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植物种群特征
多度 密度 盖度 频度 高度 重要值
种群的增长类型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一是植 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其 二是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形成的5个因素如下: ①某一地区的植物群系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 ③种本身的特点 ④生境 ⑤时间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①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②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③一致的地形部位和一致的生境条件 ④一定的面积 ⑤时间
(reservoir)
CCononsusummeres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氮循环
NNNiittrrrooogggeeennniininn AAAtmtmmooosspphhheeerrreee
第10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的CCA典范对应分析
通过对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与环境变量(土壤有机质 含量、土壤pH值大小和土壤中的C/N比)之间的CCA分析,发现植 物群落分布与上述3个土壤变量之间,有着很好的回归关系。 其群落排序轴与土壤pH值(pH)、土壤有机质含量(Y)和土壤中的 C/N比(C)的回归方程如下: 天山山脉中段北坡 Axis1=1.8075pH-1.365Y-0.0246C R2=0.9999 Axis2=0.9874pH+2.2308Y-1.7882C R2 =0.9999 天山山脉中段南坡 Axis1=1.6261pH-2.07Y-0.2073C R2 =0.9957 Axis2=-1.1369pH-0.9667Y+1.6647C R2=0.9999
排序的原理
通过降维,使原来 要用n 个原始数据描述的实体, 在尽量保留原数据特征的 条件下,利用最少数据 (排序坐标)来描述,有 利于揭示原始数据反映的 规律。
按属性排序实体称正分析, 或叫Q分析。 按实体去排序属性的叫逆 分析或叫R分析。
y e ●E ●A
a
●B
●D d
b ●C c
E A D C B
4.8 4 3.2 2.4 1.6 0.8 0 Euclidean
二、生物群落的排序
(一)排序的概念 1、定义:所谓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 按照相似度 (similarity) 来排定位序, 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 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类型: 1)直接排序,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或其 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序位,又称直接 梯度分析或者梯度分析。 2)间接排序,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如种的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又称间接梯度分 析或者组成分析。
08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直接梯度分析: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 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序 位,又称直接排序,或梯度分析
间接梯度分析: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 的位序,称间接排序,又称组成分析
2019/8/19
直接梯度分析
2019/8/19
第八章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的分类√ 生物群落的排序√
计 过程:
属性数量化 相似系数计算(不同方法) 聚类分析(不同方法) 结果处理
自学为主,尽可能了解
2019/8/19
第八落的分类√ 生物群落的排序√
直接梯度分析√ 间接梯度分析
思考题
2019/8/19
群落排序的概念
概念: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 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 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相互关系
2019/8/19
植被型分类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 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这里的生活型是指较高级的生 活型。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 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 型。
植被亚型:是植被型的辅助单位。在植被型内根据优 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来划分亚型。这种层片结构的 差异一般是由于气候亚带的差异或一定的地貌,基质条 件的差异而引起。
A
0.47
0.40
0.35
B
0.00
0.60
0.00
C
0.33
0.40
0.26
D
0.50
0.50
0.30
E
0.53
0.47
0.35
F
0.60
0.00
森林生态学:15 群落的类型及分布

•森林(forest)
•森林(forest)
• 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之前,世界林地面积约 6109hm2,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45.8%。
• 1985年,森林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31.7%。
• 森林每年生产的有机物质58109t,占全 球有机物质总产量的56.8%。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 分布:亚欧大陆东岸北纬22~40之 间,非洲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大 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也有少量分布
• 组成: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 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种的生活型 常绿林 落叶林 林地 草地 荒原 草甸等
草甸
•荒漠(desert)
•荒漠(desert)
• 分布:从亚热带干旱区延伸到温带干旱 地区
• 植物: 荒漠灌木及半灌木 肉质植物 短命植物与类短命植物
• 动物: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
新疆乌什塔拉荒漠
西藏高寒荒漠
•苔原(tundra)
