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服饰与饮食文化精讲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八章服饰与饮食文化精讲

此外,唐代文献也多有男子重视姿容的记载。 李山甫姿容秀美,发长五尺,每沐浴后,使 二婢女“捧金盘承而梳之” ;卫玠注重美容, “盥面用化玉膏及芹泥,故色愈明润,终不 枯槁”;晚唐时期赵匡凝矜严盛饰,每梳洗, 前后置双镜以自照。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白皙美姿容”,“日傅粉施朱,锦衣绣 服”。有杨再思者媚之:“人言六郎面似桃 花,再思以为桃花似六郎。”
3、刺青 刺青,又叫锦体,即在身上雕刻花纹,因为花 纹都涂上青色,故而亦称雕青。其源头当是古 代的“黥刑”;盛行于中唐以后,其目的不 外乎美观和显示英雄豪壮两点。 最初的刺青者,大多是市井恶少或军人,所 刺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有。长安有名张幹 者,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刺“死 不怕阎罗王”。王力奴者,全身遍刺山水、 草木、鸟兽及亭台楼阁。
辨亲疏”,表示妇女社会地位的标志之 一。如丫鬟,就是社会上对梳“双丫髻” 或“双角髻”发式的女子的泛称。
发髻有很多种样式,最著名的是云髻,其他 还有堕马髻,因其形侧在一边,髻盖如据鞍 堕马之状,故名。又称为堕髻。芭蕉髻,形 椭圆,四周环以绿翠,艳若芭蕉,娇媚多姿。 髻发上的装饰有冠帽、簪、钗、梳、玉钏、 珍珠、翡翠等。
二是驯养牲畜,创立了畜业。—
—“养牺牲以充庖厨”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发掘草蔬的食祖
4、神农氏
“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 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 教民稼穑,发明最早的农具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 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
兴灶作炊的食祖
5、黄帝
《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 神”,他发明了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 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 谷为饭,烹谷为粥”。 煮海水为盐 ,据说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叫 宿沙的诸侯创制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服饰文化PPT精选文档

❖ 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 政策,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 赓续。
30
七、隋唐五代:
❖ 隋唐时期,唐代纹样不仅 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 西方艺术形式。加上对外 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 西结合,使唐朝服饰华丽 清新。
❖ 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带是 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 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 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29
六、南北朝:
❖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 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 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 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汉代男子曲裾
19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20
❖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 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 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 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 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 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 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 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 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 时称“三重衣”。
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
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
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
期的裙子很长,下垂
至地。
汉代妇女襦裙
26
❖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 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 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 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
10
西周妇女服饰
11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楚国贵妇服饰
12
三、春秋战国服饰
中国传统文化 4——服饰文化ppt课件

25
❖ 朋友之间饮宴时亦可簪花,沈括《梦溪笔谈》 记载,韩魏公镇扬州时,恰巧芍药生“金缠腰” 四朵,便招王岐公、王荆公、陈秀公饮宴,各 簪一枝,为一时盛事,其后三十年间,四人 均为宰相。
36
❖ 黛眉,将眉毛剃去,用黛石画上自己所需要 的眉形。画眉之风到唐宋时期更盛,广见于 文学作品中。古代最著名的几种眉如:
❖ 祭服:祭祀时所穿特制的衣服。 ❖ 朝服、公服、祭服都是礼服,也称法服。与
礼服相对的是常服,也称便服、野服。 ❖ 此外,还有吉服与凶服之分。年节喜庆时着
吉服,要求华丽光鲜、整齐洁净;灾荒败亡 时着凶服,要求用缟素。表明古人对上天的 敬畏意识和忧患意识。
17
❖ 四、唐宋时期的服饰文化 ❖ (一)男性 ❖ 1、敷脂熏香 ❖ 盛唐时期,男性装饰多具女性化特征。李华
2
