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痉挛
小儿肠痉挛

小儿肠痉挛【概述】小儿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婴儿至学龄儿童均可发生,但以婴儿期最多见。
本病发生和体质有关,如对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
诱因可有感冒、腹部受冷、暴食、大量冷食、高糖饮食导致肠内胀气、肠内寄生虫毒素刺激等。
本病属中医“盘肠气痛”、“盘肠内吊痛”的范畴。
【病因病理】由于护理不当,小儿脐腹部为风冷寒气侵袭,寒邪结于肠间,寒主收引,寒凝则气滞,经络不通,气血壅阻不行,因而突发腹部剧烈绞痛。
或因乳食不节,或暴食过度,壅滞肠中,以致中焦气机受阻,郁而不通,升降失职,传导失司,故发为本病。
【诊断要点】1.阵发性剧烈腹痛,大声啼哭,常发生在夜间,面颊发红,口周苍白,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下肢发冷,双手紧握。
可伴有呕吐。
2.腹痛每次持续发作数分钟至十数分钟,时痛时止,一般反复发作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而自愈。
3.轻型患儿仅每晚表现烦躁啼哭不宁。
【辩证分型】l.寒凝气滞症状: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面色苍白,甚者额上汗出,手足发冷,喜用热敷,按揉得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证候分析:寒邪结于肠间,寒主收引,寒凝气滞,故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得热痛减。
受寒后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面色苍白,手足欠温。
舌白,脉沉弦为寒凝气滞的表现。
2.乳食内积症状:腹部疼痛,曲腰啼哭,不思乳食,呕吐酸臭,大便不通,腹部胀气,痛即欲便,便后痛减,舌苔白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乳食积滞,中焦气机受阻,不通则痛,故见腹痛啼哭,不思乳食,腹部胀气,痛即欲便,便后痛减。
肠胃升降失职,故见大便不通,时有呕吐。
苔白腻,脉滑实,均为乳食内积之象。
【分型治疗】1.寒凝气滞治则:温中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木香肉桂逐寒方加减。
加减:寒甚痛剧,加制川乌3克(先煎)、延胡索6~10克;腹部喜温热,加吴萸1.5~3克、小茴香1.5~3克;舌苔白腻,加厚朴3~6克、姜半夏3~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为温中祛寒,行气止痛之方,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而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
如何处理宝宝肠绞痛

如何处理宝宝肠绞痛
宝宝肠绞痛是很多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新生儿阶段。
宝宝肠绞痛
通常表现为肚子疼痛、出汗以及哭闹不止等症状。
对于婴儿来说,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状况,但是家长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这种痛苦。
首先,家长们应该学习如何辨识宝宝肠绞痛的症状。
宝宝肠绞痛通常发生在喂
奶后的几个小时内。
宝宝可能会张开嘴、蜷缩身体、弯曲腿部或者滚动身体来缓解肚子的疼痛。
如果宝宝持续哭闹不止,并且在吃奶时表现出不适,那很可能是肠绞痛的症状。
第二,家长们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缓解宝宝肠绞痛,比如进行轻轻的按
摩或者暖敷。
在按摩时,家长们应该沿着宝宝的肠道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
同时,家长可以使用热水袋或者暖水袋来给宝宝进行暖敷。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舒缓宝宝的肠绞痛。
第三,家长们还可以采取一些营养方面的措施来帮助缓解宝宝的肠绞痛。
有些
食物会增加宝宝肠胃的负担,从而引起肠绞痛的症状。
因此,家长们需要注意避免宝宝食用这些容易导致肠绞痛的食物。
最后,如果家长们无法缓解宝宝的肠绞痛,或者宝宝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那
么就需要考虑到医生的帮助。
医生可以通过一些检查来确定宝宝是否存在肠胃问题,并且给予一些药物或者治疗方案来缓解宝宝的肠绞痛。
总而言之,宝宝肠绞痛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但是家长们可以采取一些比较
简单的措施来缓解宝宝的痛苦。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之外,家长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来缓解宝宝的肠绞痛。
事实上,每个宝宝都有可能出现肠绞痛的问题,家长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来保证宝宝健康。
如何缓解婴幼儿的肠绞痛

如何缓解婴幼儿的肠绞痛肠绞痛是婴幼儿常见的问题之一,给宝宝带来了不适和痛苦。
对于父母来说,如何缓解婴幼儿的肠绞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婴幼儿的肠绞痛,帮助宝宝恢复舒适的状态。
1. 确认肠绞痛的症状肠绞痛是由于婴幼儿肠道蠕动不协调引起的,常表现为宝宝哭闹、腹部绞痛、腹胀、排气困难等症状。
