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2001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答案)

2001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答案)

2001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一、解释下列名词及概念(3×10=30)1、气团和锋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内部物理属性详尽,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

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暖气团。

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

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2、哈德莱环流与沃克环流当赤道上空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流向极地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逐渐具有西风成分,到南北30°左右,气流变为与纬圈平行,由于上空不断有空气流来,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副热带高压带。

低层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偏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偏成东南风,称为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到高空又南北分流向高纬。

这样在南北半球低纬地区各形成一个经向环流圈,称为信风环流圈,也称热带环流圈或低纬度环流圈。

由于是英国学者哈得莱1735年首先提出用以解释信风的经向环流,故又称哈得莱环流圈沃克环流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水温的分布为东冷西暖,因此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纬圈热力环流。

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时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

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底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的热成闭合环流。

这就叫沃克环流。

3、河流、水系和流域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水道。

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

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

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目录2007-2017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真题 (1)2007年 (1)2008年 (5)2009年 (10)2010年 (15)2011年 (17)2012年 (21)2013年 (24)2014年 (25)2015年 (27)2016年 (29)2017年 (30)2007年一、名词解释(3×10=30)1、冻融作用由于温度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溶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的过程就称为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它使眼色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冻土地貌。

2、生物多样性★3、副热带高压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区,称为副热带高压区。

4、流域★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由两个相邻的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即为两条河流或两个水系的分水线,任何河流或水系分水线内的范围,就是他的流域。

5、洪积扇在干旱、半干旱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水在沟谷的出山口后因比降骤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使得沟谷所携带的物质大量的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扇形堆积地貌,就是洪积扇。

扇顶与沟口相连,坡度较大,向边缘坡度逐渐减少。

6、大洋水团形成于同一源地(海区),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和大体一致的运动状况及其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水团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源地所处的纬度、地理环境和海水的运动状况。

7、沉积岩★8、灰化过程灰化过程是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的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溶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称灰化层。

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5×4=60) 1.简要分析地貌成因。 2.举例分析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3.比较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与差异。 4.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现代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1/2
圣才电子书=60) 1.对比分析欧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会出现地域分异。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4 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3×10=30) 1.沉积岩 2.季风 3.冰斗 4.滑坡 5.潮汐 6.土壤诊断层 7.富铝化过程 8.太阳高度角 9.植物群落 10.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2/2

西南大学 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

西南大学  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

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2000一、名词解释(2.5×8=20)1、季风 p129答: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一般说来,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构成,冬季风则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

2、厄尔尼诺 p148+p191答:【有的年份由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突然减弱,太平洋赤道暖洋流以50-100m/s的速度向南扩张,代替秘鲁冷洋流,使这一地区的海水温度比常年高出几度,冷水上翻不能到达表层,结果造成只适应冷水域生存的鱼类、藻类大量死亡。

鳀鱼死亡,海鸟因缺乏食物而死亡或迁徙,使南美洲沿岸国家失去宝贵的鸟粪肥料,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出口。

秘鲁及厄瓜多尔气候由干旱转变为多雨,经常发生洪灾。

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对秘鲁沿岸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造成极大破坏,也对热带太平洋沿岸甚至全球气候造成灾害性影响。

】某些年份,因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微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洋流,上涌海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与寄食鸟类死亡、糜烂,并释放大量硫化氢进入大气。

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洋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度,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月以上,即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我国1998年的洪灾也与此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常常有突发性,且无明显规律可循。

经过人们不断探索,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与一种被称为南方涛动的现象几乎同时发生。

3、准平原 p273答: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作为一种大规模夷平面,也可因为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原面或发生变形,或被切割后仅保存于山岭顶部成为峰顶面。

准平原的发育大致包括以下过程:①原始地面平缓;②构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峡谷,分水岭仍较宽平;③侧蚀加强,河谷展宽,切割密度加大,分水岭变窄成为尖锐山岭;④河流侧蚀作用形成宽广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上凸下凹;⑤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

2002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论述题参考答案)

2002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论述题参考答案)
2区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 一个热门话题,自然地理(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学怎样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发挥作用?
(11)绿洲发展农业,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发展畜牧业,山地部分宜林牧业。主要问题是水源保障,固沙与防止盐渍化。
(12)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三、青藏高原区,是中国及世界上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是海拔最高、形成最新的高原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是我国的第一阶梯。土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6.7%。具有以下特征:
2002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论述题部分)
三、论述题(30)
1、自然区划的含义是(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什么?请说明我国三大自然区(斯迪克)的主要特征。(20)
自然区划: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我国的三大自(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高寒区。
(4)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湖泊多为淡水湖,地下(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水资源较为丰富,绝大部分为外流区,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海洋。
(5)土壤发育古老,多为林下发育,土层深厚,土壤剖面发育(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较好,机械组成较细,腐殖质含量较高,可溶盐分较少。但区内的差异很大,长江以南以红壤、砖红壤、棕壤为主,淋溶作(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用强烈,土壤多呈酸性。
(5)土壤形成的化学风化微弱,成土母质(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的机械组成很粗,土壤剖面发育很差。
(6)植被天然稀疏矮小,以荒漠、草原和草(我是一大堆的乱码插入)甸为主,山地和谷底中有森林。植物具有耐寒、耐风耐盐的特性。

西南大学考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真题(2000-2012)

西南大学考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真题(2000-2012)

人文地理学部分(2001年)一、名词解释(15)1、中东2、地理大发现3、大洋洲4、尼罗河5、巴黎盆地二、简述题(20)1、世界地理环境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

2、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布的影响。

三、填图题(图略)在图上填出:(15)1、统一后的德国国界和国名;(1)2、鲁尔区的大致范围;(2)3、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中德(部)运河、基尔运河;(各1)4、城市:不莱梅、汉堡、柏林、波茨坦、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各1)四、论述题1、对比分析北美和拉美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特征。