❖ 这种用词雅俗在语序上反映的侧重点的变化, 代表了人们不同的生存观念,先吃后穿,较 多地反映了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需要;先衣后 食,则较多地反映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
3
❖ 中国古代,衣服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用、伦理 和审美三方面:
❖ 1、御寒。《墨子·辞过》:“故圣人为衣服, 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衣必常暖,然 后求丽。”
❖ 此外,宋时不同节令插戴不同的花朵或类似 花朵的饰物。《武林旧事》卷二“元夕” 载:“上元之夜,妇女皆戴珠翠、闹娥、玉梅、 雪柳。”其中的“闹娥”是妇女插在头上的 一种彩花。
26
❖ 从上述情况看,宋代男子簪花的美容功能渐 少,而更重礼仪、交际等实用功能。
❖ 赵翼《陔馀丛考·簪花》:“今俗惟妇女簪 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可见,男子簪 花之俗,到清代时,已不复存。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堪称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方面展开讨论,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1. 原始时期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那个时候,最初的人们使用动物的皮毛来遮体。
他们将动物的皮毛剥下,进一步制作成衣物。
这些原始的残破衣物并不像后来的服装那样讲究外观,更多地是为了保暖和保护身体。
同时,也因为人们还没有自己研发出针线,所以这些原始的衣物常常是用动物骨骼或者植物纤维扎起来。
2. 儒家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古代中国人对服饰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进入儒家时代,服饰文化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规范和传统。
古代儒家思想强调秩序和尊严,因此服饰也开始注重规矩和尊贵。
衣服的颜色、款式以及面料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体现人的身份和地位。
3. 汉唐时代汉唐时代可谓中国古代服饰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开始迈入一个新的高度。
贵族和皇室成员的服装更加华丽,金丝、玉珠、宝石等贵重材料纷纷被用于服装上。
而普通百姓也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衣着的花色和面料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4. 明清时代进入明清时代,服饰文化逐渐走向繁荣。
明清时期的服装延续了汉唐时代的风格,但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例如,在女性服饰方面,明清时代的服装款式更加多样化,流行的有长褙、束腰、上衣等等。
同样,男性服饰也随之变化,出现了更多的款式和颜色选择。
二、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1. 饮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重要,被视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深信“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认为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所需,还可以影响人的性情和精神状态。
2. 中草药的应用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草药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发现许多植物可以用于饮食,不仅能为食物增加风味,还有助于调养身体。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人对服饰与饮食的关注程度高,视之为文化瑰宝,表现为精致的设计与制作工艺以及注重养生与礼仪的饮食习俗。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为读者带来一次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旅程。
一、古代中国服饰文化1. 外衣与内衣古代中国人的服饰分为外衣与内衣两部分。
外衣通常以袍、袄、衫、褶子等形式出现,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场合,外衣的材质、颜色和款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贵族常常穿着华丽的丝绸袍服,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普通人则倾向于穿着简单的麻布衣物。
内衣则更注重舒适性和保暖性,主要包括衬衫、裙子等。
其中,汉朝时期流行的“淑女品”的内衣被认为是古代服饰中的经典之一,它以质地细腻、款式典雅著称,反映了古代女性对自身形象的追求。
2. 饰品与发型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身上的装饰品,将其视作与服饰一样重要的部分。
饰品的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耳环、戒指、手链、发簪等。
贵族们喜欢选择金银首饰和宝石来彰显自己的财富与地位。
而普通人则倾向于采用石头、木头和骨头等天然材料来制作饰品。
发型也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倾向于采用不同的发型。
例如,唐朝时期的女性发型以“髻”为主,而宋朝时期的男性发型则多为发髻、发辫等。
二、古代中国饮食文化1. 养生饮食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的养生功能,认为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古代中国人追求食物的“五味合一”,即酸、苦、甘、咸、辛五味的平衡。
此外,根据季节变化、地域差异和个人特点,古代中国人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技巧与节令饮食。
2. 礼仪饮食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礼仪方面,将其视为一种社交场合和表达敬意的方式。
例如,古代宴会时的席位安排、食物摆设和对待客人的礼节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在饮食礼仪方面,中国古代的茶道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古代服饰与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与饮食传统。
本文将以古代服饰与饮食为主题,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一、古代服饰文化1. 初始时期的服饰在古代,最早的服饰主要是以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袍、皮鞋等。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来制作服饰。