2.2 水生生物群落
• 淡水湿地生物群落 • 滨海湿地生物群落 • 海洋生物群落
3.1 群落的分类
•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 的实体,象有机体和种群一样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 统 因此,不同群落之间有明显的空间界限,群落是间断、 可分的,可以象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 代表人物:美F E Clements(1916,1920) 苏V N Sukachev(1910) 美C Elton 法J BraunBlanquet(1913) 德Mobius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③ 植物群落的命名
b)群丛的命名方法
如果某一层具共优种,这时用“+”相连。
如:铁杉+锐齿栎-巴山木竹-大披针苔草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ss.Tsuga chinensis+Quercus aliena
var.accuteserrata-Bashania fargesii-
Carex lanceolata)
(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1.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演替系列群丛 (associes) 演替系列单优势群丛 (consoeies) 演替系列群丛相 (faeies) 演替系列组合 (socies) 集群 (colony) 季相 (aspect) 层 (layer)
第一节
群落的分类
3. 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a)群系 : 在一定的气候区内,植被由两极向 中生性的生境发展,最后达到中生性的单 元顶极,即区域性的植被单位-群系 b)群丛 : 凡外貌、生态结构和种类成分均相似 的植物群落,即称为一个群丛(以优势种确 定群丛 )。
第一节
群落的分类
3. 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即群丛的地理变形,它具有群丛中 c)群丛相 : 的多个优势种,但不具有群丛中的一切优 势种。
第一节
群落的分类
英美学派和中国群落分类的比较 英美学派分类系统 群系 群系型 群丛 群丛相 中国分类系统 植被型 植被型组 群系、植被亚型 群丛、亚群丛。
第一节
更为敏感,它是最有效的群落分类和环境指标
者,这些识别种包括特征种、区别种、恒有种。 c)区别种用以构建群落的等级分类系统,其基本 单位是群丛。
第一节
群落的分类
2.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 ③ 分类原则: 植物区系。
1生物群落分类生物群落的排序

1 生物群落分类生物群落的排序排序适于揭示群落的连续性,分类适于揭示群落的间断性。
2 群落分类单位英美学派:优势种原则,群系最大法瑞学派: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其他因素北欧学派:基群丛为基本单位前苏联学派:群丛、群系、植被型,各单位间加辅助单位3 布郎-布兰克(Braun-Blanquet J.) 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
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4 克莱门茨(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物群区(biome) ,并将其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 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
专著有《植物的演替》(1916) 《、植物演替和指示植物》(1928) 、以及与Weaver 合著的《植物生态学》(1925) 等。
5苏卡却夫(Cyka耳eb B. H.)地植物学家。
于1942和1945年提出按照演替的主导因子而划分群落演替类型,如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发生演替、外因生态演替和地因生态演替等。
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6 考勒斯(Cowles)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在生态学由个体的观察向群体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的工作。
1899著《密执根湖沙丘植被的生态关系》,他提出了演替的理论,并且发展了顶极群落的思想。
7 黑克尔(Haeckel E.) (1834-1919) 德国动物学家,“生态学”词汇的创始人。
E. Odum 其给出基于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学”定义8 洪堡德(Humboldt A.) (1769-1859) 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与资料,回国后出版了26 卷巨著。
1897 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对世界的植物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立了植物地理学。
小秦岭森林群落数量分类、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将56个样地进行MRT分类,经交叉验证并依据植物群落分类和命名原则,本区植物群落可分为5类(图 1)。5种群落类型的总体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情况如图 2所示。
图1
56个样地的多元回归树分类树状图
Fig. 1
Dendrogram of 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 classification of 56 samples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西部,东接崤山丘陵,西连秦岭主脉,南倚莽莽群山,北临涛涛黄河,属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12]。该区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是开展森林群落及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研究的理想场所。目前在本区开展的研究多是有关植物资源[12, 13, 14]、珍贵物种[15]、物种空间分布格局[16]等方面,而植物群落分类、排序及物种多样性格局的相关研究还没见报道。
2.2 数据处理
2.2.1 重要值
对每个样地分别计算乔木、灌木和草本的重要值,其公式如下[17]:
乔木、灌木=(相对多度+相对胸高断面积+相对盖度)/3
草本=(相对多度+相对盖度)/2
2.2.2 多样性指数
分别计算每个样地内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图3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56个植物样地的DCA二维排序图
Fig.3
Two-dimensional DCA ordination diagram of 56 quadrats of plant community in Xiaoqinling Nature Reserve
图选项
