

坡地建筑设计的方法 坡地建筑设计的方法 摘要: 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使得坡地建筑越来越多。坡地的地形处理是一种在新型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工作,比平坦的地形更复杂,通过设计,探讨边坡的环境如何结合实际需要,分散的高和低的地形,科学合理利用,建筑设计点的地形,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良好的、与建筑环境的生态原则相一致的。 关键字:坡地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坡地建筑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愈发地受到欢迎,坡地建筑指的是建在地面起伏较大处的建筑物,坡地是自然界的原生态资源,坡地建筑应该是景观建筑、原生态建筑和人文建筑。坡地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使坡地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服从坡地自然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使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坡地建筑的定义 坡地建筑,即建于地面不同地形坡度的建筑物。坡地建筑是基于地貌环境的一种建筑类型,与其他建筑不同,它不同于一般的一段时间,风格,流派或功能划分的建筑类型。它具有以下特性:环境形态的复杂性—坡地环境是坡地建筑生成基因之一,它的空间属性和形态特征直接影响了坡地建筑形态的组织与体现。坡地是自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然而由于它千变万化,庞杂浩繁,因而很难准确地以某一种方式加以分类。坡地建设用地常采用坡度为5~25%的坡地,其建筑的接地条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地性、节地性、通达性和安全性等人居环境的条件要素。坡地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服从坡地自然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使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使人们享受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UDC JG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201× P备案号J×××-201×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 on the slope (征求意见稿) 201×-××-××发布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近年来山地建筑结构应用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订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8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结构设计基本规定;荷载与作用;结构计算分析;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重庆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编制组(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邮政编码:400045)。 本规程主编单位:重庆大学 重庆建工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重庆建筑科学研究院 基准方中建筑设计事务所 重庆大学建筑设计院 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建筑设计院 海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奥雅纳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本稿条文仅供征求意见使用,此后部分内容可能会有变化,不得作为工程应用的依据。 为阅读方便,本征求意见稿各条的说明暂列在条文之后。

超高层设计要点

目录 一、类型及标准 二、总平面消防 三、核心筒布置 四、电梯系统布置 五、层高控制 六、避难层设置 一、类型及标准 二、总平面消防 消防落地面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4.1.7条: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当只有一个长边落地时,应注意雨篷的设置,按裙房落地面规定设计。 大堂不在消防落地面处,应注意在消防落地面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三、核心筒 1.核心筒的位置 2.核心筒的组成 楼梯 消防电梯 客梯 设备房:空调机房 管道井:电井、水暖井、新风井、送风井、排风井、排烟井、 楼梯《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及《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1)楼梯的数量:安全疏散设计(每个防火分区2个出口,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且≥5m)。 办公等公建类不应使用剪刀楼梯(消防暂行规定)。 2)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当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时,不应小于10㎡。 3)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20m,楼梯间净宽不宜小于2.7m。 4)办公建筑的开放式与半开放式办公室,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30m (此安全出口是指房间开向走道的出口,若无走廊应到楼梯出口30m)。 5)综合楼内的办公部分的疏散出入口不应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出入口共用。 6)走道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沿走道方向相邻边缘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0m。 7)办公一类建筑标准层面积不宜超过2000㎡,避免增设防火分区。 消防电梯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及《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2.1、消防电梯的数量

