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第二版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自然地理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自然地理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地理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过宝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自然地理学(第二版)》,潘裕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陈自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6、《地球科学》,沈克琦主编,陈传康、黎勇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2版),1997(第6次印刷)。

7、《地球概论实习指导》,应振华主编,王多文、彭清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9、《现代自然地理》,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科学出版社,1999。

10、《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吴正等著,科学出版社,1995。

11、《地貌学导论》,吴正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王飞燕主编,高教出版社,1991。

13、《海岸地貌学》,王颖,高教出版社,1994。

14、《自然地理基础》,丁登山等,高教出版社,1992。

15、《地貌学》,严钦尚,高教出版社,1996。

16、《自然地理基础》,武吉华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7、《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9、《水文与地貌》,周泽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20、《水文测验学》,李世镇,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2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王飞燕,高教出版社,1991。

22、《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3、《城市气候学导论》,周淑贞、张超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4、《气象学基础》,丁登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25、《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26、《气候学》,罗汉民,气象出版社。

27、《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高由禧等,科学出版社,1976。

中昆仑山形成时代与隆升幅度——基于夷平面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中昆仑山形成时代与隆升幅度——基于夷平面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中昆仑山形成时代与隆升幅度——基于夷平面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柏道远;熊延望;刘耀荣【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年(卷),期】2007(28)1【摘要】青藏高原北缘蚕眉山地区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属高原腹地),有关火山岩年龄揭示夷平面于13 Ma前已基本形成,并于3.7Ma前解体.在中昆仑山前山和后山分别获得(4.2±0.8)Ma和(3.9±0.6)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夷平面解体年代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指示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并与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进一步的地貌-沉积分析表明,昆仑山北面山前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的厚度巨大的西域组砾岩主要来源于昆仑山的剥蚀作用,证明昆仑山4 Ma左右开始即相对南面高原腹地大幅隆起.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推算昆仑山区已剥蚀掉的古夷平面(虚拟面)对应现代海拔高度约为8 200 m,而现代高原腹地夷平面残留实体海拔为5 200 m 左右,据此计算出昆仑山4 Ma以来较高原腹地(蚕眉山地区)相对抬升了约3 000 m.【总页数】7页(P5-11)【作者】柏道远;熊延望;刘耀荣【作者单位】湖南地质调查院,湖南,湘潭,411100;湖南地质调查院,湖南,湘潭,411100;湖南地质调查院,湖南,湘潭,4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J], 郭宪璞;王乃文;丁孝忠;赵民;刘羽2.贡嘎山快速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讨论 [J], 谭锡斌;徐锡伟;李元希;陈桂华;万景林3.山西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任星民;朱文斌;朱晓青;王玺;罗梦4.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 [J], 王国灿5.昆仑山口第四纪化石组合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对昆仑山隆升的意义 [J], 阴家润;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伍永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观测证据

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观测证据

第6 7卷第3期2 0 2 1年5月地质论评G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Vol.67 No.3May , 2 0 2 1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删证据/georev 李乐意⑶,常宏⑶,关冲4,5),陶亚玲6),沈俊杰'’5),权春艳 '秦秀玲°,常小红U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1;2)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西安,710061;3)中国科学院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卓越中心,西安,710061;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101;5)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内容提要: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一生长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与亚洲内陆干旱化之间的联系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从那曲到格尔木沿109国道现代地理要素和景观变化的证据以及大量器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具体IX域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形成演化的重耍影响,结果指出东昆仑山对印度季风继续深人内陆具有明显的阻裆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水汽屏障。

同时本文结合东昆仑山晚渐新W以来主要构造隆升事件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关键时间点的高度契合,进一步指出东昆仑山晚渐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或者至少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3. 6 M a之后,北半球冰期对内陆盆地的干旱化的影响更大关键词:青藏高原;亚洲内陆T旱化;东昆仑;构造隆升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一生长过程及其资源环境 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其中 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形成和演化 等方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背景的学者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G u o Z h e n g t a n g et al.,2002; S u n Xianjyun et al. , 2005;S u n Jimin et al. , 2008, 2017;Q i a n g X ia o k e et al. ,2011;A n Z h i s h e n g,2014;Z h e n g H o n g b o et al. ,2015 ;C h a n g H o n g et al., 2017;H e e r m a n c e et al. , 2018;Liu X i a o d o n g et al., 2019):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的形成离不开 物源区,它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指示了西北内陆物 源丨X:存在真正意义上、范围较广的荒漠或者戈壁(Q i a n g X ia o k e et al.,2011;郭正堂等,2017);其黄 土一古土壤序列和红粘土保存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刘东生等,1985 ),同时也是亚洲内陆干旱荒漠化形成开始时间的见证者。

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运动研究

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运动研究

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运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运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的屋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运动的研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其面积约有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4000多米。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青藏高原一直是全球气候格局和区域降水的主要调节者。

