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原子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基本过程和应用

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基本过程和应用

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基本过程和应用以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基本过程和应用为题,本文将介绍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以及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

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是指原子与光子之间发生能量交换的过程。

光子是光的基本单位,也是电磁辐射的量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是量子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解释光的各种现象和开发相关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吸收、发射和散射等过程来实现。

吸收是指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使得原子的能级发生变化。

发射是指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释放出一个光子。

散射是指光子与原子碰撞后改变方向并传递能量。

在吸收过程中,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使得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这个过程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光子的能量等于电子跃迁前后的能级差。

吸收光谱是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测量吸收光谱可以获得物质的能级结构和能级间的跃迁规律。

在发射过程中,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释放出一个光子。

发射光谱是研究物质发光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测量发射光谱可以得到物质的能级结构和能级间的跃迁规律。

散射是光子与原子碰撞后改变方向并传递能量的过程。

根据散射的性质可以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是指光子与原子碰撞后仅改变方向而能量不发生变化。

非弹性散射是指光子与原子碰撞后除了改变方向外,还发生能量转移。

散射光谱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测量散射光谱可以得到物质的结构信息和粒子运动的规律。

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科学研究方面,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是研究光谱学、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等领域的基础。

通过研究原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技术应用方面,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在光通信、光电子器件、激光技术、光谱分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

上式与前式相比较,得 上式与前式相比较,
8πh ν 3 A21 ⋅ hν = , hν ν ν 3 c k T kT e −1 B12e − B21
要使上式两端对任何h 之值都成立 相应系数必须相等. 要使上式两端对任何 ν/kT之值都成立 相应系数必须相等 之值都成立,相应系数必须相等

B12 = B21,
8πhν 3 8πhν 3 A21 = B = B21. 12 3 3 c c
上面两关系式叫做爱因斯坦关系式 虽然是在热平 上面两关系式叫做爱因斯坦关系式,虽然是在热平 爱因斯坦关系式 衡条件下推出的,但它对普遍情况仍是适用的 但它对普遍情况仍是适用的. 衡条件下推出的 但它对普遍情况仍是适用的 是单位时间粒子由E 能级上的几率, B12 是单位时间粒子由 1能级跃迁到 E2能级上的几率 是单位时间粒子由E 能级跃迁到E 能级上的几率. B21 是单位时间粒子由 2能级跃迁到 1能级上的几率
原子的能级寿命与原子的结构有关,一般激发态能级寿命 原子的能级寿命与原子的结构有关 , 一般激发态能级寿命 寿命达10 秒的能级状态 称亚稳态. 秒的能级状态,称亚稳态 τ~10-8s,寿命达 -3~1秒的能级状态 称亚稳态 寿命达
实际上由于碰撞或其他外界干扰,原子能级的寿命要比自然 实际上由于碰撞或其他外界干扰 原子能级的寿命要比自然 寿命(10 小几个数量级 小几个数量级. 寿命 -8s)小几个数量级
dN 21 ( ) 受激辐射 = B21 ρ (ν ) N 2 , dt
dN12 ( )受激吸收 = B12 ρ (ν ) N1. dt
称为爱因斯坦系数. A21 , B21 , B12 称为爱因斯坦系数
在热平衡状态下, 两能级之间,单位时间受激吸收的光子 在热平衡状态下 两能级之间 单位时间受激吸收的光子 数应等于受激发射和自发发射的光子数.因此 数应等于受激发射和自发发射的光子数 因此

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物理学领域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激光是一种高度相干的光束,它的波长短,光强高,使用它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对精细细节进行探索。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对进行实验。

这项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了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起源于研究激光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科学家们使分子通过一个激光束,并观察它们在光束中运动的方式。

结果显示,分子在光束中表现出了原本不会表现的非常规运动方式。

这项实验开创了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方向。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可用于制造高质量的光学设备,提高光学设备的精度和效率。

实验中广泛使用的激光类型是光电子激光,这种激光有着极高的能量和波长,可以在原子尺度上探测精细的细节。

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可使原子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例如电离、激发和碰撞等。

科学家通过观察这些变化,可以研究原子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并且利用这些基本信息来设计制造新的材料和设备。

除了在原子和分子的基础物理方面有很多应用,同时还能够为行星科学、生物物理学和化学领域提供许多应用。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激光束的高分辨率来研究分子的反应动力学,发现了许多新的反应方式;同时,还可以应用激光光谱技术来研究地球大气层和行星大气层中的化学反应,并且还可以应用激光技术来监测和处理人类组织中的肿瘤。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除了使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外,科学家们还利用超高速激光脉冲来研究分子中的电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还有更高级的研究方法,例如量子力学、量子计算和原子陷阱等,这些方法为提供了更加复杂的体系。