结构工程师必知的100个设计要点

方案阶段 1.建设场地不能选在危险地段。 由于结构设计在建设场地的选择中一般是被动的接受方,因此,在结构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 应特别注重对建设场地的再判别。对不利地段,应根据不利程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山地建筑尤其需要注意总平布置。 山区建筑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 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 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应留有足够的 距离, 其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 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当需要在 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 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 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 产生的放大作用, 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 在1.1~1.6 范围内采用。 此条为强条; 台地边缘建筑地震力放大系数也意味着单体建筑成本的增加。实际上, 有时边坡 支护的费用可能远远大于边坡上单体的费用。曾经有的方案设计单位布置总平时将 18~33层的高层布置在悬崖边缘或跨越十多米高的边坡, 这些都是对结构及地质不了解才会产生的错误。3.是否有地下室。 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对无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应满足规范对埋置深度的要求。 4.高度问题 室内外高差是多少,房屋高度是多少,房屋高度有没有超限。 5.结构高宽比问题 设计规定,6、7度抗震设防烈度时,框架-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高宽比不宜超过 6。高 宽比控制的目的在于对高层建筑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主要影响结构 设计的经济性,对超高层建筑,当高宽比大于7时,结构设计难度大,费用高)的宏观控制。6.结构设计应与建筑师密切合作优化建筑设计和结构布置。 采取必要的结构和施工措施尽量避免设置各类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当必须设 置时,应符合现行规范有关缝的要求,并根据建筑使用要求、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的情况、地 基情况、基础类型、结构刚度以及荷载、作用的差异、抗震要求等条件、综合考虑后确定。 各缝宜合并布置,并应按规范的规定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和保证必要的缝宽,防止地震时发生 碰撞导致破坏。结构长度大于规范时, 应设置伸缩缝,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框架 结构为 55m, 剪力墙结构为 45m。 7.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问题

坡地建筑结构设计论文

坡地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愈加稀缺。而坡地是自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合理利用地形是对地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升,但进行结构设计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多年结构设计经验,对坡地建筑结构的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坡地建筑;结构设计 discussion about structure design in hillside building/shen jian (china merchants shekou industrial zone co.ltd)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land became more and more scarce, and hillside land is a sort of common topography in practical project. rational use of topography is very benefic to increase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but it’s usually difficult for structure design. base on years of design experience, the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structure design in hillside building. key words: hillsid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坡地的概念 坡地是种倾斜面的概念,具有一定倾斜度的自然或人工场地均属于坡地的范畴。“坡地”广义的概念是一种具有特殊场所感的建筑场地与环境,给人以独特的心理感受及其客观的可利用性,且其主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考试重点复习题(含答案)

1.从结构的体系上来分,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主要有:_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_框架-剪力墙_结构,_筒体_结构,悬挂结构和巨型框架结构。 2.一般高层建筑的基本风压取_50_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采用_100_年一遇的风压值;在没有_100_年一遇的风压资料时,可近视用取_50_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乘以1.1的增大系数采用。 3.震级――地震的级别,说明某次地震本身产生的能量大小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地面及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设防烈度――一般按基本烈度采用,对重要建筑物,报批后,提高一度采用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设防烈度为_6_度及_6_度以上的地区,建筑物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5.详细说明三水准抗震设计目标。 小震不坏:小震作用下应维持在弹性状态,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中震可修:中震作用下,局部进入塑性状态,可能有一定损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强震作用下,不应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6.设防烈度相当于_B_ A、小震 B 、中震C、中震 7.用《高层建筑结构》中介绍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一般计算的是这些结构在__下的内力和位移。 A 小震 B 中震C大震 8.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不同,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 标准。请问建筑物分为哪几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按本地区设防烈度,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除甲乙丁外的一般建筑 丁:属抗震次要建筑,一般仍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 9.下列高层建筑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D) A 8°抗震设计时 B 跨度较大时 C 有长悬臂构件时 D 9°抗震设计

