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合集下载

知识的分类和表征课件

知识的分类和表征课件
迅速而不易犯错
慢:取得新旳产生式需要屡次 尝试
遗忘相对慢
中小学生各学科所形成旳知识 构造旳思索
不同学科所构成旳知识类型不同,所形成旳 知识构造也不同.
程序性知识型旳学科: 数学、物理、化学; 陈说性知识型旳学科:历史、政治;
混合型学科: 语文、生物、地理 ;
陈说性知识旳取得与贮存
指新命题形成并与已经有命题网络中旳有 关命题联络起来进行贮存旳过程。也是奥 苏贝尔所说旳新概念与认知构造中旳有关 观念相互作用,将新观念纳入到认知构造 中去旳过程。
network) 3、心理表象(mental images) 4、线性排序(linear ordering)
命题是知识旳最小单元。即一种命题大致与我们头脑中 旳一种观念相当。例如:张三走了。小明读书。
一种命题旳构成成份:关系(relation)(一种)和论题( arguments) (一种以上)。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完毕某项任务旳行为或操 作环节旳知识。或者说是有关“怎样做”旳 知识。
区别
陈说性知识 传授方式: 言语中介旳 取得方式: 听、读、看 体现方式: 回忆或再认
程序性知识 不可言传旳 练习和实践
操作
三、知识旳表征
(一)陈说性知识旳表征单位 1、概念(concept) 2、命题(proposition)和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三、大旳知识单元旳表征:图式
图式:指有组织旳知识构造。就是有关某个主题旳一种 知识单元,它涉及与某主题有关旳一套相互联络旳基本 概念,构成了感知、了解外界信息旳框架构造。
图式旳分类: 代表自然(客体)范围旳图式(房子、动物) 代表各类事件旳图式(去餐馆用餐、去电影院看电影、
去看医生、去图书馆) 如去餐馆用餐旳经典顺序是:安排入座、看菜单、点菜、 用餐、付帐、离去。 去电影院看电影:上影院、购票、进场、观看影片、退 场。 代表文本或文章旳文本图式(谁、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 什么原因、怎样发生

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九章教案

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九章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校园踩踏事故的危害性,提高安全意识。

2. 学习预防踩踏事故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

3.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案例分析材料3. 安全演练道具(如警戒线、安全标志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校园踩踏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2.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校园踩踏事故?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影响?二、学习预防踩踏事故的知识1. 讲解踩踏事故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分析踩踏事故发生的常见场景,如上下楼梯、集会、疏散等。

3. 介绍预防踩踏事故的基本原则:- 保持冷静,不慌不忙;- 上下楼梯时,靠右行走,不拥挤;- 遇到紧急情况,迅速寻找安全出口;- 遵守秩序,听从指挥。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校园踩踏事故案例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原因和教训。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预防踩踏事故的有效措施。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预防踩踏事故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课时一、安全演练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上下楼梯的安全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预防踩踏事故的措施。

2. 学生分组进行演练,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二、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在遇到踩踏事故时,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2. 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安全方面的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演练中的感受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预防校园踩踏事故的短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 学生向家人、朋友宣传预防踩踏事故的知识,提高周围人的安全意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演练效果:评估学生在安全演练中的表现,如遵守秩序、保持冷静等。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三、概念的学习
(一)概念的结构与分类 1、界定 2、结构
(1)内涵与外延各有差异(2)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 (3)有层次 (1)概念的结构理论: (2)概念的结构分析:
• 名称:概念一般由词汇组成,但不一定必须用词汇表示出来; 词汇也不都是概念。
• 属性(关键特征):共同的本质属性 • 定义:用一个或几个句子对本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的概括 • 例证:正例和反例
例:“尼克松曾将一辆漂亮的凯迪拉克车赠予前苏联领袖勃列日涅 夫”。 这一句子包含三个命题: (1)尼克松赠予勃列日涅夫一辆凯迪拉克车; (2)这辆凯迪拉克车是漂亮的; (3)勃列日涅夫曾是苏联的领袖。
• 表征这一句子的命题网络:
赠予 关 曾 时间 系 客体 1 凯迪拉克车 者接 受
2
主体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主 体 时间 关系 领袖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陈述性知识为执行程序性知识提供必要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陈述性知识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注意: 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 ,它已不简单是对各种 事物的了解 ,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的应用,涉及到了运用知识 的技能。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对客观知识的划分,而是对 个体头脑中知识状态的分类,是针对学习的结果而言的。
(二)命题与命题网络
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种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 以上的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 单元.
命题中的关系对论题起限制作用。 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关系,但可以不止一个论题。 命题用句子来表示,但不等于句子,一个句子可以包含多个命题
如果命题之间具有相互关系,则可以构成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 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命题 网络,或称语义网络。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3、问题解决的过程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

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已有的观点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一、知识及其涵义
❖ (一)什么是知识 ❖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
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主观知识(个体知识) ❖ 客观知识(客观知识) ❖ 任何知识都有一个不断进化和更新的过程。 ❖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应把知识作为事先已经断定了的结论
❖ 学生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 化,成为可能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 两种知识的学习过程有所不同: ❖ 陈述性知识:
理解符号意义及与事物的关系-归类-理解概念与事实间的关系 ❖ 程序性知识:
模式识别-动作序列 ❖ 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本章要点: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知识及其含义 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表征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过程与类型 知识理解的影响过程 概念的学习
概念的转变
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为概念转变而教
学习与迁移
迁移及其分类 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为迁移而教
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 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 在实际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 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 值得注意的两点: ❖ 首先,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已不简单是
对各种事物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的应用,涉及到了 运用知识的技能。 ❖ 其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对客观知识的划分, 而是对人的头脑中的个体知识的分类,同样是学习一个知 识点,学习者既可以形成关于它的陈述性知识,也可以形 成关于它的程序性知识。

