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催化过程
《工业催化基础》课件(第2章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础知识)2015-2

(1)按反应物相分:
多相催化: 指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物相发生的催化反应。由气体反应物与固体催 化剂组成的反应体系称之为气固相催化反应,如乙炔和氢气在负载钯的固 体催化剂上加氢生成乙烯的反应。由气态反应物与液相催化剂组成的反应 体系称为气液相反应,如乙烯与氧气在PdCl2-CuCl2水溶液催化剂作用下氧 化生成乙醛的反应。由液态反应物与固体催化剂组成的反应体系称为液固 相催化反应,如由离子交换树脂等固体酸催化的醇醛缩合反应或醇的脱水 反应。由液态和气态两种反应物与固体催化剂组成的反应体系称为气液固 三相催化反应,如苯在雷尼镍催化剂上加氢生成环已烷的反应。 均相催化: 指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相同物相发生的催化反应。如果催化剂和反应物均 为气相的催化反应称为气相均相催化反应,如SO2与O2在催化剂NO作用下 氧化为SO3的催化反应;如果反应物和催化剂均为液相的催化反应称为液相 均相催化反应,如乙酸和乙醇在硫酸水溶液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的反 应。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7
是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间通过电子转移,形成活性中间物种进行的催化反 应。如在金属镍催化剂上的加氢反应,氢分子均裂与镍原子产生化学吸附, 在化学吸附过程中氢原子从镍原子中得到电子,以负氢金属键键合。负氢 金属键合物即为活性中间物种,它可进一步进行加氢反应,反应式如下:
H H H + M M M H M
这二种分类方法反映了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作用的实质,但由于催化作用的复杂性 ,对有些反应难以将二者绝然分开,有些反应又同时兼备二种机理, 酸碱型及氧化 还原型催化反应比较如下表:
第一节 催化剂的特征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包合两个含义:其一是不同的反应,应该选择不同的催 化剂;其二是同样的反应选择不同的催化剂,可获得不同的产物。例如, 以合成气(CO+H2)为原料在热力学上可以沿着几个途径进行反应,但由 于使用不同催化剂进行反应,就得到下表给出的不同产物。
第二章-电催化过程

均相的电催化 例:甲苯氧化成苯甲醛,已知甲苯氧化在高超电势 下只以低速率发生,向溶液中加入某些金属离子 Mn+,从而进行催化:
使反应在Mn+/M(n+1)电对的电势下发生
例: 丙烯氧化成甲基氧丙环,在微碱性溶液中有 Br-存在时,以下列途径高产率进行:
异相电催化的优点:
电催化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分子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许多生物分子,尤其 是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的速 率十分缓慢,其氧化-还原不可逆性主要原因为:
1.多数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强烈吸附于金属电极的表面 并伴随变形,变形后的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常经历不可 逆的电化学反应并影响其游离于溶液中自由扩散分子的电 子迁移
过渡催化剂的活性依赖于电催化剂的电子因素和吸附 位置的类型。
2.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势
催化剂的活性与其氧化还原电势相关,尤其是对媒 介体催化,催化反应是在媒介体氧化-还原电势附近发 生的。
一般媒介体与电极的异相电子传递很快,则媒介体 与反应物的反应会在媒介体的氧化-还原对的表面式电 位下发生,通常只涉及单电子转移反应。
NADH 在 GC 电 极 上 氧化峰电位为0.60V,而 在 Nile 蓝 修 饰 的 GC 电 极上,其氧化峰负移到 0.0V 左 右 , 超 电 势 降 低 了 0.6V , 表 明 Nile 蓝修饰电极对NADH的 氧化呈很高的催化活性
Nile蓝修饰玻碳电极对NADH的催化氧 化
同多钼酸掺杂聚苯胺 修饰电极在硫酸介质中 呈现三对可逆的氧化还 原峰,保持了多钼酸原 有的峰电位和峰形,当 加入ClO3-后,电极位于 -0.05V的阴极还原峰电 流急剧增加,阳极氧化 峰电流减小至消失,EC 平行催化机制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二章_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CH4 + 2M—— CH3M + HM 缔合吸附: 具有电子或者孤对电子的分子不先解离即可发生吸附
21
缔合与解离吸附并存:
吸附强度规律: 炔烃 > 双烯烃 > 烯烃 > 烷烃