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抗震设计探讨

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抗震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土地的不断被开发以及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城市的郊区也纳入了住宅规划之中。而坡地建筑的结构底部构件并不能同一水平面上,呈现不规则形式,对结构抗震不利。因此,结构设计工程师并不能以简单的平地建筑结构设计的思维进行设计。本文主要对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抗震设计进行探索,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山地建筑;平地建筑;特点;抗震设计 一、山地建筑结构的界定与震害特点 山地建筑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即吊脚结构和掉(错)层,见图1: 图1 山地建筑结构的主要类型 5?12汶川地震后,诸多结构专家深入灾区现场调研,对典型山地建筑震害特点进行分析例证,为后续的这种特殊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②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③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桩基础易发生破坏;④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 ⑤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 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经验和启示:①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尽量避开不稳定的边坡和陡坎;②山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严格的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给予保证;③山地建筑结构架空层易形成柔弱底层,对于不等高柱架空,建议从概念设计上考虑和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尽量避免短柱和上刚下柔;④由于山地建筑结构竖向刚度不规则,扭转效应明显,建议设计时底部加强;⑤山地建筑架空层常会为了设计和施工方便,直接把桩基础伸出地面当柱使用,由于其抗弯和抗剪都较弱,出地面的桩身容易发生破坏,建议设计时勿用桩代替柱,如代替柱,桩应按柱设计; 二、山地建筑与平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差异 (1)房屋建筑高度的确定 房屋的总高度是指起算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①平地建筑,起算地面一般指室外地面,半地下室时指地下室室内地面,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指室外地面。 ②坡地建筑,起算地面指较低一侧的室外地面。 (2)结构计算嵌固端的选择 ①平地建筑,无地下室的结构,可取独立基础或筏板基础底为计算嵌固端,有地下室的结构,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嵌固端时应满足规范对于计算嵌固端下一层与上一层比值的要求,《抗规》中6.1.14条及《高规》5.3.7条中都有规定。 ②坡地建筑,掉层结构当下接地部分面积小于上层面积的15%时或上下接地位置高差小于1/2层高时,嵌固端可视为同高;当嵌固端选为上接地位置时,下部结构与上部对应部分的侧向刚度比值不应小于2;当嵌固端选在不同高度位置时,宜优先采取独立设计的挡土结构,保证上接地部位坡地的稳定性。 (3)风压高度起算点的确定 ①平地建筑,风荷载计算中高度的起算点为建筑室外地坪。 ②坡地建筑,风荷载计算中高度的起算点宜取为建筑较低一侧的室外地面;考虑地形条件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修正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韩庭军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韩庭军 发表时间:2019-09-18T15:54:09.6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作者:韩庭军[导读] 在安装装配式预制构件时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避免损伤装配式件的力学性能,在整体上提升使用的性能。身份证号码:23108419831124**** 摘要:目前,新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轻建筑系统发展,并正在努力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多层建筑。装配式建筑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同时也满足了“绿色建筑”的要求,这也是实现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项目要求、项目地附近地质条件等因素,将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表达反映在设计图纸上。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引言装配式建筑的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结构要求。过对建筑工程中实践应用装配式结构的分析,本文总结了这种新型建筑结构与传统现浇混凝土模式存在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了装配式结构的设计要点。同时在实际的施工中,要充分掌握各种施工要点,同时要保证施工的质量,在安装装配式预制构件时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避免损伤装配式件的力学性能,在整体上提升使用的性能。1装配式建筑简介所谓装配式建筑,简单来说就是指的预先制造好建筑结构中的各个构件,再统一将构件运送到施工场地,在施工现场用它们装配成形的建筑。早上个世纪初,人们就已经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概念,但是最初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外表形式比较单一,所以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到了现代,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及科技与材料的不断进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形式有了不断的改进,时至今日,装配式建筑结构已经变得非常灵活和多样。