在缓解肠绞痛之前,首先要确认宝宝是否真的患有肠绞痛,以免误诊。
2. 调整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可能是引起婴幼儿肠绞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如果宝宝正在母乳喂养,母亲可以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巧克力等。
同时,母亲可以尝试改变喂奶的姿势,如侧卧喂养,以减少宝宝吞咽过多空气的机会。
- 奶粉喂养:如果宝宝正在奶粉喂养,父母可以尝试更换不同品牌的奶粉,有时候宝宝对某种奶粉的成分不耐受,会引起肠绞痛。
此外,父母可以调整奶粉的配方,如添加益生菌,以改善宝宝的肠道健康。
3. 进行按摩按摩是缓解婴幼儿肠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父母可以在宝宝腹部涂上适量的婴儿油,用手指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
按摩的方向应该是顺时针的,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肠绞痛的症状。
在按摩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给宝宝造成不适。
4. 使用热敷热敷是另一种缓解婴幼儿肠绞痛的方法。
父母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在宝宝的腹部轻轻敷上,温度要适中,避免烫伤宝宝的皮肤。
热敷可以帮助舒缓肠道的痉挛,缓解肠绞痛的症状。
5. 给宝宝进行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宝宝缓解肠绞痛。
父母可以轻轻抱起宝宝,进行拍背、摇晃等动作,以促进宝宝的肠道蠕动。
同时,父母也可以在宝宝腹部轻轻按摩,帮助宝宝排气,缓解肠绞痛的症状。
6. 注意宝宝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对于宝宝的健康非常重要,也可以帮助缓解肠绞痛。
父母可以为宝宝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此外,父母还可以尝试给宝宝进行温水浴,帮助宝宝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小儿肠痉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小儿肠痉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小儿肠痉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肠痉挛是指肠道肌肉的不自主性收缩,导致肠道蠕动失调,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文将就小儿肠痉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症状。
1. 腹痛。
小儿肠痉挛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脐下,疼痛呈阵发性,伴有不适感。
2. 腹泻。
小儿肠痉挛常伴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或稀便,伴有腹痛和腹胀。
3. 恶心、呕吐。
部分患儿在发作期间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现象。
4. 其他症状。
小儿肠痉挛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发热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对于小儿肠痉挛,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解痉药物、抗生素和益生菌。
解痉药物可以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症状;抗生素可以治疗肠道感染,益生菌则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2. 饮食调理。
在小儿肠痉挛的治疗过程中,饮食调理尤为重要。
建议患儿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进食。
3. 注意休息。
小儿肠痉挛发作期间,患儿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症状。
4. 心理疏导。
在治疗小儿肠痉挛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心和安慰,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5. 密切观察。
在治疗期间,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持续腹痛、腹泻加重、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总之,小儿肠痉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虽然症状较为明显,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儿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家长应加强对小儿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肠痉挛和胃痉挛的区别注意这些分清肠痉挛和胃痉挛

肠痉挛和胃痉挛的区别注意这些分清肠痉挛和胃痉挛有些宝宝会出现肠痉挛,有些宝宝会出现胃痉挛,那么肠痉挛和胃痉挛有什么区别呢?
