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质构造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
作为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涉及了复杂的地壳运动和动力学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地质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文章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构造格局,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的地体拼合事件以及碰撞造山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包括地壳增厚、地幔对流、板块俯冲等因素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深部驱动力的详细分析,文章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过程和机制,以及这些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岩石圈、软流圈以及地幔等深部结构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质演化。
通过综合研究,文章将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为理解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大陆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深受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的影响。
地体拼合是指不同地块或地体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通过断裂、滑脱、碰撞等过程,最终合并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构造单元。
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生物和环境。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的地体拼合事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拼合。
这一事件发生在约50 Ma前,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变形。
这次拼合事件不仅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奠定了高原现今的基本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与其他地体拼合事件密切相关。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带领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
大陆碰撞-俯冲等深部圈层作用驱动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高原隆升显著影响地表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耦合作用过程,深刻影响亚洲气候动力学、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现代水资源和大江大河演化,是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然而,在大陆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变形和地表高程时空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近些年,随着青藏高原定量古高度数据的加速产生,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高原具有差异性隆升的特征,部分地区的隆升时间比以前的推测或早或晚,已有的动力学模式均不能完整体现高原隆升过程。
“青藏高原的完整演化模式必须考虑亚洲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的构造事件中继承下来的古地貌和岩石圈的不均一性,这对认识高原差异性隆升至关重要。
”丁林说。
通过详细分析青藏高原白垩纪海陆转换、构造变形、岩浆和低温热年代学证据,研究提出,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随后的拉萨岩石圈向北俯冲导致分水岭山脉的初步生长;南部新特提斯洋的持续俯冲,在约9500万年前将冈底斯地区隆升至海平面之上,从而形成与现今的安第斯山相似的发展过程,称为安第斯型冈底斯山,并在藏南地区形成显著的降水效应。
此时的青藏高原仅有两条狭窄的山脉,即分水岭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但地表隆起的幅度有待量化。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和方式对于限定印度北缘范围和新生代陆内缩短变形量至关重要,而它们又是约束高原地表隆升幅度和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突破?

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突破?一、大陆构造演化中国地貌复杂多样,其形成与大陆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在大陆构造演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例如,在青藏高原隆升与隆起机制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地震监测、地形测量等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提出了多种有力的证据支持莫霍界面下地幔物质上涌与地壳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论。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大陆的构造演化、地震活动规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气候变化与灾害防治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院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气候古记录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东部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成因,为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地震预测与灾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们通过开展地震监测、地震活动性探测等研究,提出了大地震形变学、地震电磁学等多种预测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地震灾害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地质资源勘查利用地质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科学院在地质资源勘查利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因机制。