我们可以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比喻成为一项设备生产活动,先成批量地加工好零件,再用零件拼装成最终的产品。所以,相较于传统形式的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其的施工速度快、施工效率高、施工质量好以及环保性能佳。就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2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原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原理和现浇建筑基本类似,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将一些结构连接,并利用一些特殊构造方式实现装配建筑的完工。装配式建筑也使用了很多的节点设计,结构的刚度差异对工程质量也会产生影响,为了增强整体的抗震能力,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节点进行可靠合理的设计。装配式建筑结构能有效地提升施工效率,还可以使设计与施工形成一种统一协调性。在进行实际的项目施工过程中,可以先通过提前进行有关构件的设计以及预制作,从而保证在进行施工作业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进行其他施工作业,有效提升建设施工的工作效率。然后,使用装配式结构进行施工作业,能够极大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还能加强施工作业各步骤之间的配合度。而且,装配式的建筑结构属于标准化的建设技术,能够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向着标准化方向前进。由于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材料科技日新月异,这使得装配式结构制作的必要构件从生产工艺上开始变得更加先进,精度变得更高,装配式结构工艺的标准化使得建设工程变得节能环保,返工浪费情况大大减少。最后,装配式建筑结的优越性,可以在保障安全可靠情况下极大的加快建设效率减少工程所用时间。进行实际的工程作业时,整个施工企业首先要对装配式结构用计算进行全面化的数据化处理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与完善。总而言之,使用装配式建筑结构进行建筑设计,不仅全方面地提高了工程质量,提高施工工作效率,而且在保障质量安全下对工程建设周期全面的优化与缩短。3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3.1总设计图设计装配式建筑总设计图需要对整个建筑结构以及整体建筑设计过程进行总的概述,目的在于将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概念化。对于预制的构件与建筑设计空间之间,必须确保满足这一空间设计中,构件与预制构件装配设计空间足够,减少重复提升吊装的次数,尽量保证一次性完成装配任务。对于装配式任务,最主要的在于保障施工现场机械能够在安全运转的基础上高效进行工作,在机械运转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以及工作中相关器械以及与预制构件完整。同时有序整齐摆放预制构件,以保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地面平整,降低因地面不规则而出现的施工隐患。并组织相关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工地现场清理,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从总设计图中设计人员、施工工人能够较为直观分析建筑各个空间结构以及相应的预制构件、构件节点位置,提升了建筑施工效率。 3.2整体性的结构设计在高层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对于整体性的机构建筑进行特别的关注,这是由于在整体性的结构设计中对于建筑整体的稳固性具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筑的不同细节设计部分都需要与整体的结构性设计相适应。为了使得建筑的整体结构具有的形式更为合理的分布形式,需要从整体的结构入手,对于建筑的设计进行规划。在应用的叠合板材料中,需要采单向的板材进行应用。此外,在建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的内部的不同预留结构装置,对于整体的结构工作作出相应的预留,在开洞的位置中,需要规范化的对于受力钢筋进行应用。洞口位置所用的钢筋,需要根据其应用的位置以及应用的长度对于钢筋进行截断。在外面的收进楼层中,需要结合剪力墙的应用状况对于其后的钢筋设计进行浇筑的工作,并且使得墙体能够整体的平均接受力的分布。在楼层的剪力墙中,需要就其顶部的建筑状况对于其后的设计应用要点进行分析,水平式的后浇带存在着超过两根的后相连接钢筋,就能够保证整体的结构应用需求。 3.3平面、立面设计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平面、立面设计属于基础部分。在这一部分基础设计中,首先进行平面设计,设计中要与实际装配建筑具体情况相联系,并综合建筑各个部分与相关尺寸要求,科学布置内部空间,选择合适承重墙与管井具体位置,合理划分建筑内部各个空间大小,以便于发挥其空间作用。在这基础上保持建筑外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立体设计需要采用标准化、系统化与模块化相结合的设计实施方式。同时在对建筑外墙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录建筑整体的美观性,选择不同的外墙材料来进行搭配装饰,从而使得建筑美观性得到有效提高。此外还应当充分结合各种不同的组件,来提高建筑立面效果。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郭冲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郭冲 发表时间:2019-09-11T15:54:04.1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作者:郭冲 [导读] 地震带来的震荡可能会使建筑物变形,甚至是出现倒塌的现象,即便是经过地震没有很大的影响,其基本的抗震能力也会进一步降低。 