这些材料的使用为服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原始文化的服饰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服饰文化逐渐形成。
例如,北方的游牧民族独特的“骑人”服饰,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闻名。
而南方地区则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麻织物也开始被广泛使用。
这些不同的服饰文化代表着各地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也带来了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丝绸的出口对世界的影响不可忽视,它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服饰文化的瞩目。
中国的汉服、唐装等元素也逐渐传播到东亚、中亚等地,为当地服饰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4. 宫廷文化的服饰古代中国的宫廷文化对服饰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宫廷内衣冠、袍袖的品种繁多,制作精良,且根据地位、场合和季节变化而不同。
例如,明清时期的龙袍、凤冠等都是皇帝特有的服饰,代表着皇权和权威。
二、古代饮食文化1. 粮食文化的重要性古代中国人以农耕为生,粮食是饮食文化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饮食中,米、面、麦等粮食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同时,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稻谷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饮食的礼仪中国古代对待饮食非常重视,对于吃饭有着丰富的礼仪与习惯。
例如,古代宴会上,主人会以特殊的方式款待客人,根据身份和场合安排餐席的座位、菜肴的摆放等细节,以展示主人的尊贵和气派。
3. 四季饮食的变化中国古代注重以时令食材烹饪出美味佳肴,根据四季的变化,人们的饮食也会相应调整。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与民俗。
服饰与饮食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的服饰文化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代人们的服饰逐渐演变,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在古代中国,服饰不仅是人们穿戴的衣物,更是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象征。
古代的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服饰种类。
男性的服饰主要有长袍、褂子、衲衣等,而女性的服饰则有旗袍、长衫、襦裙等。
在古代的服饰中,还流行着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使得服饰更加华美和独特。
古代的服饰还注重礼仪和规矩,不同的场合和身份要求穿戴不同的服饰,以示尊重和体现自身的身份。
除了服饰的种类和样式外,古代的服饰还有着独特的设计和工艺。
比如,汉服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服饰文化代表,它以其优雅、简洁和舒适的特点而闻名。
汉服以天然的材料制作,如丝绸、棉布和麻布等,具有独特的气质和文化内涵。
二、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而著名。
中国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健康,讲究饮食的五味搭配和荤素搭配,追求饮食的和谐和平衡。
在古代中国,各个地区和民族具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
北方的饮食以面食和粗粮为主,如面条、馒头和烙饼等;而南方的饮食则以米饭和海鲜为主,如粤菜、闽菜和川菜等。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注重烹饪技巧和烹饪器具的运用,如炒、炖、蒸和煮等烹饪方式,以及炉、灶和锅等使用工具。
古代的中国饮食文化还有着丰富多样的食材和菜肴。
在古代的餐桌上,常见的有肉类、蔬菜、米饭、粥、豆制品等。
每一道菜肴都经过精心的烹制,以求味道的浓郁和口感的细腻。
此外,古代的中国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如饺子、年糕、汤圆和糖葫芦等,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还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结: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服饰

五、服饰的道德色彩
冠盖 布衣 袈裟 乌纱帽 石榴裙 纨绔
六、服饰礼仪
男子的“冠礼”
女子的“笄礼”
六、服饰礼仪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七、服饰的文化意义
(一)有衣同穿的意义 (二)身与心的关系
七、服饰的文化意义
(三)衣与依的关系
衣依
七、服饰的文化意义
(四)服与附的关系
服附
(五)服饰的“从上”与“从众”
齐衰三月,即服丧三月,不用杖。适用于为曾祖父母、 高祖父母。
五、服饰的道德色彩
大功,次于之姑母、堂兄弟、 未嫁之堂姐妹。
小功,次于大功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大功所 用更为细密。服丧五月,不用杖。适用于从祖父母(祖父 的兄弟及其妻)、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 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堂姐妹,以及为 外祖父母。
绳、权、衡”、“祛圆以应规,曲袷如矩
以应亏,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
应平。
——《礼记·深衣 》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 《礼记·玉藻》
妇人尚专一德尤所兼连衣裳不异其色。 —— 《周礼·天官·内司服 》
五、服饰的道德色彩
丧服从重到轻,分斩衰、齐衰、大功、 小功、缌麻五种丧服,合称五服。
第三讲 服 饰
主讲:杨 柯
一、服饰引论
修
加香料制造而成的干肉。
脩
“束修”,是古代诸侯大夫相互 馈赠的礼物,也是学生向老师 致送的酬金。
一、服饰引论
饰 拭
“凡祭祀,饰其牛牲”
——《周礼·地官·封人》
一、服饰引论
修名不立 簠簋不饰
二、中华服饰变迁概观
二、中华服饰变迁概观
宋代皇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服:日常办公时所穿服饰。 祭服:祭祀时所穿特制的衣服。
朝服、公服、祭服都是礼服,也称法服。与 礼服相对的是常服,也称便服、野服。
三、丧服
丧服等级:五服制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