肠痉挛:肠痉挛主要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肠管运动功能调节不稳定,
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常占优势而致肠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肠道痉挛。
也可能是局部受凉,暴饮暴食,肠道寄生中等因素引起的。
胃痉挛:胃痉挛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长期吸烟、药物、遗传等因素引起的。
肠痉挛:肠痉挛的疼痛部位主要在肚脐周围、左下腹部位。
胃痉挛:胃痉挛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甚这往往向左胸部、左肩胛部、背部放射。
肠痉挛:肠痉挛的疼痛程度不等,重者可伴有四肢活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冰凉;部分大龄儿童仅仅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
胃痉挛:胃痉挛的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有恶心、呕吐,甚则颜面苍白、手足厥冷、冷汗
直流,乃至不省人事。
肠痉挛:肠痉挛是有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疼痛程度相对
胃痉挛轻。
胃痉挛:胃痉挛发作时剧烈腹痛,疼痛如刀钻、如针刺、如灼、如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肠经挛的症状

文章导读肠经挛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肠绞痛了,发病时肚子会有间歇性的腹痛,而且会反复的发作,让患者苦不堪言,严重都不光腹痛时间持续很久,还会有一些腹部胀气的情况。
肠经挛的多发人群是小朋友,这是由于小朋友的年纪小、抵抗力没大人好,而且吃东西不忌口才会引发的,那么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肠经挛的症状吧。
肠痉挛最明显的症状是患者出现急性腹痛、颜面潮红、腹泻、呕吐,所以家长朋友在发现上述症状后,要引起警惕,及早带孩子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然后进行对症治疗。
1、如果得了肠痉挛,疼痛不适特别严重的患者,可以把手掌心贴在肚脐眼的位置,轻轻的顺时针揉,这样会让肚子的寒和凉缓解,肠痉挛有的是因为肠子着凉引起的,生冷的和刺激肠胃的食物吃的太多了,就会造成肠痉挛,可以吃一些中药来缓解腹痛的情况,多喝一些温热的水,多揉揉肚脐的位置,肠痉挛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了。
2、如果得了肠痉挛,疼痛比较严重的患者,建议吃一些西药,药物治疗,吃药效果会来的快一些,也可以用热水袋放到肚子上捂肚子,切记不要用手去抠肚脐眼的位置,肠痉挛的患者,也有一些是因为,经常用手抠肚脐眼,导致腹部疼痛,越来越严重,如果疼痛难忍,特别厉害的话,马上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帮助您。
3、如果得了肠痉挛,疼痛非常严重的患者,一定不要耽误自己的病情,可以服用治疗长肠痉挛的药,如果有胀气和腹疼的情况,可以选择推拿的按摩方法,只要肚子胀气排出,就会立马有好转了,每天吃饭饮食一定要注意,有一些患者也是因为,吃的比较多,过于太饱导致的肠痉挛病的发生,建议患者最好是正确的饮食习惯。
4、在平时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如米粥、馄饨、蛋花汤、面汤等,在烹调上选拔蒸、煮、炖的方式,少用煎、炸、炒,不种于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要少吃吃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事项: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小、身体弱,由于饮食不当患上肠胃疾病,所以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的饮食,多吃易消化、干净卫生的食物,远离疾病带来的困扰。
肠痉挛是怎么治疗最快有效

肠痉挛是怎么治疗最快有效健康的宝宝在发生肠痉挛时会大声哭闹,难以安慰。
怎么治疗肠痉挛最有效?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治疗肠痉挛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治疗肠痉挛的方法1、可以按摩肠痉挛患者会突然感觉肚子一阵阵的疼痛,疼起来会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疼痛会反复发作,重的患者会持续好几天。
肠痉挛的患者表现也是有轻有重的,轻的患者朋友只要自己疼痛的时候揉一揉肚子,就能缓解,一般疼过去几阵子,发个屁或者到厕所进行一次大便就会感觉没事了。
注意不再受凉就好了。
家长可以两手对着搓,直至手心发热之后,直接用手心贴在孩子腹部轻柔,热手心能够祛寒止痛,揉腹部可以让孩子解痉止痛。
2、可以热敷肠痉挛是小儿时期常见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小儿突然发生腹痛,小婴儿至学龄儿童均可见,但以5至6岁之间最多。
患儿的腹痛,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不等,时作时止。
肠痉挛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疼痛的时候用暖袋暖一暖肚子,会缓解疼痛。
出现肠痉挛引起的疼痛之后,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热毛巾直接敷于患处,能够快速驱寒暖胃,解痉止痛。
3、可以喝姜茶取几片姜,用谁煮一会,然后放点红糖给孩子服下,这样可以祛寒止痛,能够治疗孩子因肠道受凉引起的痉挛性腹痛。
每天建议用姜熬汤喝,姜切片,加入适量的红糖,大火熬20分钟左右,趁热喝下去,坚持一个星期,可以很好地排出体内的寒凉之气。
如果症状厉害要及时就医。
3肠痉挛的患者在患病期间以及痊愈后的几天都不要吃凉的东西,尽量吃暖胃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等,及时在痊愈以后也不要大量的使用冰棍等冷饮,尽量少喝碳酸类饮料,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肠痉挛吃什么食物好吃富含镁的食物,避免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
海带、葵花子、杏仁、黄豆、燕麦、糙米、香蕉、菠菜、鱼肉等均含有丰富的镁。
吃粗粮、杂粮类食物。
