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DF.pdf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③喜马拉雅山成为印度洋季风北进的严重 障碍,高原内部变得更干旱,冰川大规模萎缩, 雪线上升,土壤向荒漠化演进,马兰黄土向东 扩展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次非常严峻的 变干时代。
第十三幕
❖ 地质灾害效应:
黄土高原进入第五侵蚀高峰期,崩滑 流灾害活跃;青藏高原山地及长江、黄 河流域崩滑流频发;昆仑山及山西等地 火山活动,马兰黄土中有地震记录。
3.6Ma~3.4Ma 2.6Ma~2.5Ma
动 1.7Ma~1.5Ma


0.15Ma前后
和 运 动
0.05Ma前后 0.01Ma~现今
第一幕
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开始隆 升,形成冈底斯山脉及相关盆地。
❖ 构造变形效应:
南北向挤压缩短及向北推移,喜马拉雅地区缩 短700km,姜塘地区缩短429km。
❖ 构造变形效应:
青藏高原主边界断裂开始活动,大规模逆 掩推覆。
❖ 环境变化效应:
地壳浅色花岗岩大规模侵位,火山活动强 烈。
第六幕
青藏高原进一步隆升,近1000m。 ❖ 构造变形效应:
在喜马拉雅山等地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和断 裂谷地,开始了新的成湖时期。
❖ 环境变化效应:
水系变为呈河湖串珠状的外流水系。印度季 风和东亚季风开始出现,中国风尘堆积开始(第 三纪红粘土),第二级夷平面开始形成。
青藏高原——当代地球科学的热点
青藏高原——戈壁沙漠——黄土高原是一个成因 上彼此相关的耦合系统。
黄河的起源,华北平原与黄海、渤海的充填以至 北太平洋海底的粉尘堆积都是这一耦合系统的进一步 延伸。
青藏高原周缘强烈地壳活动,冻土、沙漠土和黄 土的形成,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地质灾害区域性 和周期性的衍生也是这一耦合系统的动态变化表现。

论青藏高原隆升对区域生态环境及其开发的影响_翟岁显

论青藏高原隆升对区域生态环境及其开发的影响_翟岁显

同 时, 昆 仑 山 再 次 发 生 强 烈 隆 升, 隆 升 速度 为 冻圈 。 这两地的构 造运 动时 间 基本 一致 , 以 它们 为 ~ 3mma
-1
, 形成西大 滩 谷地 , 昆 仑山 进入 冰
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 。
主要表象是青藏高 原现 今 地貌 的快 速形 成 , 并 对地 从 3 4MaBP 开始 , 青藏高原整体 部分开始 强烈
起, 高原才开 始 以 整 体 隆 升 为 主 , 一直持续了大约
第一 阶 段 为 青 藏 运 动 。 事 实 上 , 从 3 4MaBP
水汽的进入 , 亚洲内陆加速变干 , 形成了高原干旱寒
气候环境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
不同 , 见表 1 。前奏时期是高原陆地隆升的准备阶段; 缓慢隆升及夷平时期虽然缓慢 , 但拉开了高原陆地隆 升的序幕, 一般意义上的隆升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地理 、 生态和气候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升 , 从本质上改变了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 导致了 高原生态环境极具特殊性 , 也正因为如此 , 相对来 说 , 使得高原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处于比较不利的地 位。 一 、青藏高原隆升概述

特提斯洋的发育是一个扩张与消亡的消长过程 。 当 扩张等于消亡时 , 新特提斯洋处于发育最盛阶段 ; 当 扩张大于消亡时 , 新特提斯洋处于发育扩张阶段 ; 当
第 31 卷 2012 年 第 3 期
2 0 12 年 6 月出 版
攀 登( 双月 刊) New Heig hts ( B imon thly )
Vol 31 No 3 2 01 2 Ju ne 201 2
论青藏高原隆升对区域生态环境 及其开发的影响
翟 岁显 ( 青海 民族大学 ,青海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ptx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ptx
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 亚洲大陆气
候的影响》(陈隆勋 刘骥平 周秀骥 汪品先) 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 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 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 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 槽。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 SW 季风和高空反气旋。但此时的 SW 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气候: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
气环流,进而影响高原周围的气候。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动力作 用和热力作用。 1、动力作用 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对流层中下部的西风气流有 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分支作用 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
5 0 0 mb 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然后再汇合。分支绕流作用使西风漂流流经青 藏高原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北支西风,加强西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
3
书山有 路
4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 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 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 化、冻土消融等现象。《青藏高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 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
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 大约在 40 一 50Ma 之 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 降至 5cm /a(2)挤压隆升阶段 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 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 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印度大陆仍以 5cm/a 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 大陆板块。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 流 隆升阶段 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 ,新 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 塔里 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 当受挤压的岩石 层停止 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 味着增厚 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 10 - 15 Ma。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 部区域开始 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 起。同时,增 长的热流动将 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 层的岩石层下部 搬离。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 这就是所谓的对流 隆升。《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 李力刚 黄建华 徐耀民)