O2 > C2H2 > C2H4 > CO> H2 > CO2 > N2
22
2.2.2. 化学吸附态
吸附态:分子或原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时的 化学状态、电子结构及几何构型 实验检测方法: 红外光谱 俄歇电子能谱 低能电子衍射谱 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 X-射线光电能谱 紫外光电子能谱 表观电位能谱 场离子发射及质谱 闪脱附技术等
A+
B A+ B
A+
B A+
金属表面示意图
离子型晶体的表面示意图
9
温度对物理、化学吸附的影响
吸 附 量
4 1
物理吸附
2
化学吸附
3
化学脱附
温度
10
2.1.3 化学吸附位能
氢分子在Ni表面由物理吸附转为化学吸附示意图
H H H H H H H H H
Ni
Ni
Ni
Ni
Ni
Ni
H
H
H
H
Ni
Ni
Ni
32
烯烃与面心立方金属 [100]晶面原子成键类型。
33
2、金属氧化物表面
A、烯烃作为电子给体吸附在正离子上。
B、比在金属上的化学吸附要弱(主要是金属离 子的电子反馈能力比金属弱)。 C、烯烃的各种吸附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能发生双键异构化、顺反异构化、氢同 位素交换等反应。
34
五、炔烃的化学吸附态
应用电化学

前言电化学的应用举例:(1)电合成无机物和有机物,例如氯气、氢氧化钠、高锰酸钾、己二腈、四烷基铅(2)金属的提取与精炼,例如熔盐电解制取铝、湿法电冶锌、电解精炼铜(3)电池,例如锌锰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4)金属腐蚀和防护,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电化学保护、缓蚀剂、电化学氧化等(5)表面精饰,包括电镀、阳极氧化、电泳涂漆等(6)电解加工,包括电成型(电铸)、电切削、电抛磨(7)电化学分离技术,例如电渗析、电凝聚、电浮离等应用于工业生产或废水处理(8)电分析方法,极谱、pH计等在工农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电解和电池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电化学工业。
第二章电催化过程电催化:在电场的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液体相中的修饰物(可以是电活性的和非电活性的物质)能促进或抑制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反应前后修饰物本身不发生变化的一类化学反应。
修饰物即为电催化剂。
电催化与常规化学催化的区别:1、在常规的化学催化作用中,反应物和催化剂之间的电子传递是在限定区域内进行的。
因此,在反应过程中,既不能从外电路中送入电子,也不能从反应体系导出电子或获得电流。
2、在电极催化反应中电子的传递过程与此不同,有纯电子的转移。
电极作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既是反应场所,又是电子的供-受场所,即电催化反应同时具有催化化学反应和使电子迁移的双重功能。
3、在常规化学催化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也无法从外部加以控制。
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可以利用外部回路来控制超电压,从而使反应条件、反应速度比较容易控制,并可以实现一些剧烈的电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
电催化反应输出的电流则可以用来作为测定反应速度快慢的依据。
4、在电催化反应中,反应前后的自由能变化幅度相当大。
在大多数场合下,由反应的种类和反应条件就可以对反应进行的方向预先估出。
因此对于电解反应来说,通过改变电极电位,就可以控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方向。
第二章电催化方案

氧还原反应的电化学催化: 不同的电极表面对氧还原的电催化行为与氧分子
及各种反应中间粒子在电极上的吸附行为有关,氧气 与电极表面的作用方式对其经历的还原途径有直接的 影响。
有利于吸附氧的还原
反应途径:a和c有利于四电子途径,b有 利于两电子途径。
四、氧析出反应
2H2O → O2 + 4H+ + 4e- (酸性介质) 4OH- → O2 + 2H2O + 4e-(碱性介质)
(1)高超电势金属(1.0-1.5V),主要有Pb,Cd,Hg,Ti,Zn,Bi,Sn。
(2)中超电势金属(0.5-0.7V),主要有Fe,Co,Ni,Cu,W,An。
(3)低超电势金属(0.1-0.3V),主要有Pt,Pd,Ru。
为了提高电极的电催化活性, 一是可以通过提高电极表面的真实表 面积来降低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的真实电流密度, 达到降低析氢超 电势的目的; 另一发展方向是提高电极材料本身的电化学活性, 即 寻找高催化活性的新型析氢材料。
b:经验常数 100-140mV(>140mV时,所涉及的电势范围内电极表 面状态发生了变化)。
a的物理意义:电流密度为1时超电势的数值。与电极材料、电极表