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常见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从而更好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 一、抗震设计面临的问题 1、建筑高度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我国的建筑物大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对于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有着一定的标准要求。但是有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全然不顾设计标准,超过设计标准加建楼层,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建筑物的抵抗力就会大大的降低,地震带来的震荡可能会使建筑物变形,甚至是出现倒塌的现象,即便是经过地震没有很大的影响,其基本的抗震能力也会进一步降低。 2、建筑位置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人口的数量仍旧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国可实际应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相关开发商可能不会考虑建筑的地点是否适合建造房屋,对地理位置不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建筑的地点需要具备开阔的基本性能,地理位置要平坦,土体要坚实,河流附近和山坡边缘都不是合适的建筑地带,在选择地址的时候应该考察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避免在类似的地带建造房屋,对于地震活跃的地带和大陆板块的衔接地带都应该尽可能避免建造房屋,这样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3、建筑材料问题 建筑的选材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对于地震频发的地区,其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有严格的要求,在我国的建筑过程中,其建筑结构主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一旦发生侧移就会带动更大程度的位移,建筑结构中的钢框架一旦发生位移就会造成建筑结构的负载增加,相应的抗震性能就会减弱,应该选择适合的建筑材料。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1、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 抗震设计时,要保证发生小地震时安全,不会给住宅造成毁坏;当发生中级地震时,住宅所受的损坏不大,不会为居民带来安全威胁,并且住宅所损坏的结构可以修复并继续使用;当出现大地震时,不会倒塌,可以给人们空间、时间及时逃离。结构抗震设计目标总得来讲就是:小震安全可靠、中震损坏可修、大震高楼不倒。 2、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 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以达到优化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首先,住宅结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刚性和弹塑性,在地震力影响住宅时不会因为刚性过硬或者弹塑性过大,使得其的结构发生无法修复的形变。其次,由于强震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余震,这时就不允许住宅结构过度追求抗震能力,这会导致住宅刚性过大,而无法承受余震带来的压力,这就要求在抗震设计时既要抗住强震的破坏力,又要承受得了余震的多次侵扰。最后,为了避免刚性太小,导致住宅结构在余震攻击下变形过大而无法修复,所以要求建筑具备延性良好的分体系,防止住宅在强震中集体崩塌。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强弱与周边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抗震能力弱的建筑会直接威胁到建筑结构内及周边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周边建筑和设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经过多年的实践,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谨慎选择建筑抗震结构、合理的布局减少地震带来的能量、建筑中设置多重抗震防线,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1、谨慎选择建筑抗震结构 谨慎的选择建筑抗震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选择强度较优、刚度较高的建筑结构主体,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结构的变形,同时能够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针对建筑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必须的措施,防止安全性问题的出现。 2、合理的布局减少地震带来的能量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中对建筑采取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设计和定量分析能有效的减少地震灾害的能量输入,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在建筑进行施工中其地基要尽量的选择在比较坚硬的场地,同时要尽量的避开地震活跃范围,减少地震余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共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3、在建筑中设置多重抗震防线 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时要设置多重抗震防线,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伤害。