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17卷 第65期大 自 然 探 索Vol117,Sum No165 1998年 第3期EXPLORA TION OF NA TU RE No13,1998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Ξ成都理工学院 博士生 刘志飞成都理工学院 教 授 王成善 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部,总面积250×104km2,平均海拔4500m,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地球地质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伴随着距今50Ma以来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的历史,不仅改变了高原自身的环境,而且对亚洲甚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距今40Ma的地球没有季节性和全年性干旱,缺乏极度寒冷地区,不发育草地和沙漠,北部的云杉林和冻原地区几乎不存在,没有巨大的冰川,北冰洋的海冰很少或根本没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比现在温暖和潮湿,全年都有降水,常绿和温暖的落叶林覆盖全球,现代的气候类型和植被几乎不存在。

在过去的40Ma,特别是最近15Ma中,这种温暖、潮湿的气候仅局限在东南亚、美国沿岸和热带地区,寒冷型气候和大规模区域性降水出现了。

大约距今3Ma,地球变得很冷,开始经历周期性的冰期,冰盖覆盖北半球许多地区。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最近研究显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大气环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强烈的隆升加快了岩石的化学风化,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是一种消耗大气CO2的过程,这种化学风化引起全球大气CO2浓度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全球变冷。

1 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111 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证据系统表示新生代气候变冷过程的定量标志,以底栖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曲线为最佳。

由于深海底层水的稳定性,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值最能表示全球性信息。

距今55Ma氧同位素曲线显示出全球逐渐变冷(δ18O值逐渐变重)的过程,其中发生在距今36Ma始新世/渐新世界线处温度的突然降低反应南极洲首期主要冰川增长事件,之后为长达20Ma的全球变冷过程,在中新世距今15Ma 和上新世末距今215Ma均发生突然变冷事件,分别代表南极洲冰川扩大和北半球大陆冰川开始发育事件。

青藏隆升过程及其影响

青藏隆升过程及其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期(中期)隆升:23~22MaBP
第三期(晚期)隆升:3.6MaBP
40~3.6MaBP 期间经历了 阶段性抬升、 夷平的过程
序幕:8~7MaBP开始
强 烈
青藏运动
A幕:3.6MaBP开始急剧隆升 B幕:2.6MaBP脉冲隆升

C幕:1.8MaBP脉冲隆升

昆(仑)黄(河)运动 1.1~0.8MaBP脉冲隆升
推荐阅读:
青藏隆升过程及其影响
推荐阅读:
青藏隆升过程及其影响
1月
7月
1000百帕位势高度 有/无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
无 青藏高原的夏季雨带位置
有 青藏高原的夏季雨带位置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热力作用
L
H
西北干热 (蒸发)
高原季风
西北干冷 冬季风加强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动力作用
阻挡/屏障作用: 冷空气堆积,维持下沉气流
共和运动 0.15MaBP脉冲隆升
印度板块
40MaBP
藏南板块
藏北板块
羌塘板块
柴达木 板块
青藏运动B幕(2.6MaBP),青藏高原抬 升到海拔2000米左右,是一个导致大气环 流发生质变、开始形成现代季风环流的临 界高度
昆黄运动中,青藏高原抬升到海拔30003500米。3000米是西风带在冬季发生分流 的临界高度
对西北的影响……
阻挡/屏障作用: 印度洋水汽北上受阻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动力作用
分支作用: 冬半年西风发生分流
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及影响
季风加强,高原 进入冰冻圈,
温带沙漠形成, 黄河形成

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季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季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抬升对东亚季风形成的影响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冬季强劲的西北风会从西伯利亚带来干冷的气流使该地区寒冷干燥,夏季的东南风会从太平洋带来暖湿气流,使此地炎热多雨。

究其原因我们一般会认为此地位于世界上最大陆地――亚欧大陆和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特别大,形成了明显的季风环流,也就塑造了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

使我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终年控制,形成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其实东亚季风气候比世界其他地方显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在距今约7000万年至4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青藏地区由海洋逐渐抬升为陆地。