他们通过对主要矿床的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提出了多种矿床成因模型,为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深入研究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资源,并开展了珍稀植物的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
他们通过野外调查、种质收集等手段,建立了一批珍稀植物的种质资料库,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珍稀植物的遗传背景与适应性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古新世—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特征——来自可可西里盆地的报告

 ̄ 82@ f
2 。 。 8
2
地
质
学
报
AC OL GI A I C TA GE O C S NI A
V I 2 o2 o8 _ N .
Fe b. 2008
古新 世一 中新 世 以来 青 藏 高原 北 缘 隆 升 的 特征 来 自可 可 西 里 盆 地 的报 告
地层学 、 积学 和磁性 地 层研 究 , 为风 火 山 群下 部 沉 认 的沱沱河 组粗 碎屑 岩 系年 龄 为 5 6 ~3 Ma 风火 山 .0 2 ,
片平坦 。至 中新世 哺乳动物群 发生 明显 的分化 , 我 国大西北 地区 出现 了草 原 型 动物 ( 铸 鼎 等 ,0 4 , 邱 2 0 ) 因而 中新世初期是青 藏高原环境 重大 变化 时期 , 环境
~
化 的各种特 征 , 解决 青 藏高 原 隆 升 的时 间 、 程 的 是 过 关键 。本文 以青藏 高 原腹 地最 大 的红 色 盆 地 可可 西
里为例 , 从古 新世一 中新世时期 的沉 积 、 生物 、 山岩 火
的特征等诸 多方面 , 阐述 青藏高原 显著 开始 隆升 的时 间、 表现特点 和作用 。
— —
蔡 飞刘 ,启 ,延 ,晏 ,德 , 灿 罗 杰 雄 , 德民 魏 荣 顾 生 袁 明 李 威 王国 , 中
中 国地 质 大学地 球科 学学 院 , 武汉 , 3 0 4 4 0 7
内 容 提 要 : 于 青 藏 高 原 隆升 的 时 间有 4 、2Ma 1 等 见 解 , 直 存 在 争 议 。本 文 以 青 藏 高 原 腹 地 最 关 5Ma3 、4Ma 一
大 的 红 色 盆地 可 可 西 里 为 例 , 古 新 世 一 中新 世 时期 的 沉 积 、 物 、 山岩 的 特 征 等 诸 多 方 面 , 从 生 火 阐述 青 藏 高 原 显 著 开 始 隆 升 的 时 间 、 现 特 点 和作 用 , 认 为 中新 世 初 期 , 藏 高 原 有 一 次 强 烈 的 降 温 事 件 ; 物 质 组 分 上 , 钙 质 粘 表 并 青 在 以 土 、 达 克 ( d kt ) 山 岩 为 主 ; 物 上 以 寒冷 、 旱 标 志 的裸 子 植 物 为 主 的植 硅 体 ; 新 世 中 期 之 后 青 藏 高 原 全 埃 A a ic 火 i 生 干 中
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运动研究

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运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运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的屋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运动的研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其面积约有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4000多米。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青藏高原一直是全球气候格局和区域降水的主要调节者。
然而,长期以来,关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的学说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板块构造的碰撞与挤压所造成的。
大约5000万年前,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发生碰撞,导致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藏高原不断上升并不断影响周围地区的地壳运动。
近年来,随着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逐渐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造成的地壳运动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并不仅仅是由于板块碰撞和挤压所致,还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密切相关。
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机制、重力场和形变数据,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青藏高原的隆升是由于地幔柱的上升所致。
地幔柱是指地球内部较热、较轻的物质所形成的热对流圈,它的上升会导致地壳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而地幔柱的上升又与地球内部部分岩石的熔融密切相关。
此外,青藏高原的隆升还与造山带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南部,分别是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
这两个山脉是在地球板块碰撞的作用下形成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
山脉的抬升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又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山脉的形态。
总结起来,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地壳运动的研究既有传统的板块构造学说,也有近年来的新观点。
科学家们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观测和研究,试图解开青藏高原形成的谜团。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与板块构造的碰撞和挤压有关,还与地幔柱的上升、岩石熔融以及造山带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形成模式的主要进展

高 原 的 隆 升 是 岩 石 圈拆 沉 作 用 的结 果 , 者 或 是 地 幔 向 下 对 流 造 成 的 ( ]a , 8 , Mon r 1 8 9 1 9 ) 尽 管不 同 学 者观 极 其 不 同 , 绝 大 0。 9 但 多 数 人 根 据 板 块 构 造理 论 都 认 为 , 马 拉 雅 喜
20 0 2年第 2期
国 土 资 源 情 报
1 5
B rx n i 人 ( 2 在 这 期 问重 新 提 出 阿 aa a g 等 18 ) 9 尔 冈 模 式 , 他 们 认 为 , 度 大 陆 壳 十 分 平 但 印 缓 地 俯 冲 在 西 藏 之 下 最 近 几 年 , 国 地 质 中 科学 院与美 国等 国家合 作实 旌 了 I N—
