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搅拌型酸奶生产中都要添加适量的稳定剂
搅拌型苹果酸奶稳定性的研究

!5’(’36 #5’(!’6 15’(!36 # 1 ! 1 ! # %(1 3(8 0(1 3(’
!5’(’#6 #5’(’)6 15’(!’6 1 ! # ! 1 ! 3(8 )(’ 8(’ !(1
# % 8 ) !’ 1 !! , 8
! 1
注: 稳定时间指出现乳清分离的天数, 以下相同。
’(’3 ’(!’ ’(!3
收稿日期: .)).!)’!(4 作者简介:张富新 ,(-$+./, 男, 副教授, 博士, 从事乳制品加工工艺的 研究工作。
速搅拌下加入 )12+ 苹果汁,观察其粘稠度和乳清分 离状况, 结果见表 ( 。
!!!!!!!!!!!!!!!!!!!!!!!!!!!!!!!!!!!!!!!!!!!!!!
效; 乙 基 !! 芸 香 糖 苷 的 生 理 功 能 如 何 , 目前还不清 楚, 尚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提供了 酶 法 合 成 乙 基 ! ! 芸香糖苷的途径。 处于最后, 可由芦丁含量来决定, 以 &( 最好。结合芦 丁降解酶活的研究,从而确定较优工艺条件为 即用 ’) 倍原料重的 *)+ 乙醇溶液, 在 ,)%’"’&($’, 条件下提取 ./ 。
%
%#& %#! %#%
结论
生产搅拌型苹果酸奶时,搅拌速度在能打碎酸
奶凝块的前提下, 以慢速搅拌效果较好。 为了提高产品风味, 添加 ’()*+’(,* 的苹果汁, 为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以添加果胶和明胶效
可使产品酸甜可口, 果味明显, 产品质量较好。
果较好, 其 适 宜 添 加 量 各 为 ’(!3* , 产 品 在 !’4 内 无 乳清分离现象。
工艺技术
稳定剂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手工发酵酸奶作坊法规

手工发酵酸奶作坊法规酸奶由于营养价值高、易被人体消化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的酸奶制作一般都采用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而由于酸奶在运输搬动时震动使原凝乳状态粘度降低,口感变差。
保质期也缩短,即使在冷藏的条件下也只能存放7天,而且存放时间越长口味越差。
这对工业化生产的销售是一个致命弱点,使销售半径受到严重限制。
为了防止酸奶在长途运输中结构改变,防止存放时间长了味道变差,在工业化生产的配料中一般都有稳定剂、增稠剂来预防酸奶水化,用香精、柠檬酸、乳酸来调配口味。
通常工业化生产的酸奶,刚生产出来酸度很低,所以需要用柠檬酸等添加剂来调配,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产品的销售周期是较长的,往往到了消费者手中就会很酸了。
现实中有的消费者不是特别喜欢酸度很大的酸奶,有的又喜欢酸度很大的酸奶,因此消费者既希望酸奶是最新鲜的又希望酸度是最适合自己的,这在工业化生产中往往很难两全齐美。
不仅如此,工业化生产在酸奶中添加食品添加剂还使酸奶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而且产品在运输、终端销售渠道保存时间过长,使乳酸菌老化失去原有活性,乳酸菌活菌数大大减少。
事实上我们要喝到真正的活菌奶应该是不含任何人工食品添加剂,而且是非常新鲜的,这一点工业化生产是不可能做到的。
本发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重量百分比为8-9%的牛奶粉、5-8%的白糖用沸水冲泡搅溶;b、将步骤a获得的溶液过滤;c、将步骤b获得的滤液放入杀菌了的容器中,加盖保温杀菌15-20分钟;d、将步骤c装有杀菌奶的容器用清水浸泡冷却至奶温为40-45℃;e、将乳酸菌种搅匀,掺入步骤d获得的奶中搅匀;f、罐杯封口;g、将灌装好的杯装奶放入温控柜中,控制温度在43-45℃范围内,发酵3-4小时得到酸奶。
由于用本发明方法生产酸奶不要任何化学添加剂,它生产出的产品乳酸菌活菌数达106/ml以上,状态呈乳白色凝固状,乳清析出很少,并且由于酸奶的甜度是由糖量决定的,而酸度是由乳酸菌种类和发酵时间控制的,混合菌种由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组成。