到了第四纪,青藏高原初具规模,开始形成独特的高原环境。

从此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无法到达我国西北,蒙新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东亚的季风气候增强。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9度――北纬40度之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面积约2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海拔超过7、8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正是由于高原独特的地形特征,在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于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主要是通过运用一个较为完善的GCM进行一系列高原不断隆升的数值模拟试验来探讨。

GCM模式的动力框架在水平方向上采用谱展开,垂直方向采用差分形式的6坐标系,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可以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计算条件而设定;同时,包括了各种大气物理过程的参数化,如长波与短波辐射过程、大尺度凝结、浅对流和深对流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以及次网格尺度地形的参数化等,可以更好地描写陆地与大气之间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交换。

利用GCM气候模式进行了改变地形高度的一系列(共11个)数值试验。

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在地区,陆地上所有格点的地形高度分别取为现代地形高度值的100%、90%、80%、70%…10%,这样共完成了10个试验。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

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

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

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

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

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

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SW季风和高空反气旋。

但此时的SW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以深人大陆,并且高空反气旋存在多个中心。

这表明高空副热带高压带弱。

随着高原隆起至现代高度一半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作用,夏季低空出现了明显的 SW季风并可以深入到中国大陆,由SW风转向的SE风可以深入到中国西部地区。

高空副热带高压带中反气旋中心已开始稳定到高原上空。

冬季东亚地区的低空NW季风和NE 季风已十分明显,高空两支西风急流和东亚大槽也已形成。

有这个时期,冬季可以出现来自阿拉伯海的偏南气流并深人到达中西部。

而在夏季,深入大陆的季风可以转向深入到中国西部,这可能是造成该时期降水最丰富的环流条件。

从总的结果来看,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主要是起了变冷作用,在隆起至初期到隆起现代高度一半期间,中国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增加,但继续隆起后中国地区降水除云南、贵州和四川地区外,反而迅速减少,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

气候: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高原周围的气候。

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

1、动力作用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对流层中下部的西风气流有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

主要表现为①分支作用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
500m b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然后再汇合。

分支绕流作用使西风漂流流经青藏高原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

北支西风,加强西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促进副热带峰区的活动。

②阻挡作用青藏高原阻滞了西来天气系统的东移,也阻挡了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

冬季,大尺度高大地形阻挡了南来的暖气流,有利于冷空气的积聚,促进了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冷高压势力更强,并迫使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使东部地区的冬季风更加猛烈;夏季,高大地形阻挡了北来的较冷空气,有利于印度低压的形成;同时,也阻挡了高原南部暖湿气流的北进,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

③扰动作用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使高原周围出现雨量较多地带,冬季来自西北的气流爬越高原西北坡,使高原西北地区降水较多;夏季来自西南、东南气流,爬越高原,使高原东坡、南坡形成丰富降雨,而北坡气流下层,出现干热气候。

2、热力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低,地面散热快。

夏季,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地面层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相对为高压,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

在对流层上部出现青藏高压。

青藏
高压使四周的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冬季,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出现冷高压,高原上有下沉空气和辐散气流。

青藏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使我国的冬季风势力加强。

而我从一些外国文献中也读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我国的降水量的确存在很大影响,只是他们是通过氧18同位素来做的研究。

地貌:青藏高原剧烈隆起,与此同时,我国地形加速分化,西北地区古老褶皱带大幅度抬升,褶皱带之间的盆地则进一步相对下陷,地面高差进一步加大,形成高大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形结构。

我国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则形成一系列沉降盆地,最终导致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形成。

水文:1、青藏高原的河流青藏高原雄伟高峻,有许多发源于此的大川大河。

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怒江流入中南半岛称萨尔温江,经缅甸注入印度洋;澜沧江进入中南半岛后称湄公河,注入南海;雅鲁藏布江是恒河的重要支流。

同时印度河的两条主要支流森格藏布(狮泉河)和郎钦藏布(象泉河)也发源于青藏高原。

2、青藏高原的冰川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的低温中心,骑上分布着许多高逾雪线的山脉和山峰。

这些山脉和山峰上广泛发育着巨大的现代冰川,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0%。

大致以丁青—嘉黎—工布江达—措美为界,界线以南为海洋性冰川,界限以北为大陆性冰川。

喜马拉雅现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横断山现代冰川、唐古山现代冰川、冈底斯山现代冰川、羌唐高原现代冰川、祁连山现代冰川。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化、冻土消融等现象。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刘亚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