植被群落分类与排序一直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困难的问题[1]。数量分析则可以深刻地揭示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是研究群落分类与排序的重要途径[2]。目前,常用的植被数量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排序、聚类、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等,但这些方法均需要人为判别。多元回归树是一种较新的数量分类方法[3],无需人为确定分类结果,较以往的数量分类方法更客观,并在近来的相关研究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分类结果[4, 5]。
生态学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8.1 生物群落的概念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的物种集合。
8.1.1 群落的性质1. 机体论(整体论)学派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像有机体和种群一样,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
2. 个体论学派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的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群落交错区 ecotone:两个不同(封闭)群落间的边界群落交错区常和毗邻栖息地物理特性的突然变化有关封闭群落以群落交错区的存在区别于开放群落开放群落和闭合群落的特征8.1.2 现代群落的定义(Mills,1969)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一群生物,它们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借助生态学调查能够与其他类群相区别。
8.1.3 群落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内部环境;物种间相互影响;动态特征;分布范围;边界特征8.2 群落的种类组成8.2.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定性分析)群落的抽样调查——样方最小面积的确定植物群落研究中的群落成员型1.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2.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3.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4.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5.偶见种rare species群落常以其最显著的成员来命名8.2.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定量分析)1. 多度/丰度与密度多度/丰度abundance; 密度density;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密度比density ratio 2. (投影)盖度coverage1基盖度/真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草原群落:离地面1英寸 (2.54 cm) 高度的断面积森林群落:树木胸高 (1.3 m 断面积处)盖度比cover ratio: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百分比。
3. 频度frequencyRaunkiaer(1934)频度定律:按频度将植物种分为五个级:A(1-20%);B(21-40%);C(41-60%);D(61-80%);E (81-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排序:
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如种的出现与否, 种的频度、盖度等),排定样地生境 的位序。
排序的目的:
就是把实体作为点在以属性为坐 标轴的P维空间中(P个属性)按其 相似关系把它们排列出来。也就是 要把P维空间压缩成低维空间,让 人可以理解。
4 植物群落的命名
我国习惯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 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学名按 顺序排列。
同层优势种的联合用“+”,异层用“-”。
如:Ass. Larix gmeliniRhododendron dahurica-Phyrola incarnata(即:兴安落叶松-杜鹃-红
花鹿蹄草群丛)
依据:群落是自然单位、边界明确、 可以象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一、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 系统和单位
1 分类方法:不重叠等级分类
2 分类原则:采用“群落生态”原则, 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依据,
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 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 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 的反映。
63 7.937
d13 37.829 d23 36
试计算
种(i) 1 2 3
样方(j、k)
1
2
3
20
15
0
10
0
0
17
0
0
第二节 群落的排序
(一)排序的概念
群落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 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 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 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接排序:
SS21
SS22
SS23
SS31 SS32 SS33
(3)相关系数
rhi
SShi SShh SSii
r12
SS12
SS11 SS22
2 = 0.63 14 10.8
r13
SS13
SS11 SS33
12 =0.883 14 13.2
r23
SS23
SS22 SS33
2 = 0.536 10.8 13.2
Node 3
Distance matrix
sp1
sp1
0.000
sp2
3.317
sp3
7.348
Node 1 2
Group 1 sp2 Node 1
B
0.000 1.414 2.236 5.745
Group 2 C E D Node 2
sp2
0.000 5.196
Group 2 sp1 sp3
C
D
0.000 3.000 5.916
按属性排列实体, 称为正分析或Q分析。
按实体排列属性, 称为逆分析或R分析。
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
作业: 一、名词解释
植被型;群系;群丛;群落分类;群落排 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
二、问答 1、为什么对群落进行分类? 2、简述中国群落分类原则、系统和单位。