然而,长期以来,关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的学说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板块构造的碰撞与挤压所造成的。

大约5000万年前,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发生碰撞,导致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藏高原不断上升并不断影响周围地区的地壳运动。

近年来,随着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逐渐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造成的地壳运动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并不仅仅是由于板块碰撞和挤压所致,还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密切相关。

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机制、重力场和形变数据,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青藏高原的隆升是由于地幔柱的上升所致。

地幔柱是指地球内部较热、较轻的物质所形成的热对流圈,它的上升会导致地壳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而地幔柱的上升又与地球内部部分岩石的熔融密切相关。

此外,青藏高原的隆升还与造山带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南部,分别是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

这两个山脉是在地球板块碰撞的作用下形成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

山脉的抬升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又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山脉的形态。

总结起来,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地壳运动的研究既有传统的板块构造学说,也有近年来的新观点。

科学家们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观测和研究,试图解开青藏高原形成的谜团。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与板块构造的碰撞和挤压有关,还与地幔柱的上升、岩石熔融以及造山带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青藏高原演化及隆升机制(谭克彬)

青藏高原演化及隆升机制(谭克彬)

2、古特提斯消减与中特提斯同步扩张期
古特提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受中 、新生代上叠断陷盆 地的叠加和改造。断续出露4条蛇绿混杂岩带 从北向南: (1)阿尼玛卿蛇绿岩混杂带 (2)甘孜-理塘蛇绿岩混杂带 (3)拉竹龙-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哀牢山蛇绿岩混杂带 (4)龙木错-双湖-吉塘-澜沧江蛇绿岩混杂带 代表了古特提斯的多岛小洋盆系. (1)泥盆纪至石炭纪岩石圈伸展造成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北缘地壳减薄和裂陷 (2)晚石炭-早二叠世强烈扩张形成洋壳 (3)早-中三叠世洋盆萎缩充填巨量的复理石浊积岩 (4)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 (5)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盆消亡 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洋陆转换


二、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1.扬子陆块: 西倾山( 秦岭) 地块 勉县 略阳结合带( 西延可能接玛多 玛沁带) 康滇断隆 龙门山逆冲带 盐源 丽江中生代边缘拗陷带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 2.玉龙塔格 巴颜喀拉双向早期边缘前陆盆地褶皱带 3.歇武 甘孜 理塘结合带( 简称甘孜 理塘结合带) 4.德格 中甸陆块: 雀儿山晚三叠世岛弧带 结古 义敦中生代弧后盆地带 中咱 中甸地块 5.可可西里( 郭扎错 西金乌兰湖) 金沙江 哀牢山结合带
(10)冰川的地质作用
• 南极冰川的造海、造山作用: • 冰川分为山岳冰川、极地冰川。北极占 9%,南极占90%,山岳冰川1%。
冰川消融的造山过程
冰川形成的造海过程
二、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
青藏高原是由3个构造结调 整的,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 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 三大构造域的内外巨型盆山 耦合体系。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 中特提斯 新特提斯 注意:特提斯并不是宽阔的大洋而是有限洋 ( 肖序常和李廷栋)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01(020)002【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断块隆升模式等)的解释.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总页数】8页(P105-112)【作者】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 [J],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2.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对冻土层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 [J], 乔彦超;赵桂萍;石耀霖;刘天启3.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J], 李勇;曹叔尤;周荣军;A L DENSMORE;M A ELLIS4.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J], 葛肖虹;王敏沛;刘俊来5.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影响作用分析 [J], 李慧;施辉;吴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指的是青藏高原地区隆起的地质现象,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好几千万年。

青藏高原因此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和第三极。

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逐渐增加。

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稀植物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些动物物种包括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和熊猫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大气的不断上升,产生雨水并将其输送到内陆地区。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效应,它在全球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藏高原还对亚洲的季风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亚洲东部的季风雨带中心,降雨量在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高出两倍以上。

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对整个亚洲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文循环青藏高原也对水文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在推动青藏高原的同时,也推动了亚洲的水生态系统。

这种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文循环以及水资源的流动,有助于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三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和黄河的水源地,对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地震和地质灾害青藏高原隆升还可能引起地震和地质灾害。

高原区域往往处于板块边界的交界处,因此地震和常规地质活动的风险比较高。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当地的居民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防范工作。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区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从生物多样性到气候变化,再到水资源和地质灾害。