面状态、溶液组成、实验温度有关。氢的超电势基本取决于a,a越 小, η越小,可逆程度越高,电极材料对氢的催化活性越高。
电极材料的分类(a的大小):
§2.2 典型的电催化反应
一、析氢反应 二、分子氢的氧化 三、氧的电还原 四、氧析出反应 五、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
一、析氢反应
氢能是一种高效、洁净和理想的二次能源。电催 化析氢反应是电能向化学能转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析氢反应在电化学工业、金属腐蚀和防腐蚀等领 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电催化案例

旋转圆盘(环盘)电极伏安法:
研究电催化反应动力学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直线:由Levich方程计 算得到的氧气经历4电 子和2电子还原。
微过氧化物酶(MP-11) 催化氧气还原。
实验曲线
•计时电位法
评价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
Pt修饰TiOx/Ti复 合电极对甲醇氧化 呈现了高的电催化 活性:70min极化 后超电势增加2030mV。
体电极和固定在电极表面的载体。载体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抗电 解液腐蚀性能。其作用分两种情况:仅仅作为惰性支撑物催化剂; 载体和活性组分存在某种相互作用。
研究电催化性能的方法:
电催化作用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 溶液相中的修饰物能促进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 应,而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饰物本身并不发生变 化的一类化学作用。
总的活化能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电催化反应的 电势与媒介体的电位会有所差别——外壳层催化:这类 催化剂主要包括金属及其合金,金属氧化物。
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对于复杂电极过程电催化剂的选择,必须同时兼顾催化 剂的导电性、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影响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 1、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决定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
H2O2 2H 2e 2H2O( E 1.77V )
2H 2O2 2H 2O O2
直接的四电子途径上经过许多步骤,其间可能形成吸附的过 氧化物中间物,但总结果不会导致溶液中过氧化物的生成;而 过氧化物途径在溶液中生成过氧化物,后者一旦分解转变为氧 气和水。因此二电子反应途径对能量转换不利。 另外,在碱性溶液中HO2-的平衡浓度很低,即使找到能使 HO2-迅速分解的催化剂,也难以在接近平衡电势下获得足够 大的电流。 因此,对氧气还原的电催化研究要避免经历二电子途径, 产生过氧化氢。 现有资料表明,直接四电子途径主要发生在贵金属的金属 氧化物以及某些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等催化剂上。过氧化物途 径主要发生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和覆盖有氧化物的金属以及某些 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等电催化剂上。
第二章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催化剂的寿命
� 催化剂在长期受热和化学变化作用下,也会 受一些不可逆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如晶 相变化、晶粒分散度的变化、易挥发组分的 流失、易熔物的熔融等。
催化剂活性随时间变化曲线
工业催化剂的寿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催化剂的组成与载体的功能
1. 催化剂组成
(1)活性组分 (2)助催化剂 (3)载体
2.1.2 催化作用特征 (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允许的反应,而 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 开发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时,要求首先对 反应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看它在该条件下是否属 于热力学上的可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 常数。
关于可逆反应
