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3加热和冷却-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3.加热和冷却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
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探索和调查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实验制作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2声音的传播-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2.声音的传播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过程与技能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教学步骤:集中话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2.做“土电话”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2023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2023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23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6课时。
第二单元,冷和热,8课时。
第三单元;奇妙的王国,5课时。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5课时。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6课时。
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行有依据的推测。
2、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性质。
4、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5、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物按一定标准排序和分类。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排序和分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学生素质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一年的科学课,初步接触了科学探究,对大自然,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景象充满了强烈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的作科学探究。
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
四年级5个班的学生,尊敬教师,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
存在问题是班级中有几个同学好动,讲小话,对学习不记不背,影响他人的学习,自己也学不好。
五、教学措施。
1、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做好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排序和分类。
4、教师要认真备课,在课堂上下功夫,根据科学课要求,让学生更加喜欢科学课,学好这门课程。
5、多开展实验教学,狠抓课堂纪律。
6、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六、教学进度。
第一课空气的性质 2课时第二课热空气和冷空气 1课时第三课空气有什么 2课时第四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课时第五课冷热与温度 1课时第六课热的传递 2课时第七课加热和散热 1课时第八课吸热和散热 2课时第九课水加热、冷却后 2课时第十课声音的产生 1课时第十一课声音的传播 1课时第十二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课时第十三课不同的声音 1课时第十四课快乐的小乐队 1课时第十五课我们吃什么 1课时第十六课怎样搭配食物 2课时第十七课食物的消化 1课时第十八课我们的食物安全 1课时第十九课排序 3课时第二十课分类 3课时2023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届四年级共有57名学生,其中成绩较好地约有18人,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约有15人左右,这部分学生也比较聪明,只是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兴趣差的约有5人,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学习态度不踏实,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在的消极学习问题。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4吸热和散热-附知识点梳理(1)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4.吸热和散热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描述同种物体中深色比浅色吸热、散热快。
设计不同物体和相同物体颜色吸热、散热的对比实验。
通过实验的观察、数据记录形成解释和结论。
教学材料: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温度计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2.组织学生讨论:(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实验前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2.学生分小组讨论。
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
实验(1)指导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
各自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进行对比。
实验(2)演示实验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的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的,空气要占据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空气总是循环流动,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氧气,其他的主要成分是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人的生存需要空气,动植物都需要空气,森林能净化空气,空气是生命之源,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污染净化器”等美誉。
汽车尾气是有毒的,焚烧垃圾也会产生大量黑烟和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第二单元、冷和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热水降温的规律是由快到慢。
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热的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5、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6、不管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为“辐射”。
7、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8、159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603年造出空气温度计。
9、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10、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3、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4、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5、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1、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

指纹分类
(一)弓形纹
纹形像弓一样
(二)斗形纹
有同心圆或螺旋纹线, 看上去像水中漩涡
(三)箕形纹
纹线一边开口,就 像簸箕
给指纹分类
斗形 箕形 弓形 其他
找海洋生物的共同特征
身体周围共有6个突出并按一定顺序分 布
1
2
3
4
5
6
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多级二分法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 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 分,这种方法叫做“多级二分 法”
• 0℃空气:330米/秒 • 金:3240米/秒 • 硬木:4000米/秒 • 盐水:1531米/秒 • 玻璃:4540米/秒 • 塑料:1800米/秒 • 铁:5000米/秒 • 30℃空气:348米/秒
按声音传播速度的从慢到快排序
排序
1 2 3 4 5 6 7 8
物质名称
0℃空 气 30℃空气 盐水 塑料
将下面的的生活垃圾分类。
易拉罐 水泥砖 废纸 玻璃鱼缸 大理石板 橡胶轮胎
可回收
不可回 收
一次性纸杯 瓷片
花生油桶 碎花盆
铁钉
一次性方便袋
居民生活中违背垃圾分类处理的现象有 哪些?造成了怎样的不良影响?
10 澳大利亚
11
日本
12 哈萨克斯坦
金牌 46 38 29 24 13 11 11 8 8 7 7 7
银牌 29 27 17 25 8 19 11 9 4 16 14 1
铜牌 29 23 19 33 7 14 12 11 5 12 17 5
总数 104 88 65 82 28 44 34 28 17 35 38 13
分类
在生活中经常要把很多物品分类排放,这种分类 排放的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知识点整理一、单元数一数1、例题:内容数人和物量1国旗、楼房、老师……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2讨论问题的学生往校园走的学生……345石凳、踢足球的学生……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8910校园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所有女同学所有男同学7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数量6人和物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2、分析:不要急于提数数要求,先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
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
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同时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二、第二单元比一比1、比多少(1)例题内容:“三只小猪盖房子”以两组素材,直观感受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分析:“三只小猪盖房子”的引伸。
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通过操作直观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一对应。
实际教学中,学生用数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就应给与肯定.2、比长短、高矮(1)例题内容:左边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分析:左边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直角放到桌面上),就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与用尺量方法一致,为学测量作准备。
例题了解轻易比,练扩散间接比。
通过比铅笔,引出“长”“短”概念。
直观感受,“长”“短”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不单独说谁长谁短。
(2)例题?内容:左边轻易比(背靠背),右边间接比(在柱子上划长直)。
?分析:通过轻易比,带出“低”“狼”概念。
直观体会“低”“狼”就是比较得出结论的,就是相对的。
三、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5各数的认识(1)例题?内容:数数1--5各数分析:数数(两种以上的事物)抽象出数摆相应数量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 空气的性质:1空气是有重量的 2空气具有流动性 3空气能被压缩 4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压缩空气有(弹性).4喷气气球气打的越足,压力越大,飞的越远,方向朝气球口的反方向.5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制冷空调赢放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人们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热气球和孔明灯)。
6 相同体积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7 凤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各地区冷热不均,造成热的地区空气上升,冷的地区空气下降,形成气压差,从而使空气流动,也就形成了凤。
总结:(流动的空气)就是凤,(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凤.8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空气的21℅,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占1℅。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10 二氧化碳性质:(1)用醋和小苏打制取(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冰块放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玻璃片上产生水雾.12 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1)大力植树造林,绿化环境.(2)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使用。
(3)减少开车次数第二单元冷和热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 温度计的构成:液柱、液泡、刻度。
(单位:摄氏度℃)3 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由快到慢。
4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 温度计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6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传导主要在固体金属中传热,对流主要在液体、气体中传热,辐射主要是太阳).7 热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
1.排序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3.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
4.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乐于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
1.知道什么是排序
2.认识排序的意义
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排序也不了解排序的意义
层次2:知道什么是排序不能认识排序的意义
层次3:知道什么是排序并能认识排序的意义
探究能力
层次1:会按一个特征进行排序,不能说出排列的依据层次2:会按一两个特征进行排序,能说出排列的依据
层次3: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能说出排列的依据
教学材料: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
2.分类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
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分类也不了解分类的意义
层次2:知道什么是分类不能认识分类的意义
层次3:知道什么是分类并能认识分类的意义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按限定的要求分类,更不能说出分类的依据;不会用多积两分法分类
层次2:能按限定的要求分类,不能说出分类的依据;不会用多积两分法分类
层次3:能按限定的要求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学会用多积两分法分类
教学材料: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