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 (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 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 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 为限制。
服饰文化
一、古代服饰的功能在于实用、伦理和审美:
1、御寒。《墨子》:“故圣人为衣服,适身 体、和肌肤而足矣。”“衣必常暖,然后求 丽。”
2、遮羞。班固《白虎通义》说:“衣者隐也, 裳者鄣也,所以隐形自鄣闭也。”
3、悦目。《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 以悦目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服饰又被赋予了政 治功能。
贾谊《新书·服疑》:“贵贱有级,服位有 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虽有贤才美体,无 其爵不敢服其服。”
平民称“白丁”、“布衣”。
古代对于服饰“以下犯上”的惩罚:曹植的妻子穿 了她不该穿的衣服,被曹操看见,“还家赐死”。 元代规定,官员服饰僭越,罚停职一年,一年后降 级使用;平民僭越,打五十大板,没收违制服饰。
此外,唐代文献也多有男子重视姿容的记载。 李山甫姿容秀美,发长五尺,每沐浴后,使 二婢女“捧金盘承而梳之” ;卫玠注重美容, “盥面用化玉膏及芹泥,故色愈明润,终不 枯槁”;晚唐时期赵匡凝矜严盛饰,每梳洗, 前后置双镜以自照。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白皙美姿容”,“日傅粉施朱,锦衣绣 服”。有杨再思者媚之:“人言六郎面似桃 花,再思以为桃花似六郎。”
元
代
贵Hale Waihona Puke 此时期蒙古族男子以族 服
蒙古装束为主,汉族
饰
男子以长袍为主。
贵族女子服饰受汉族
文化影响以宽袍长冠 元
为特色,平民女子仍
代 平
旧以短儒长裙为主要 装束。
民 服 饰
9、明代时期
男子装束以青色 与黑色宽松袍服 为主,戴儒巾; 官员戴乌纱帽。
贵族女子讲究戴 凤冠、披霞帔, 民间女子穿直领 对襟小袖、水田 衣和比甲等。
6、唐代时期
男子一般着圆领襕 衫、戴软角幞头
fú tóu
唐代贵族女装
女子一般着艳丽大 袖衫,披帛、帏帽
盛行。
女子面妆华丽繁复
唐代贵族男装
7、宋代时期
男子一般着右 衽襕衫,头戴 巾帽、硬角幞 头
女子一般着有 绶环的素雅襦 裙,披帛、花 冠,出现缠足
硬 角
阑
幞 头
袍
8、元代时期
斩衰
这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子为父、未嫁之女 为父、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嗣子为 所嗣之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父为 长子。明清二代,规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 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 母)也服斩衰。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 斩衰裳,苴绖(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 衰亦作缞,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斩衰裳用最粗的
服饰时代性
服饰的发展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政权更迭:“改服色,定服制。”
唐代名噪一时的大画家阎立本的《昭君出塞 图》,将晋代才出现的“锥帽”画到了作品 中,就遭到时人的批评。
隋唐的锥帽
二、古代官员的服饰种类
官员除家常穿用的衣服外,至少还要常备三 种服饰:朝服,公服,祭服。
春
骑
秋
射
战
复
国
原
深
图
衣
4、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冕服和深衣
汉:出现最完整的冠服制,讲究戴冠。民间深 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裾袍和直裾袍为主。
曲
直
裾
裾
袍
袍
5、魏晋南北朝
礼服承袭秦汉,男子 日常服饰以宽衫大袖 为时尚。
女性服饰由汉代深衣 向衣、裳独立的形制 发展
汉衣与胡服并存
唐代 孙位 《高逸图》
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 粗麻布制作。
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 饰。
服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成服, 归家守制(守丧),叫做丁艰或丁忧。父丧 称丁外艰或丁外忧,母丧称丁内艰或丁内忧。
四、传统服饰的发展变迁史 1、原始时期的服饰
原始人将兽皮拼接成衣服御寒。新 石器时代,农业和纺织出现,人们开 始用麻布缝制衣服。
(一)男性
1、敷脂熏香
盛唐时期,男性装饰多具女性化特征。李华 《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妇人为丈夫之象, 丈夫为妇人之饰,颠之倒之,莫甚于此。” 前者指女着男装,而后者则指男子薰衣粉面, 过分注重外表的修饰。沈既济《任氏传》言, 韦崟风流好色,闻友人得一佳丽,“遽命汲 水澡颈,巾首膏唇而往。”
2、簪花
簪花,又叫插花或篸(簪的异体字)花,是 将花朵插戴在发髻或冠帽上的一种装饰方式。 所戴之花,可以是真花,也可以是用萝帛或 其他材料制作的假花。传世的唐代绘画作品 中,多有妇女簪花的形象,如署名周昉的 《簪花仕女图》。
袍明 儒代 巾男 服子 饰宽
明 代 官 服 和 乌 纱 帽
10、清代时期(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革阶段)
男子以剃发梳辫、长袍 清代男子服饰 马褂的满族服饰为基本 装束,官员服制以“补 子”为饰。
满族女子着旗装,汉族 女子装束沿袭明代。出 现满汉服饰融合的民族 服装的经典:旗袍
清代官员补服
五、唐宋时期的服饰文化
2、夏商周时期:
出现了君王祭祀用的 冕服。服饰的基本形式 为上衣下裳式,右衽交 领,呈现出中国古代服 饰的基本特点。
宗法制的产生决定了服 饰的尊卑,如冕服、弁 服等,出现深衣(衣裳 相连)。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
胡
服
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斩衰裳内衬白色的孝衣, 后来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 说法。 苴绖,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 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杖,也就 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用杖有两重意义,一是表示 丧主的身份,只有孝子用杖;二是表示“孝子丧亲, 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 绞带,是以绞麻为绳作带,与腰绖相似。 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 制作。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 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