(30)2简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0)(2002年)一、名词解释(20)1、中国经济地理2、人口构成3、华南农业区4、京津唐工业地带5、经济地带二、分析论述题(80)1、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基本态势。

3、说明新中国工业布局演变的特点。

4、说明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5、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003年)一、名词解释(6*5=30)1、国民生产总值GNP2、第三次科技革命3、后发优势4、涓滴效应5、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6、点—轴开发模式二、填图题(25)在日本地图上填绘日本八大地方(区)、十三个经济地域(要求划出各地方、各经济地域的大致界限并在相应位置写出其名称),并在相应位置填出东京、大阪、北九州、札幌四个城市。

三、简答题(3*15=45)1、简述中国西南区农业地理特征。

2、浅述基本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动因。

3、简析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论述题(2*25=50)1、试析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功能。

2、试析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

(2004年)一、名词解释(5×6=30)1、经济区位2、网尼克指数3、“三湾一海”地区4、霍尔木兹海峡5、温带海洋性气候6、区际商品率二、简答题1、主导产业有哪些基本特征?选择主导产业的判断指标主要有哪些? (15)2、试述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2~11)2002年自然地理学一. 简答题(54)1. 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2. 简述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3. 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4. 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Hadley 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

5. 拉梅奇(Ramage,1971)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6.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7. 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

(6)8.简析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二.论述题(46)1. 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

(15)2. 简析我国土地沙化的基本情况,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13)3. 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8)2002年中国自然地理一. 简答题(67)1. 中国的气候特征。

9)2.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9)3. 中国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变化。

6)4. 我国水系内外流域的分界线。

9)5. 我国生物海岸的类型及分布。

4)6. 四川盆地的地貌分区。

9)7. 云贵高原的区域特征。

8)8. 秦岭--淮河以北温带土壤的干湿带性分布规律。

9)二. 论述题(33)1. 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

(18)2. 西北地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向2003年自然地理学一.简答题(82)1.地球表面有那些特征?(9分)2.什么叫三圈环流?它是怎样形成?(12)3.简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12)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怎样流动的?(12)5.马克耶夫亚欧大陆理想自然带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10)6.自然区划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方法?(15)7.什么叫自然综合体?(6)8.什么叫生物多样性?(6)二.论述题(68分)1.试述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9)2.简述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

2015西南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十年真题答案及伍光和笔记解析

2015西南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十年真题答案及伍光和笔记解析
地学考研中心自然小组
I
目录
序言...................................................................................................................................................... I 资料使用说明.................................................................................................................................... II
2、出题特点和趋势
1)分析西大试卷内容结构,可以看出,一般而言,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题,地理环境 各要素内容几乎均匀分布,尤其在简答题部分,如若是 5 题,则各要素均占一提,若是 10 道题,则各要素均分布两题;另外,论述题部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实际某区域为 例,分析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与西南地区相关的热点问题;第二种是人地关系,也就是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对湿度、露点、雾凇、雨凇、大气环流、季风、锋、气旋、反气旋、气候等;
掌握大气组成和结构,……………… (5)生物:掌握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生态因子
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掌握社会—经济—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和利用;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掌握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耗散结构、自然区划、土地、 土地评价等基本概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掌握自然区划的原 则和方法;掌握人地关系的内涵、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物种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愈长和群落内部物理环境愈复杂即空间异质性程度愈高,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结构也愈复杂。植物群落是在一定的气候、基质、生物等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0、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以人为核心,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着频繁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并彼此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复杂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二、简答题(15×4=60)
1、简要分析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构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髙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冰川、冰缘(冻融)作用为主,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冰缘冻融地貌。 温湿气候:流水作用为主,形成各种流水地貌类型。 干旱气候:风的作用为主,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 山地气候:1)湿润而又足够高的山地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占优势。 2)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与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四)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生物也可以形成岩石,除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生物岩外,生物的化学作用常促进某些化学物质形成典型的生物地貌。 (五)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7、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且相对累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和铁磐层。如砖红壤。
8、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简称高度角。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滑坡(2)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5、潮汐 (2)
6、土壤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
2、季风(3)
3、冰斗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坍为岩屑,并在重力作用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2004年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10=30)
1、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4、简分析人类活动对现代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三、论述题(30×2=60)
1、对比分析欧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会出现地域分异。
2、举例分析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3、比较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与差异。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1. 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特点:分布范围小,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剧烈。 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上层滞水矿化度比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 2. 潜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潜水面)的重力水。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而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 特点:a.从力学性质看,潜水是具有自由水面的稳定重力无压水;b.从埋藏条件来看,潜水埋藏深度较小,潜水埋藏深度时空变化较大,受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c.从分布和补给与排泄条件看,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d.从动态变化来看,潜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受到降水、气温、蒸发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潜水的水位、水量、厚度和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e.从与其他水体的水力联系看,潜水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有着密切的补给联系;f.潜水补给条件好,水量丰富;g.正是由于潜水埋藏深度浅,水质容易遭污染。 3. 承压水: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水头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隔水顶板底面和底板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特点:a.从力学性质来看,承压水具有压力水头,这是承压水的基本特征;b.从埋藏条件来看,承压水埋藏于地下较深的部位,上部有稳定隔水层的存在,受气候和地表水的影响小,水量水质较为稳定,不易被污染,一旦污染也不易被消除;c.从分布、补给与排泄条件来看,承压水隔水顶板妨碍了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承压水分布区、补给区和排泄区不一致;d.从动态变化来看,承压水季节变化较小,较为稳定,是良好的供水源;e.从水质来看,承压水的水质具有垂直分带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