酸奶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关键步骤

酸奶的生产工艺流程:1.凝固型酸奶生产工艺流程鲜牛奶→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接种→搅拌→灌装封口→发酵→冷却→后熟2.搅拌型酸奶生产工艺流程鲜牛奶→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发酵→搅拌→灌装封口→冷藏后熟→酸乳酸奶生产工艺操作要点1.配料2.均质3.杀菌、冷却4.乳酸的制备(重点)5.发酵的操作条件及终点判断(难点)配料的选择和要求: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各种原辅料:牛乳、乳粉、砂糖和稳定剂等。
乳粉、砂糖混合后加50~60℃温水溶解。
琼脂、明胶等稳定剂可与少量糖混合后加水加热溶解充分后添加。
均质的目的是:防止脂肪上浮,使脂肪微粒化,改善口感。
一般采用高压均质机。
均质工艺条件:均质前,应先将混合料预热至50~60℃,均质压力为9.81~24.5MPa.杀菌目的是什么?①除去原料乳中的氧,降低氧化还原反应,明显促进乳酸菌的生长。
②由于蛋白质的变性,改善了牛乳的硬度与组织。
③对防止乳清分离有效。
杀菌及冷却的条件:杀菌条件:90℃、15min。
经杀菌后的混合料冷却到40~45℃备用。
还可以采用高温瞬时杀菌。
操作:135-140℃加热2秒左右。
这样有利于营养成分的保存,减少煮沸气味。
酸奶常用的乳酸菌发酵剂及工艺要求:①常用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种(2:1-1:1)。
②发酵剂的制备:母发酵剂-中间发酵剂-工作发酵剂③工艺条件:接种量2.0%~3.0%,菌种比为2:1~1:1。
对数期接种,主发酵温度为42~45℃,时间为2.5-3.5h。
低产酸力接种量要多,高产酸力接种量要少。
一般低接种量按0.5%~1.0%,高接种量按5.0%以上,最适为2.0%~3.0%。
主发酵温度采用42~45℃?这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后的最适生长温度。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生产中要控制好三个因素:接种量、发酵剂活性、培养温度。
发酵的条件是:灌装后迅速入发酵室,42-43℃,发酵2.5~4h,达凝固状态。
此时,酸度0.7~0.8%,ph低于4.6。
酸奶生产工艺及其设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谢继志(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本文主要从酸奶的生产工艺要求出发,并列举设备对产品质量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酸奶质量;生产工艺;设备一、引言近几年,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乳品工业中,除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外,酸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液态乳制品之一。
酸奶质量的好与差,通常以风味、组织状态、外观及微生物学特性(乳酸菌水平、酵母菌及霉菌等)加以评价。
品质优良的产品应具有独特的风味,甜酸适中的口感,细腻圆滑及粘稠度适中的组织状态。
影响酸奶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除原料乳、辅料(如糖、稳定剂等)、热处理、均质、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冷却及酸化后等需尽量符合工艺要求外,生产设备的好坏往往对产品质量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原料乳、菌种等及生产工艺对酸奶质量的影响〈1〉原料乳的固形物含量:酸奶凝乳的形成是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共沉作用”的结果。
乳中蛋白含量的不足易造成粘稠度的下降,酪蛋白的脱水收缩(砂粒状感)及乳清析出;而含量过高,凝乳过于结实,形成胶状的甚至难以搅拌的组织。