对于保护这一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并加强管理政策,以确保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简介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 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 米。它范围大致为39°40'N, 72 ° -103 ° E ,实际上包括了青藏 高原主体和边缘的山地。北有阿尔 金山--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 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地。青 藏高原绝大部分位于我国境内,包 括了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全境和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四川和云 南等省的一部分,面积约 250-260 万平方公里。
式至今没有改动,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据大地测量等资料, 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 最年轻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抬升分期分期
第二阶 段ຫໍສະໝຸດ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了高原的抬
升,地质学上把高原抬
第四阶 段
升这段时间的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
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Please add a comment
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极大地改变了 亚洲大气环流的 形势,导致了地球上最强大的季风系统的发 生,并对北半球的环流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来说,没有青藏 高原,中国西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干旱,而中国东部也就不会 像现在这样湿润,相反,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就会出现像 北非和阿拉伯半岛那样的沙漠气候。正是由于青藏自第三纪末 期起发生了强烈隆起,迫使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在青藏地区 “断裂”,诱发和强化了南亚的夏季风环流。 实际上,青藏高原的隆起给东亚和南亚地区带来了好处,那里 气候温和湿润,同时也给中国西北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 带来了坏处,那里的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
如今海拔1000米左右的非洲草原,那里依然生活着 犀牛、长颈鹿、大象和羚羊等三趾马动物群主要成员的 后代。 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上新世野性康加 勒群下层发现的高山栎植物化石是最早说明高原上升幅 度的重要证据。高山栎是适应湿润气候的山地常绿乔木 ,现今生长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高度1500-2900米 之间。由此推测上新世以来,希夏邦马峰地 区累计上 升了3000米左右。科学考察在昆仑山北坡海拔4600米 处发现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落叶阔叶林植物化石是估算 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上升幅度的证据。该植物群化石包括 紫枝柳等9种树种,目前分布在高原东南缘海拔15002000米的山地。由此推算第三纪末--第四纪初以来,昆 仑山累计上升了2600-3100米。
第四次抬升
第四次,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 高原抬升的速度更快了,它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 速度上升了约700米,使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现 今的4700米,成为当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和幅度
迄今为止,中外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和幅 度存在不同的认识,多数中国学者认为青藏高原隆起 始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以后,青藏高原曾经历三次隆起和三次夷平。其中前 两次隆起分别发生在4000万年和2000万年,两次隆 起的幅度都较小,随后又被夷平,直到第四纪初470 万年的青藏运动又开始强烈抬升,第四纪累计上升幅 度约3000米。 我国学者以为植物化石,孢粉和古喀斯特等证据, 恢复青藏高原的古地理环境,并以现代物种的分布高 度与之相比较,得出高原的上升幅度。如青藏高原三 趾马动物群化石在高原的分布高度为4000-5000米。 而在华北和南亚的分布高度在500-1000米,表明从 第三纪末--第四纪初以来高原上升了3500-4000米。
从地质上看,五大块的构造运动和形成时间有规律地由北向南 依次变新,昆仑山形成于二亿二千多万年前的海西运动,二迭 纪末海退成陆;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脉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 前的时期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海退成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 山形成于七千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晚始新世海退成陆。 构造运动的这种有规律的迁移,并与欧亚大陆相碰撞而拼合来 解释。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各块体形成 后并未马上抬升成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块全部拼合成陆以后, 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继续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达 木等阻挡,在南北力量的挟持以及地壳下训热力作用下快速升 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动方
谢谢观看
青藏高原形成成因
西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高原 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 才使高原隆起急剧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复杂。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
里-巴颜喀喇山、羌塘-青南、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五大版
块构成的,这五大版块在构造形态上有许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块体南部为 山系,山脉不对称,南陡北缓,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
乱,广大地区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各地域间的
差异明显增大。
第三次抬升
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晚更新世,这期间又升高 了约1000米。约在一万年前,高原面平均高度已达 到了4000米左右,一些大山岭超过了6000米。这 次抬升使高原内部气候更加寒冷干燥。高原边缘受 到强烈切割。此时已有人类出现。在定日热河各阶 地上发现旧石器晚期的石片,括削器,尖状器等为 古人类生活谋取生的工具,他们群居在一起,靠捕 猎和采野果为生。
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
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 压揉褶带,构造变形上南部宽缓而较轻微,属断块式脆性变形,北部变形紧密
而强烈,属塑性揉褶;各块体上的推伏断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冲。所有这些
共性所反映它们的形成方式相同,都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相类似。
中国学者认为青藏高原 是从 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 开 始强烈隆升的 ,在始新世 大陆碰撞之 后主要经历的是 地壳缩短和加厚的 过程 ,虽 然有过构造隆升 (始新世中 期和中新世早期) ,但经过长 期剥蚀 曾两度达到夷平状态 [13]. 因此 ,在上 新世中晚期 (3~4 Ma) ,高原地区除 象喜 马拉雅山这样的高大山系外 , 大 面积地区外于夷平面 (或 准平面) 发 育的后期 ,海拔一 般在 1 000 m 以下. 这个观点 曾一度被广泛接受并被写 进 美国出版的地质教科书中
第一阶 段
here.
第三阶 段
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
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
Please add a comment here.
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第一次抬升
第一次强烈抬升,发生在早更新世时期,距今200万年前, 平均上升了1000米左右,高原面平均海拔为2000米。
第二次抬升
第二次强烈抬升,发生在中更新世,居今约100万年前, 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30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