总体来说,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高分辨率、高效率的分子成像技术,而且还可以为我们开发出新型的药物、光学材料和新型高分辨率光学设备等。

虽然这项研究需要运用复杂的实验技术和科学理论,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契机。

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相互作用机理解析

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相互作用机理解析

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相互作用机理解析首先,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是电磁波的量子。

电磁波具有振幅、波长和频率等特性。

当光传播到物质中时,光子会与物质中的电子或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

在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

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磁力实现的。

原子中的电子具有一系列能量级别,称为能级。

当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相互作用时,有以下几种机理:1.爱森堡吸收和受激辐射:爱森堡吸收和受激辐射是光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当一个光子的能量与一个电子的能级之差相匹配时,光子被吸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相反,当一个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出一个光子,这就是受激辐射。

2.爱因斯坦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是类似于爱森堡吸收和受激辐射的过程。

但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在于,受激吸收是在外界光的作用下,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而自发辐射是在没有外界光的作用下,电子自发地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出一个光子。

3.单光子散射:这是光子与电子间的弹性散射过程。

当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但不被吸收或发射时,会发生散射。

散射过程会改变光子的方向和能量,从而影响光的传播和物质的性质。

4.康普顿散射:康普顿散射是光子与电子之间的非弹性散射过程。

在散射过程中,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电子获得部分光子的能量,并改变了原来的动量和方向。

这个过程是X射线散射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总而言之,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爱森堡吸收和受激辐射、爱因斯坦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单光子散射和康普顿散射等机制来解析。

这些相互作用机制通过电磁力的作用来实现,影响了光子的传播和物质的性质。

研究这些相互作用机制对于理解光的行为和性质、量子力学以及原子和分子物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

研究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

研究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是当代光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激光具有高激光能量和高相干性的特点,而原子则是微观世界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之一。

研究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为光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中,最常见的现象是光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相互作用。

当激光照射到原子上时,光子会与原子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原子能级的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通常可以通过光谱学技术进行观测和研究。

通过研究光谱线的强度、频率和形状等参数的变化,可以得到原子内部结构和原子能级的信息,从而揭示原子与激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光谱学中,还广泛应用于光谱分析、激光离子化、激光冷却等研究领域。

例如,在激光谱学中,研究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为化学分析提供重要的手段。

在激光离子化研究中,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离子化,从而产生带电的离子,为原子和分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而在激光冷却领域,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使原子的动能减小,从而实现原子的冷却和捕获,为制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低温物理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除了光子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之外,激光与原子之间还存在一种更为微弱且复杂的相互作用,即光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光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是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激光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原子核内部的奇特结构和核力的本质。

此外,光子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也是激光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激光诱导的核反应来实现对核物质的精确操控和研究。

总之,研究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对深入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光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能级的变化规律,为光谱学和化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原子结构知识:原子和分子光吸收和发射

原子结构知识:原子和分子光吸收和发射

原子结构知识:原子和分子光吸收和发射原子和分子光吸收和发射光是电磁波,可以表达为波动或粒子,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发生了两个最基本的过程:吸收和发射。

吸收是指原子或分子从光中得到能量,发射则是原子或分子向外辐射能量。

本文将着重介绍原子结构怎样影响光吸收和发射的过程。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心核电荷Z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电子云是由电子构成的,处于高能级的电子能吸收光的能量,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处于低能级的电子则能把能量发射出来,跃迁到更低的能级。

光与原子的交互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和吸收。

其中弹性散射是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中最简单的一种,比如太阳光散射。

但是,非弹性散射和吸收过程中均会引起电子能级的改变,从而导致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这两种过程的重点是电子的跃迁。

光吸收当处于低能级的电子吸收光能量时,它跃迁到高能级,形成了一个激发态。

激发态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因为电子更倾向于处于低能级,因此激发态电子会在短时间内返回到基态,同时放出与吸收光子的能量相等的光子,即发生光释放。

光吸收和发射是由电子跃迁引起的,跃迁中电子的能量变化被表示为△E=hυ,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υ为光的频率。

原子中电子从低能量级跃迁到高能量级时,需要吸收光子能量,即光能必须等于跃迁能量才能被吸收;电子从高能量级跃迁到低能量级时,释放出等于跃迁能量hυ的光能。

因此,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发射能力是不同的,这就是光谱现象。

吸收光谱是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图,发射光谱是物质在受激条件下产生光的强度随波长的变化关系图。

由于每个物质的原子结构都是独特的,因此它们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也是独特的,是物质特性的重要指标。

分子光吸收和发射相较于原子,分子的能级比较复杂,包括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因此,分子对光的吸收和发射表现出与原子不同的特性。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首先,当一个原子与光相互作用时,光的能量可以被吸收或辐射出来。