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可以将延展性好的构件加入到建筑物的抗震体系中,可以将其视为第一道防线,同时可以将一些其他的建筑构件作为第二、第三道防线,这样在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遭到破坏后,可以利用其他的防线进行抵抗地震的后续冲击力,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常见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4.1防震缝的设计 在预防地震的基础原则上展开抗震结构的设计,对于一些没有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应该在一定的地点设置相关的防震缝,利用防震缝可以有效的分解建筑的内部结构,使得建筑内部结构呈现出独立的单元,缝隙的两侧应该预留出合适的宽度,这样可以使得防震缝同上层建筑物分开,当地震发生时,防震缝可以很好的减缓地震带来的波动程度,建筑的某一单元受到损害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第43卷第9期f h丨v£讨 V〇1.43,N〇.9 2017 年 9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p.,2017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宋兵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在山区坡地建筑设计中,对山体边坡加强维护、确保 山体坡地稳定性在保障建筑设计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因此,对山区坡地建筑设计要点进行深入探究至 关重要。本文对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 工程实例对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探究。关键词: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 U31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 - 4011 (2017)09 - 0097 - 02 DOI:10.3969/j.issn. 1672 - 4011. 2017. 09. 047 1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1.1采用天然地基建筑 山地建筑采用天然地基设计浅基时,应保证基底传力至 稳定持力W,并避免过大的基底传力至临近台地边坡下的挡 墙类支护体上,根据G B 50007 -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中第5.4节的规定,对土层的稳定边坡坡角及基底传力 扩散角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可以推导出建筑基底边缘至挡墙 墙背(Xf应基底传力至挡墙基脚以下)的最小水平距离,或逐 步加深前排基础埋深,从而尽量消除设挡墙后基础对挡墙的 附加力影响。对于抗震设防地区,按照G B 50330 -2013《建 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及G B 50011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的相关规定,还应注意分析建筑基底地震水平附加推力 对支挡结构的影响。 1.2采用桩基础建筑 对于建筑浅基附加荷载易产生失稳隐患的坡体环境,采 用粧基是个有效的工程手段,既保证建筑附加荷载能深传至 更稳定的下W稳定持力土层,又对浅W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坡 层冇辅助抗水平滑移作用。但是,采用粧基不等可忽略滑坡稳定问题,对于坡地存在滑坡隐患的场地,特别是形成陡 坎台地的情况下,并非采用了粧基就解决了问题#比如,某 建筑建在6m高墙后的顶面平台上,虽然采用了粧基,由于 挡墙因地基不稳而前倾,使墙后场地土随之变形,导致基粧 被水平力拖带,粧身上段随土体的变形而位移,此时易被认 为是桩基础的竖向抗力不足而下沉变形。对于这种情况,如 只加固粧基竖向抗力,是不能完全消除建筑安全隐患的,应 先解决粧侧土体的稳定问题,再考虑竖向加固问题。某建筑 工程采用坡脚大挖方施工方式,工程项目仅采用了 6m左右 高坡脚挡墙,墙顶还有约4 m放坡尚度形成的台地,挡墙后 约4 m位置建了 6以建筑,建筑基础3时已采用了粧基,在 使用过程中,建筑有沉降变形时经再反查场地,发现了场地 收稿日期=2017 -07 -14 作者简介:宋兵(1969 -),男,四川三台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 事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工作。有拉裂变形的迹象,建筑前端开间地梁有拉断裂缝,对应挡 墙下腰部有明显水平裂缝等,说明存在台地失稳问题。对于 因坡体下滑产生的建筑粧基“下沉”变形,应注意,这个“下 沉”可能是水平位移产生竖向变形的表象,特别是地梁被拉 裂的情况就更能说明存在水平位移问题了a根据分析,对粧 身处在滑移土体的部分,一般易随土体的水平位移而首先产 生弯曲变形,同时也会造成粧顶竖向位移的假象,而粧基加 固时往往会去注意补强竖向承载力,同时忽略粧身水平位移 过大或产生大偏心受压,也会产生粧身弯折断裂等问题Q 1.3 结构架空(吊脚楼)方式调整坡地建筑场地 对于仅利用挖填方^5不能满足建筑场地平整要求,建筑 物特别是框架结构,可采用“ ±0.〇〇”以下逐步下沉架空的结 构形式,即采用建筑物自身体系构件调整来构筑使用环境,尽可能避免大挖填土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地下架空W来满 足其他使用功能空间要求。类似建筑比较常见,如一些山区 建筑的“吊脚楼”,但其使用条件是自然坡地稳定、可靠及建 筑荷载有效的传力保障措施,同时这些“吊脚楼”是要进行专 门建模分析计算的,所建模型需与工程实际相符。 1.4 多台地方式的场地利用 在山地建筑中,结合功能要求,设置多台地的平面比只 设一台大平面场地,对山坡稳定或工程综合造价更显合理 多层台地意味着设置的各台级挡墙高度小,形同修坡,故挖 方也少,同时对坡脚前置建筑物的采光影响也不大0对高坡 地的坡脚,应考虑高坡顶坠物对建筑物的安全影响,如建筑 物前有大面积平地要求,可分|些面积于屋后、坡前,并设置 1些缓冲区,避免更大的危害产生。 2山地建筑案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贵州省毕节市南光新城建设项目所在地为居住用地,其 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高程为1 501. 85?1 514. 30 m,对 此,在进行山地建筑工程设计中,应解决以下问题:③高差问 题、山地地形问题以及高容积和低密度设计条件之间的矛 盾;②对山地建筑景观视线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设计;③避 免建筑工程停车场地下空间面积与山体保护之间出现矛盾^ 2.2布局设计 在该山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设计 密度、山地地形条件等因素,在建筑布局设计过程中,应该充 分结合当地地形特征,可以采用北高南低的设计模式#在山 地北侧,可以进行高层建筑设计,建筑高度为30 U,对于临 近城市干道的地区,可以设置低层商业,将建筑高度设置3 层,保证景观效应的良好$另外,还应该进行不同的标高设 计,景观良好、视线开阔的设计最为合理。对于山地北向建 ? 97 ?