根据微观可逆原理,假如一个催化反应是可逆的, 则一个加速正反应速率的催化剂也应加速逆反应速率, 以保持K平不变(K平=K正/K逆)。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能加速正反应速率控制步 骤的催化剂也应该能加速逆反应速率。
反应举例
� 按固体催化剂的导电性及化学形态分类
表3-5 按固体催化剂导电性及化学形态分类 类别 导体 半导 体 绝缘 体 化学形态 催化剂举例 催化反应举例 加氢,脱氢, 氧化,氢解
过渡金属 Fe,Ni,Pd,Pt,Cu
氧化物或 V2O5,Cr2O3,MoS2,NiO,ZnO, 氧化,脱氢, 硫化物 Bi2O3 加氢,氨氧化 氧化物 盐 Al2O3,TiO2,Na2O,MgO,分 子筛,NiSO4, FeCl3 脱水,异构 化,聚合,烷 基化,脂化, 裂解
如氨合成用的Fe催化剂,通过加入少量的Al2O3。 使其活性、和寿命大大延长。原因是Al2O3与活性 Fe形成了固熔体,有效阻止了Fe的烧结。
赵会吉-催化作用基础 第二章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4-2015

O2(g)
O2(ad)
O2- *
2O-*
2O2- *
O2- *-表面或晶格氧离子
第二章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二、化学吸附态
Ag表面上氧的吸附态
O- *-氧化能力强,催化烃类的深度氧化 O2- *-氧化能力适中,选择性氧化
乙烯选择性氧化制环氧乙烷
第二章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二、化学吸附态
SiO2 、 Al2O3 表 面 羟 基 化 的 根 源 , 也 是 作 为 催 化 剂 载 体 的 主 要 原 因 (表面羟基解离,能够负载金属离子)。
吸附醇: M x O CH3OH (CH3O M x ) OH
第二章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二、化学吸附态
金属氧化物表面上化学吸附的应用 氧化物表面积测定
第二章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二、化学吸附态
③桥式结构(二位吸附)
CO再杂化,sp sp2,与2个金属 原子的自由价形成桥联的二位吸附。
④孪生吸附
在负载的细颗粒的Rh上,1个Rh原子 吸附2个CO分子。
O C Rh
O
C
M
M
O C
第二章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二、化学吸附态
2)吸附结构存在的证据 吸附量:
M++ O= M++ O= M++
O= M++ O= M++ O=
CO
O= M++ 2e M++ O=
M++ O= M++ O= M++
M++ O= M++ CO3=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催化作用的基底电极可以是一个电子导体 ,也可以既是电子导体,又具有催化功能。
若基底电极仅是一个电子导体,则电极表面的修 饰物具有两个作用:一般的传递电子;对反应物 进行活化或促进电子的转移速率(催化作用)。
电极材料是实现电催化过程最重要因素
电化学反应一般是在电极/溶液界面的电极表 面发生的,由于受电极材料的种类的限制,如何 改善现有电极材料的表面,赋予电极所期望的电 催化性能,成为电化学重要的研究方向。
电催化:
在电场的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溶液中的 修饰物(可以是电活性的和非电活性的物种)能 促进或抑制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 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饰物本身并不发生变化的 一类化学作用。
实质:通过改变电极表面修饰物(有时为表面
状态)或溶液相中的修饰物来大范围的改变反应 的电势或反应速率,使电极除具有电子传递功能 外,还能对电化学反应进行某种促进和选择。
多相催化(异相催化) 例:
(1)N-甲基吩嗪吸附的石墨电极对葡萄糖氧 化的媒介催化
(2)麦尔多拉蓝吸附的石墨电极对还原性烟酰 胺嘌呤二核苷酸的催化氧化
(3)普鲁士兰修饰玻碳电极对维C的催化氧化
均相的电催化 例:甲苯氧化成苯甲醛,已知甲苯氧化在高超电势 下只以低速率发生,向溶液中加入某些金属离子 Mn+,从而进行催化:
(4)不需要分离产物和催化剂
媒介体电催化,多数情况是通过在电极表面修 饰一层或多层的媒介体,制备成修饰电极(异相催 化),此修饰电极用于电化学分析可以降低催化反 应的超电势,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分析灵敏度,也 可拓宽分析的线性范围,在热力学和动力学知识的 基础上,可有目的地选择催化剂,提高了分析的选 择性。
使反应在Mn+/M(n+1)电对的电势下发生
例: 丙烯氧化成甲基氧丙环,在微碱性溶液中有 Br-存在时,以下列途径高产率进行:
异相电催化的优点:
(1)催化反应发生在氧化-还原媒介体的式电位附 近,通常只涉及简单电子转移反应
(2)催化剂用量少,可在反应层内提供高浓度的催 化剂
(3)从理论上预测,对反应速度的提高要远超过均 相催化剂
(2)物质修饰在电极表面以后,其自身在所研究 的电势范围内是非电活性的,但也能加速氧化-还 原蛋白质和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促进剂)