当一个光子与一个处于低能级的原子相互作用时,如果光子的能量与原子的能级差相匹配,原子可以吸收光子的能量,并跃迁到一个高能级。

这个跃迁的能级差决定了吸收光的波长,并且符合玻尔的频率条件。

相反地,当一个处于高能级的原子与一个光子相互作用时,如果光子的能量足以覆盖两个能级之间的能级差,原子可以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通过辐射出来的光子来释放能量。

这种辐射过程被称为自发辐射。

其次,原子吸收和辐射光子的过程可以通过诸如共振和非共振的机制来实现。

共振是指光子与原子的能级结构之间有一个准确的匹配,使吸收和辐射过程能够以最大概率发生。

这样的共振通常是由光的频率与原子跃迁之间的共振频率相匹配来实现的。

非共振则是指光的频率要远离原子的共振频率,吸收和辐射的几率相对较小。

非共振通常发生在原子能级差异较大或光子频率较低的情况下。

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还涉及其他一些重要的过程,例如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

受激辐射是指当一个原子在一个激发态被一个光子激发后,它可以通过释放一个与入射光子完全相同频率和相位的光子来回到基态。

这可以在光子的刺激下发生,因此称为受激辐射。

类似地,受激吸收是指当一个原子处于一个能级上的粒子受到入射光子的作用后,它可以从该能级跃迁到一个高能级,这取决于入射光子的能量和原子的能级结构。

除了单个原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外,多个原子的团簇也可以与光子相互作用。

这种团簇中的原子通常相互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

团簇与光子相互作用时,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例如,当光与金属团簇相互作用时,金属团簇的电子可以在光子作用下发生共振激发,产生类似于固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这种光与团簇的相互作用在催化剂和纳米器件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总之,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能级结构、波长匹配、共振、受激辐射、受激吸收等多个方面。

光的相互作用与原子物质的激发态

光的相互作用与原子物质的激发态

光的相互作用与原子物质的激发态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原子和分子的电子跃迁,从而激发物质的激发态。

光的相互作用与原子物质的激发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光的相互作用与原子物质的激发态的相关性,并介绍一些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际应用。

光与原子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光的电磁场与原子的电子云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当光通过物质时,光的电磁场会与物质中的电子云发生相互作用,使电子云发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导致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从而激发物质的激发态。

原子的激发态可以分为离散能级和连续能带两种。

离散能级是指原子在特定能量下的能级,而连续能带则是指原子在一定范围内的能量。

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从一个离散能级跃迁到另一个离散能级,也可以使原子在连续能带中发生跃迁。

光的相互作用与原子物质的激发态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激光技术。

激光是一种高度聚焦的、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光束,它可以通过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物质的激发。

激光在医学、材料加工、通信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光谱学。

光谱学是研究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可以通过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散射或发射来研究物质的性质。

通过光谱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对于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光的相互作用还可以用于光学传感器的制造。

光学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来检测和测量环境中的物理量或化学物质的设备。

通过光的相互作用,光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温度、压力、湿度、气体浓度等参数的测量。

光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医学诊断、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光的相互作用与原子物质的激发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光的相互作用可以引起原子和分子的电子跃迁,从而激发物质的激发态。

这种相互作用在激光技术、光谱学和光学传感器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
人们对于光的种种性质的了解,都是通过观察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归结为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三种主要过程:吸收、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

一、吸收
如果有一个原子,开始时处于基态1E ,若没有任何外来光子接近它,则它将保持不变
E 2E 1E 2E 1E 1
E 2
(a)(b)(c)
(图9-4)
[图9-4(a )],如果有一个能量为21hv 的光子接近这个原子,则它就有可能吸收这个光子,从而提高它的能量状态[图9-4(b )],本来处于基态1E 的原子,在吸收21hv 以后,就激发到激发态2E [图9-4(c )],整个图9-4表示原子对光的吸收过程,在吸收过程中,不是任何能量的光子都能被一个原子所吸收,只有当光子的能量正好等于原子的能级间隔2E —1E 时,这样的光子才能被吸收。

设处于基态1E 的原子密度为1n ,光的辐射能量密度为()u v ,则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吸收光子而跃迁到激发态2E 去的原子数12n 应该与1n 和()u v 成正比,因而有12n ∝1()n u v 即
12121()n B n u v = (9-6)
其中12B 为比例系数,称为受激吸收爱因斯坦系数,121()B n u v 称为吸收速率,用12ω表示,于是(9-6)式可写成
12112B n ω=
二、自发辐射
从经典力学的观点来讲,一个物体如果势能很高,它将是不稳定的,与此相类似,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也是不稳定的,它们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一般都非常短,大约在8
10s -的数量级,所以我们常常说,激发态的寿命约为810s -,在不受外界的影响时,它们会自发地返回到基态去,从而放出光子,这种自发地从激发态返回较低能态而放出光子的过程,显然,如果处于激发态2E 的原子密度为2n ,则自发辐射光子数为
21221n n A = (9-7)
其中21A 为自发辐射爱因斯坦系数,
E 2E 1E 2E 1E 1E 2
(图9-5)
图9-5表示了自发辐射的全部过程。