乳中的脂肪较少时,对凝乳的形成有利,但粘稠度降低;而脂肪多,乳脂香气好,但凝乳较软,稠度好。
乳中的乳糖少,易造成酸度及粘稠度的不足;而含量高可造成相反的结果,甚至造成乳糖结晶的危险。
质量好的调味与果料酸奶,其中蛋白质及非脂乳固体的含量应分别大于2.3%及6.5%的国家标准。
〈2〉热处理:原料乳的热处理通常采用90-95℃/3-5min ,也可以采用85℃/30min 的工艺。
这样,使乳中的乳清蛋白充分地热变性(>95%),有利于形成较坚实的凝乳。
而采用115-135℃/3s,由于受热时间短,使乳清蛋白变性度不足,凝乳性能较软,乳清易于析出。
〈3〉均质:是目前酸奶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手段,对产品的风味,组织状态绝对有好处。
可以采用一段式(15-18 MPa )或两段式(15/5MPa)均质。
不均质或均质压力太低易造成产品脂肪上浮,且组织结构粗糙;而压力过高,增加动力消耗,对产品质量也并无多大改善。
酸奶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酸奶在贮存及销售过程中,特别是在常温下销售及贮存很容易出现胀包,酸奶由于产气菌主要是酵母菌与其它产气杂菌作用而产生气体,使酸奶变质的同时也使酸奶的包装气胀。
原因分析污染酸奶而使酸奶产气的产气菌主要是酵母菌和大肠杆菌,其污染途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菌种被产气菌污染(主要是酵母菌污染);(2)、生产过程中酸奶被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污染;(3)、酸奶包装材料被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污染。
(4)、包材本身不合格使外界微生物侵入而造成的污染。
(5)杀菌不彻底有产气菌未杀死的污染。
(6)、生产工艺中杀菌机杀菌参数设定不正确而残留产气菌的污染。
(7)在灌装时破坏无菌环境使外界微生物侵入而造成的污染。
控制措施(1)、继代菌种在传代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环境卫生,确保无菌操作,可用一次性直接干粉菌种来解决继代菌种存在的一些避病;(2)、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点和一些清洗不到的死角。
如设备杀菌、发酵罐、酸奶缓冲罐、进出料管、灌装设备、配料设备等一定要清洗彻底,以后再进行杀菌,杀菌温度一般为90℃以上(设备出口温度)并且保证20—40分钟,杀菌效果的验证可采取涂抹试验来检验杀菌效果,生产环境用空降来检测空气中酵母菌是否超标,若超标可采取二氧化氯喷雾,乳酸薰蒸、空气过滤等措施来解决空气污染,采取空气降落法来检验空气中酵母、霉菌数,一般生产环境空气中酵母、霉菌数为≤50个/平板,另外严格控制人体卫生,进车间前一定要严格消毒,生产过程中经常对工作服、鞋及人手进行涂抹试验,确保人体卫生合格,加强车间环境、设备等方面的消毒、杀菌工作,确保大肠杆菌无论是在工序还是成品中的检验都是未检出的状态;(3)、包材在使用前涂抹方法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在生产时可用紫外线杀菌或双氧水灭菌等方法来控制,并且要严格控制好包材贮存的环境质量;(4)、也可采取在酸奶中添加一定量的抑制酶(抑制酵母和霉菌)来解决此问题;(5)、杀菌要彻底,酸奶中不能有颗粒物质存在,若有会影响杀菌的彻底性。
精选搅拌型酸奶的生产工艺

拌型酸乳的发酵是在发酵罐或缸中进行,而发酵罐是利用罐周围夹层的热媒体来维持恒定温度,热媒体的温度可随发酵参数而变化。若在大缸中发酵,则应控制好发酵间的温度,避免忽高忽低。发酵间上部和下部温差不要超过1.5℃。同时,发酵缸应远离发酵间的墙壁,以免过度受热。发酵时间控制: 41-43 ℃ ,发酵时间:4小时左右。
搅拌型酸乳因添加不同的果蔬料而产生不同的颜色。在生产中因加入的果蔬处理不当会引起变色、褪色等现象。不同的温度和pH对果蔬色泽有较大影响,应根据果蔬的性质及加工特性与酸乳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制作,必要时还可添加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儿茶酚等。
4 色泽异常