高层建筑设计重点

高层建筑设计 1、(简答)高层建筑的五个发展时期: 内容 发展 第一时期第二时期第三时期第四时期第五时期 文化思潮芝加哥时期古典复兴 时期“摩天楼” 时期 “现代主义” 时期 “后现代” 时期 时间1865年~1893 年1893年~一次 大战前 一次大战后 ~1929年 二次大战后 ~70年代 70年代~现在 特征结构主义古典复兴装饰艺术“方盒子”和 玻璃楼 “高技派”折衷、玩世不恭 主要代表人物詹尼、鲁特、 伯纳姆、沙里 文等 伯纳姆、罗奇 等 胡德密斯、格罗皮 乌斯、贝聿铭 等 菲利普·约翰 逊 主要代表作家庭保险公 司大楼信托 大楼帝国州大厦 普赖斯大厦 拉迪阿德大 厦、格雷堡大 厦 利华大厦 西格拉姆大 厦 纽约AT&T公 司大楼 纽约哈顿公司 总部 地点芝加哥纽约纽约、芝加哥全球全球 2、中国《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规定: 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 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为超高层 3、按防火等级分类

4、标准层空间布局模式 就“核体”与“壳体”的相对布局和组合而言,反映在标准层平面中,可有:集中式、 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主要形式。 5、标准层平面的有效利用率 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使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平面规模相差很大。通常用面积有效率(使用面积

在建筑面积中所占比率)来进行合理性评价。 影响因素: 1.核体的面积 2.壳体的空间尺度 6、设备层的竖向空间利用方式为: 楼面以上2米内设置机器设备和用作工作人员活动空间, 再以上0.7~1.0米高度为风道和各种管道区, 它上面0.6~0.75米布置给排水管道、 最上面空间则为电气配线区。 7、(作图)避难层做法?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断开,但人员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多层框架山地建筑规范要求及处理措施

抗规的规定 4.1.8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

抗规的规定 6.1.14 为了能使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本条规定了 地下室顶板和地下一层的设计要求: 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若柱网内设置多个次梁时,板厚可适当减小。这里所指地下室应为完整的地下室,在山(坡)地建 筑中出现地下室各边填埋深度差异较大时,宜单独设置支档结构。如图1 在支挡高度较大时,往往交由岩土工程师负责,支挡高度较小时,通过选择各种挡土墙标准图即可解决。

参考高规的规定 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 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1/550 1/1375),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在支挡高度未达到层高时,可设置悬臂式支挡 有条件时,应沿续《抗规》分离的思路,首选与主体建筑在结构意义上分离的支挡结构,即“荷载传递,刚度分离”。如当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附带的支挡结构选用毛石混凝土挡墙。 当主体结构为框架-抗震墙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此时应允许设置和主体一体化的支挡结构。 山坡、谷地等地形必须保持稳定。当土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呈不稳定时,必须采用挡土墙、护坡等技术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我国高层建筑数量逐年增加,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建筑结构的安全 稳定性是评价高层建筑性能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稳定的因 素很多,包括设计阶段设计结构的安全性、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和验收后的维护。其中,设计阶段对高层建筑结构安全影响最大。由于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远大于 多层建筑,且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较大,受风面积较大,建筑物本身也会受到水平 荷载的影响,因此,如何在设计阶段预防结构安全问题已成为设计阶段的一个重 要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导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越来越复杂。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 设计方案。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满足规范要求,还要对高层 建筑进行必要的抗震设计和结构设计,在这种形式下,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主要论述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及注意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的特征 高层建筑具有不同于多层或单层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直接影响到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层数多,建筑材料多样,且使用人员集中的场所,加上复杂的内部体系,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高层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般说来,结构体系有四种: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体系,采用柱、梁和基础结构形成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施工完成。结构空间设计灵活,但抗侧力差。对于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高层 建筑,结构采用混凝土剪力墙,增加了建筑物的抗剪强度和刚度,但施工相对复杂;框架-剪 力墙高层建筑是高层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它包含了以上两种结构体系,避免了单一结 构的缺点。在功能上,对于不同的高层建筑,其使用功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有高层住宅、商 业高层建筑和商住高层建筑,建筑设计标准不同。如何选择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优化结构 设计,保证施工,已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重中之重。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中嵌固端位置选取问题 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预埋端部位置的选择关系到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预埋端的 位置选择对整个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在一些设计中,简单地将地下室屋顶作为建 筑物的预埋端,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当前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另外,地下室顶板刚 度没有精确计算,如楼层存在大开孔,导致地下室顶板刚度损失,使得屋面作为预埋端的条 件不足,很可能造成结构安全隐患。 2.2 设计中结构扭转问题 高层建筑的高度决定了在设计过程中,内外结构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质量 中心、刚度中心和几何中心很难保持在一个统一的位置,从而造成高层建筑结构扭转的安全 隐患。