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B族维生素,可预防腹胀、便秘等症。
吃易于消化、清淡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细面条、软米饭、豆浆、菜叶、蜂蜜、麦片等,以减轻胃肠的负担,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宝宝老是肚子疼怎么回事

宝宝老是肚子疼怎么回事宝宝不舒服了,还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家长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病情,下面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家长们快速判断孩子的情况,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宝宝老是肚子疼的大致几个原因: 1、肠痉挛。
这是小孩肚子疼最可能的原因。
在儿童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孩子肚子疼绝大多数是小儿肠痉挛(肠子抽筋)造成的,从1、2岁到11、12岁的孩子都有。
最常见的是4、5岁到5、6岁之间。
造成肠痉挛的主要原因是吃得不合适(比如吃多了;吃了大量凉食物等)。
这时孩子没有一定的压痛点(肚子上都是软软的),能吃能喝,精神挺好。
医治办法是配合颠茄与非那根、扑尔敏等一块吃。
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很着急,但一般没有大问题。
2、急性胰腺炎。
2、3岁的孩子得的不是很多,4、5岁之上的孩子发病率相对较多。
原因大多是暴饮暴食,且大多是油腻、不易消化的东西;胆道蛔虫堵塞胆管引起的胰腺炎(这种情况不多);白血病患者用了l-门东酰胺酶。
症状是肚脐眼左上侧疼痛。
家里父母发现,孩子吃了很多东西,肚子疼(圈着腿),不让摸肚脐眼的左上侧。
胰腺炎一般的情况下都可以治愈,但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很快就能导致休克。
症状是肚子剧烈疼(孩子不让父母摸肚子),呕吐,精神状态不好,脸色发灰。
如果抢救不及时,可以导致死亡。
得了胰腺炎急救的第一条是禁食,然后是流食调节。
3、肠炎。
主要是以脐周为中心整个下腹部疼痛,伴有呕吐、腹泻,肚子摸起来软软的,没有固定的压痛点。
肠炎一般是吃了不洁的饮食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即可。
4、阑尾炎。
主要是右下腹疼痛,2、3岁的孩子有肚子疼,并且有明显的肚子涨,伴有呕吐,全腹都有压痛,不让摸,可能发烧38度多。
2、3岁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因为很容易造成穿孔,成为腹膜炎。
10岁以上的孩子患阑尾炎开始是上腹部疼(或者说是胃疼),几个小时之后转移到右下腹痛,有的孩子伴有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很明显的压痛点,不让摸。
疼后可能伴有低烧,37度多到38度,也可能烧到39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痉挛
因小儿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腹痛,故小儿肠痉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一系列内、外科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的基础之上。
否则,将会贻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一、概述
肠痉挛又称肠绞痛,是由于肠管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是小儿内、外科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
本症特点是发作突然,在发作间歇期甚至发作期也缺乏特异体征。
本症大多可自然缓解,但因其易与同年龄组发生的其它引起腹痛的疾病特别是各种腹部外科疾病相混淆,故作好临床鉴别诊断犹为重要。
二、病因及病理生理
本症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肠管运动功能的调节也不稳定,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常占优势而致肠蠕动增强,并可进一步发生肠管痉挛。
以下情况可能是肠痉挛的诱发因素:
①.机体对某些食物过敏。
②局部受凉,暴食、冷食,饥饿或消化不良可引起肠蠕动增强。
③肠道寄生虫的毒素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
④大便积存是引起儿童肠痉挛的常见诱因。
⑤其它。
三、临床表现
以往认为本症婴儿期最为多发,实际上肠痉挛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小儿。
婴幼儿不能自己述说腹痛,只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有时从睡眠中哭醒。
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
腹痛程度不等,重者可伴有四肢乱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
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一般可以自己表诉腹痛,腹痛部位以中腹部或脐周最多,因便秘诱发的肠痉挛往往表现为左下腹痛,但也有时腹痛难以定位。
腹痛一般也为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
大龄儿的腹痛程度虽有轻有重,但全身情况均较好。
单纯肠痉挛在发作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常可自愈。
个别患儿发作时间有一定规律性,笔者曾在急诊室值班时连续5~6天每天凌晨接诊同一个阵发性哭闹的2岁患儿,诊断为肠痉挛。
腹部检查缺乏特异性体征,一般无腹胀,无肠型,但有时可有腹部轻到中度压痛。
压痛与腹痛部位大致相符,一般位于中腹部或左下腹,提示为小肠或乙状结肠痉挛。
经反复、细致的检查常可以确定压痛点并不似阑尾炎那样固定,决无肌紧张。
有时可触及有触痛、呈索条状的痉挛肠管。
以便秘为诱因者常可触到干硬便块,以消化不良为诱因者可能听诊肠鸣音增多、增强,但无气过水声。
肛门指诊可诱发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及气体,但无血和黏液。
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或肛门指诊后常可使腹痛消失。
四、诊断