5 思考题 写出牛奶乳酸饮料的工艺流程
2 发酵
搅拌型酸乳冷却的目的是快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酶的活性,以防止发酵过程产酸过度及搅拌时脱水。冷却点:酸乳完全凝固(pH值4.6~4.7)时开始冷却,冷却过程应稳定进行。冷却速度:冷却过快将造成凝块收缩迅速,导致乳清分离;冷却过慢则会造成产品过酸和添加果料的脱色。冷却方法:搅拌型酸乳的冷却可采用片式冷却器、管式冷却器、表面刮板式热交换器、冷却缸等冷却。
4 搅拌破乳
搅拌过程中应注意,搅拌既不可过于激烈,又不可过长时间。搅拌应注意凝胶体的温度、pH值及固体含量等。通常用两种速度进行搅拌,开始用低速,以后用较快的速度。搅拌时注意事项:① 温度 搅拌的最适温度0~7℃,此时适合亲水性凝胶体的破坏,可得到搅拌均匀的凝固物,即可缩短搅拌时间还可减少搅拌次数。若在38~40℃左右进行搅拌,凝胶体易形成薄片状或砂质结构等缺陷。② pH值 酸乳的搅拌应在凝胶体的pH达4.7以下时进行,若在pH 4.7以上则因酸乳凝固不完全、粘性不足而影响质量。③ 干物质 合格的乳干物质含量对搅拌型酸乳防止乳清分离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发酵乳制品是一个综合名称。包括诸 如:酸奶,开菲尔,发酵酪乳,酸奶油, 乳酒(以马奶为主)等。发酵乳的名称是 由于牛奶中添加了发酵剂,使部分乳糖转 化成乳酸而来的。在发酵过程中还形成 CO2、醋酸、丁二酮、乙醛和其它物质。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4℃ 。 此 时 生 产 发 酵 剂 的 活 菌 数 达
1×108~1×109cfumL-1。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制取生产发酵剂的培养基最好与成品 的原料相同,以使菌种的生活环境不致 急剧改变而影响菌种的活力。
•
生产发酵剂的量为发酵乳的 1%~
2% , 为 了 缩 短 生 产 周 期 可 加 大 到 3% ~
菌混合发酵而成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2)嗜温菌发酵乳
• ①经乳酸发酵而成的产品 • 这种发酵乳中常用的菌有:乳酸链球
菌属及其亚属、肠膜状明串珠菌和干酪 乳杆菌。 • ②经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而成的产品 如 酸牛乳酒、酸马奶酒。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二、酸乳生产
• 酸乳工艺流程如下:
{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 (二)酸乳的种类 • 通常根据成品的组织状态、口味、原料
中乳脂肪含量、生产工艺和菌种的组成 可以将酸乳分成不同类别。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1.按成品的组织状态分类
• ①凝固型酸奶(Set yoghurt)
– 其发酵过程在包装容器中进行,从而使成 品因发酵而保留其凝乳状态。
• ②搅拌型酸奶(Stirred yoghurt)
乳品工艺课件5发酵乳
2.辅料
• (1)脱脂乳粉 (全脂奶粉) • 用作发酵乳的脱脂乳粉质量必须高,
搅拌型酸奶稳定剂的选择及调配

搅拌型酸奶稳定剂的选择及调配
韦光贤
【期刊名称】《广西轻工业》
【年(卷),期】2009(025)008
【摘要】介绍了常用稳定剂在搅拌型酸奶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比试验,确定复合稳定剂的最佳组成及配比.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韦光贤
【作者单位】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52.5
【相关文献】
1.4种常用稳定剂和丝素蛋白对搅拌型酸奶黏度和保水性的影响 [J], 屠洁;刘冠卉;燕薇
2.TG酶与稳定剂复配改善搅拌型酸奶生产特性的研究 [J], 杨洋;刘奕伟;周方;李迎霞;赵宏飞;郝建新;干苏灵;贾春凤;张柏林
3.搅拌型酸奶稳定剂的选择及调配 [J], 韦光贤
4.稳定剂对脱脂搅拌型酸奶粘度影响的研究 [J], 杨础华;石笛;张竞立;王丽霞;黎婉园