19 ) 9 6 以及 根 据 连 续 介 质 力 学 原 理 , 出 了 提 均 匀 变 形 模 式 , 释 青 藏 高 原 巨 厚 的 地 壳 和 解 高 的 海 拔 。 们认 为青 藏 高 原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他 发生 均 匀 缩 短 和均 匀 加 厚 。 一些 作 者 ( i Br d, 1 7 ; h o a d Mo g n 1 8 ) 认 为 青 藏 9 8 Z a n ra , 5 则 9
是 世 界 地 学 研 究 和 争 论 的 焦 点 之 一 。 括 起 概 来 , 论 的 焦 点 集 中 在 以 下 三 个 科 学 问 题 争
上 :
只 用 大 陆 碰 撞 作 用 不 能 解 释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及 其 周 边 的 青 藏 高 原 的 形 成 和 演 化 问题 . 大
了强 烈 壮 观 的 造 山 作 用 , 波 及 范 围 从 喜 马 其 拉 雅 经 天 山 和 蒙 古 一 直 到 贝 加 尔 湖 一 带 的 广 阔 地 区 , 些 地 区 广 泛 的地 壳 变 形 形 成 了 这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_张培震

第26卷 第1期2006年1月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 I ENCESV o.l 26, N o .1Janua ry ,2006文章编号 1001-7410(2006)01-05-09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张培震 郑德文 尹功明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王志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要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扩展和隆升对周边环境演变产生重大影响,确定扩展和隆升的起始年代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近年来在六盘山、积石山和祁连山及其相邻盆地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5~10M aB P.或约8M aB P.)发生了准同期、影响深远的构造变形,导致了沉积盆地的消亡和山脉的隆起。
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和东缘的岷山、龙门山及川滇高原也在该时段发生了构造活动的加速和构造隆升。
所有这些准同期的事件反映了约8M aB P.前后青藏高原向周边的扩展,扩展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逆冲断裂、褶皱变形、左旋走滑及其伴随的山脉隆起和盆地消亡而实现的。
该时期青藏高原的扩展导致了周边的环境变化,奠定了今日环境的格局。
主题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约8M aB P. 高原扩展与隆升 起始年代中图分类号 P534.6,P 542.1 文献标识码 A第一作者简介:张培震 男 50岁 研究员 新构造地质学和大陆动力学专业 E m ai :l peiz h en @i es ac c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0234040)资助 2005-11-05收稿,2005-11-25收修改稿1 引言青藏高原的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环境演化产生重大影响[1~7]。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扩展造成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的重构,导致了我国北方沙漠化和干旱的形成与扩大,奠定了今日山川水系的格局和活动构造的框架,成为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青藏高原古近纪 —新近纪隆升 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之一,由多个构造单元组成,包括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喜马拉雅山。
在其形成过程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次地质事件,包括隆升和沉积。
其中,古近纪-新近纪时期的隆升事件和沉积盆地的分布耦合是一个重要的地质事件。
古近纪-新近纪时期的青藏高原隆升始于约6600万年前,并持续至今。
在这个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和挤压作用,青藏高原逐渐上升,形成了现代的高原地形。
同时,沉积盆地也因此形成了许多地质构造,比如珠穆朗玛峰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前缘盆地和北侧的雅鲁藏布江盆地。
喜马拉雅山前缘盆地是一个古老的、多相沉积的地质构造,形成于古老的扬子陆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和挤压作用。
在古近纪-新近纪时期,这个盆地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经历了大规模的海侵和陆侵作用。
在地质剖面上,喜马拉雅山前缘盆地的地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下部为前陆逆冲褶皱,中部为三角洲和河道相,上部为湖泊和滨海相。
这些沉积相的变化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密切相关。
雅鲁藏布江盆地则是青藏高原北缘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
在古近纪-新近纪时期,这个盆地同样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发生了广泛的构造变形和沉积作用。
在沉积序列上,雅鲁藏布江盆地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下部为海相沉积,中下部为陆相碎屑性沉积,中上部为封闭盆地的湖相沉积,上部为半封闭湖盆相。
这些沉积相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地形背景密切相关。
总之,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时期的隆升和沉积盆地分布耦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事件。
通过观察喜马拉雅山前缘盆地和雅鲁藏布江盆地的沉积序列和沉积相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其隆升机理和过程以及对周边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涉及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变化及多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牵涉到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凝炼着地球科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和过程就是众多问题的基础。
青藏高原抬升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
印度洋海底扩张研究揭示,大约于70Ma的白垩纪末,印度板块开始快速北进,最高速度达17cm/a。