自发辐射的特点是这种过程与外界作用无关,各个原子的辐射都是自发地、独立地进行的,因而各个原子发出来的光子在发射方向和初位相上都是不相同的,除激光器光源以外,普通光源的发光都属于自发辐射,例如霓虹灯,当灯管内的低气压氖原子,由于加上了高电压而放电时,部分氖原子被激发到各个激发态的能级,当它们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便发出我种频率的红色光,从这里可以看到,普通光源发出来的光,其频率成分极为复杂,发射方向分散在4π球面度的立体角内,初位相也各不相同,因而不是相干光。

三、受激辐射
爱因斯坦于1905年推广了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了的假设,因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917年,爱因斯坦又从纯粹的热力学出发,用具有分立能级的原子模型来推导普朗克辐射公式,在这一工作中,爱因斯坦预言了受激辐射的存在,四十年以后,由于第一台激发器开始运转,爱因斯坦的这一预言得到了有力的证实。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如果在外来光子(即外来电磁场)的影响下,引起从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跃迁,并把两个状态之间的能量差以辐射光子的形式发射出去,那么这种过程就叫做激发射,
E2E1hv 12hv 12E2
E1
hv 12
(图9-6)
图9-6表示了这一过程。

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受激发射原子数可以写为
(9-8) 其中21B 为比例系数,称为受激辐射爱因斯坦系数,21()B u v 称为受激辐射速率,用21w 表示,它表征原子体系在外来光辐射作用下产生2E 到1E 受激跃迁的本领,于是(9-8)式便可写为
'21221n n w =
这里,应特别注意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的区别,同时要注意,只有当外来光子的能量21hv 正好满足21hv =2E —1E 关系式时,才能引起受激辐射,而且受激辐射发出来的光子与外来光子具有相同的频率,相同的发射方向,相同的偏振态和相同的位相。

四、吸收、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三系数之间的关系
我们已讨论了吸收、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三个过程,并分别引出了表征这三种过程中跃迁本领强弱的三个系数,即122121,,B A B 。

尽管这三个系数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既然都是表征同一种原子的特性,因而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现在,就来讲座这种联系。

当光和原子相互作用时,必然同时存在着吸收、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三种过程,达到平衡时,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吸收过程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去的原子数,等于从激发态通过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跃迁回基态的原子数,所以在平衡条件下,下列等式应该成立。

'122121n n n =+
引用(9-6)、(9-7)和(9-8)式,可得
112221221()()n B u v n A n B u v =+
或 21
112212()A u v n B B n =- (9-9)
在处于热平衡状态下,粒子数密度按能量的分布遵从玻耳兹曼定律,即12,n n 满足下列关系式 1212exp exp n E E hv n kT kT -⎡⎤⎡⎤=-=-⎢⎥⎢⎥⎣⎦⎣⎦
(9-10) 式中2311.3810k J K --=⨯⋅,称为玻耳兹曼常数,T 为绝对温度,因21E E >所以
1212exp 1n E E n kT -⎡⎤=-<⎢⎥⎣⎦
即21,n n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最低态的原子数总是最多的,能级越高,处于该能级的粒子数就越少。

如氖原子的某一激发态和基态能级的粒子数就越少。

1916.927.0710E eV J -∆==⨯
若该原子体系处于室温(300T K =)时,则根据玻耳兹曼分布定律,在热平衡状态下,处于该激发态能级的原子密度1n 之比为
19123265365327.0710exp exp 1.38103001/1
n E n kT e e ---⎡⎤∆⨯⎡⎤=-=-⎢⎥⎢⎥⨯⨯⎣⎦⎣⎦
==<<
把(9-10)式代入(9-9)式,可得光的辐射能量密度
()21/1221
B e B A u kT hv -=ν (9-11)
对于黑体辐射来说,在热平衡状态时,腔内的辐射场应是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分布,这时,腔内的辐射能量密度()u v 可以认为就是腔内中心附近单位体积从周围腔壁所获得的辐射能量,根据亮度定义,并考虑到朗伯光源的亮度和面发光度之间的关系式,就可以找出()u v 和发射本领,v T ε之间的关系为
,4()v T u v c
ε= 此处,v T ε即为热平衡辐射的普朗克公式(8-13),所以
33/81()1
hv kT hv u v c e π=⋅- (9-12) 比较(9-11)和(9-12)式,可以得到吸收、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三个系数之间的关系为
332121
21128c hv B A B
B B 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