山地建筑设计浅析

山地建筑设计浅析
环境与设计 Ci ti es a nd Tow ns C on stru ctio n in Gua ng xi 山地建筑设计浅析 ● 张俊华 摘 要 以三个山地建筑设计工程 : 为例, 通过对比分析, 探讨了山地建筑
设计中如何进行建筑的空间布局, 环境 景观及建筑设计如何与地形有机结合, 交通 及绿地系统如何组织等问题。 关键词 山地建筑设计 设计手法 : 分析比较 体会 筑 自身和观景亭、 连廊围合 出入口集散广场和几个各具 功能的半围合式内院, 一方 面将建筑的动静功能相对区 分开。 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 将周围的自然景色、 阳 光、 空 气、 水引入建筑内部。 由于建 筑的层数较低且位于山脚处, 设计时着重 处理了建筑的第 五立面——屋顶。 采用了与 白色构架相结合的青灰色坡 屋顶, 与 周围环境非常协调。 建筑沿水 平方向舒展的布局, 使建筑非常自然 地融入整个山 地环境中。 整栋建筑除 在入口处设人车集散广场及沿用地周 边设置消防车道外, 其余区域完全人 车分流, 创造了一个安静优美的环境。b5E2RGbCAP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城镇化进入了一个 高 速发展时期。 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 建设规模的扩大与保护有限耕地资源的 矛盾日 益突出。 在此情况下, 开发和利 用城市周围的山地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 土地紧缺 问题, 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办 法。 因而山地建筑必然会是我们今后在 设计中经常遇
1 / 10

到的项目类型, 对山地建 筑设计方法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也日益凸显。
p1EanqFDPw
这是我1995年参加工作后一年做 的一个工程方案, 算是自己山地建筑设 计 的起点。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现今南 宁市隆安县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内的一个 山谷 中, 周围群山环抱, 环境优美。 用 地为公路边界与周围山脚围合成的一个 狭长形 盆地,地形起伏不 大, 用地面积约为1.3公顷。 该建筑是一个集会议、住 宿、 餐馆娱乐于一体的多功 能建筑综合体, 总建筑面积 达到9200平方米。 在建筑 总体布局中, 尽 量保持原有地貌和植被, 充 分利用山谷地形,因地制 宜,在盆地 低洼处引入水 面, 建筑采用多层方式化整 为零,以入口大堂处的餐 厅、 会议室等 公共活动部分 为核心, 客房标准单元部分 呈风车扇叶形发散式放射布 置,顺应地 势自由伸展迭 落。 建筑临水而建, 利用建 DXDiTa9E3d 2 . 工程设计实例 基于对山地建筑设计重要性的这 一种认识, 我对自己以往参加过的一些 山地建 筑设计项目作了一番回顾, 从自 己工作各个时期中筛选了三个有代表性 的实例进行 分析比较, 算是对自己在山 地建筑设计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希 望能加深对
RTCrpUDGiT
山地建筑设计内在本质规律 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自身设计水平。 2.1 实例 1, 某局培训中心龙虎山 庄 (见图 1)5PCzVD7HxA 22 2004? 11 环境与设计 Ci ti es a nd Tow ns C on stru ctio n in Gua ng xi 虽然这个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最 终实施, 但它是我初次独自设计的一个 山地 建筑实际工程, 使我对实际设计工 作中的环境协调, 地形处理, 景观设计 等问题
2 /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