诊断依据为阵发性哭闹或阵发性发作的腹痛,在发作间歇期甚至发作期也很少有腹部异常体征。
因小儿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腹痛,故肠痉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一系列内、外科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的基础之上。
否则,将会贻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患儿年龄不同可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自述阵发性发作的腹痛。
发作及间歇期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间歇期患儿如常。
患儿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发热,仅少数婴幼儿出现呕吐,大便可正常、稍稀或较干,不排脓血便及果酱样便。
即使不经治疗肠痉挛也应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自愈。
如病程超过6小时、持续性腹痛、出现其它伴随症状或生命体征的改变则应考虑可能存在腹部的器质性病变。
体格检查前应仔细询问病史,检查时必须取得患儿合作,否则检查结果是不可靠的。
当不能取得合作时,宁可应用镇静剂,如口服足量的水合氯醛或肌肉注射鲁米那。
五、鉴别诊断
(一)经常需要鉴别的疾病
1.肠套叠:
是婴幼儿应首先鉴别的疾病,好发于4~10个月的肥胖男婴,全年可发病,春季为高峰期。
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腊肠样包块及果酱样(血)便。
阵发性哭闹为套叠的肠管痉挛所致,其程度往往比单纯的肠痉挛重而且规律性更强。
呕吐几乎发生于每一例肠套叠,单纯肠痉挛则较少见。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腹部腊肠样包块,一般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数位于右上腹。
包块比单纯肠痉挛时触及的肠管粗大,有一定弹性,并有触痛。
发病超过6小时则可能排出果酱样便。
气或钡灌肠可证实临床诊断(除少见的小肠套叠),并可通过增加灌肠压力试行肠套叠复位。
2.急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多发于5岁以上小儿,但婴幼儿期也并非不能发生,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
发病初期患儿常自述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确定腹痛部位,此时可与肠痉挛相混淆,数小时后腹痛多固定于右下腹。
腹痛一般为持续性,但粪石梗阻、阑尾内寄生虫等具有梗阻性质的阑尾炎在一段时期可以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也应与肠痉挛鉴别。
鉴别要点是各种类型阑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压痛,病程稍长还可能出现肌紧张,与肠痉挛不同。
有时需数次检查才能确定其压痛点是否为“固定”。
此外,阑尾炎常伴有早期的恶心、呕吐及稍后的发热与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肠炎或肠道感染: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小儿,除阵发性腹痛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及发热等症状,有时会由于吐、泻而发生脱水。
以上都是单纯肠痉挛不应有的表现,但发病初期还是需要与肠痉挛鉴别。
包括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在内的肠道感染应结合大便的化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4.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较为多见,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患儿常自述为隐约的腹痛,非阵发性。
有时不能确定腹痛部位,也常为右下腹痛,因回、结肠系膜富含淋巴组织。
体格检查可有右下腹压痛,但压痛点并不固定,也不伴肌紧张。
疑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时不要忘记进行患儿的咽喉部及肺部检查。
5.肠蛔虫症与胆道蛔虫:
肠蛔虫症引起的腹痛实际上也是一种肠管痉挛性疼痛,且呈阵发性,有时出现呕吐与腹部压痛,难以触及蛔虫团。
本症虽与肠痉挛临床表现相似,但因治疗方法不同,故还应力求作出鉴别。
胆道蛔虫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上腹部偏右为疼痛最重点,可伴有局部的压痛与肌紧张。
胆道蛔虫有时与肠蛔虫症并发,应予以注意。
蛔虫并发症与国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诊断必须结合病史。
虽近年来本症有所减少,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仍为常见病。
6.便秘:
慢性便秘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时原因引起的便秘,常可诱发乙状结肠痉挛,出现阵发性腹痛。
本症多发生于儿童。
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时可触及痉挛肠管或/及干硬大便块。
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排便后常可使腹痛得以缓解或消失。
此外,婴幼儿甚至新生儿有时在排便前会出现哭闹,排便后哭闹消失,是否由于大便的局部刺激或神经反射引起肠管痉挛,不能得知。
(二)其它需要鉴别的疾病
1.外科性:肠扭转、内疝、肾及输尿管结石、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等。
2.内科性:胆道痉挛、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卟啉病等,甚至要注意到大叶性肺炎和心包炎引起的腹痛。
六、治疗原则
1.去除诱发肠痉挛的因素:如腹部放置温水袋保温、少量饮用温开水等,轻者仅此就可以使痉挛缓解。
还有开塞露、甘油栓或肥皂水灌肠通便,应用趋虫药物,对消化不良患儿的饮食治疗等。
2.应用解痉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解痉药物有颠茄、654-Ⅱ等,疼痛严重者在除外急腹症后可肌肉注射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