早期,印度大陆板块前端的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简称“海-陆碰撞”),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俯冲于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图7-15左);晚期,大约在43Ma的中始新世,印度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使印度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接触和碰撞(简称“陆-陆碰撞”(图7-15右),大陆板块厚度大、密度小,很难俯冲。
有学者把“海-陆碰撞”称为“软碰撞”(soft collision),“陆-陆碰撞”称为“硬碰撞”(hard collision)。
从“软碰撞”到“硬碰撞”,印度板块北进阻力加大,速度明显降低(下降至5cm/a),但传递的力量更大,影响更深远,最终导致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
图7-15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软碰撞(左)和硬碰撞(右)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例如:①青藏高原从40Ma前后的始新世开始隆升,至14Ma的中中新世左右达到5000m多的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到现在的高度(Coleman等,1980)。
②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已经接近现今的高度,此后高原抬升缓慢(Harrison等,1992)。
③青藏高原从40Ma开始缓慢抬升,至4Ma前后加速上升(徐仁等,1973)。
④青藏高原在40Ma、20Ma分别有过1000m多的隆升,后又经准平原化作用使地面降低,最后于4Ma以后才急剧隆升到4000m的海拔高度(李吉均等,1979,1998)。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也有多种不同的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假说一:“双层地壳说”。
代表人物是Powell(1986-1987),他认为,青藏高原地壳之所以厚度很大和强烈隆升,是因为青藏高原有着双层地壳(或双层岩石圈),上层是青藏高原地壳,下层是俯冲下插的印度大陆地壳,并从流变学的角度论证了这种长距离俯冲的可能性。
他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分为5个阶段:①约100~50Ma,洋壳俯冲阶段;②50~20Ma,陆-陆碰撞阶段;③20~5Ma大陆俯冲阶段,此时印度大陆的俯冲角度约为30°;④约5~2Ma,已俯冲在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之下的印度大陆岩石圈在浮力作用下抬升,引起软流圈的对流,并在表层出现地堑;⑤约2Ma~现今,抬升的印度大陆岩石圈最终与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合并,使青藏高原地区大幅度抬升。
后来,Beghoul等人(1993)利用地震波的测量结果,支持双地壳模型。
假说二:“侧向挤压和垂直拉伸说”(“手风琴模型”)。
最早由Dewey(1973)提出,认为印度大陆岩石圈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碰撞缩短导致在垂直方向上拉长增厚,类似于手风琴。
岩石圈以这种形变方式接纳了印度板块的北进。
因增厚而下沉的下地壳温度升高,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辉石麻粒岩和斜长岩;而上地壳的硅铝质岩石则熔化成花岗岩。
England和Mckenzie(1982)以及Vilotte(1982)等学者进一步讨论了这种作用的可能性,认为上部缩短增厚是通过岩层的褶皱达到的,印度板块并没有下插到青藏地块之下。
假说三:“大陆贯入说”(“千斤顶模型”)。
Zhao(1987)等认为,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 的速度插入到青藏高温粘性的(牛顿体)下地壳中,产生的抬升力作用于脆性的上地壳底部,使青藏隆升。
这一过程类似于液压千斤顶,印度板块相当于插入欧亚板块的活塞,把力传递到整个青藏地区使其上升。
假说四:“侧向挤出说”。
由Tapponier等人1986提出,他们认为印度板块作为一个刚性体,在向北作长距离推移时,把原先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桑德兰陆地(Sunderland)推向东南,并发生了20°~25°的顺时针旋转而成了现在的东南亚半岛,华南山块也被推往南东东方向,并顺时针旋转了约40°。
分割东南亚半岛和华南地块的红河大断裂则发生了巨大的左旋平移运动,并在其南段拉开成南海海盆。
Tapponier等人所提出地块的水平滑移距离非常大,达到了上千公里的量级。
上述四种假说究竟谁是谁非?随着近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测的进展,特别是地震层析成象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之下确实存在着双层地壳(吴功建等,1991,朱露培等,1992,陈俊勇等,1996,钟大赉等,1996,曾融生等,1998,滕吉文等,1999)。
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支持假说一,双层地壳是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巨大和强烈隆升的原因。
而且,大规模的俯冲作用还可以解释青藏高原南部晚第三纪花岗岩的成因(石耀霖等,1992,
1997)。
然而,与假说一最大的不同是,大陆块体并非俯冲于青藏地壳底部或上地幔软流层内,而是插入到了青藏下地壳中(曾融生等,1992),俯冲地壳之下的刚性地幔(即岩石圈下部)则很可能与俯冲地壳发生折离(钟大赉等,1996)。
这样,假说三又有了合理的成份。
然而,通过俯冲作用,青藏地区并没有接纳印度板块的全部北移量。
青藏高原南部近南北向的裂谷系的扩张速率为1±0.5cm/a,推算出近南北向的俯冲速率为2cm/a,这一数值远小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4.5~6.4cm/a的会聚速率,意味着印度板块的北进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其他方式的运动(Tapponier,1986)。
拉萨附近的古地磁资料表明,青藏地块与欧亚大陆北部稳定区之间在始新世以后发生过显著的相对运动,平均位移量达2000±600km、甚至2500km。
新近研究表明,从南向北挤入青藏高原之下的印度地壳总长度约为510km(曾融生等,1998),扣除这一俯冲量之后,青藏块体向北的位移量仍可达到1490±600km。
然而,古地磁资料也显示,古近纪以来,塔里木盆地没有发生过显著的运动,其位置是比较稳定的(郑剑东等,1991)。
塔里木盆地深部存在着高速的“地幔根”,在200~300km的深度也没有发现软流圈的存在(国家地震局《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课题组,1992,朱介寿等,1997),所以要使塔里木盆地发生水平位移是十分困难的,塔里木盆地仿佛是一个钉子,牢牢地固定在原地,鄂尔多斯地块的情况也与塔里木盆地类似。
古地磁数据一方面反映青藏块体巨大的北移量;另一方面又反映塔里木地块基本原地不动,两者的矛盾无疑暗示,青藏地块有相当一部分北移已转化为其他方式或方向的运动,假说四有一定的合理性。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是当今地球科学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非常活跃前缘问题。
文章录入:吴志伟责任编辑:吴维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