高中必修二第九章统计章节知识点总结(2019人教版)

高中必修二第九章统计章节知识点总结(2019人教版)

高中必修二第九章统计章节知识点总结考点1:简单随机抽样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A.与第n次有关,第一次可能性最大B.与第n次有关,第一次可能性最小C.与第n次无关,与抽取的第n个样本有关D.与第n次无关,每次可能性相等考点2:随机数表法考点3:分层抽样某高中共有900人,其中高一年级300人,高二年级200人,高三年级4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抽取容量为45的样本,那么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A.15,5,25B.15,15,15C.10,5,30 D15,10,20考点4:频数与频率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分组后,组距和频数如下:(10,20],2; (20,30],3;(30,40],4; (40,50],5;(50,60],4;(60,70],2; 则样本在(10,50]上的频率为______考点5:频率分布直方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高就是该组的频率B.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矩形面积之和等于1C.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矩形的宽一样大D.频率分布直方图能直观地表明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考点6:茎叶图如图是某公司10个销售店某月销售某产品数量(单位:台)的茎叶图,则数据落在区间[22,30)内的频率为()第1 页共3 页第 2 页 共 3 页A .0.2B .0.4C .0.5D .0.6 考点7: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百分位数1、某学习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100分的有1人,得95分的有1人,得90分的有2人, 得85分的有4人,得80分和75分的各1人,则该小组数学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 别为( )A.85分,85分,85分B.87分,85分,86分C.87分,85分,85分D.87分,85分,90分2、从某珍珠公司生产的产品中,任意抽取12颗珍珠,得到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7.9,9.0,8.9,8.6,8.4,8.5,8.5,8.5,9.9,7.8,8.3,8.0. 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第25,75,95百分位数; 考点8: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1、某中学举行电脑知识竞赛,现将高二两个班参赛学生的成 绩进行整理后分成5组,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则参赛的选手成绩的平均数为________,众数为__________, 中位数为________,第90百分数__________。

第9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第9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二)规则学习的方式
(1)发现学习 自己在经验中得出的。 (2)接受学习 别人告知,通过书本、师长、伙伴、传媒等。 (3)观察学习 观察别人的经历后总结获得。 ●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规则的学习(续)
(三)规则的教学
(1)例-规法 先出示例子,引导认知例子所包含的问题, 再从中抽取出共同的特征,形成规则 。(归纳) (2)规-例法 先出示规则,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讲解, 再出示例题来验证和巩固该规则。(演绎) ●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知识的种类、表征
(一)知识的种类
按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观点, 广义知识分为两大类: (1)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2)程序性知识 主要是指导人的行为和操作方面的知识, 用来回答“怎么办”、“如何做”之类的问题。●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三,陈述性知识的应用
(一)知识应用的含义
指使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的课题的过。(二)知识应用的层次
套用:即照搬,认知结构中有现成办法可加以直接运用。
变通:即改造,认知结构中没有现成的办法可直接运用, 但有相关的办法可以借鉴,此为狭义的迁移。 创造:即形成前所未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
一,概念的学习(续)
(三)概念学习的方式
(1)概念的形成 指学习者通过接触大量的实例, 在该过程中提出有关概念的假设, 然后通过反馈验证假设、逐步确认概念。
(2)概念的同化
指学习者直接接触概念的定义, 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概念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后 掌握概念。 ●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分类学习心理[视频讲解]第九章知识的学习[视频讲解]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内容,根据建构观点,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知识的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和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阶段。

知识的理解和生成问题: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本章只是介绍概念的学习与概念的转变问题。

知识的整合与深化问题:斯皮罗认知灵活性理论。

本章将介绍知识的应用与迁移问题。

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含义知识: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数据是客观世界的、相对零散的事实。

信息由一条条合乎语法、语义的消息组成,信息给知识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材料。

知识是人们对实践经验或实践活动的认知成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特别在教育领域中,各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是该学科中较为确定、接近共识的内容,是人类积累下来的较为可靠的经验体系。

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

二、知识的分类安德森从信息加工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梅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条件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乘法交换律就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学生学会之后利用它解题的步骤就涉及程序性知识。

个体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梅耶(Mayer,1987)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显性知识”明确知识)和“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知识形态。

显性知识:能够用语言解释清楚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一、填空题
1、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Anderson 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

4、英国哲学家Polanyi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形态。

5、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或者说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和转化的方式,是指(知识的表征)。

6、(命题)和(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7、程序性知识主要是以(产生式)表征。

二、选择题
1、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BCD )。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2、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 D )。

A、程序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3、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问题等,
称为(A)。

A、程序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4、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有(ABC )。

A、概念
B、命题
C、命题网络
D、产生式
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有(AD )。

A、产生式系统
B、命题
C、命题网络
D、产生式
6、“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讲的是什么知识?(D )
A、陈述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隐性知识
7、程序性知识特有的表征方式有(C )。

A、命题
B、图式
C、产生式
D、故事脚本
三、简答题
1、简述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1)从测量学的观点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2)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从激活和提取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4)从输入和输出来看,前者是相对静止的;
(5)从学习和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