5.稳定剂对搅拌型酸奶品质特性的影响 [J], 张开屏; 刘嘉琪; 张慧敏; 田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搅拌型酸奶生产中都要添加适量的稳定剂,目的足增加
制成搅拌型酸奶的热稳定性,使其能长时间保持不发生分离沉
淀。
目前常用的乳制品稳定剂主要有羧甲基纤维素纳(CMC)、耐
酸CMC、果胶、藻酸丙二醇酯、黄原胶、卡拉胶、瓜尔豆胶、阿拉伯
可尔等。
但不同的稳定剂具有不同的性质,一般在乳制品饮料和
其他饮料中使用的稳定剂都是复合稳定剂。
要想获得比较理想的
复合稳定剂配方,必须经过试验让各单一稳定剂与酸奶相互作
用,按感官指标进行评定,选择最佳的组成及配比。
1 材料与设备
1.1原料
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纳(CMC)、耐酸CMC、果胶、藻酸丙二
醇酯、黄原胶、卡拉胶、瓜尔豆胶、阿拉伯可尔。
添加剂:乳化剂、酸味剂、防腐剂、蔗糖、香精。
1_2主要设备
配料罐、搅拌机、胶体磨、均质机。
2稳定剂的选择
2.1单一稳定剂的选择
在搅拌型酸奶中分别添加果胶、CMC、海藻酸丙二醇酯、黄
原胶、卡拉胶,同时对耐酸CMC添加不同的量,然后观察现象并品尝,试验结果如下:
和果胶,果胶稍有异味且色泽差,耐酸CMC在添加量0.3%一0.4%
之间时,随着耐酸CMC添加量的增加,其组织状态和稳定性也
较好,但是口感随着耐酸CMC添加量的增加,口感越来越偏涩。
因此需要降低耐酸CMC的用景,以减少口味涩感,但同时需要
添加其他的稳定剂,以增加体系的稳定性。
除了表1和表2所列的稳定剂外,本试验还用了其他稳定剂,如槐豆胶、海藻酸钠、瓜尔胶等也做了试验,但都在均质前就
发生了结块沉淀或分层,因此不适合发酵酸奶这一体系。
下面就主要以耐酸CMC为主体与各种胶体复配,考察其稳定性情况和口感。
表2单一稳定耐酸CMC添加不同量稳定性试验
2.2.1耐酸CMC与果胶、黄原胶的复配
表3耐酸CMC与果胶、黄原胶复配稳定性试验
达到0.3%酸奶体系才比较稳定,但异味较重。
当耐酸CMC含量为0.3%,瓜尔豆皎浓度为0.1%酸奶体系就比较稳定,但也明具
有瓜尔豆胶的异味。
所以瓜尔豆胶与耐酸CMC复配不能达到生
产要求。
223耐酸CMC与阿拉伯可尔的复配
表5耐酸cMc与阿拉伯可尔复配稳定性试验
比都可以得到较好的稳定性效果,生产中有较大的选择范围。
从
表看出配方为耐酸CMC(O.2%)+阿拉伯可尔(0.2%)和配方耐酸CMC(O3%)+阿拉伯可尔(0.1%)的口感和稳定性都比较好。
3 调配
按实际生产,称好各种稳定剂,然后加入其3—5倍温水浸泡
30分钟,后过胶体磨,磨好的稳定剂待用,同时用温水分别溶解
酸味剂,防腐剂待用。
向配料罐中注入无菌水,然后倒入白砂糖,打开蒸汽阀,给配料罐加热,并开启搅拌机,待蔗糖完全溶解后,把过胶体磨的稳定剂加入,当温度升至96—99℃时,开始计时保
温30分钟后,用循环冷却水把糖液冷却至20~C以下。
当糖液冷
却至20~C以下时,向配料罐中泵入发酵乳,此时又打开搅拌机,
然后按顺序加入防腐剂、酸味剂和香精等。
4 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稳定剂单体和复合稳定剂的稳定性对比试验,我们得
出耐酸CMC(OI2%)+阿拉伯可尔(0.2%)的复合稳定刹在实际生
产应用中,其产品在保存期内稳定性、产品口感和产品风味方而
等都很好,此复合稳定剂的组成和配比适用于生产。
调配在搅拌型酸奶生产过程中,是关键的一道生产I:序,它决定着产品的品质。
笔者通过多年的搅拌型酸奶生产经验,建议
在生产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稳定剂的溶解方法。
在高速
搅拌下(2500—3000r/min),将稳定剂慢慢地加入冷水中溶解或将稳定剂溶于60—80~C的热水中,或是先将稳定剂用温水浸泡30
分钟,然后过胶体磨;让稳定剂与其质量5—10倍的蔗糖预先混合,然后在正常搅拌速度下将稳定剂和蔗糖的混合物加入到70—80~{2的热水中溶解。
二、酸化。
为了得到最佳的酸化效果,酸化前应将混合液的温度降至20~{2以下。
为保证酸溶液与发酵好
的酸奶能充分均匀的混合,调配罐上安装的搅拌器转速应达到2500—3000r/min。
同时,酸液应缓慢地加入到调配罐内的湍流区域,以保证酸液能迅速、均匀地分散到发酵奶的混合液中。
加酸过快,会在酸化过程中容易形成大颗粒的酪蛋白,产品保质期不长,容易产生沉淀。
为了易于控制酸化过程,通常在使用将所有的酸
溶解并稀释成30%的溶液。
同时为避免局部酸度偏差过大,在酸
化前可在酸液中加入一些缓冲盐,如柠檬酸钠等。