3 主要分类单位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基本单位 植被型侧重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
群系、群丛侧重于种类组成。
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 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type) 群系组( formation group ) 群系( formation ) 亚群系( subformation )
素的关系。
(二)群落的数量分类
1 单元分析和多元分析 2 相似系数(similarity)的运算 (1)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D)
p
d jk
(xij xik )2
i 1
i=1,2,…,p种数;j=k=1,2,…,N样方 数
3 相关系数计算
•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efficient):是一 种内积系数,是离差标准化后的内积。
群丛组(association group)
群丛(association )
亚群丛(subassociation )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且 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等。
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 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 要求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如寒温性针叶林、夏绿阔叶林等。
1.6
0.8
0
Euclidean
UPGMA
sp3
sp1
sp2
7.2
6
4.8
3.6
2.4
1.2
0
Euclidean
计算举例
种(i)
1 2 3 4
样方(j、k)
1
2
3
2
5
5
3
4
40
4
6
6
5
12
12
p
d jk
(xij xik )2
i 1
d12 (2 5)2 (3 4)2 (4 6)2 (5 12)2
a4=0) 有sp2、sp3和sp6的样方各1个; (a2=a3=
a6=1; n- a2 =n-a3= n-a6 = 1) 有sp5的样方0个; a5= 0, n-a5= 2
I ( A) 2(b c) ln 2
(3)假设A中有样方1、2、3和4(n=4),则 有sp1的样方各3个;(a1=3;n- a1 =1) 有sp2、sp5和sp6的样方各1个; (a2=a5=
Dissimil. 1.414 2.236 2.618 4.699
0.000 3.742 Objects in group 2 2 3 5
sp3
0.000
Dissimil. 3.317 6.272
Objects in group 2 3
E 0.000
UPGMA
E A D C B
4.8
4
3.2
2.4
6 4 ln 4 4 ln 4 43ln3 2ln2 =11.770
信息增量
I (1 2 3 4) I (1 2 3 4) I (1 2) I (3 4) 11.77 4.1589 4.1589 3.4522
信息增量越大,两样方(组)之间的 距离越远,相似性越小。
(三)群落的数量分类步骤
• 10个植被型组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 树干草原、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 原、高山稀树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 被。
29个植被型
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 混交林、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 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红树 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草叶灌丛、 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 荒漠、肉质刺灌丛、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 被、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 生植被。
N
rij
( X hj X h )( X ij X i )
j 1
=
N
N
( X hj X h )2 ( X ij X i )2
SShi SShh SSii
j 1
j 1
种
1
样方
2
3
4
5
1
2
5
2
1
0
2
0
1
4
3
1
3
3
4
1
0
0
(1)中心化 X hj X h
Xij Xi
0 3 0 1 2 1.8 0.8 2.2 1.2 0.8 1.4 2.4 0.6 1.6 1.6
群系组: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 属或相近属)、生活型(三级和四级) 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的。如草甸草原 亚型可分出:丛生禾草草甸草原,根茎 禾草草甸草原和杂类草草甸草原。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 群落联合为群系。如以大针茅为建群 种的任何群落都可归为大针茅群系。
• 群丛组:凡是层片结构相似,而且优 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 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如在羊草+ 丛生禾草亚群系中,羊草+大针茅草 原和羊草+丛生小禾草。
举例计算
样方
种
1 2 3 4 5 6789
黄刺玫 99 95 83 82 68 64 62 49 46
沙棘 10 4 22 13 35 26 21 36 37
(1)中心化 (2)求内积 (3)求相关系数(r=-0.89)
4 信息系数
信息系数(information efficient):用样 方与样方、样方与样方组合并引起信息 增量作为样方间的相异(相似)性指标。 一般适用二元数据。
a6=1; n- a2 =n-a5= n-a6 = 3) 有sp3的样方2个; a3= 2, n-a3= 2 有sp4的样方4个; a4= 4, n-a4= 0
I (1 2 3 4) 6 4 ln 4 (3ln 3 3ln 3 2 ln 2
2 ln 2 4 ln 4 3ln 3 3ln 3)
第八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排序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群落分类:对实体(或属性)集合按 其属性(或实体)数据所反映的相似 关系把他们分成组,使同组内的成员 尽量相似,而不同组的成员尽量相异。
实体:样方、群落片断或植被地段等。
属性:种类的观测值或环境因子等。
目的:揭示群落类型形成、发展与其 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为植被管理、 利用和改造以及农林牧的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4 群落分类简介
(1)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原则:群落动态发生演替原则 代表人物:Clements和Tansley。 分类方法:双轨制分类系统 分类单位:群系和群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