促进剂对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反应的催化作用类 似于非氧化-还原电催化,在生物电化学的研究中 ,称为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的直接电化学。
不同点:非氧化-还原电催化是通过催化剂参加了 反应中的一些步骤,从而达到催化目的,而促进剂 的电催化作用则是通过改变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 达到电催化目的。
2.蛋白质和酶的氧化-还原基团被多肽链包围,阻碍了其 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
3.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的高离子特性和表面电荷的不对 称分布,阻碍了电极反应的可逆性
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的常用方法:
(1)通过在电极表面修饰一层或在溶液中加入媒 介体,加速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与电极之间的电 子传递,在所研究的电势范围内,媒介体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本身是电活性的)
氧化-还原媒介体的电催化性能与媒介体的物理和化 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式电位等有关。优良的电子传 递媒介体具有如下性质:
1.一般能稳定吸附或滞留在电极表面
2.氧化-还原的式电位与被催化反应发生的式电位相 近,且氧化-还原电势与溶液的pH值无关
3.呈现可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且氧化态和还 原态均能稳定的存在
4.可与被催化的物质之间发生快速的电子传递
5.一般要求对氧气惰性或非反应活性
媒介体电催化的类型:
多相催化
电极反应的催化作用通过附着在电极表面的修饰 物进行
均相电催化 电极反应的催化作用通过溶解在电解液中的氧化-
还原物种发生,媒介体在电极表面发生异相的氧化还原反应后又溶解于溶液中,然后溶解在溶液中的 氧化态或还原态的媒介体起催化作用,可以看成是 均相的电催化。
例:
还原型辅酶烟酰胺腺嘌 呤二核苷酸(NADH) 在通常电极上发生氧化 具有较大的超电势,而 在聚合物膜中氧化态的 多巴胺-o-醌的催化氧化 下,NADH氧化反应速 率得到提高。 和一条肽链结合而成,血红 素可看成核心。在生物体内 ,细胞色素C被认为是电子传 递体,但在金属电极上会发 生强烈吸附而变性,导致化 学反应不可逆。
课本表2.1
非氧化-还原电催化:
指固定在电极表面的催化剂本身在催化过程中不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发生的总电化学反应中包 括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时,发生在电子转移步 骤的前、后或其中,产生了某种化学加成物或某些 其他的电活性中间体。
总的活化能被“化学”氧化-还原催化剂降低,发 生的电催化反应的电势与媒介体的式电位有差别。
电催化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分子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许多生物分子,尤其 是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的速 率十分缓慢,其氧化-还原不可逆性主要原因为:
1.多数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强烈吸附于金属电极的表面 并伴随变形,变形后的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常经历不可 逆的电化学反应并影响其游离于溶液中自由扩散分子的电 子迁移
第二章电催化过程
第一节 电催化原理
许多化学反应热力学上是很有利的,但速率较 小。为使此类反应具有使用价值,需要寻找均相 或复相的催化剂,以降低总反应的活化能,提高 反应速率。
在没有催化剂存在时,许多电极反应总是在远 离平衡态的高超电势下才可能发生,原因是由于 不良的动力学特征,即电极反应交换电流密度较 低。 因此,电催化的目的是寻求提供其他具有较 低能量的活化途径,使电极反应在平衡电势附近 以高电流密度发生。
2.1.1 电催化的类型及一般原理
电催化的类型:
根据电催化 剂的的性质
氧化-还原电催化 非氧化还原电催化
氧化-还原电催化:
指在催化过程中,固定在电极表面或存在于 电解液中的催化剂本身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成为底物的电荷传递的媒介体,促进底物的电 子传递,这类催化作用又称为媒介体电催化。
固定于电极表面或存在 于溶液中的电催化剂氧 化态形式Ox在外加电 场作用下生成R,R与 溶液中的底物A反应生 成产物B,并且再生了 催化剂的氧化形式Ox ,在外加电势作用下不 断实现电催化的循环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