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新课导入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 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 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 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 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 家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 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 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 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①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 宜人类居住。 ②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 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③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水源: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 ⑤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
在古代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古代每当岷 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 里,颗粒无收。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 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 口,故取名“宝瓶口”。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 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 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 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 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水位较高时, 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 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泥石便流入外江, 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深淘滩,低做堰”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 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实现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途径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 然资源,某些自然条件相对不利时,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如山区地形条件下,沿着 等高线,在适合的坡面改造地形,修筑梯田;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如利用地势高差,修 建自流灌溉水利设施,重视水源和水质的保护;种植适应当地土壤条件的作物,不 断改良土壤;重视环境生态效益,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减少自然灾害等,实现人 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本节内容简单但细碎,涉及事例多,主要内容有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 与区域发展。在学习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自然条件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要素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2.人类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以促进区域发展。 3.自然资源的种类、丰富程度、区域分布与组合及有效开发利用如何影响区域 发展。
某些区域虽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科技、金融等社会资源优势,也会成为经 济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之一,如瑞士。 8.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影响不是绝对的。 ( )
如何利用、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和谐?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红河哈尼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遍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红河县、金 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绿春县,以“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的“人与 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元阳梯田以面积大、地势陡、级数多和海拔高的 “四绝”著称,为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⑥自然资 源种类 不同。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 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⑦ 丰富 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 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有的 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⑧ 区域分布与组合 极不平衡,有的区域自然资源种类 多、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有很好的⑨ 支撑 作用。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
(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思考】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发挥当时日本国内素质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探究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材料一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案)

其次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展第一节区域开展的自然环境根底一、教学目标1.把握自然条件与区域开展的关系;2.把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开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开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有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
但是,在20世纪90年月,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宝排名第一的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宝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宝的首富有多少奉献?[新课教学]: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开展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分,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所以对于一个区域的开展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生:任何一个区域的开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开展有重要影响,特殊是在古代。
师:上图是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分,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是特别好的,但是从其次个图片来看,经济开展水平并不高。
生: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开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开展水平却不高。
师:那你们还可以想到什么相像的例子呢?生: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开展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师:看下列图,这是我国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照旧在浇灌田畴,是造福人民的宏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月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个说明白什么?生:人类为了生存和开展,需要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必需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师: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东部与加拿大西部〔局部地区〕的宽阔土地。
风暴从西部土地破坏最严峻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0吨立方千米。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与方效自自自自地式应然然然然域或的资资资 资组 方 评源源源源合向价质的开开特的的地发发征评评理利利的价价分评布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价特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2】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并绘制自然条件与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思维导图。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综合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取人地和谐。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地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在区域发展中,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人地关系图”师:在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分析了人地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结合这幅图,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生:(可能的答案)人类的生存需要依赖自然环境,也在不断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资源并转化为消费品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大。
与此同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师:今天我们一起从区域的视角,来探讨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师:请大家谈谈什么是区域发展?它都包括哪些内涵?生:(可能的答案)区域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对外经济环境的改善等。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它的自然环境,这是它的先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这节课我们就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板书)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师: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尤其是在古代,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什么样的地方?描述一下这些地方的共同点。
生:(可能的答案)①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②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还能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海运交通,有利于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在交通上相对受限,但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产量,例如热带地区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地区则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地形条件会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区则往往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其次,我们要研究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如果人口过多,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者,我们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共同构成。
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阶段。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往往经济较为发达。
我们要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服务业则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范围。
课件4: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耕地少
D.孟加拉国洪涝灾害严重;日本多火山、地震、台风
▋课堂练习
都江堰利用地形与水势,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解决了泄
洪和排沙两大难题。枯水期时,内江水占六成,外江水占四成;而丰水期 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课堂练习
A 3 .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建 设 前 , 岷 江 使 成 都 平 原 成 为 一 片 汪 洋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
A 6.根据材料一,关于沙特阿拉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国石油资源储量大、产量高,出口量大,开采利用石油资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B.该国河流含沙量大,水质较差,导致淡水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C.该国将始终依赖石油资源,未来发展无须进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D.该国通过海水淡化、从南极地区运输冰川、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有效措施,保障
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 现了“黑风暴”,主要原因是大 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 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思考】
1.根据都江堰附近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 都江堰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位于山地与平原过渡 地带,地形变化明显,河流在山区流速快,进入平原流速变慢;易发生旱涝灾 害;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调节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 2.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该工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 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为成都 平原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不存在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 在古代为水利工程,具有水利功能;在今天它既有水利功能,又具有旅游观赏 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1.有限性
2.区域性(区域分布差异及组合差异)煤 石油
(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具有 地质规律)
3.整体性(发菜与土地沙化/富营养化)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 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 要素的连锁反应。
Wild pig invasion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2000~2010年浙江省野猪数量从29,000只增加
到150,000只。10年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了4倍。
7
——Nanfang Weekend, Sept.22, 2010
课堂讨论——
关于自然资源与发展某产业关系,谈谈 你对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必要条件的理 解。(最好能举例说明)
如全新世(距今8500-4000)以来气候出现过 多次的冷暖、干湿波动,其中以距今4000年 的降温最明显,这次气候事件在我国和世界各 地都有表现,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降温事件, 在我国以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气候带南移、 北方地区气候恶化为特点,对古代文明产生了 重要影响:
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等等。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 构(东北)
一般地说,某种自然资源,就有以某种资源开 发为主的产业结构;
多种自然资源组合,就可能形成以开发这些资 源为主的不同产业部门。
如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以森林为开发对象的林产 业结构;东北地区形成与煤、铁、油、粮食为 开发对象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农副 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等等。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钢
铁) 附:钢铁工业布局模式 (1)鞍山模式-铁矿石基地(鞍山、攀枝花) (2)鲁尔模式-煤炭基地(德鲁尔英伯明翰美匹兹
堡黑乌)
(3)日本模式-港口基地(日本三湾一海、上海 宝钢)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图
(资源密集区-我国西部地区 新疆)
4、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及经济前 提 (1)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是多样化的
(如煤炭) (2)资源开发利用方向需要一个经济前 提
(如淡水资源-海水淡化及南极洲 淡水利用) 5、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综 合评价)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定义: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
(如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与两淮煤炭比 较) (3)分析资源相对量,明确资源对需求保 证程度及开发 潜力(人均占有量如宁夏 煤炭) (4)分析区域资源的组合状况(如钢铁 冶铝发电)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 合特征评价
(1)资源地理分布影响其开发利用先后次 序、成本及效率
(如我国森林资源)
(2)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及 区域经济特征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性 1、概念: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或 社会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 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 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注(1)当前经济技术条件 (2)相对概念 (动态)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规模(农矿业) 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
等等。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 的经济效益(山西/中东及克拉玛依/上海宝钢)
如中东的石油开采成本是美国的1/20;我国山西吨煤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 和浙江的1/3;我国棉花生产条件依次是新疆、
3)可增强性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
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
反渗透技术 工作原理
大型海水淡化反渗透主机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次重点)
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 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多用途性(全面权衡)
5.社会性(人地关系角度)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 活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 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
例如:
➢目前为止,我省没有发现大宗矿产资源,也即没法形成集中 的矿产开采业; ➢西北有广阔的土地与光热资源,但水资源缺乏,无法发展大 农业。显然,资源数量影响到产业规模。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West Sichuan-农地撂荒
Wild lives is expanding their territory ——Wild boar disaster
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 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 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注意:1)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 (相对性) 2)客观性
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1)时空内涵
2)社会经济内涵
3)可持续内涵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1)有限性
2)动态性
2、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
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
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3)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
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4)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 a可再生(本身特性)
b可更新(生物资源) c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土壤资源)
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讨论经 济合理性(铁矿云母矿)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 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晋江 陈埭)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1)技术上可能性 (2)经济上合理性 (3)需求上迫切性
如铁矿石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1)搞清绝对量,明确区域主要资源 (2)对已开发资源,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的 优势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